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朝明】《論語·子路》 ——為政在人,選賢舉能

        欄目:演講訪談
        發(fā)布時間:2021-11-18 19:51:53
        標簽:《論語·子路》
        楊朝明

        作者簡介:楊朝明,男,西元1962年生,山東梁山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孔子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第十三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十一屆山東省政協(xié)常委,第十四屆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兼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等社會職務。出版《孔子家語通解》《論語詮解》《八德詮解》等學術著作20余部。

        《論語·子路》

        ——為政在人,選賢舉能

        作者:楊朝明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楊朝明,原尼山世界儒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長,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

         

        各位好,很高興我們已經讀到了《論語》第十三篇《子路》!

         

        《子路》是《論語》的第十三篇。如果《論語》分為上、下兩部的話,下半部的第一篇《先進》,講的是我們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人格。在孔門弟子集體出場之后,就是《顏淵》篇,《顏淵》之后就是《子路》篇。如果大家留意一下《孔子家語》,《孔子家語》第十八篇是《顏回》,第十九篇是《子路》,這是一種簡單的巧合嗎?我想應該不是?!蹲勇贰愤@一篇,或者就有編者的特別用心,與前篇《顏淵》有一定的接續(xù)性。

         

        子路是孔門“政事”科的代表,本篇以“子路”為名,也許就代指本篇談論政事問題。本篇圍繞政事展開,談為政治國的措施、為政者自身如何做、如何教化民眾、如何用人、察人、識人等。該篇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前部談論具體如何為政,為政如何做;中間談論為政者如何做好自己;最后講察人、用人、識人的具體細節(jié)問題,邏輯相對來說比較清晰。

         

        一、為政的基本做法,即如何為政

         

        第一章,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闭堃?,曰:“無倦?!弊鳛闉檎咦约阂獛ь^好好干,首先要起帶頭作用,且“無倦”。什么叫“無倦”,“無倦”就是不怠政,不懶政?!洞髮W》說“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如果舉薦一個賢人,就要將他放在前邊,跟他學?!芭e而不能先”與“先之勞之”的“先”就是走在前邊,先民而勞。

         

        第二章,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痹唬骸把芍t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如果說前一章是為政者要起表率作用,這一章就是要注意管理好干部,用好干部。“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有司”就是各部門的管理者,“先有司”,指工作上要走在前面,給管理人員做榜樣;“赦小過”即在用人的時候要允許他們有失誤。如果動不動就追責,那他就會縮手縮腳。在用人過程中一定要讓他放開手腳,即管好干部,也要用好干部?!把芍t才而舉之?”“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有人常說沒有合適的干部,你怎么知道誰是賢才?你不知道的難道別人會舍棄他嗎?也許人才總會脫穎而出。所以,本章就是說首先要管好、用好干部。《孔子家語·執(zhí)轡》篇說:“君者,人也;吏者,轡也;刑者,策也。人君之政,執(zhí)其轡、策而已矣?!笔裁词恰稗\”,就是韁繩,指管人的方法。那么如何管呢?孔子談論為政,“古者天子以內史為左右手”,兩手都抓,先抓人,抓不住人就什么都抓不到。然后說:“古之御天下者,以六官總治焉:冢宰之官以成道,司徒之官以成德,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之官以成圣,司寇之官以成義,司空之官以成禮。六官在手以為轡,司會均仁以為納,故曰:御四馬者執(zhí)六轡,御天下者正六官。是故善御馬者正身以總轡?!贝蠹铱?,這說的多好!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要選好六官,選人非常重要。從管理的角度,用官、用人非常重要。

         

        第三章,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北菊抡劦氖窃谄湮?,謀其政,大家各自管好自己、做好自己,這就是“正名”?!熬⒊汲?,父父、子子”,就是禮??鬃友哉?,子路認為迂腐,所以孔子說子路:“野哉由也!”“野”就是粗卑,了解不到位??鬃佑终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一定是禮壞樂崩,刑罰不合適、不適中?!靶塘P不中”的“中”,就是“中庸”的“中”。賞罰之時,要從細心、細致,要從細微處著手。所以各自做好自己,就是名正言順。君子要重言,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要師出有名,行為要有合理性、合法性,那就不能“口不吐訓格之言”。在其位即做好自己,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為政就到位了。

