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朱建亮】《尚書》成書年代考析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5-16 16:41:58
        標簽:


         

        《尚書》成書年代考析

        作者:朱建亮

        來源:《公共圖書館》2016年04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四月廿一日癸卯

                   耶穌2017年5月16日


         

        摘要:《尚書》是我國流傳至今的最早的一部重要文獻,其中蘊含很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其成書年代一直是個懸案。文章根據(jù)孔子收集歷史數(shù)據(jù)、根據(jù)文字的發(fā)展和孔子引用、根據(jù)禮法制度以及從字頻規(guī)律等多方面推斷,認為應(yīng)是商代中后期和西周時代作品,即周書部分為西周作品,其余為商代中后期作品。

         

        【正文】

         


         

        我國流傳至今的歷史上最早的文獻《尚書》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歷史文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很多基本精神蘊含其中。但是,這部書到底創(chuàng)作于何時,無人論定,一直是個謎。

         

        《尚書》原本不叫《尚書》,而以《書》名之。《荀子·勸學(xué)》說:"書者,政事之紀也。"東漢王充《論衡·正說》說:"《尚書》者,以為上古帝王之書。"它記載的上古帝王之言行自堯舜一直到西周。據(jù)周秉鈞譯注《白話尚書》,《書》"相傳有幾千篇,孔子刪為百篇"。"孔子為什么刪書呢?章太炎學(xué)生說:‘蓋《尚書》過多,以之教士,恐人未能畢讀,不得不加以刪節(jié),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不將前人實錄字字錄之也。刪節(jié)之故,不過如此。'章先生把刪《書》的原因說的非常清楚。"孔子首先是個學(xué)者,是個藏書家。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帶著學(xué)生到處求書?!豆騻髯ⅰ贩Q:孔子得"百二十國寶書"而作《春秋》??追f達《尚書正義》引《尚書緯》說:"孔子求書,得黃帝玄孫帝魁之書,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這些寶書,顯然就是幾千篇零散的各諸侯國治國實錄。這就是孔子以前的《書》即后來所稱的《尚書》?,F(xiàn)存《尚書》共54篇,包括被清代閻若璩斥為偽書的25篇。根據(jù)字頻統(tǒng)計法等多種方法分析,這25篇與西漢伏生回憶的29篇一樣是相同時期的作品。

         

        《尚書》是何時的作品?根據(jù)各種資料分析,本人認為,應(yīng)當(dāng)就是商代中后期和西周時代的作品。

         

        1從孔子收集史書來看,《尚書》是早就有的治國實錄

         

        從孔子為作《春秋》收集史書來看,《書》不是春秋末期的作品,因為那時已經(jīng)存在《書》并被當(dāng)作"經(jīng)"即經(jīng)典了,同時還用作教材。《禮記·經(jīng)解》記載孔子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詩》之失愚,《書》之失誣。"后兩句意思是,《詩》的缺點是含有愚昧,《書》的缺點是有假話甚至說別人的壞話。他說:"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這說明《書》早就有了,而且里面有不少玩弄權(quán)術(shù)的東西,孔子刪《書》恐怕不只是因文篇太多,而與政治觀點也有關(guān)系,其中有些他認為不太實在或者作秀的文篇被刪了?!稌吩缇彤a(chǎn)生,而且,存在不真實的情況完全可能,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就說過:"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意思是,紂王之壞,沒有人們說的那么嚴重。之所以君子不愿居于下流,因為天下的壞事都會推到下流。"人們說的",正是指史書即《書》所載。

         

        據(jù)《論語》記載,孔子說過"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這個"之"是當(dāng)時通用的"去","征"是指考證。他為考證夏禮、殷禮,去杞、宋兩地做過考察和搜集過資料,可惜,文獻不足。他說:"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由此可見,周代有關(guān)禮制的資料就比較豐富。事實也是《尚書》中的周書部分要多得多。

         

