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知行合一 普惠生民:明代書院興盛多虧了王陽明?》
作者:蘭軍
來源:“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十一月十一乙丑
耶穌2016年12月9日
明代書院發(fā)展概況
在書院發(fā)展史上,明代是最具活力與擴張性的時期。書院因為明初朝廷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推行程朱理學,而有過將近百年的沉寂,但在與王陽明、湛若水的學術思想重新結合后,帶著沖決長久壓抑的力量,造就了一場傾動朝野的思想解放運動。書院再度輝煌,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數量超過此前唐宋以來歷代書院的總和,呈現了前所未有的盛局。乘學術輝煌之勢的讀書人,結成諸多學派,不僅涉足地方文化建設,也在民間規(guī)范百姓,移風易俗,書院也因此具有了平民化特色;他們以同志相尚,品評人物,諷議朝政,使書院又具有了講會化、政治性的傾向。
明代共有書院1962所,此前唐、五代、宋、遼、金、元所有書院的總和,也不及其數的一半,這標志著書院在經過750余年的發(fā)展之后,已初呈普及之勢。總體分布上由先進發(fā)達地區(qū)向邊遠落后地區(qū)推進,讀書種子已經撒向神州邊陲和發(fā)達省份的窮野之地,這標志著書院的發(fā)展進入了成熟的繁榮階段。書院向邊陲之地推廣明顯,西南的云南,西北的甘肅,東北的遼東地區(qū),都是第一次出現書院的記錄,意義非比尋常。江西以絕對優(yōu)勢,連續(xù)第五次高居榜首,廣東以207所書院而進入到書院最發(fā)達省區(qū)行列,成為書院發(fā)展的明星。
明代1962所書院,有1707所是歷朝官紳新創(chuàng)建的,255所是興復重建的,茲將各省各個時期的書院統(tǒng)計數據,制成表格呈現。
明代書院在時間分布上大致呈倒“V”型。洪武至天順年間,書院發(fā)展處于低潮期。成化、弘治時期,書院開始發(fā)展,到嘉靖年間達到最高峰,隆慶時稍顯回落,但很快就在萬歷朝再度攀高,形成第二個高峰,自后,昌泰、天啟、崇禎年間發(fā)展再次趨緩。從總體上看,明代書院的時間分布是前期很少,中間大量集中,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四朝形成高潮,后期較少,但比前期熱鬧。
明代書院發(fā)展軌跡參考圖
與宋、元時期相比,官民兩種力量在書院建設中所起的作用,明代出現了新的變化,其最大的特點是官方力量開始超過民間力量。但如果去掉官辦書院中因為官本位而造成的大量水分之后,總體上看明代書院是官民二種力量基本相當的時代,雖然官力上升,民力下降,但民力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明代書院創(chuàng)建人物統(tǒng)計表
陽明心學與明代書院的再興
明中葉以來,由于科舉與官學的一體化,以程朱理學為代表的官方哲學,被演蛻成敲開科舉之門的磚塊。以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大儒從批判官方哲學入手,承擔了重建理論、重振綱常、重系人心的艱苦工作。陽明心學的崛起是從正德年間開始的,而且和南宋時期的程朱理學一樣,是和書院一體化之后才得以實現的。嘉靖、隆慶、萬歷三朝,陽明弟子及其后學建書院,開講會,倡導各地,再度將二者推向極致。
1 王守仁的書院實踐與書院觀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其家世為望族,雖然讀書治學為陽明必做之事,但在弘治十二年(1499)中進士踏入仕途之前,他和書院似乎沒有發(fā)生過聯(lián)系。正德元年(1506),“始歸于圣賢之學”的王守仁,剛獲與湛若水“定交講學”之樂不久,即因忤宦官劉瑾而遭貶謫貴州龍場驛之災。從此,他開始了其20余年的書院實踐活動,并形成了自己的書院觀。
陽明洞
(被貶龍場時,王守仁即居于此洞。謫居期間,王守仁在此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道理,史稱“龍場悟道”。)
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到達龍場驛,當地民眾為其創(chuàng)建龍岡書院。其間,王守仁訂有《教條示龍場諸生》,是為龍岡書院學規(guī),也是其長時間書院教學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王學的傳播即開始于龍岡書院的講學,其教習方法則是王守仁剛剛發(fā)明的“知行合一”之說。
貴州龍崗書院
正德四年(1509),王守仁在龍岡書院宣講其知行合一的新學說,聲名傳到貴陽城主管貴州一省學政的提學副使席書處,于是就有往復問辨之后的貴陽文明書院講學。王守仁的新學說開人心智,“士類感德,翕然向風”,借助文明書院中200余生徒,迅速在黔省傳播,并且深入人心。正德十二三年,王守仁以巡撫身份在江西南安、贛州,福建汀州、漳州鎮(zhèn)壓農民起義,進行所謂“破山中賊”之時,感到有必要建書院講學,以“破心中賊”。于是正德十三(1518),在贛州,他建復六所書院,其中新建的義泉、正蒙、富安、鎮(zhèn)寧、龍池五書院為社學性質,以教民化俗為主,修復的濂溪書院則以傳播其心學為要。在廬山,他先是派門人蔡宗兗任白鹿洞書院洞主,正德十五年(1520)正月、十六年(1521)五月,他自己又兩次來到白鹿洞書院,集門人講學其中,希望自己的門徒盡快占領白鹿洞,將這一朱學堡壘變?yōu)橥鯇W陣地。