         

        第四章,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闭垖W為圃,曰:“吾不如老圃?!狈t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請學稼、請學為圃,就是學習種莊稼、種菜。小人有他具體的工作,大人有大人的工作,大人物如果專注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是辦不成什么大事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做管理的人,要專心做好管理的事情??鬃拥膶W生學習為政治國之道,學習修己安人之術,而樊遲卻研究具體如何種莊稼、種菜,孔子因此說“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這里,有人說孔子瞧不起農民,其實是對孔子的極大誤解??鬃诱f他“小人哉”,是要求他格局大一點。

         

        從為政角度看,大格局的人要從大處著眼。在上位的人首先要做好自己,“上好禮”“上好義”“上好信”,這么做才能凝聚人心。所以這一章講的是從大處著眼,大人要做大事,要著眼大局,明白自己的使命。

         

        第五章,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一章看起來是說“誦《詩》”,是說“詩”,實際上是代指詩、書、禮、樂,甚至代指六經。一個人要全面發(fā)展,就要學習“詩、書、禮、樂”,而學習“詩、書、禮、樂”就在于致用、在于實踐。這一章講的是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實踐出發(fā)。我們學習經典也是這樣,要學習經典的精神?!妒酚洝酚浛鬃拥脑捳f:“六藝于治一也?!绷嚲褪橇?,“書以道事,詩以達意”,六經之教培養(yǎng)的是經國濟世的人才,不能光說不練,不能干什么都不行。學習詩、書、禮、樂,就是要成就完美人格,實現(xiàn)為政以德。

         

        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边@是指具體用人時,一定要他們“身正”。為政者的管理對象是職官,這些職官一定要“其身正”,這樣才能政令下達,政令暢通。欲為政,先正百官。要用心抓好干部管理,從某種意義上講,干部是能否干好工作決定的因素。

         

        第七章,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這章講的是為政者眼界不光要向下看,還要向外看。對于邦國管理而言,向下看就是各級官員,向外看就是重視外交,就是關注對外關系?!棒斝l(wèi)之政,兄弟也”,以衛(wèi)國代替其他國家。在周代,有一個重要的外交原則,就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后”,《詩經》曰:“凡今之人,莫若兄弟。”又說:“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周代的人們重視宗法親情,意思是兄弟們雖然在家里爭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的侵略。以往人們讀《論語》這一章,一般不會在這樣的意義上去思考。如果我們的理解不是所謂“過度闡發(fā)”的話,本章的意思是,為政者應當明白,除了向下的、縱的管理關系,還有橫的外交關系。

         

         

         

        二、關于為政者自身的素質

         

        前面的各章談如何為政,也就是為政的基本做法。以下十幾章則主要談為政者的素養(yǎng),即為政者怎樣做好自己。

         

        第八章,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儆?,曰:‘茍完矣?!挥校唬骸埫酪?。’”本章講的是為政者、為君者自身的素質與素養(yǎng)問題。一個人能好惡有節(jié)就是極大的自律,為政者本人如果“多欲”是非??膳碌?。一個邦君、一個管理者如果“好惡無節(jié)”,麻煩就大了。中國人為什么講禮?中國人為什么重視禮法?《禮記》中有《坊記》,其中記孔子之言說:“君子之道,辟則坊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薄胺弧迸c“防”同義,這句話意思是君子之道就像防水的堤防,它規(guī)范人民行為所不能達到的道與德。人為什么出問題,因為人在外物的引誘下會生出好惡。人如果“好惡無節(jié)”,就會滑向無底的深淵?!犊鬃蛹艺Z·五刑解》說:“凡民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無度。”好惡有節(jié),心有法度,懂得知足,不求華美的為政者非常難得。所以,本章重點強調為政者本人須好惡有節(jié)。

         

