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讀書會之發(fā)起辭

        欄目:通知公告
        發(fā)布時間:2016-09-17 21:52:48
        標簽:


        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讀書會之發(fā)起辭

        發(fā)起者:何懷明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八月十五日庚子

                  耶穌2016年9月15日

         

         




          

         

        當代新儒家開山宗師梁漱溟先生曾經說,唐君毅先生是最近一代賢哲之士。

         

        當代新儒家最具原創(chuàng)性哲儒牟宗三先生有云,唐君毅先生是“文化意識宇宙的巨人”,“這一個文化意識宇宙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之所獨辟與獨顯,它是由夏商周之文質損益,經過孔孟內圣外王成德之教,而開辟出,唐先生是我們這個時代此宇宙中之巨人。唐先生之繼承而弘揚此文化意識之內蘊,是以期全幅生命之真性情頂上去,而存在地繼承而弘揚之?!?

         

        唐君毅是二十世紀維護固有文化并與西方廣泛對話的中國哲學家典型,其七十人生正值風雨如晦的現代中國。他不僅是中國文化在“花果飄零”的狀態(tài)下“靈根再植”的杰出代表,而且是用自己的“全幅生命頂上去”,是一位真正秉承中國先圣﹑孔顏之道的啟迪而對生命有洞見的中國哲學家,同時也是亂世激蕩斯文隱晦,心懷孤臣孽子之心的一位貞定的中國文化捍衛(wèi)與殉道者。宏而言之,他的一生是中國文化綿延周流的顯示;微而言之,禮失求諸野,與其同時代眾多讀書人一樣,他的文化生命植根于其家庭,一種最小最強健的合天然與人文為一體的文明單元。

         

        最真實的儒家﹑最高的儒家,一定是一個儒者,亦即將儒家的信仰﹑信念﹑思想完全融入自己的生命性情和生活實踐中,做一個實踐儒家的真實的人。因為儒家本身便是讓人成為人的學說,“仁者,人也”,《論語》中的孔子,不只是在講教義實現“言教”,更是在展示生活落實“身教”。同為新儒家的牟宗三先生說,“生我者父母,教我者熊師,知我者君毅兄也?!眰惱韺W家周輔成先生說,就唐先生的學問而言,不能說他就是最好的,沒有人超過他,但就他的生命人格而言,在相當歷史時期,都不會有人超過他!可以說,在儒家的現代發(fā)展中,唐君毅以其生命人格為儒家學者樹立了儒者典范!

         

        如果只是“以身作則”成為一個儒者,并未能真實彰顯儒家“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理想,也不能呈現“己立立人”的儒家情懷。唐先生不只是一個“儒者”和“儒家”,他對儒學的闡釋﹑發(fā)揮﹑發(fā)展,對儒者教化的堅守﹑堅持﹑貞定,都堪稱大儒,其近一千五百萬字的學術著作,二十世紀中國學人無出其右者,這些著述可以用“立三極”(人極﹑太極﹑皇極),“開三界”(人倫世界﹑人格世界﹑人文世界),“存三祭”(祭天地﹑祭祖宗﹑祭圣賢)槪括。從歷史文化的角度言,唐先生這一文化進路﹑思想進路,是一大創(chuàng)見,其理論之所以波瀾壯闊﹑涵蓋古今,又層層冒起,上接天光,如日月星辰之共爍,交互輝映,遍及于人類精神之各個領域,可謂至矣﹑盡矣﹑無以尚矣,而唐先生之仁心﹑性情之全體大用,亦次第展現矣。必須指出:自有中國哲學以來,尚未有如此氣度之哲學家。西方之學者,如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亦似能全面論述人類之不同文化領域,但他們都是從思辨理性發(fā)端,提供一架設之道,完全不似唐先生,以生命之本根﹑無私之性情,方是文化與學術的活水源頭。從這一點看,唐先生的寫作文字雖是西方式的排列﹑鋪成,但精神上﹑思想上則完全是中國式的。

         

