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王銳 著《道不遠人:近代中國的儒學與儒生》出版暨自序

        欄目:新書快遞
        發(fā)布時間:2025-06-25 21:12:21
        標簽:

        王銳 著《道不遠人:近代中國的儒學與儒生》出版暨自序

         

         

         

        書名:《道不遠人:近代中國的儒學與儒生》

        作者:王銳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5年4月

         

        內容簡介

         

        “感四國之多虞,恥經生之寡術。”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一系列內外危機,生民飽嘗苦難。本書通過個案研究,分析儒學在近代中國的曲折歷程、儒學與政治的復雜關系以及面對古今中西之爭,受到儒學傳統(tǒng)熏陶的知識分子為了弘道救世、經世濟民進行的艱辛探索。他們思想的得與失,事業(yè)的成與敗,值得人們反復回味。

         

        作者簡介

         

        王銳,祖籍河北秦皇島市,1987年生于廣西南寧市。本科、碩士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畢業(yè)于復旦大學歷史學系。2017年起任教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2019年晉升為副教授?,F(xiàn)為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紫江青年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xiàn)代思想史、學術史、政治史。

         

        目錄

         

        自序/1

        近代學者對“儒”的新詮及其意義——以康有為、劉師培、章太炎為中心的探討/1

        近代學人對古代“史官”之闡釋/32

        論章太炎的政治生涯——側重從他與士紳階層的關系展開分析/67

        論章太炎的“革命儒學”/105

        讀子以致用——孫德謙對于諸子學的闡釋/137

        “對世界而知有國家”——清末梁啟超“國民”論述再思/168

        以傳統(tǒng)釋革命——論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與戴季陶的傳統(tǒng)新詮/194

        歷史何以彰顯道德?——柳詒徵的學術理念與史學實踐再認識/222

        從經史之學到馬克思主義史學——吳承仕的學術旨趣及其古代社會論/248

        道德的重要性——論李大釗思想中的一個潛流/274

        陳寅恪論清末變法運動/304

        激活儒家思想的批判性——蒙文通的“儒史相資”論表微/327

        史學、時勢與思潮——錢穆史學遺產再思考/353

        挖掘儒學的“實踐性”與“平民性”——論嵇文甫的儒學研究/385

        后記/410

         

        自序

         

        本書收錄了近年來筆者關于近代中國的儒學與儒生相關的一些論文。既涉及近代儒學史上的一些重要概念與學說,又涉及目睹時代變局,一些儒者如何思考儒學的命運、儒學與近代西學之間的關系。

         

        從事某一問題的研究,往往由于各不相同的機緣。在之前出版的著作里,由于各種因素,往往未能談及,在這里或可一述。猶記上中學時,南寧市有一家面積很大、書目很多的三聯(lián)書店。彼時大概恰逢一個圖書出版的小高峰,不少近代學者的著作被陸續(xù)整理重印,一些在當代思想史與學術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著作也不難找到。在這樣的文化氛圍里,我開始關注先秦諸子與近代思想和學術的變遷。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萊閣叢書”收錄的不少頗為經典的近人論著,三聯(lián)書店出版的陳寅恪、錢穆著作集與“中國近代學術名著”叢書,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當代著名學者著作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商務印書館文庫”,以及一些滬上出版社引進的現(xiàn)代港臺地區(qū)新儒家的著作。當然,如果運氣好的話,偶爾還能買到再往前一些年月,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紀萬有文庫”的書籍。那時思考能力尚屬稚嫩,難以完全讀懂這些著作的本旨與深意,但對這些著作討論的問題、提出的觀點印象頗深,尤其是這些著作折射出的近代以來古今中西之爭如何深刻影響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道路。對我來說,大概由于時刻都有高考的巨大壓力落在心頭,加之當時各類讓人揪心的社會新聞層出不窮,所以讀這些書時,很難有太多從容悠閑之感,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在晚上10點多晚自習結束后回到家中熬夜翻看,因此或許更能與書中涉及的“大哉問”,以及近代中國國勢衰微、山河破碎的場景產生強烈共情。

         