        第九章即“子適衛(wèi)”章。此章講要注重人心教化?!笆薄案弧薄敖獭比阶叩囊?guī)律,似乎在任何社會都是這樣。一個社會最早要先穩(wěn)定政權,接著就要發(fā)展生產。道理很簡單,“倉廩實而知榮辱,衣食足而知禮節(jié)”。物質生活是社會生活的基礎,首先要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所以一定要衣食足?!皞}廩實”“衣食足”之后,就須要“教”了。王紀東的博士論文《儒學與政治的互動——以漢初七十年為中心》就是寫的那時的“庶”“富”“教”的問題。孔子這里的邏輯就是注重教化,把“富之”以后容易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用教化的方式加以解決。所以為政者本人必須在管理的過程中注重人心教化。

         

        第十章,“茍有用我者”章。這一章講的是為政要有信心,有抱負,要堅毅。沒有胸懷、情懷,沒有抱負,為政一定是不行的。

         

        第十一章,“善人為邦百年也”章。此章講施行善政,為政者只要長期施行善政,社會風俗就一定能好起來??鬃映3J褂谩吧迫藶榘睢边@個概念,主張任用有德之人。社會風俗的好壞當然非一日之功,但肯定要從善行,有善心,社會才有可能好起來,才有可能達到《大學》所說的“止于至善”。

         

        第十二章,“如有王者”章。上面一章談善政,此章說仁政。圣人治民何以治國?圣人治國何以治民?當然是實行王道!王道也是仁道,“君子以人治人”,仁道易化,王道易化,說的是實行王道的問題。

         

        第十三章,“茍正其身”章。從政要管別人,先管自己。除了正百官,不能忘了正自己?!捌渖聿徽m令不從”,同樣適用于邦國的管理者。如果說前邊談到“正”是要求下屬正,那么這個地方就應該是談為政者自身的素質。正人先正己,自己“正”了,“于從政乎何有”?那么從政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前面幾章說的是“用正人”的問題,這一章談的是“先正己”的問題。這章談為政者用自己的“正”率先垂范,正好和前面第六章相對應。

         

        第十四章,“冉子退朝”章。這章是說分清國政和家事,分清內外。在很多時候,有的人在一些事情上家國不分、內外不分,后患不小。所以分清內外這一點非常關鍵,朝堂上,言政事;私下里,談私情。就如澹臺滅明,“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這就是公私分明。

         

        第十五章,“一言可以興邦”章??鬃诱f,“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這要看主體是誰,為政者要善,能“率以善”,那么國家也會善起來;如果為政者隨心所欲,按照自己的欲望亂來,那么國家又怎么能夠善?所以《大學》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闭f的就是這個理兒。這個地方講的是“擇善固執(zhí)”,選擇了善就不要違背,要堅持,像顏回一樣“不貳過”,境界就高了。所以要善者不違,遇到善就不要違背。

         

        第十六章,“葉公問政”章。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就是講王道、王政。孟子談什么叫王政,就是令人“中心悅而誠服,如七十子之服孔子”。霸政正好相反:我服氣你,我不是心服;我怕你,因為我打不過你。與《中庸》結合起來就更明白了:“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你只有自己做得好了,才有可能“近者說,遠者來”。這就是王道政治,為政者要有王天下之心。如果沒有王道之心,怎么會施行王道?

         

        第十七章,“子夏為莒父宰”章。這一章孔子講格局,和前面一樣就是要有王心,施王政,行王道。一個國家也好,一個企業(yè)也好,要強大,要偉大,可不能短視。短視的人肯定干不成大事。“無欲速,無見小利”,假如格局不夠,肯定不是一個合格的為政者。眼光要長遠,要有長遠規(guī)劃,踏踏實實,循序漸進,按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去做,才有可能成為了不起的人。

         

         

         