        胡治洪先生研究也認為"先秦時期的諸多典籍都曾引述《尚書》,由此表明《尚書》古已有之"。他說得頗有道理:秦朝禁毀詩書,致使《尚書》失傳20余年。西漢時期重出的《尚書》有伏生今文本、孔安國整理并傳注的孔壁古文本(孔傳本)......??讉鞅驹谖鲿x末年也曾短暫消失,但不久便由梅賾獻出而流傳至今,彌足珍貴。但自南宋開始,梅賾所獻孔傳本卻被疑為"偽書",疑《書》者們認為該文本的風(fēng)格"平緩卑弱,殊不類先漢以前之文",并認為其傳承脈絡(luò)茫昧無稽,由此構(gòu)成懷疑的前提;又以"吹毛索瘢"的方式尋找該文本的"破綻",由此構(gòu)成懷疑的證據(jù);進而,確指或泛指某人拼湊綴合古籍中的引《書》文句以作成偽書,由此構(gòu)成懷疑的結(jié)論。"然而,梅賾所獻孔傳本的風(fēng)格不足以成為懷疑的前提,其傳承脈絡(luò)并非茫昧無稽,所謂‘作偽'的證據(jù)沒有可信度,被指控的諸多‘作偽者'一概沒有作偽的必要和可能;梅賾所獻孔傳本就是孔子后人為避秦火而藏于舊宅壁中的百篇遺存,也就是孔子親手刪定的先圣教言和華夏古史。"他所說的被指控的諸多"作偽者"最初是指梅頤本人;后來是指三國王肅;再后來覺得沒有證據(jù),就指向西漢劉歆。我們只要從字頻統(tǒng)計、禮儀和語言習(xí)慣等幾個方面進行一下比較分析,就能判斷梅賾所獻《尚書》并非偽書,而且可知《尚書》部分地為西周時代作品,部分地至少為商末作品。

         

        1從文字的發(fā)展和孔子引用看,《尚書》不是虞夏、前商時代的作品

         

        據(jù)流傳至今的《尚書》來看,其所述歷史跨時近兩千年,即公元前四千多年至前兩千六百年間??墒牵瑘蛩磿r代并無文字,故不可能是當(dāng)時的作品。它也不可能作于夏代。郭泳說"《尚書》不可能作于夏代,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文字,就是有人要創(chuàng)作也不可能記錄下來傳給后代。王國維等學(xué)者認為它的成書至遲不會晚于西周,因為孔子已經(jīng)看到了這本書,并在閱讀的基礎(chǔ)上加以整理了。"說夏代還沒文字不很準確,那時文字已經(jīng)在陸續(xù)造出,但那很少的文字確實不可能記錄那些史料。

         

        《漢書·藝文志》說:"《書》之所起遠矣,至孔子篡焉。上斷于堯,下訖于秦,凡百篇為之序。"這是說,孔子刪定以后又按時代做了排序。從"上斷于堯,下訖于秦"看,堯,是指堯帝;秦,是指秦穆公。虞夏、前商時代的文字發(fā)展都不可能滿足《尚書》文字記載之所需,因此,反映那時的歷史文篇,都只能是后人對傳聞的記載。既然如此,堯以前和秦穆公之后的部分文篇也有可能被刪掉了。之所以可以說是傳聞的記載,從孔子在《論語·八佾》里說的"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一語可以看出。他說,夏代的禮法,我可以說出來;殷商的禮法,我可以說出來。他為什么能夠說出來?就是因為他出身貴族,青少年時期當(dāng)過禮儀工作者,一生喜歡禮法,甚至到周皇室學(xué)習(xí)過禮儀,即司馬遷說的"適周問禮",他向周國家圖書館館長老子請教過禮法制度。《史記·孔子世家》就有記載: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魯,弟子稍益進焉。"這是他未得到百二十國寶書之前的事情。

         

        在得到百二十國寶書之后,他對這些歷史實錄進行了整理和排序,并且讀了、引用了。在《論語》和《禮記》多所反映,其中不乏對《書》的所謂"偽書"部分的引用。他對學(xué)生講學(xué)引用再多的就是《詩》和《書》。當(dāng)然,其中引《書》最多的是西周初年及其以后的。他大倡德治、主張中道以及民本思想,主要來自"偽書"部分的《大禹謨》《五子之歌》等;《禮記·中庸》載,他贊揚舜帝"其大知也與","用中于民",他這樣贊揚舜帝除了看《大禹謨》別無其它數(shù)據(jù)來源。《大禹謨》有"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句,"中"即"中道"。《說苑·政理》記載:"子貢問治民于孔子,孔子曰:懔懔焉,如以腐索御奔馬。子貢曰:何其畏也!孔子曰:夫通達之國皆人也,以道導(dǎo)之,則吾畜也;不以道導(dǎo)之,則吾讎也,若何而毋畏?"這"以腐索御奔馬"就直接來自《五子之歌》,只是"腐"字原為"朽","奔"字原為"六"?!断逃幸坏隆贰墩f命》《太甲》《君陳》等都曾引用。

