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脈傳承中的曲阜印記
作者:李麗(山東省曲阜市委書記、黨校校長)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五月十三日乙未
耶穌2022年6月11日
“曲阜”之名最早見于《禮記》,東漢學者應劭釋曰:“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鼻?,是孔子故里,地處山東省西南部,魯西平原和魯中山地接合部,北負泰岱,南引鳧嶧,東連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疇,是中國古代文化重鎮(zhèn)。
曲阜孔廟大成殿
諸皇之地,文脈之源。曲阜早期文明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F(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跡,證明人類祖先在公元前4000年前就在曲阜一帶生息勞作。相傳,曲阜是“人文初祖”黃帝的故鄉(xiāng),《史記正義》中有:“帝軒氏,母曰附寶……生黃帝于壽丘”,講黃帝的母親附寶在曲阜壽丘生下黃帝。至宋代,宋真宗“推本世系,遂祖軒轅”,認定黃帝軒轅是趙姓始祖,將曲阜縣名改為“仙源”,并把縣城移至壽丘西邊,還興建了規(guī)模宏大的景靈宮祭祀黃帝。
炎帝神農(nóng)氏曾率部在曲阜營都聚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編年史《竹書紀年》和西晉時期專述帝王世系的史書《帝王世紀》等古籍中均有相關(guān)記載。清修《闕里志》中曰:“神農(nóng)祠在魯城歸德門外,今村名犁鏵店,神農(nóng)試耕之所也。舊有坊曰‘粒食之源’,今廢。又神農(nóng)開市處坊曰‘日中古市’,在曲阜城內(nèi)城隍廟之南里許?!痹敿毧甲C了曲阜境內(nèi)的神農(nóng)試耕處、開市處。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五帝”之一的虞舜曾在曲阜壽丘制作日常用具,吸引了很多人聚居于此。上古時期華夏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少昊也曾定都曲阜,《帝王世紀》云:“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鄙訇坏滦懈叱?,以文治國,明代《兗州府志》中說他在位84年,壽百歲而終,葬于曲阜城東北壽丘的云陽山。
文采郁郁,禮樂之都。上古堯舜時代,曲阜屬九大部州之一的徐州域。商朝前期,曲阜名奄,在商代為殷商的重要屬國“奄國”,商王南庚曾把都城遷到這里。在此地傳承了兩三代之后,到商朝的第二十位國王盤庚的時候,又將國都從曲阜西遷至殷。即使遷都以后,商王也常常回到這里,所以甲骨文中有不少“王入于奄”的記載。
《史記·魯周公世家》載,周初,武王“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并派長子伯禽代自己到曲阜就封。周公首倡以德配天、敬天保民、明德慎罰、勤政任賢的德治思想,并制禮作樂,建立了一套新的禮法體系用以處理等級社會中的人倫關(guān)系,使天下歸于一心。伯禽臨行前,周公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敝芄笄懈嬲]兒子,到魯國任上千萬不要憑自己一國之君的地位,而對他人傲慢無禮。伯禽謹遵父教,“以法則周公”,到魯國后“變其俗,革其禮”,魯國的經(jīng)濟文化一直走在各諸侯國的前列,成為曲阜周圍小諸侯國的宗主國。
在周代,曲阜一直是魯國的都城,是魯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和文化重鎮(zhèn)。因周公輔佐之功甚偉,周天子特許伯禽在魯國設(shè)太廟,就是現(xiàn)今曲阜境內(nèi)的周公廟,周天子還賜予魯國大量的文化典籍、天子禮器。直到春秋末期,社會禮崩樂壞,魯國還較為完整地保留著這些文化遺存,“周禮盡在魯矣”。就在此時,孔子誕生了??鬃印白媸鰣蛩矗瑧椪挛奈洹?,集夏、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創(chuàng)立了“重仁尚禮”的儒家學說。對孔子影響最為直接的是周文化,他對周代的禮樂制度高度認可,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鬃由倌陮W禮、三十授禮、從政踐禮、晚年整禮,傾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復周代的禮樂文明。孔子創(chuàng)建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奠定了中華文明中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底色,被民間譽為“千古一圣”,也為后世歷代統(tǒng)治者所尊崇,被尊奉為“至圣”“至圣先師”……清朝光緒帝御賜的“斯文在茲”匾額,懸掛于孔廟大成殿內(nèi)?!八刮脑谄潯闭Z出《論語?子罕》,道出了孔子對中華文化守護與發(fā)揚的貢獻之大。
兩漢時期曲阜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曲阜為魯郡治。隋唐五代之時,曲阜雖然不是魯南行政中心,但因其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視。通過“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經(jīng)濟也空前發(fā)達。至宋代,真宗更縣名、移縣址,建景靈宮,奠定了曲阜在當時的文化地位。曲阜的郁郁文采也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來:唐代,詩圣杜甫和詩仙李白結(jié)伴東游,就曾在曲阜石門山宴別;康熙年間,孔尚任在石門山隱居讀書,創(chuàng)作出了名滿天下的《桃花扇》?!八刮脑谄潯笔菍ι瞎乓詠砬肺幕笔⒌囊粋€贊譽。
以文化人,薪火相傳。孔子去世后,歷代學者對他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繼承、改造和發(fā)展。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社會中,儒家學說被奉為正統(tǒng),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治國安邦的政治選擇。在文化傳承中,孔子后代亦有重要貢獻。《漢書·藝文志》記載,西漢景帝時,魯恭王在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宅時,從故宅魯壁中發(fā)現(xiàn)了《尚書》《儀禮》《論語》《孝經(jīng)》等儒家典籍。相傳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所藏。這些中華文化典籍得以保護,使得文化繁興、文脈不斷。
游學與講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傳播途徑,《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和一些魯國人紛紛遷居到孔子墓旁居住,有一百多戶,并將聚居處稱為“孔里”,他們在這里祭拜孔子、講經(jīng)論道;孔子弟子中不乏收徒授業(yè)者,如“宗圣”曾子,魯國南武城人,和父親曾點一起師從孔子,“曾子孜孜,惟圣依歸”,學有所成,收徒講學,有弟子70多人,戰(zhàn)國初期的軍事家吳起就是其中之一。除了私人辦學,官學的發(fā)展也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弘揚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漢代正式興辦官學,教授內(nèi)容都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主,東漢時期“學校如林,庠序盈門”,曲阜地方官學也因此得到發(fā)展;魏文帝曹丕令魯郡重修孔廟,并在孔廟外圍建造大量房屋,讓儒生在此居住學習;《宋書》中記載,“魯郡修復學舍,采召圣徒”;此后歷代朝廷都在孔廟附近修建學堂或?qū)W舍,宣講儒家經(jīng)書典籍。
“千年曲阜,文脈悠悠”,如今作為孔子故里,儒家的詩書禮儀文化歷經(jīng)千年傳承已浸潤到曲阜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至今齊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德不孤,必有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里仁為美”等觀念深入人心……今天的曲阜,世風醇厚,誠信儒雅,明禮向?qū)W。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努力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已成為曲阜人的責任和擔當,千年文化古城正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向更加美好的明天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