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同價值 中國智慧——“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七年歲次丙申臘月十七日辛丑
耶穌2017年1月14日
由山東中華文化學院等單位主辦的“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日前在濟南舉行。20余位海內(nèi)外學者就“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展開討論。
一、中華文明的豐富資源和多樣選擇為人類共同價值貢獻中國智慧
與會者對習近平主席面向世界呼吁建構人類共同價值,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高度認同,指出中華文明應當為建構“人類共同價值”貢獻智慧和方案。
中華文化學院黨組書記、第一副院長潘岳指出,中華文明既是中華民族獨特的智慧結(jié)晶,也是全人類共享的精神財富,為人類文明貢獻了獨特的理念,具有豐富的“包容性”和“內(nèi)斂性”。當代中國人需要從自身偉大的文明傳統(tǒng)中尋找力量、化解難題、彌合分歧、形成共識;中華文明的整體思維和天下情懷,蘊含的孝悌、仁義、誠信、和合等核心價值,也為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提供了根本支撐。面向未來,中華文化學院將立足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立足于推進中華文明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立足于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立足于增進東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鑒,做好中華文化大文章。中共山東省委常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吳翠云指出,文明和價值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不同的文明背后往往蘊含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世界文明的勃興,正是源于文明間的對話和交流。21世紀中華文明的重構與復興,需要汲取世界不同文明的優(yōu)秀經(jīng)驗,而在構建人類文明的偉大事業(yè)中,中華文化、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也必將扮演重要角色。
張豈之先生指出,中華文明的代表——儒學是中華民族在古代的共同價值觀,主要包括:“仁者愛人”的仁愛精神,以民為本的民本思想,“和而不同”的文化會通精神,“居安思?!钡膽n患意識等等。這些寶貴的中華文化基因,都可以作為當下人類共同價值的重要內(nèi)容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陳來先生認為,“人類共同價值”議題的提出十分重要且及時,很值得學術界深入研究闡發(fā)。一是“人類共同價值”的提法意味著其適用性不僅限于一國,更適用于由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國家、不同文明組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華文明基本價值觀世界化、國際化,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價值觀的過程?!叭祟惞餐瑑r值”的提出使價值觀的層次由個人、社會、國家三個層次延伸到世界公共層面。二是“人類共同價值”的意義主要在于國際政治層面,要厘清“全球倫理”和“人類共同價值”的內(nèi)在關系?!叭騻惱怼笔恰叭祟惞餐瑑r值”的內(nèi)在基礎部分,可以落實在個體行為層面,“人類共同價值”則落實在世界不同政治實體的行為上。三是應基于“全球倫理”和“人類共同價值”關系視角討論“中華文明”與“人類共同價值”的關系。中華文明不僅是中華文化的價值體系,更應作為“人類共同價值”的道德基礎,具體來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公平的基礎;“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發(fā)展的基礎;“和而不同”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民主的基礎;“以德服人”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和平的基礎;“天下為公”可作為“人類共同價值”正義的基礎。中華文明對“人類共同價值”提供的中國化表達,都可以歸結(jié)為“仁”,即“仁者人也”,“仁”是“人類共同價值”最根本的原理。
成中英先生指出,在中西文明交往中,中國文化更顯深沉廣博。中國文化基于《易經(jīng)》、道學與儒學的精粹思想,是人類進行群體生命整合的示范準則,具有價值的理想性與價值的規(guī)范性。中國文化中所包含的剛健進取之德與包涵融合之道既是人類原有的共同價值,也是人類可以發(fā)揮的共通價值,更是人類應該追求的理想價值。中國人文精神與西方科技知識發(fā)展互補互成,東方智慧與西方知識結(jié)合,才能追求世界永久和平與人類持續(xù)繁榮。
