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牟鐘鑒 著《從三教會通看中國精神》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1-12-04 17:44:26
        標簽:《從三教會通看中國精神》

        牟鐘鑒 著《從三教會通看中國精神》出版

         

         

         

        書名:《從三教會通看中國精神》

        作者:牟鐘鑒

        出版社: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21年09月

         

        內(nèi)容簡介

         

        本書“三教會通”之“教”,乃“道德教化”之“教”。作者在書中闡明了中華思想文化是由孔孟儒學為主導、與老莊道家相交輝、以儒道佛三教為核心構架,同時廣泛包納融會各民族各地區(qū)的特色文化和外來文化,向著不斷文明化豐富化的健康方向發(fā)展。正是這種獨特文化所蘊含的生生不息、博厚悠遠、明禮誠信、剛健中正、道法自然、毅勇勤儉、仁義通和的精神,中華民族才能長存不亡、分而又合、衰而復興,在多災多難、內(nèi)憂外患中奮進不懈。

         

        作者自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思考三教關系命題,本書梳理了他在“儒學”“道學”“儒道互補”“三教會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獨具特色的學術歷程,作者力求簡明扼要、條理清晰、層次分明、文字信達并通俗易懂,以供讀者深刻、全面、正確地認識中國文化,繼而以中國文化精神豐富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

         

        【作者簡介】

         

        牟鐘鑒,當代著名哲學史家、宗教學家,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榮譽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組專家,中國孔子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榮譽顧問,中國宗教學會顧問等。曾獲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模范個人稱號、2012年度孔子文化獎等。主要著作有《儒道佛三教關系簡明通史》《新仁學構想》《中國宗教通史》《老子新說》《中國文化的當下精神》等。

         

        【目錄】

         

        儒學

        儒家仁學的演變與重建

        一、仁學是儒家的內(nèi)在精髓

        二、仁者愛人—孔孟之仁

        三、以生言仁—宋明之仁

        四、以通論仁—仁學之近代化

        五、構建新仁學

        二十世紀儒學的衰落與復蘇

        一、儒學在劇烈的社會大變革中的衰落和消沉

        二、儒學在低谷萎縮中的延續(xù)、反思和探索

        三、儒學在新時代社會轉(zhuǎn)型期的復蘇與重建

        四、儒學發(fā)展的新特點及未來展望

        重建誠的哲學

        一、誠的哲學歷程

        二、建構當代的誠學

        傳統(tǒng)家庭倫理的當代價值

        一、近代家庭倫理的大變革

        二、家庭的永恒性

        三、傳統(tǒng)家庭倫理中的常道

        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生態(tài)哲學與儒家的天人之學

        一、當今的生態(tài)危機

        二、解決生態(tài)危機的根本抉擇

        三、儒家天人之學的生態(tài)哲學資源

        四、構建新的生態(tài)哲學

        中和之道與當代溫和主義

        一、中和之道

        二、溫和主義

        道學

        老子的學說

        一、老子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

        二、老子其人其書

        三、老子哲學是主陰貴柔的生命哲學

        四、老子學說的歷史地位和現(xiàn)代意義

        道家學說與流派述要

        一、引論

        二、道家的基本理論與主要精神之把握

        三、道家的演變與學派

        道教精神略論

        一、容納匯合的精神

        二、抗命逆修的精神

        三、實踐力行的精神

        四、救人濟世的精神

        五、恬淡通脫的精神

        道家與道教同異比較

        一、從歷史長河看道家與道教

        二、現(xiàn)代學者從理論上做區(qū)分

        三、道家與道教之三異

        四、兩者之相通處

        論道教道德的特色及其現(xiàn)實意義

        一、特色一:以神道的方式容納古代社會主流的和普遍性的道德

        二、特色二:道德踐行與仙道修煉緊密結(jié)合

        三、特色三:淡泊、謙和、息欲、包容

        四、特色四:重視生命倫理

        五、特色五:多教匯合

        六、特色六:與民間道德教化相結(jié)合

        七、道教道德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論道

        一、道家創(chuàng)論,百家共之

        二、大道一本而多元,異途而同歸

        三、宇宙生成于道—道的發(fā)生論

        四、萬物依賴于道—道的本體論

        五、人生的追求在得道—道的價值論

        六、完善自我依賴于道—道的修身論

        七、結(jié)語

        三教會通

        論儒道互補

        一、研究儒道互補的意義

        二、儒道兩家基本特征的比較和儒道互補的深層分析

        三、儒道互補的歷史考察

        四、儒道互補的現(xiàn)實意義

        從趙樸老的若干詩詞看人間佛教的真精神

        兩方凈土 三位彌勒

        從儒佛關系看韓愈、柳宗元與李翱

        一、儒佛關系之消長

        二、韓愈排佛理念

        三、柳宗元崇佛理念

        四、韓、柳綜合評論與李翱《復性書》

        儒、佛、道三教的結(jié)構與互補

        中國宗教文化

        中國宗教的歷史特點與歷史作用

        一、中國宗教的歷史特點

        二、中國宗教的歷史作用

        中國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試探

        一、問題的提出

        二、宗法性傳統(tǒng)宗教的特點

        三、敬天與祭天

        四、祭祖與喪葬

        五、社稷、日月及其他

        六、總結(jié)