        唐先生一生的學問,是發(fā)自生命心靈的不容已之情,他一生至情至性,始終不渝,他的生命直接顯發(fā)他的學問與思想。他一生的努力都奉獻給中國文化的弘揚,但他的思想早已超出五四時代的東西文化對立與二十世紀意識形態(tài)之爭。他超越于這些理論,但又不抹煞這些理論在某一時位中的貢獻。他的思想波瀾壯闊﹑高潮迭起,通達諸家,涵蓋古今,更勝西哲康德對不同文化領域的判劃和黑格爾的辯證的安排??上廊烁1?,能得其咳唾﹑接其慧寶者甚少,和其他幾位同時代的新儒家相比,似乎稍見寂寞。我們認為:于時﹑于理這是很不相稱的。

         

        “大音希聲”!之所以如此,不一定是和現代人的學術訓練有關,反而是和現代人的生命有關。生命的反省要有深度,才能見出知識之本?,F代人只知向外運思,視槪念為磚瓦,輾轉批削,以為嚴格,卻不知只是技巧;貌似可觀,而實為智力之游戲,無關于生命之成長,亦無關于質素之提升,最后如莊子所說的“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有什么真實的貢獻呢?

         

        這樣說不是否認學術﹑否認知識,唐先生亦深知學術與知識之價值,否則他不會寫那么多書,對中印西哲學做了那么巨大的整理和會通。不過由于他的思想曲折回環(huán),一般讀者都覺得難以隨順,亦不明白唐先生何以如此細致包融,于是往往半途而廢,十分可惜??傊x唐先生書,讀者必須平心靜氣,逐句體會,才能感受到其內容的豐富和精采,而且在風格上和進路上,感受到唐先生思維的特色。

         

        唐先生思維的特色在哪里呢?就是即使討論學術問題﹑知識問題,都不離其生命中的悲情。人生問題就更不必說了。唐先生生于憂患,受社會﹑文化﹑人情的沖擊特多,其敏感之心靈亦特多感喟,發(fā)而為文,自然充滿悲情。不過唐先生之思想并不以悲情止步,而是能夠深入觀照種種現實心境背后有其原始的性情與美善,于是可以化灰暗為光明。這就是唐先生畢生的信念,一直貫于他的學問﹑文化生涯,亦貫于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有人稱他為理想主義者、唯心論者,或文化哲學家,“文化意識宇宙的巨人”,其實是唐先生對生命的覺醒,知道生命才是文化之根﹑學術之本,人的行為就不用說了。

         

        據唐先生晚年自述,他二十七歲嘗游于南京玄武湖,見城墻上陽光滿布,深感歡喜,忽由此而頓悟一切真理皆內在于人心,今人古人皆能得之而相互契合,所以真理之為真理,必有其普遍性。這可以說是唐先生見道式的體證,一般人以為神秘,或欠缺科學根據,其實這是生命與超越世界感通的必然。學者須先有此超越的向往,并對其自身之障礙有所反省,而誠意求通,方能一念涉入而得開啟。這是唐先生生命的突破,旁人僅借懷疑理性或思辨理性而向外運思,恰好南轅北轍,哪能得達呢?

         

        由此我們可以微悟唐先生之所以寂寞的原因:時代未成熟,人生苦難尚未受夠,所以另一方面的智慧,也就是沖破障礙的智慧不生,真是無可如何。達者對此,唯有起悲,所以唐先生的情感特別豐富,對不同學者之觀點特多同情,而不忍全盤抹殺。論者每謂唐先生喜總持古今中外一切思想及文化,似亦欲吞沒諸家而成一大系統(tǒng),這是錯的。唐先生根本不是要造一哲學系統(tǒng),以囊括一切哲學。他曾說過:若這樣作就有“殺機”,結果將“導致一切哲學之死亡”。相反,他只是提供一道路﹑或一橋梁,以通于其他哲學,使人皆能如實承認一切哲學之價值。所以其歸宗處,仍是仁義禮智之心。孔子所謂:“依于仁”,即在此仁心下,方能尊重諸家,而知其言﹑盡其理,各不相害。由此,唐先生主張“旣哲學史以言哲學”,使一切哲學在歷史之開展下而各歸其位,各得其價值,亦即各有其普遍永恒之意義。從另一角度看,這也是一種超越反省法,即超越各家,而翻至其前面﹑后面﹑上面﹑下面,以盡其可有可發(fā)之義,于是有途徑會通于他家。所以唐先生對中國哲學的整理,乃至對世界各大哲學的研究,其實是做了一個巨大的融會﹑貫通﹑分梳﹑判教的工作,其胸襟之廣﹑識見之精,可謂前無古人。

