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田飛龍作者簡介:田飛龍,男,西元一九八三年生,江蘇漣水人,北京大學法學博士?,F任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著有《中國憲制轉型的政治憲法原理》《現代中國的法治之路》(合著)《香港政改觀察》《抗命歧途:香港修例與兩制激變》,譯有《聯邦制導論》《人的權利》《理性時代》(合譯)《分裂的法院》《憲法為何重要》《盧梭立憲學文選》(編譯)等法政作品。 |
反蒙面法邁出依法止暴的關鍵一步
作者:田飛龍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表,原載中國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九月初九日丁丑
耶穌2019年10月7日
10月4日,香港特首會同行政會議通過《禁止蒙面規(guī)例》,次日生效。本次立法屬于特首援引《緊急情況規(guī)例條例》制定的第一部用于“止暴制亂”的特別法規(guī)。
與常規(guī)立法不同,香港“緊急法”下的立法可以有兩種方式訂立:其一,依法宣布緊急狀態(tài),直接制定行政規(guī)例,無需立法會審議;其二,援引“緊急法”但不宣布緊急狀態(tài),以公共安全理由“先訂立后審議”,由立法會采取“不否決即有效”方式備查。
《禁止蒙面規(guī)例》屬于第二種情形,立法會有權進行事后審查,若不否決則繼續(xù)生效。這是“港版反蒙面法”,其出臺意味著特區(qū)政府根據示威者暴力升級情況對等升級了法律武器,賦予警方更有力的執(zhí)法依據和權力,從而邁出了止暴制亂、恢復法治的關鍵一步。
反蒙面法立法符合香港憲制秩序,是合憲合法合理的管治行為。反對派指責反蒙面法違反基本法及香港人權法案條例,是違憲法規(guī),這種認定是罔顧基本法秩序與香港止暴制亂基本事實及需求的“泛政治化”及不專業(yè)的判斷,缺乏嚴格的法理基礎和正當依據。西方國家更嚴厲的反蒙面法通常都能通過本國司法復核的憲制測試,成為本國法律秩序的有效組成部分,香港反蒙面法也完全符合西方通行的憲制與法治檢驗標準。
從法學的規(guī)范理由來看,香港反蒙面法的合憲性主要體現在:
第一,香港基本法為該法立法提供了憲制基礎,主要體現在第8條確定“附屬立法”是特區(qū)法律組成部分,而附屬立法通常由特首依據法律授權訂立,第48條第(4)項規(guī)定特首有權決定政府政策并發(fā)布行政命令,這些基本法規(guī)范確立了特首依法享有的行政立法權。
第二,《緊急情況規(guī)例條例》為此次立法提供了直接的法律基礎和依據。該條例源自港英時期法律,1997年經過法律適應化而成為特區(qū)法律秩序的一部分。特首有權依法行使該條例授予的行政立法權,通過授權立法形式訂立適應緊急狀態(tài)或公共安全需要的任何法律。
第三,特區(qū)政府為本次立法進行了較為充分的研究、比較、分析和制度架構設計,參考了國外諸如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的反蒙面法立法例,在本次立法中引入了管制力度偏輕的法律管制方案,并給出了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適用豁免。
第四,從具體條文來看,香港反蒙面法符合比例原則的規(guī)范性要求,滿足比例原則涵蓋的適當性、必要性和均衡性測試,因而可以經受住法院的司法復核。
正是基于對上述合憲性的理解與認同,盡管反對派即刻啟動了司法復核程序并尋求法院頒布臨時禁制令,但香港法院審慎處理了這一高度政治化及敏感性的司法復核訴求,需要認真研讀和判斷特區(qū)政府的立法依據、理由、目的及手段合理性,無法短期內給出確定性答案。
司法的審慎在香港止暴制亂的關鍵時刻是必要的,因為司法必須考慮到法治秩序的整體權威、安定性與現實威脅性,考慮到政府立法的正當依據和技術合理性。正是出于司法審慎性及法治秩序恢復必要性的考量,香港法院在延后處理司法復核申請的同時,對臨時禁制令的申請直接予以拒絕。
政府的特別立法與法院的司法審慎,是香港法治體系對示威者暴力破壞性的共同理性應對。6月以來,示威者不斷突破和平示威的合法性底線,改行勇武路線,以極端暴力與恐怖化手段襲擊警察、市民及大肆破壞香港交通基礎設施與各大商戶,對香港法治和民生秩序造成嚴重危害,甚至在網絡及基層社區(qū)形成一種恐怖化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對香港普通人的言論自由及未來區(qū)議會選舉的民主秩序造成結構性侵害。
政府有憲制性責任保護市民、維護法治、民生與民主秩序以及為警察提供現場鎮(zhèn)暴的充分法律依據。用“法律”武裝警察,用“法律”保護市民,用“法律”懲罰暴徒,這是香港特區(qū)政府無法推卸的正當管治責任。
反蒙面法就是這樣的特別法律武器,能夠對示威者的出場意愿與暴力程度起到較大的威懾作用。從社會運動心理學和犯罪心理學來看,蒙面是暴行的有效掩護,既可以作為暴徒彼此識別與相互支援的“制服化”特征,也可以規(guī)避警察身份識別及檢控風險,更可以形成一種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與化解機制來支持不斷激進化的暴力攻擊。這一心理經驗類似于黑社會或江湖仇殺中的“蒙面?zhèn)b”。
在新法律的規(guī)制下,暴徒將面臨多重法律風險:其一,無論是否合法的公眾集會或游行,只要蒙面即犯罪,大大提升了參與非法暴力活動的法律成本與風險;其二,即便存在法定蒙面理由,警察仍可隨時截停檢查,要求除去面罩及提供有關身份證明、蒙面合法性證明等,這一過程若不配合或存在假證明,仍有機會違反法律。
更關鍵的是,在新法律規(guī)制下,以青年人為主的示威者會受到更強有力的“家庭規(guī)訓”,父母會更有理由及更負責任地展開家庭談判、教育和說服,學校與社區(qū)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以法制教育等形式勸阻學生,從而造成一種“社會清理”機制及傳導效應,大規(guī)模減少參與非法暴力活動的學生人數。實際上,該法生效后,反對派已經出現了“用工荒”與運動力量衰竭感。
當然,反蒙面法的實效化仍然有賴于如下條件的不斷充實:其一,警方現場處置方案要超越常規(guī),著力解決“法不責眾”的形式化難題,推動處置策略由“集體驅散”向“精準拘捕”轉型,否則缺乏現場威懾力;其二,法院應依法肯定和支持該法的合法性與正當性,承擔起維護法治的共同責任,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司法判例,守好法治的“尾門”;其三,香港社會應開展充分的法制宣傳和教育,支持該法的嚴格實施,并為警方執(zhí)法提供多種形式的社會支援。
更進一步,不能完全排除“示威者越少,暴力程度越高”的惡性化趨勢,特區(qū)政府應做好進一步升級法律武器的準備,比如啟動《公安條例》的宵禁令程序,研擬制定“緊急法”下其他類別的行政規(guī)例,尤其是網絡監(jiān)管、出入境控制、通信與言論規(guī)制、物資與資金規(guī)管等,以合法的暴力反對非法的暴力,將維護法治和保護市民的管治責任承擔到底。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邵一劭】瞽叟望月,非關圓缺——敬讀陳寅恪先生“目疾詩”
【下一篇】【馮兵】北宋禮學家陳祥道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