        我國主流宗教觀的歷史變遷與當代創(chuàng)新

        一、我國宗教的現(xiàn)狀

        二、中國歷史上主流的儒家宗教觀

        三、民國時期主流宗教觀的變遷

        四、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6 年當代新宗教觀的建立和實踐

        五、 1957 年至1976 年民族宗教理論的進展與失誤

        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宗教理論的創(chuàng)新

        七、 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的幾個認識問題

        宗教在民族問題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宗教與民族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二、 宗教是維系民族信仰和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精神力量

        三、宗教在民族關系中的作用

        四、當代民族沖突中的宗教問題及其對策

        附錄

        試論“馮友蘭現(xiàn)象”

        研究宗教應持何種態(tài)度——重新認識湯用彤先生的一篇書跋

        追念厚重樸直的張岱年先生

        追念任繼愈先生

        懷念朱伯老師

        記憶中的牟宗三先生

         

        【前言】

         

        中國精神的根在三皇五帝,如《史記·五帝紀》和《尚書·堯典》所載,上古圣賢即確立了仁德、民本、貴和、創(chuàng)新的精神方向?!吨芤住诽岢鲫庩柡秃现?。老子提出“尊道貴德”的柔性哲學。孔子集五帝三代之大成,提出仁和之道、禮義之制,建立起倫理型的人學。爾后中華思想文化便由孔孟儒學為主導、與老莊道家相交輝、以儒道佛三教為核心構架,同時廣泛包納融會各民族各地區(qū)的特色文化和外來文化,向著不斷文明化豐富化的健康方向發(fā)展。中華民族長存不亡、分而又合、衰而復興,在多災多難、內(nèi)憂外患中奮進不懈,其秘密在于獨特的文化,在于這種文化所蘊含的生生不息、博厚悠遠、明禮誠信、剛健中正、道法自然、毅勇勤儉、仁義通和的精神。正是這種文化精神支撐著、凝聚著整個民族,培育著它的民眾和精英,造就了它燦爛的過去,并且正在造就著它光輝的新時代,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柱。探究中華思想文化的底蘊,繼承其優(yōu)秀傳統(tǒng),吸收世界各種文化的營養(yǎng),重鑄中華文化的新輝煌,是我們這一代學者應盡的責任。

         

        本書有四個部分:“儒學”、“道學”、“三教會通”和“中國宗教文化”。大致涵蓋了我三十多年間學術研究的若干主要方向,也能代表我在上述四個方面的特色的基本觀點,可以提供我與讀者交流的便捷渠道。

         

        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干和底色。我重點在闡述仁學與誠學的演變與當代創(chuàng)新,儒學在近代的衰落與復興,儒家倫理與生態(tài)哲學的當代價值。面對當前世界上主義和恐怖主義的肆虐,我在文章中大力推揚儒家中和之道,提倡溫和主義,展示儒學推己及人的恕道情懷。

         

        道學(道家和道教)是柔性之道,與儒學互補,成為中國文化的基脈,也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性格,形成恬淡通脫的特征。我闡述了老子道家的源流,道家和道教的異同及道教的精神與價值,道家哲學對人類的貢獻。

         

        三教(儒道佛)會通是中國文化的核心,形成穩(wěn)定的三角間架,使文化中華綿延不絕。我在文章中著力闡明儒道互補的歷史沿革與現(xiàn)實意義,儒道佛三教會通的歷史與當代啟示,也涉及佛教成功中國化的經(jīng)驗。

         

        中國宗教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它有清醒的認知是準確把握中國精神的必要條件。中國文化是以人文主義為主導,同時又吸納各種宗教的混合型文化。宗教彌補了儒家道家不究神靈和死后的空缺,給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安頓心靈的彼岸世界。儒家道家給予中國原生性與外來宗教以人本和理性的引導,使之具有較強的包容性和現(xiàn)實關懷,并給予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以深刻影響。我在文章中闡述了中國人的基礎性信仰即敬天法祖,說明宗教問題緊密關聯(lián)著民族團結(jié)。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lián)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說:“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辟M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的十六字真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眱晌幌壬拿阅耸侵袊屎途窦捌洚敶鷥r值的好解讀。

         

        懷念師長不僅是作為學生的我應有的感恩之心,也是作為我們這一代人文學者應有的責任,即把老一代大學者的哲思與貢獻依自己的親身體驗表達出來,使社會有更多的人了知他們?yōu)槿藶閷W的風范而加以發(fā)揚光大。附錄中我寫了在北京大學學習期間對我引導培育多的馮友蘭先生、湯用彤先生、張岱年先生、任繼愈先生、朱伯崑先生,也寫了在香港見過兩次的港臺新儒家牟宗三先生。通過他們,讀者可以更具體生動地了解什么是中國精神。

         

        我多次說過,我只是中國精神的一個探索者,一邊探索前行,一邊回顧總結(jié),拙作中疏漏不當之處在所難免,但我能保證這些作品是真實的活著的,是我的精神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將繼續(xù)探索下去,并希望得到識者指正。在此感謝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的大力支持和編輯王思惠女士的辛苦編審,使拙作得以順利問世。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