         

        一九七八年二月二日,唐先生溘然長逝。一九八一年,唐夫人及唐門弟子組成《唐君毅全集》編輯委員會,前后十年,編成三十巨冊,凡一千萬言,一九九一年由臺灣學生書局出版,成為當年港臺學術界之盛事。二十五年后,魂兮歸來,《唐君毅全集》三十九卷新編本終于在他無比熱愛與懷念的祖國故土出版。六十年河東河西,世道變遷匪夷所思,唯唐先生所堅信﹑預言并獻身的中華文化復興,似黃河九曲東入海,不改其軌轍與方向。

         

        在國際學術界享有權威盛譽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稱唐先生為“中國自朱熹﹑王陽明以來的杰出哲學家”,說其著作可以“和柏拉圖﹑康德的著作媲美”。唐先生的生命是典型的儒者的生命,是真正的“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一生。他用他有限的身體承擔起了無限的精神,用他有限的生命擔待起了無限的使命,真正承擔起了儒家的事業(yè)。

         

        他的一生不僅把中國文化推向世界,而且以其天縱的仁厚﹑敏慧﹑熱忱﹑精純和無出其右的思想貢獻,為后世留下了一名現代中國書生的典型人格﹑一名守死善道的君子矜式。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當代新儒家三五賢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經過三代人的慧命相續(xù),輸精誠,發(fā)慧光,從道統(tǒng)的形而上的保存,西學會通架構之洞開,到而今人文化成﹑禮樂文明的重建已在返本中初見新機,二十余載的華人世界“兒童讀經”風氣的推展,已為文化復興的一陽來復和“靈根再植”立下千年之基,愛情學的開顯重建世間人倫之風景,意義治療學之建立帶來儒家學問現代之關懷,性情學﹑性情教育﹑生命教育﹑喜耀教育,成為滋養(yǎng)和培育現代的世界的中國人的教育良方,儒家式的書店﹑報刊﹑出版社﹑學會﹑社團﹑社區(qū)﹑學校﹑旅店等社會人文實踐現已根植于社會百姓生活之用,成為化民成俗之新的王道蕩蕩。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其中豈不正是唐先生的智慧點撥,力振中國文化的命脈有以致之?

         

        歲在丙申中秋,洽值唐先生之全集在中華大地重光,吾輩仰止先生之風,不忍斯文淪喪,不安倫常乖離,集同心,匯群志,發(fā)起“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讀書會”。此讀書會不止于弘毅“唐學”,我們秉持一顆理性而開放的心靈,面對這個“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會中西之學”為主題的大時代。在當代新儒家中,唐先生以“仁者型”的學問特質著稱,而牟先生以“智者型”的邏輯思辨見長。我們要做學問,從“智者”入,條分理析,步步為營,可以訓練整全的思考力,將來論學也比較扎實;而從“仁者”入,可以啟發(fā)你的志氣﹑理想,并讓你隨時轉回頭來關懷人間的復雜和痛苦。我們今生何其有幸,得遇為人類價值之標準與文化之方向孜孜不倦奮鬬畢生,且學富有成的二先生,讓儒家仁智雙彰之德慧生命得一匯聚融通,暢通民族歷史文化之大流,開啟新一期文化生命剛健全幅之契機。所以我們建議,假如你要對中國儒釋道三家的學問系統(tǒng)有恰當的見識,乃至于要對于整個世界的學問有一個立體的了解。如:儒釋道三家的要旨安在?各自在其內部有什么派別?其中的所得所失為何?又,西方文化的本質何在?有何可?。恐袊c西洋哲學對比時,如何取長補短?這些問題,唐牟二先生無不掂斤播兩,拿捏分寸。所以,我們建議:在當今時代的人,想做點真學問,最方便的是讀唐牟二先生的書,所以繼王財貴季謙先生于2007年在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上發(fā)起“全球牟宗三先生全集讀書會”,于今2016年,吾輩同儕共同發(fā)起“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讀書會”。我們以為當今之世,足以啟導正知正見者,非唐牟二先生莫屬。我們認為:唐牟二先生之文章,不論大論與短篇,讀之,能發(fā)天光;讀之,能啟智慧;讀之,能接五千年之歷史大流;讀之,能開四萬里之人間眼目;讀之,能令頑者廉懦者立也。其言論必與人類理性共存于天壤間,可比金剛能摧破一切邪暗,可比金剛堅強不壞永存天壤,將惠及全人類也。

