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易》:文字無法到達的地方 易像如何“盡意”?
作者:蕭萐父
來源:鳳凰網(wǎng)綜合
原載于 《蕭萐父文集》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初六日庚寅
耶穌2017年1月3日
一部《易經(jīng)》,兼三才之道。易道可三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科學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易;“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的神道易。易道乃是我古先民的科學智慧、人文理想與神道意識三者的奇妙綜合。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一部《易經(jīng)》,堪稱千古奇書。
它是東方最古老的一部元典,卻激發(fā)起現(xiàn)代人廣泛的研究興趣;它以奇偶錯綜為原型的簡單符號系統(tǒng),卻容納了巨量的文化信息;它原是一本占卜書,一經(jīng)理論加工,竟被儒門列為“五經(jīng)之首”,道家尊為“三玄之一”,成為儒、道兩家獨一無二的共同經(jīng)典,成為我泱泱中華的文化傳統(tǒng)和哲學智慧的主要活水源頭。
經(jīng)過理論加工,合經(jīng)傳為一體的《周易》,“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兑住芳嫒胖溃说谰又?。天地自然之道,是人道的依據(jù);又是人頂天立地、仰觀俯察、“極深研幾”的對象化的認識成果。因此,易道又可三分:“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科學易;“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人文易;“是興神物,以前民用”的神道易。易道乃是我古先民的科學智慧、人文理想與神道意識三者的奇妙綜合。三者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且互為消長,與不同時期的社會思潮相激蕩而發(fā)揮著不同的文化功能。易道內(nèi)容繁富,顯然以人文易為其核心,“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吉兇與民同患”、“明于憂患與故”的憂患意識,這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價值觀念,又構(gòu)成了人文易中整個價值理想的思想核心。
《周易》用以表達和論證這些核心思想的致思方式非常平實,既不故作神秘化的夸張,也不單靠概念化的推理,而是用富有真情實感的意象來表白作《易》者在特定的艱危處境下的憂懼心態(tài)?!白鳌兑住氛咂溆袘n患乎?”“《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以殷、周之際的政治風云與文王被囚于羑里而演《周易》的史實作背景,凸顯出《周易》一書的主旨和特色,在于“其辭?!保 拔U呤蛊剑渍呤箖A,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整個易道的價值取向的重心,正是“居安思危”、“朝乾夕惕”、“外內(nèi)使懼”、“困窮而通”……“憂患從來啟圣知,當年羑里演危辭”。一個“?!弊郑庀笳讶?
一部《周易》,可說是“圣人立象以盡意”的一個特殊的符號系統(tǒng)。作《易》者意識到:造作書契文字是人類躍進到文明時代的標志。但單是書契文字,并不足以表達整個人類的意義世界和精神意境。而“立象”卻能“盡意”。即通過“觀物取象”、“象其物宜”,琢磨出一套“絜靜精微”的易象,以之作為媒介,則可以“類萬物之情,通神明之德”。通過易象,就能夠把握、洞察或表達有關宇宙、人生的多層意義、意蘊或意境。如八卦之象:?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既可代表天、地以及雷、風、水、火、山、澤等自然物象,又可以象征父、母以及長、中、少三男三女等宗法倫理,且觸類旁通而與八方、八風、八音之象等相關聯(lián)。由八卦重為六十四卦,各有“大象”;每卦六爻積為三百八十四爻,又各有“小象”,所謂“八卦成列,象在其中”。這樣的“象”,“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并非反映感覺中的個別物象,而是通過“觀物取象”的擇取、一定程度的類化和“鉤深致遠”的綜合而形成的意象系統(tǒng)。如(乾)卦的“龍”象,非僅指生物“龍”的由“潛”到“見”、由“躍”到“飛”的過程或“蒼龍星”的一年出沒規(guī)律,而是概指一切事物陽剛之性的健動、升騰、亢進的態(tài)勢。這就使“易象”符號系統(tǒng)具有極大的包容性。所謂“易道廣大,無所不包”,“見仁見智”,任人擇取,乃至“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許多潛存的意蘊,也可以不斷地被人發(fā)掘和闡釋出來。
《周易》這一超越名言、特重“意象”的致思思路,對中國傳統(tǒng)哲學、宗教、美學、人生修養(yǎng)和藝術創(chuàng)作等方面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兑讉鳌纷髡叱皟汕昵逍训刂赋觯骸皶槐M言,言不盡意。”名言思辨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因而主張“立象盡意”乃至“得象忘言”,這是在名言思辨之外另辟的一條意象思維的途徑?!耙椎馈迸c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在這里找到了深相契合的融通之處?!耙椎馈卑颜J知主體所攝取對象分為“言、象、意”三個層面。認定單靠邏輯化的概念思維(名言)不足以“盡意”,必須通過詩意化的意象思維才能夠表達超絕名言的深層意義(意蘊、意境)。陶淵明深達此理,他的名篇: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妄言。
詩人采菊東籬、悠然心遠的真實意蘊,已由所見南山、歸鳥等意象全盤托出,用不著再加任何文字說明。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也可說是深達此理。首先,書法并不脫離中國字及其形、音、義等內(nèi)涵,乃至原文出處以及歷史文化背景等。但是,書法創(chuàng)作乃是對所書文字及其內(nèi)涵進行另一番藝術加工,無論是選擇真、草、篆、隸諸體的不同造型,無論是對單字筆意、行氣疏密與整體章法的精心結(jié)構(gòu),乃至所書文字的內(nèi)涵與外形(裝裱、色彩)的契合等,都是意象的重新創(chuàng)造,既不脫離又不限于原文字,而旨在重新“立象”,借以“盡意”。此處“盡意”,乃指書法創(chuàng)作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所要表達的深層的“意蘊”(作書者所感受到的人生甘苦、審美意趣、道德情操、時代精神等等)。中國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作、欣賞(欣賞也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都實踐著依托文字、立象造型、抒發(fā)意蘊這樣基本的三步曲,恰與易道一脈相通,并且是“圣人立象以盡意”的“易理”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最生動的實踐。中國書法藝術的實踐更具有其特殊的獨創(chuàng)性和個性化色彩。王羲之留下的書法瑰寶《蘭亭序》,歷代臨摹者不計其數(shù),傳世的著名臨摹本已不少,而似與不似,皆各具一格;至于功夫厚薄,意境深淺,更是千變?nèi)f化,千差萬別。此正符合“易道”之“惟變所適”,“神無方而易無體”,“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
責任編輯:姚遠
【上一篇】【蕭萐父】儒家思想的根基是宗法倫理意識
【下一篇】【錢遜】孟子論士君子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