        第十八章,“葉公語孔子”章?!拔狳h有直躬者”,這里的“直躬”有人認為是具體的人,是一個人名。我看不一定,不應作人名來理解,《淮南子》的說法不一定為確,今天先不討論了?!案笧樽与[,子為父隱”,我覺得說的還是王道。什么是王道?不要單純認為是一種宏大敘事,它是具體的人心問題。真正的王道一定是基于人之內心的強大。這種強大的內心,一定不會離開“愛與敬”的本質。“其父攘羊,其子證之”,這是一種什么風氣?中國倫理大廈的根基就在于孝悌,在于父子親情,只有把倫理建立在父子之間的親親之愛,愛的基礎才更加牢固,才有可能把這樣的愛推而廣之,才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才會“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一個人連自己的父親都不尊重,連自己的最親的人都不尊重,這個人能“直”到哪里去呢???說到底,中國哲學可以說是關于“家”的哲學。把家里的溫暖推出去,把家庭倫理推廣出去,才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社會倫理,才有“愛民如子”的“民之父母”“父母官”這樣的政治倫理,所有這些都是以父子親情為倫理根基。

         

        什么叫攘羊?《孟子·滕文公》里有一個例子可以參考。“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唬骸垞p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薄叭痢?,物自來而取之也。一只雞自己跑家里來,于是把它藏起來。“攘羊”,就是羊跑到自己家去了,把它藏了起來。在先秦的社會,一只羊能解決很多問題,比如說孩子的學費問題、家人的生計問題……這些情況都有可能。我們不能進行簡單的理解,不能認為父親把羊藏起來,自己悄悄殺了、吃了,還不讓孩子們吃。在這種情況下“其子證之”,可以想象這個兒子和父親實際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像剛才立林說,現(xiàn)在司法進步了,親人可以拒絕舉證,有權力選擇回避,這是很大的進步。以前的時候可不這樣,你不舉證,就叫包庇。現(xiàn)在進步了,人們理解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問題。不論是誰,不論哪一個人,不論是你學過多少理論,在自己親人出問題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是先想辦法解脫或者保護自己的親人,這是非常正常的。

         

        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這章真的很重要。這一章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講的是父子關系。在中華民族的倫理大廈中,它屬于什么樣的地位?為什么孔子這么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家和國是相聯(lián)系的,我們現(xiàn)在談“君子”,何為君子?“君之子”也。一個人有教養(yǎng)才是君子,那么誰來教、誰來養(yǎng)?一定是父母教、父母養(yǎng)。所謂“養(yǎng)不教,父之過”,這就是父母對于子女的重要意義所在。子女不光是被養(yǎng),還被教。在這樣的意義上去理解親親相隱問題,也許就無需過多糾結,無需過多糾纏。中國的文化就是這樣一種文化,如果把最起碼的親情都割斷,人還是“人”嗎?佛教到了中國,也有所謂《父母恩重經》《孝子報恩經》,這是中國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第十九章,“樊遲問仁”章。此章所講就是為政者自身的素養(yǎng)了?!熬犹幑?,執(zhí)事敬,與人忠”,這其實就是為政者的自身素養(yǎng)。

         

         

         

        三、為政者如何識人、察人、用人

         

        最后一部分,講的是為政如何識人、察人、用人的問題。人的因素是為政最關鍵的因素,必須分清什么叫“士”,什么是“善人”等,切磋琢磨。

         

        第二十章,“何如斯可謂之士矣”章。此章談什么是真正的“士”。第一等就是“行己有恥,不辱君命”;第二等“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弟”;再降一等,那就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稍谑咳说臉藴蕟栴}上,可謂切磋琢磨。思考什么樣的人才是合格的士人,作為士人,應該追求更高的格局。正如《孔子家語·五儀解》里魯哀公和孔子討論的,如果想找人幫助治理國家,那么怎么辦呢?必須要了解人,知人善任,“則治道畢矣”。其中,關于“士人”,孔子所給的標準是: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边@個標準可以與《論語》這里所說的相互參看。

         

        第二十一章“不得中行而與之”章。中道而行很難做到,退而求其次,那就是狂狷,有的進取,有的有所不為。

         

        第二十二章“南人有言”章,強調的是恒心,治理國家沒有恒心不行,應當堅持不懈地修養(yǎng)自己。沒有恒心,即使巫醫(yī)這種比較簡單的職業(yè)也做不好。

         