王守仁對白鹿洞書院的改造是成功的。在他講學白鹿洞以后,王門弟子繼續(xù)出入其間,昔日的理學圣地儼然成為心學的大本營。
正德十六年(1521)八月到嘉靖六年(1527)九月,王守仁因建奇?zhèn)ブΧ庹u謗,其學被指為偽學,由江西返家,在余姚、紹興等地專事講學,日與門人講明其“致良知”之說,門人則為他建復稽山、陽明二書院作為宣傳倡大其學的大本營。
嘉靖六年(1527)九月,居閑講學六年之久的王守仁再度被朝廷起用,以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及湖廣軍務身份,赴廣西鎮(zhèn)壓田州、思恩岑猛之亂。赴任途中,他經瞿州、常山、南昌、吉安、肇慶各地,一路講學不輟,大會士友三百余人于螺川。嘉靖七年(1528)六月,他在南寧創(chuàng)建敷文書院,聘其門人季本主講。十一月,不幸病逝于歸家途中。
王文成公像
在20余年的書院講學實踐中,王守仁形成了自己的書院觀。首先,他將書院定位于“匡翼夫學校之不逮”,認為書院存在的意義就在于補救官學的流弊,而講求古圣賢的明倫之學。既然書院和官學同屬國家學政隊伍中的兩支部隊,當官學受科舉之累而迷失講求明倫之學的前進目標時,那就可以將其撤下,替換成書院,以便繼續(xù)朝向講求明倫的古圣賢之學的目標前進。以書院匡翼學校,就如部隊換防。王守仁還認定書院是有等級差異的,書院講學也有層次區(qū)別,也就是說,書院是一個有著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文化教育組織,它自成一系,與官學并行,共同承擔著國家所賦予的講學明倫的責任。
其次,以書院作為宣講、倡大自己學說的基地,并借講學顛覆程朱理學的大本營,是王守仁書院觀的重要內容。王守仁已經深諳利用書院傳播學術之道,正是利用書院這塊陣地,他將自己的思想理論迅速推廣于東南各地,及至傾動朝野,取代程朱理學而風行數十百年之久。
再次,關注講會,致力于講會制度建設,是王守仁對書院的一大貢獻。王門最早的講會是由王守仁親自主持的,始于嘉靖四年(1525)九月龍泉寺中天閣的講學之會。為了使講會走向正規(guī),不致因人之去留而聚散,他以書壁的形式對講會的日期、原則和具體操作程序、方法等提出了要求。十月,陽明書院落成,講會移至書院舉行。其后,錢德洪、王畿等先生主持其事,講會堅持數十年不斷,成為浙中王門重鎮(zhèn)。五年,江右王門開惜陰會,王陽明作《惜陰說》,大倡講會之風。從此,講會林立于東南各地。
不
浙江余姚中天閣
2 陽明后學與書院的輝煌
準確地說,明代書院的輝煌局面,是王守仁及其后學在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年間(1506—1620),以聯(lián)講會、立書院的形式營造出來的。這個時期,創(chuàng)建興復書院1108所,占全明已知建復年代書院總數的72.37%,其勃然興起、浩然興盛之勢,由此了然可見。
王守仁的弟子遍及天下,《明儒學案》因其籍貫特分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等卷予以專門介紹。王守仁逝世后,各地王門弟子或建書院,或立祠宇,或創(chuàng)精舍,或辦講舍,都以傳播、弘揚師說為己任,所在書院數不勝數,僅王守仁《年譜》所載著名書院就有近二十所。如江西安??h自嘉靖十三年鄒守益建復古書院倡導師說后,其同門劉文敏、劉子和、劉陽、劉曉等又先后創(chuàng)建了連山、復真、復禮、前溪、識仁、道東、中道、中南八座書院及天香會館、石屋山房、梅源書屋、近圣會館等講會,并在惜陰會的基礎上擴為四鄉(xiāng)會,春秋二季,又會合附近五個郡縣的同志,“出青原山為大會,凡鄉(xiāng)大夫在郡邑者皆與會焉”,時稱青原會?!坝谑撬姆酵局畷?,相繼而起”,其中以南中王門弟子徐階主持的靈濟宮講會規(guī)模最大,其勢傾動朝野。由此可見,王門弟子以書院為基地,帶動了一個地方的講學之風,促進了地方文化的繁榮。
連山書院圖
王門弟子中有不樂仕進,一生講學傳道于下者,如錢德洪“在野三十年,無日不講學,江、浙、宣、歙、楚、廣,名區(qū)奧地,皆有講舍”;王畿“林下四十余年,無日不講學,自兩都及吳、楚、閩、越、江、浙,皆有講舍”。他們的努力使王學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基礎。王門弟子中也有位至公卿、甚至官拜宰相,講學倡導于上者,如徐階嘉靖、隆慶之際執(zhí)政朝廷,他“素稱姚江弟子,極喜良知之學。一時附麗之者,竟依壇坫,旁暢其說”,于是各地建書院,聯(lián)講會,“其流風所被,傾動朝野”。這又使王學及傳播王學的書院獲得了廣泛而崇高的社會聲譽。
永康五峰書院,由浙中王門弟子應典﹑程梓﹑程文德等創(chuàng)立
正是這些遍布社會各階層的王門弟子和再傳弟子們的努力,將王學和書院一起推向了其發(fā)展的高潮,最終使明代書院擺脫前期近百年的沉寂,形成輝煌盛大之局。
責任編輯:柳君
【下一篇】宋本線裝書《儒門經濟長短經》再造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