         

        我們以為學問,若從做專家當教授的立場來看,都是復雜的,何況是皇皇大家如唐牟二先生者?但如果是哲學,如果是真正的哲學,且是對人生直接相關的哲學,則它原本是簡易的,所謂: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生命成長之學,本來就是相關于人生的真哲學,故應是簡易的,至少是不難理解的,尤其其主旨,是如示諸掌的明白曉暢的。而學哲學之最可貴處,正好是在領略其主旨,而非搬弄繁復的名相考據。故唐牟二先生之書,或以為難理解。實則,凡理性之書,通暢之文,皆不難。唐牟二先生書,是理性所出,是通暢之文。有難理之處,讀它五遍十遍;有不解者,可以與讀書會之同道討論切磋,豈不善哉。如能形成風氣,有人互相討論,其效益著,期能扶持國人之思想能力,牟先生所謂:“德潤身,智潤思”,以穩(wěn)住中國人之文化基業(yè),并以平正心胸吸取西方文化。即不談文化,至少接受一點思考訓練,做人不至睜眼盡說瞎話,亦令智者不敢睜眼說其瞎話以誑百姓,足矣。在此,我們從二先生千萬言巨著,擷其遺珍,舉其要目,以備初學有一入德之門徑,為學之次第。唐先生入門有五:《人生之體驗》《人生之體驗續(xù)篇》《道德自我之建立》(又稱“人生三書”)《靑年與學問》《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牟先生入門又五:《五十自述》《生命的學問》(增訂版)《人文講習錄》《中國哲學的特質》《中國哲學十九講》。大家讀完了這十部書,也大槪就知道什么叫作讀書了。然后立定大的志向和豪情,好好循序將唐牟二先生書一字一句一頁一本讀下去,必將自有所得,大受其益。凡學問之養(yǎng)成,具是點滴積累之功,希望凡我朋友,一定要誠意立志,用心費神,好好將唐牟二先生書讀個通遍。

         

        我們建議大家,把唐牟二先生的文章當經典來讀,亦即只管憑著信心讀去,不要畏難。如有人帶讀,固好;如無人解難,對于不曉處,暫且擱置,從可曉處逐漸開擴出去,每句每節(jié)每章每部,研讀再三,終必有長進之日,對于大部份的著作,都可無師自通。道理本是相通的,何況唐牟二先生的思想是理性的開放的,從唐牟二先生的書讀出心得了,必思上遡及于當代新儒家,乃至宋明,乃至先秦。亦必會外擴及于諸子佛學,乃至西方學問。此我們所確信者。

         

        夫子言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又云: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友朋相習悅樂之意,麗澤相講習之情,為讀書會倡發(fā)之本愿也。世界無窮愿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愿長日耕耘,以會聚四方有志有情有義之士,異地同心,分工合作,為華夏文化共注心力,以再造人文之休美,則牟先生之預言“今后之思想主流必從我們這里開始”,信然矣!

         

        全球唐君毅先生全集讀書會 謹識

        丙申桂月仲秋于嶺南梧桐山時值中秋之日


        文章來源

         

        1.霍韜晦著《唐君毅著作選導讀》(香港:法住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2.王財貴著《王財貴65文集》(香港:素茂文化,2016年5月4日第1版)

        3.王康著《東去江聲流汩汩,南來山色莽蒼蒼--《唐君毅全集》簡體本序》

        4.何仁富編著《唐君毅全集?圖傳》(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8月第1版)


        發(fā)起者介紹何懷明,字淸和,號從周,又號復堂。安徽人,華東交通大學畢業(yè)。尋根國學社、四書論壇、洙泗之聲、麗澤書軒、牟宗三哲學有聲書、錢穆“中華文化七書讀書會”發(fā)起人。主要研究儒家經學,致力于當代中國人禮樂生活和東西方人文教育之重建。整理有《尋根晨讀手冊》《讀經教育研習錄》《群經舉要》《中國文化與世界》《中國教育精神》《論語類編》《生命成長的學問》等。