        第二十三章“君子和而不同”章。這章講做人應講原則,所謂“同”,就是茍同。什么叫和?和諧相處。君子雖然和人相處時追求和諧,但不會為和諧而和諧,不會在原則問題上跟你茍同,不能喪失原則。中國人講“求同存異”,《國語》講“和實生物”,二者是統(tǒng)一的。就是這么一個道理。

         

        關于“和而不同”,人們常常說起來。尤其在說到處理國際關系的時候,我們常常用到這個詞,但使用的時候有時未必準確。中國人講君子和而不同,同時又追求天下大同。和而不同,講的是不能違背原則;天下大同,講的是求同存異。盡管在和世界接觸的過程中,中國面臨很多挑戰(zhàn),但中國人講“和而不同”,追求“天下大同”,一直追求世界的和諧。

         

        第二十四章“鄉(xiāng)人皆好之”章?!吧普吆弥?,不善者惡之”,這一點有時很重要!有些人講原則,會得罪一些人。一定要看他得罪的是哪些人,在哪些問題上得罪了人。有的人為了顧及原則、堅持原則,會得罪一些人,被得罪的人說他不好,但他未必不好,這是一定要分清楚的。這一章與上一章是相通的。有的人大家全都說好,全都說你好未必真的好,有時缺點恰恰就在于此,這反而很可怕。關鍵的是,這里所說的是面對鄉(xiāng)人,鄉(xiāng)人之中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看哪些人說你好,這個很重要,這是一個原則問題。

         

        第二十五章,“君子易事而難說也”章。只要有了權利、地位、金錢,那么很多人就會圍著你轉,圍著你轉的某些人,看中的是你的權利,地位和金錢,這樣的人反而不一定是君子。你地位高,品德高,大家尊重你是正常的。并不是說尊重你的人,就不是君子。但是著眼于利益蜂擁而至的這些人,卻真的不一定是君子。道理很簡單,君子有獨立的思維、人格,有獨立性。

         

        第二十六章,“君子泰而不驕”章。這章講君子和小人的胸懷和格局不同,君子的品質是自愛自重,泰而不驕。

         

         

         

        第二十七章,“剛、毅、木、訥,近仁”章。我們需要的是有仁德的人,這樣的人是完美的,比較理想化。但是剛、毅、木、訥這樣的品質是正面的,與巧言令色不同,這樣的人也是近乎仁德了,也是可以學習的。

         

        第二十八章,“子路問士”章。這章講和朋友之間要相互督促、相互扶持、共同勉勵、共同進步。也就是說,兄弟之間要和悅親近。這章講的是,真正的士還要善于處理好各種關系。

         

        最后兩章核心是“善人”為政。我們通過前面幾章,明白了為政者要善于識人、察人、用人,讓善人為政。善人怎么為政?這就是最后兩章的主題?!皣笫拢肱c戎”。“戎”就是戰(zhàn)事,戰(zhàn)爭在國事中很重要?!吧迫私堂衿吣?,亦可以即戎矣”。這不是說善人教民,就是為了打仗,而是像《孟子·梁惠王上》說的:“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敝螄裁瘢钪匾且庵?,就像《孫子兵法》里說的那樣,決定勝負的有五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道”,決定勝負的是“上下同意”,有共同的意志。老百姓可以和他的長官可以共生死時,那就戰(zhàn)無不勝了。這是文修武備,教民戎事。

         

        何為“不教民以戰(zhàn)”,第三十章就是談“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實際上同樣是文修武備。冉求打仗大勝,有人問他跟誰學的戰(zhàn)事,冉求說跟孔子學的。但孔子說自己不懂這些,難道是孔子或冉求說假話嗎?當然不是,孔子師徒兩人實際上說的是“教民以戰(zhàn)”的問題,這對我們理解儒學非常有意義。

         

        總之,《子路》篇就是在談為政的問題。如何為政,為政者自己如何做?還有如何識人、如何用人、如何察人這樣一個問題。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