        2006年,我高考僥幸上岸,赴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讀書。8月底去學校報道,瞧見位于今日新圖書館附近的利群書社,在書社看到了張舜徽先生的著作集與章開沅先生的學術自選集,于是買回閱讀。同時,還買了一本“辛亥人物文集叢書”里的《張難先集》。張舜徽先生的《周秦道論發(fā)微》對我影響極大,讓我對先秦諸子的著作主旨有豁然貫通之感。至今我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基本理解,很大程度上還是受這本書的影響。章開沅先生的那本自選集,收錄了章先生談論作為中國近代史基本線索的“民族運動”在不同時期的表現(xiàn)形式,梳理了1900年以后的政治與社會思潮,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政局變動,使我對晚清以降的政治與思想變遷有更為直觀且深入的認識。特別是收入書中的《時代·祖國·鄉(xiāng)里——論一九〇三年江浙知識界的新覺醒》、兩篇討論辛亥革命前呼吁“國魂”的文章,對我理解近代的民族國家建設、中國知識分子對世界形勢的認識、新學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有著極大啟發(fā)。張難先的文集收錄了《湖北革命知之錄》,書中所述的革命黨人多出身士紳家庭,具有儒生身份,他們?yōu)槭裁床晃菲D險,毅然走上革命之路?儒學與近代革命之間有何關聯(lián)?我第一次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2013年,我來到復旦大學,師從姜義華教授攻讀博士學位。由于長期閱讀章太炎的著作,加之碩士論文便以章太炎晚年學術思想為題,因此跨入復旦大學校門,我就是直奔章太炎研究而來的。恰逢此時新版《章太炎全集》陸續(xù)問世,湯志鈞先生的《章太炎年譜長編》也出版了增訂版,一些重要的章門弟子,如朱希祖、錢玄同的文集或日記亦不斷整理出版,于是我更確認了要將章太炎生平與思想作為博士階段的主要研究對象。整個博士四年,除了有半年在臺灣“中研院”訪學,其他每個學期,我都完整聽了姜老師給研究生開設的課程。當時姜老師在系統(tǒng)思考中華文明的根柢與經脈,分析中國傳統(tǒng)與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社會、經濟變遷之間的復雜關系。我自己的思考重點,也就放在了這些問題上。姜老師出版的幾本關于章太炎生平與思想的著作,從主題上看是研究章太炎個人,但卻涉及了許多近代政治與文化的關鍵問題。比如《章太炎思想研究》以章太炎的哲學探索為切入點,深入探討西方近代哲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的關系,《章炳麟評傳》對《國故論衡》與《檢論》等章太炎學術代表著作之精義的闡述,以及論述章太炎的政治活動及其得失,呈現(xiàn)了近代中國世變與學變的基本面貌,提出了許多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學術問題。我的博士論文,包括工作后撰寫的章太炎傳記,基本上都是在繼承師說的基礎上進行一些新的學術嘗試。其中,儒學的近代命運是必須要直面的問題。

         

        在儒學典籍里,我個人比較偏好《荀子》,以及漢代以來側重經世之學的儒者著作。修身固然是儒者所必須做到的基本條件,心性之學也是儒學史上非常重要的話題,但儒家之所以能深刻影響中國歷史兩千余年,竊以為關鍵還在于提出了一套與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古代社會比較匹配的政治社會秩序構想。歷代儒者除了關心自身的道德狀況,更關心化民成俗、德配其位、政治清明,使老有所養(yǎng)、幼有所安、教化遍于四方。就此而言,從《荀子》討論禮制、君道、臣道起,到漢儒強烈批判西漢中葉以降日趨嚴峻的土地兼并問題,再到南宋儒者激于時勢,對科舉、封建、井田等問題展開辯論,及至明清之際顧、黃、王諸人檢討明代政治得失,探索理想的政治與社會秩序,包括道咸之際湖湘儒者對風俗、洋務、邊疆、經濟等問題的思考與實踐,儒學的生命力之一或許就在于能夠針對不同時期的政治、社會與經濟狀況,在強烈的道德理想主義驅使下,思考如何根治時代癥結,建立既符合儒家道德標準,又收養(yǎng)民、安民之效,經濟趨于均平,政治體現(xiàn)民本精神的秩序。必須承認,歷代儒者的相關言說,在近代西力東侵、西學東漸的時代背景下,難免顯得左支右絀,進退失據。但回顧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的歷史,那些真正服膺、踐行儒學義理的人,不會放棄對中國內外局勢的分析,并持續(xù)探索解決時代危局之道。就以梁漱溟為例,他在《中國文化要義》里提及的話題,諸如“中國是倫理本位的社會”“中國有沒有階級”“中國之不像國家”,其是否能準確描述中國社會、揭示其中的特點,或許可以不斷引起討論甚至爭辯,但不能否認,梁漱溟的這些認識,體現(xiàn)了他基于強烈道德感而形成的實踐動力,以及從不回避直面中國政治與社會諸多矛盾的行事風格。因此,本書在內容上多聚焦于近代儒者對于世變與學變的認識和思考。