         

        附錄一

         

        唐君毅先生(1909—1978),學名毅伯,大學畢業(yè)后,始任中學教員,1933年,受友人許思園推薦,到中央大學哲學系任助教。1944年升任教授,并任哲學系主任。1947年受邀為江南大學教授兼教務長。1949年到香港,與錢穆、張丕介等創(chuàng)辦亞洲文商夜學院,后改為新亞書院,任教務長兼哲學教育系主任。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受聘為哲學系講座教授兼哲學系系務會主席,并被選為中大第一任文學院院長。1978年2月病逝于香港,后落葬于臺北觀音山朝陽墓園。

         

        唐君毅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其宗旨在疏通中國文化生命之命脈、護持人道之尊嚴、保住價值之標準,其心愿在此文化意識之喚醒。其“三向九境”的哲學體系,力圖囊括人類文化的各種價值形態(tài),古今哲學的各種義理,冶中、西、印及儒、釋、道于一爐,在近百年中西文化的匯聚沖突的大背景下,實踐著融通儒佛道、涵化印西中的學術途徑,對中國近代哲學之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唐君毅全集》(新編本),以1991年臺灣學生書局版《唐君毅全集》為基礎,對唐君毅先生部分著作進行重新編輯、校對、增補和分類,至于臺灣學生書局版《唐君毅全集》的內容以及原編者的注解說明,謝廷光女士親書全集及各冊書名等,新編簡體本保留其原貌。新編本力求完整地呈現唐君毅先生在“花果飄零”的時代對中華民族、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和執(zhí)著,以及其“靈根自植”的信念堅守和返本開新的創(chuàng)造精神;同時也真實地呈現其“立三極”“開三界”,融通中西印三大文化系統(tǒng)的理想人文主義思想體系,以及做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真實的中國人、一個真實的現代世界的中國人的獨特人生軌跡。

         

         

        書目

         

        《唐君毅全集》分為六編三十九種三十九卷:

        第一編:早期文稿(思想萌芽之作)〔兩種兩卷〕

        第一卷 《早期文稿》

        第二卷 《中西哲學思想之比較論文集》

        第二編:道德人生(立人極之作)〔九種六卷〕

        第三卷 《人生之體驗》

        第四卷 《道德自我之建立》《智慧與道德》

        第五卷 《心物與人生》

        第六卷 《愛情之福音》《青年與學問》

        第七卷 《人生之體驗續(xù)編》《病里乾坤》

        第八卷 《哲思輯錄與人物紀念》

        第三編:人文精神(立皇極之作)〔九種八卷〕

        第九卷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中國文化與世界》

        第十卷 《人文精神之重建》

        第十一卷 《中國人文精神之發(fā)展》

        第十二卷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

        第十三卷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上)

        第十四卷 《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下)

        第十五卷 《東西文化與當今世界》

        第十六卷 《新亞精神與人文教育》《宗教精神與人文學術》

        第四編:思想體系(立太極之作)〔九種十三卷〕

        第十七卷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

        第十八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

        第十九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一)

        第二十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二)

        第二十一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三)

        第二十二卷 《中國哲學原論?原教篇》

        第二十三卷 《哲學概論》(上)

        第二十四卷 《哲學概論》(下)

        第二十五卷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上)

        第二十六卷 《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下)

        第二十七卷 《中國古代哲學精神》

        第二十八卷 《中西哲學與理想主義》

        第二十九卷 《英文論著匯編》

        第五編:書簡日記(生命實踐之作)〔三種四卷〕

        第三十卷 《致廷光書》

        第三十一卷 《書簡》

        第三十二卷 《日記》(上)

        第三十三卷 《日記》(下)

        第六編:著作附編(生命印證之作)〔七種六卷〕

        第三十四卷 《年譜》

        第三十五卷 《圖傳》

        第三十六卷 《親人著述》

        第三十七卷 《紀念集》(上)

        第三十八卷 《紀念集》(下)

        第三十九卷 《著述年表》《唐學研究文獻索引》《總目》

         

         

        附錄二

         

        牟宗三(西元一九0九—一九九五年)字離中,山東棲霞人。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乃熊十力先生特為器重之嫡傳弟子,亦是當代新儒家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

