《東亞儒學問題省思》出版暨目錄
?
??
書名:東亞儒學問題省思
作者:復旦大學上海儒學院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出版時間:2017年9月1日
?
【編輯推薦】
?
中國儒學素有學術儒學、政治儒學、精神儒學等類型學上的不同形態(tài)。從地域文化史的角度看,儒學至少自“前近代”的近世時代就不斷開始向外傳播擴展,形塑出特色各異、共享儒學價值的韓國、日本或越南等地域性儒學形態(tài),表明在歷史上儒學不僅是中華文明而且是東亞文明的主要形態(tài)之一。
?
只是文化傳播必伴隨異文化間的沖突、融合乃至轉化等復雜過程,而此過程也就是儒學在東亞的“在地化”轉化而非“同質化”吞并的過程,這就凸顯出儒家文化具有一體多元的開放性而非吞噬“他者”的排他性思想特質。
?
本特輯“東亞儒學問題省思”所收論文對于儒學在東亞的歷史形態(tài)、思想轉化以及傳承發(fā)展等問題有深入的思考,對于推動東亞儒學研究具有重要學術意義。特稿“中國的儒學復興是全球資本主義話語嗎?”從本土中國的立場出發(fā),將當代儒學復興置于全球化視域中進行了考察,必將有助于中西方學者的深度對話。
?
【內(nèi)容簡介】
?
《現(xiàn)代儒學》叢書之緣起為復旦大學即將成立儒學院,由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承辦,因此想要出版《現(xiàn)代儒學》系列叢書,以儒學的現(xiàn)代轉化為精神,搜集大陸與港臺、日韓的儒學新研究成果,涉及儒學熱點問題的討論,意圖不僅作為現(xiàn)代中國儒學界的鏡像,更要成為儒學未來發(fā)展的風向標。叢書作者不僅有海內(nèi)外知名學者,更著力于發(fā)掘中青年學者中的后起之秀。
?
本書所論專題為“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辯與省思”,其中第一部分所收“標靶論文”三篇,是就東亞儒學研究的某些方法論問題進行批評性回顧與思考的論文,第二部分是針對上述三篇文章進行反思和批評的一組文章。這組“專題”收錄的是去年在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召開的會議論文,同時會議之際的發(fā)言錄音則作為該專題的第三部分“綜合討論”。與此相關的“朱子學與東亞儒學”專題則收錄了四篇首次發(fā)表的原創(chuàng)性論文,分別對韓國朱子學和日本朱子學進行了探討和回顧。
?
【作者簡介】
?
本書作者有大陸、臺灣、日本知名學者,如黃俊杰為臺灣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陳來為當代著名哲學家、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楊祖漢為臺灣“中央大學”教授,吳震為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上海儒學院執(zhí)行副院長。
?
【目錄】
?
特稿
?
陳來/中國的儒學復興是全球資本主義話語嗎?——回應后殖民的儒學批評
?
專題: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辯與省思
?
1、標靶論文
?
黃俊杰/“東亞儒學”的視野及其方法論問題
?
吳震/試說“東亞儒學”何以必要——從子安宣邦、黃俊杰的相關論述說起
?
張崑將/儒學復興中知識分子對“東亞儒學”的思考之探討
2、回應論文
?
韓東育/前近代中日學界關于“制心”問題的討論 95
?
傅永軍/論東亞儒學“超中心”的合法性——東亞儒學的經(jīng)典意識及其詮釋學效應
?
楊祖漢/朱子思想與東亞儒學之成立——對東亞儒學研究的一些想法
?
蔡振豐/東亞儒學研究的再思考
?
藤井倫明/“多元”抑或“一元”——“東亞”概念的本質與“東亞儒學”的意義
?
林維杰/整體與中心——跨越國族的東亞儒學
?
3、綜合討論
?
“東亞儒學研究的視野與方法:論辯與省思” 研討會發(fā)言記錄
?
專題論文:朱子學與東亞儒學
?
林月惠/韓國儒學研究的視野與反思
?
蔡家和/韓儒宋時烈《朱子言論同異考》論四七論辯
?
井上厚史/朝鮮儒學的“心學”之位相
?
山本正身/仁齋學的“天人合一”理論——江戶儒學中“儒學主體”的一個位相
?
書評論文
?
丁為祥/境界與生態(tài):儒家哲學的終極關懷——讀蒙培元《人與自然——中國哲學生態(tài)觀》
?
曾海龍/在學脈傳承與學術批評之間——楊澤波先生之牟宗三思想研究述評
?
?
責任編輯:柳君
?
【上一篇】【孫奧麟】體用、時間與性情之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