         

        近代儒學史之所以不同于古代儒學史,歸根結底是因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被迫卷入由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主導的世界體系,中國面臨一系列亙古未見的危機與困局。這一歷史過程,在性質上與古代佛教文化對本土文化的沖擊、明清之際利瑪竇等人來到中國傳播西方文化絕不相同。清代中后期以前,儒學內部固然有不同的流派之爭,并且有時論爭程度頗為激烈。歷代也不乏有心之士重拾先秦諸子遺言,對儒學進行新的審視與改造。宋明兩代宗尚理學之士,借用佛道兩教的內容來充實儒學的宇宙論、心性論、工夫論。凡此種種,非但沒有動搖儒學在中國社會的地位,反而豐富了儒學的內涵與外延,顯示出儒學極強的思想吸納能力。但近代以來,儒學與中國的國運一樣,遭遇了整體性的危機。

         

        首先,自漢武帝以來,儒學與皇權和紳權綁定得過于緊密,一旦人們因目睹危局而反思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與社會制度,那么儒學必然遭受越來越強烈的質疑。關于此,只需翻看洋務運動以來的時評政論,便可窺探一二。與之相關,近代儒學需要面對清代儒學的各種遺產,而清代儒學的基本特征和清代的政治文化關系緊密。因此,如何認識清代的政治文化,特別是清廷的統(tǒng)治術,對把握清代儒學的基本特征頗為重要。當清中葉社會危機逐漸顯現(xiàn)時,出于強烈的憂患意識,龔自珍這樣描述當時的政治氛圍:

         

        吾聞深于《春秋》者,其論史也,曰:書契以降,世有三等,三等之世,皆觀其才;才之差,治世為一等,亂世為一等,衰世別為一等。衰世者,文類治世,名類治世,聲音笑貌類治世。黑白雜而五色可廢也,似治世之太素;宮羽淆而五聲可鑠也,似治世之稀聲;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蕩蕩便便;人心混混而無口過也,似治世之不議。左無才相,右無才史,閫無才將,庠序無才士,隴無才民,廛無才工,衢無才商,抑巷無才偷,市無才駔,藪澤無才盜,則非但尟君子也,抑小人甚尟。當彼其世也,而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于戮之。戮之非刀、非鋸、非水火;文亦戮之,名亦戮之,聲音笑貌亦戮之。戮之權不告于君,不告于大夫,不宣于司市,君大夫亦不任受。其法亦不及要領,徒戮其心,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又非一日而戮之,乃以漸,或三歲而戮之,十年而戮之,百年而戮之。

         

        及至清末,曾擔任駐外使臣,后參與變法運動的黃遵憲,在與梁啟超的信中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二百馀年,政略以防弊為主,學術以無用為尚。有明中葉以后,直臣之死諫諍,黨人之議朝政,最為盛事。逮于國初,馀風未沫。矯其弊者,極力劃削,漸次銷除。間有二三骨鯁強項之臣,必再三磨折,其今夕前席、明夕下獄,今日西市、明日南面者,踵趾相接,務催抑其可殺不可辱之氣,束縛之,馳驟之,鞭笞之,執(zhí)乾綱獨斷之說,俾一切士夫習為奴隸而后心安。其文字之禍,誹謗之禁,窮古所未有。由是愚懦成風,以明哲保身為要,以無事自擾為戒,父兄之教子弟,師長之訓后進,兢兢然伸明此意,浸淫于民心者至深。故上至士夫、長吏、官幕、軍人,乃至吏胥、走卒、市儈、方技、盜賊、偷竊,其才調意識,見于漢唐歷史、宋明小說者,今乃蕩然烏有??偠灾?,胥天下皆懵懵無知、碌碌無能之輩而已。