         

        在大陸時期,先后任教于華西、中央、金陵、浙江等大學。四十歲以后,在臺灣師大、東海大學任教,五十二歲,應香港大學之聘,赴港講學,后轉中文大學新亞書院,六十五歲退休,隨即應教育部之特聘,在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授課。從此,臺港往返,兩地講學。他晚年在臺,深覺師生之間,生命性情與學問思緒,通契交感,乃平生講學最為愉快之階段。八十五歲時,譯注康德三大批判最后一冊出版。越明年與世長辭,壽八十七。

         

        他在八十壽宴上講話,有云:自大學讀書以來,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是即反省中華名族的文化精神,以重開中國哲學的途徑。這話是真的,他確實已開辟出中國哲學的新途徑,他的著作可以為證。

         

        卒后之八年,《牟宗三先生全集》重新橫排出版,共分八輯:(1)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九種。(2)歷史與文化,三種。(3)理則學,三種。(4)西學譯注,五種。(5)哲學系統(tǒng)之建立,四種。(6)論著匯編,六種。(7)講錄,八種。(8)自傳與年譜等,四種。分裝三十二冊,外加總序、詳目為附冊。由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出版,聯經出版公司發(fā)行。

         

        以下,只就牟宗三先生的學術貢獻作一綜述。

         

        一般而言,學者的學術成就及其貢獻,通常都是“點”的,有些是“線”的,但是極少“面”的。而牟先生自大學讀書以來,六十多年的學術工作,卻使他取得了通盤而縱貫的成就。他的貢獻,不但是“面”的,而且是“立體”的。茲分為五端,以說明他的學術貢獻和文化影響。

         

        1.  表述心性義理:使三教智慧系統(tǒng)煥然復明于世

         

        心性之學,是儒釋道三教的基本特色。牟先生以《才性與玄理》表述魏晉階段的玄學,此屬道家的智慧。以《佛性與般若》表述南北隋唐階段的佛學,此屬佛教的智慧。以《心體與性體》表述宋明階段的理學,此屬儒家的智慧和義理。

         

        自古以來,學者的講論都偏重某家某派,從未有人分別以專書通貫的講述三教者。而牟先生這三大部著作,無論系統(tǒng)網維的確立,思想脈絡的疏解,義理分際的厘清,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精透明徹,而使三教的智慧系統(tǒng),“煥然復明于世”。(至于如何存心養(yǎng)性、盡興盡性,以完成己立立人,成己成物,則是實踐之事,人人有責。)

         

        2.  發(fā)揮外王新義:解答中國文化政道與事功的問題

         

        儒家一貫地要求內圣通外王,要求修德愛民,推行仁政王道,這個道理,當然很好。但“天下為公”的理想,卻始終只靠圣賢來宣導,而未能真正體制化;“選賢與能”的原則,也只限于治權方面的科舉,而尚未推廣到政權方面以設計出選舉國家元首的制度。因此,如何落實于體制以開出客觀化的外王事功,這正是中國文化生命的癥結所在,也是當代新儒家所面對的時代課題。

         

        面對這個大癥結而深入思考,并直接提出解決之道的,首推牟先生的新外王三書:《道德的理想主義》、《歷史哲學》、《政治與治道》。這三書有一個共同的主旨,就是“本于內圣之學以解決外王事功的問題”。歸總而言之,也即所謂“三統(tǒng)并建”。承認在“道統(tǒng)”之外,還有“學統(tǒng)”(發(fā)展出科學)、“政統(tǒng)”(落實于民主)的問題。道統(tǒng)的肯定,是內圣之學的承續(xù)光大;而學統(tǒng)的開出和政統(tǒng)的繼續(xù),則顯示儒家外王學一步新的充實和開拓。五四以來所謂新舊文化的矛盾沖突,到此已開顯化解之路,而中國文化的事功精神,也可循此而獲得空前的開發(fā)。

         

        3.  疏導中國哲學:暢通中國哲學史演進發(fā)展的關節(jié)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有儒釋道三教的智慧系統(tǒng)。但五四以來,國人的文化自信,幾乎蕩然無存。而中國哲學所涵蘊的觀念思想與哲學問題,也從未有人做過通盤的省察和深入的探析。