臺北藝術大學辛意云先生認為,比文明多樣化共存更重要的是凝練、融合出人類共同的生命理想與價值。習近平主席所闡發(fā)的“人類共同價值”是中華文明在共同理想與價值上展現(xiàn)的時代新面貌。他將“人類共同價值”的要義概括為:目標是“生”,基礎是“讓”,原則是“合”,路徑是“德”,延續(xù)是“愛”。北京大學干春松教授也談到了“讓”的傳統(tǒng)倫理?!白尅钡膶嵸|(zhì)就是凡事秉持互相以對方為重的倫理本位處理社會事務和家庭內(nèi)務,達到家族成員和社會成員之間的分享與和諧。在國際關系上,“讓”的傳統(tǒng)倫理具有有益的借鑒價值。
臺灣政治大學董金裕教授以東亞文化圈中常見的“四勿猴”形象為引子,論述了《論語·顏淵》“四勿”說的意蘊及其在法治時代的意義。他認為儒家文化以禮為教,由于具有防患于未然、操之于自己的特性,在現(xiàn)代社會中,依然可以與法政相輔相成而發(fā)揮其作用。深圳大學景海峰提出,重建儒家的學統(tǒng)對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儒家的思想資源,乃至于復興當代儒學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互鑒互融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
浙江大學董平教授認為,在全球化格局之中,中國與世界其他文明傳統(tǒng)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越來越密切,“人類命運共同體”事實上正在形成,正是基于這一全新的觀審維度,“文化自信”正在成為一種社會主體意識,中國自身文化的主體性正在回歸。
山東師范大學王志民教授立足世界文明史,以中國稷下學宮與希臘的阿卡德米學園為例對中西文明進行了橫向比較分析。二者既存在相通、相似的文化精神特質(zhì),又各具特色和差異,它們共同構成了世界文明史上閃耀著智慧之光的輝煌雙璧,成為中西文明共存共榮的歷史例證。
加拿大學者貝淡寧(Daniel A.Bell)將中國的政治模式歸納為“賢能政治”,即通過政治尚賢制選拔高層領導人。他認為推選政治領導人的恰當方式取決于國家規(guī)模、政治文化、歷史和國情。民主選舉制并非衡量政治進步的唯一標準,其本身也并不完美,賢能政治作為選拔領導人的手段,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判斷的標準,這是中華文明在構建穩(wěn)定政治秩序方面對世界的貢獻。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智(Reginald Eric Little)先生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為西方文明推行的一些做法存在著明顯的缺陷,儒家經(jīng)典和中國當代的做法都是本著“仁”“義”二字為原則,創(chuàng)造了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奇跡。中國文化是新的全球推動力,可以改善世界人民的生活,中國文明可以給世界帶來很多有益的借鑒。他還指出,目前外國人“搞懂中國”仍存在語言和歷史、文學經(jīng)典障礙,中華文明要著力解決這些固有的障礙和挑戰(zhàn),以便于其他國家自覺主動學習中國文化。對此,張豈之先生寄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者、研究者和傳播者要致力于增強中華文化的親和力、感染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工作,把中華優(yōu)秀文化打造得易于學習和接受。
旅美學者、作家錢寧先生認為,孔子學說通向現(xiàn)代文明的路徑之一是將“道理”發(fā)展成為“定理”。他比較了儒家學說與一些現(xiàn)代文明的重要概念,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始于“施”,而基于“勿施”,即“恕”。平等就是不將“己所不欲”強加于另一方,自由應以“勿施”為界限。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進一步提出,以忠恕之道為價值指導原則的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對話、交流、借鑒和融合,是文明多樣性及其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他認為,“忠恕之道”是實踐“仁道”的基本途徑與原則方法,當今已經(jīng)成為全球倫理的“金規(guī)則”。
中國孔子研究院楊朝明認為,要在各文明交流互鑒的過程中為中華文明確立世界坐標。政治、經(jīng)濟是文明土壤孕育的花果。當前,中國正逐步成長為世界經(jīng)濟的重要“動力源”和“穩(wěn)定錨”,由中華文明自身的特質(zhì)所決定,中華民族也將為世界文化貢獻“定心丸”與“穩(wěn)定劑”。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面對紛紛擾擾的多元追求,有德之民族,有德之國度,有德之文明,若北辰燦然居中,這就是中國的文化坐標。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