         

        因此,近代儒學流變史的一個深層次主題,大概就是如何克服如此這般政治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其次,長期以來,儒學之所以能深刻地影響中國歷史進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儒學義理深深契合以小農經濟作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中國社會。而到了近代,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沖擊下,中國社會的經濟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開始發(fā)生變化,這就動搖了儒學的社會經濟基礎。這一點,不但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曾有豐富論述,就連陳寅恪這樣長期被視為文化保守主義(其實陳寅恪思想頗為復雜,未必能如此簡單歸納)者也有類似觀察。作為在青年留學時代就讀過《資本論》的人,陳寅恪說:

         

        夫綱紀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為具體表現(xiàn)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現(xiàn)者,實為有形之社會制度,而經濟制度尤其最要者。故所依托者不變易,則依托者亦得因以保存?!鼣?shù)十年來,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會經濟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劇疾之變遷;綱紀之說,無所憑依,不待外來學說之掊擊,而已銷沉淪喪于不知覺之間;雖有人焉,強聒而力持,亦終歸于不可救療之局。

         

        最后,儒學之所以有生命力,離不開它在不同歷史時期大體能對政治、社會與經濟問題進行比較深刻的論述,并提出一套走向理想秩序的路徑。所以陳寅恪說:“儒者在古代本為典章學術所寄托之專家”,“二千年來華夏民族所受儒家學說之影響,最深最巨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在近代變局下,儒學卻越來越喪失對此變局之所以出現(xiàn)、如何擺脫內外困境的描述能力與解釋能力,因而也就越來越受到立志于救亡圖存之士的批判。甲午戰(zhàn)爭后,目睹中國慘遭戰(zhàn)敗的結局,嚴復痛言:

         

        學者學所以修己治人之方,以佐國家化民成俗而已。于是侈陳禮樂,廣說性理。周、程、張、朱,關、閩、濂、洛,學案幾部,語錄百篇?!秾W蔀通辨》《晚年定論》,關學刻苦,永嘉經制。深寧、東發(fā),繼者顧、黃,《明夷待訪》《日知》著錄。褒衣大袖,堯行舜趨。....聲顏,距人千里。灶上驅虜,折棰笞羌。經營八表,牢籠天地。夫如是,吾又得一言以蔽之,曰:無實。非果無實也,救死不贍,宏愿長賒。所托愈高,去實滋遠。徒多偽道,何裨民生也哉!

         

        由上可見,嚴復不但認為談心說性的理學過于玄虛,無涉實際,就連被視為經世致用之翹楚的南宋永嘉之學與顧炎武、黃宗羲之學,在他看來也不過是空陳高論,無補現(xiàn)實,不能提出有效解決時代危機的方案。在以嚴復為代表的近代啟蒙思想家眼里,儒學有著結構性、整體性的弊病,儒學的“無實”也是全方位的。

         

        以上三點,竊以為是近代儒學史之所以顯得困頓曲折、令人慨嘆的根本原因。而本書的核心問題意識,也正是由這三點出發(fā),通過具體個案,分析儒學在近代中國的曲折歷程,儒生為了弘道救世、為民請命而進行的艱辛探索。惟有將這些史事梳理清楚,或許方能更好地思考儒學的未來。

         

        需要說明的是,收入本書中的部分文章,曾發(fā)表在《哲學研究》《社會科學》《現(xiàn)代哲學》《中山大學學報》《廣東社會科學》《福建論壇》《近代史學刊》《諸子學刊》《歷史教學問題》《章太炎研究》等刊物上。本次結集成書,筆者對文章的內容做了些許修改,為免繁復,皆不標注文章出處。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