         

        牟先生除了以三部專著講述儒釋道三教的“玄理、空理、性理”之外,也疏導名家的名理,晚年又以《中國哲學十九講》綜述各時期思想的內在義理,以及它所啟發(fā)出來的哲學問題。由于這十九講的講述和疏導,使得中國哲學得以真正進入世界哲學之林。從此以后,中國哲學固有義理的性格,以及它本來發(fā)展的軌輒,都已不再隱諱;而繼往開來的道路,也已確立指標而有所持循。

         

        4.  消納西方哲學:注譯三大批判,融攝康德哲學

           

        德國大哲學家,以三大批判講論人類文化中的“真善美”。書出以后,各國皆有翻譯。但以一人之力全譯三大批判的,牟先生是二百年來世界第一人。他不但翻譯,而且融貫中西,加寫詳確的注譯。這份成績,功不下于當年鳩摩羅什之譯大智度論與玄奘之譯成唯實論。

          

        尤有進者,牟先生不但譯注三大批判,他還譯隨消化,分別撰專書以融攝康德之學:(1)以《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與《現象與物自身》二書,消化融攝“純粹理性之批判”。(2)以《圓善論》消化融攝“實踐理性之批判”。(3)以專論長文“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消化融攝“判斷力之批判”。他這幾部書的主旨,是要抉發(fā)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要義來融攝康德,同時又借資康德哲學來充實中國文化。他所開顯的文化思想之通路,在中國,在世界,都是空前的。

         

        5.  會通中西哲學:疏導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文化必須交流,思想應求會通。但數十年來有關中西會通的種種言論,多半只是一些零散的意見,很少具有系統(tǒng)性的學術價值。而牟先生則繼《中國哲學十九講》之后,又在臺大哲學研究所講述中西哲學會通的分際與限度,對中西哲學的種種問題,提出層層的對比和深入的疏解,并取佛家“一心開二門”作為中西雙方共同的哲學框架。這個思路,必將對人類文化的融合,開顯一條常態(tài)的康莊大道。

         

        他謝世前一年,又發(fā)表《四因說演講錄》(共二十講,現已出版),主旨是從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來對顯儒釋道三家哲學的要義及其精采。這是牟先生針對中西哲學之會通,再一次提出他深刻的思考。

         

        以上五點說明,大致可以代表牟宗三先生對文化學術的貢獻。尤其可貴的,是從大學以來,牟先生的學術生命,便一直在運轉,一直在深入,一直在開拓。一般學者的學問,四五十歲以后,通常只有量的增加,很少再有質的升進,而牟先生的一生,則年年有進步,時時開新機。臨終前數月,他寫示門人,自謂一生著作,古今無兩。這并非狂言,而是以平常心說出來的一句老實話。

         

        《牟宗三先生全集》共八輯,三十二冊,匯聚了當代哲學大師牟宗三先生、全套33冊(加總敘一冊) 全部學思歷程的精心著述。約一千二百三十九萬字。

         

        書目

         

        1 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

        2 名家與荀子/ 才性與玄理

        3 佛性與般若(上)

        4 佛性與般若(下)

        5 心體與性體(一)

        6 心體與性體(二)

        7 心體與性體(三)

        8 從陸象山到劉蕺山/ 王陽明致良知教/ 蕺山全書選錄

        9 道德的理想主義/ 歷史哲學

        10 政道與治道

        11 邏輯典范

        12 理則學/ 理則學簡本

        13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上)

        14 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下)

        15 康德的道德哲學

        16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下)

        17 名理論/ 牟宗三先生譯述集

        18 認識心之批判(上)

        19認識心之批判(下)                                                         

        20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

        21 現象與物自身

        22 圓善論

        23 時代與感受

        24 時代與感受續(xù)編

        25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上)

        26 牟宗三先生早期文集(下)/ 牟宗三先生未刊遺稿

        27 牟宗三先生晚期文集

        28學的特質

        29 中國哲學十九講

        30 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 宋明儒學綜述/ 宋明理學演講錄/ 陸王一系之心性之學

        31 四因說演講錄/ 周易哲學演講錄

        32 五十自述/ 牟宗山先生學思年譜/ 國史擬傳/ 牟宗山先生著作編年目錄

        33 總敘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