         

        正因為收集了那么多《書》,他說:"文武之道,布在方策。"不過,幾千篇實錄中最多是周代的,他最遵循的也是周代的禮法,故有言:"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但是,不能排除部分《書》至少是殷商末年的作品,是口耳相傳而記錄下來的。理由之一是《尚書·多士》有一句話記載:"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即那時已經(jīng)有成冊的文獻了,可能寫下包括傳聞的唐虞、夏代及前商時期的政治言行。理由之二是甲骨文是殷商的文字,據(jù)考證,其中已經(jīng)有四千多字了,《尚書》只用了一千七百多字,說明當(dāng)時的文字夠作《書》之用,因此,至少商末有可能產(chǎn)生這些記錄。理由之三是商末政治腐敗,史官們有可能有意記下此前的這些政治傳聞以挽救時局,正如孔子在《周易·系辭下傳》說的:"《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理由之四是商末文王所演《周易》記載:"上古結(jié)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正這段話的原意是:上古用結(jié)繩記事以治理天下,后世圣人,改以契刻圖書,百官藉以治理政事,萬民藉以稽考國事,這大概取象于《夬》卦。理由之五是周初新政權(quán)剛建立,文王、武王親眼看到紂王垮臺的根本原因,為了永保其江山,自然要為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和宣傳德治的價值而公開殷商《書》中這些政治傳聞和古代的治道。制作周禮也要利用夏、商的《書》,孔子說的"周鑒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就透露了周以前有《書》存在。

         

        3從禮儀的用語習(xí)慣看,《尚書》應(yīng)是商中后期及西周作品

         

        從禮儀語言情況看,《尚書》有一個重要用語習(xí)慣有著明顯的殷商及西周的時代特征,這就是關(guān)于行跪拜禮的用語習(xí)慣,一般叫"拜",如果還要叩頭就叫"拜稽首"或"拜手稽首"。這在對虞夏的歷史記錄和對商周的歷史記錄都是如此,不過"拜手稽首"屬西周所有,"拜稽首"則屬于此前。

         

         

         

        《堯典》記載:"帝曰:‘俞,咨!禹,予平水土,惟時懋哉!'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皋陶。""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讓于殳斨暨伯與。""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這里的"帝"是指舜帝,舜帝和大臣在討論誰來接班的問題時,大禹、垂、伯益都作了謙讓,并向舜帝行了跪拜禮即"拜稽首",拜了而且叩了頭。在所謂"偽書"部分的《說命》同樣如此:"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說"是指傅說。這說明《堯典》和《說命》是同時代或前后相去不遠的作品,也說明《尚書》的所謂"偽書"部分并非偽書。

         

        《尚書·召誥》記載:"太保乃以庶邦?君出取幣,乃復(fù)入錫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誥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引文是太保跪拜叩頭報告我王的意思。"拜手稽首"與"拜稽首"意思是一樣的,手都要著地。這《召誥》是記載周公代成王理政七年時召公率各諸侯拜見成王時講話的事情,即周初時的事情。接下來的《洛誥》《立政》等就用得更多了?!堵逭a》開頭一句就是"周公拜手稽首曰",然后就有"王拜手稽首曰:‘......拜手稽首誨言'。"這是指成王跪拜磕頭并說要跪拜磕頭接受我公的教誨。下面還有兩處用到"拜手稽首"。其中,周公說"明禋拜手稽首休享"是傳達王命:明潔地舉行祭祀,要跪拜磕頭慶幸地獻給文王和武王。這就說明,"拜手稽首"是周代初年就有的禮制。在《立政》也有兩處用"拜手稽首"。其中一句是"拜手稽首后矣"。即周公宣布:"跪拜磕頭,諸侯們!"進一步說明周初有此禮法。后來的《顧命》則有"拜",有"拜手稽首"兩處。都說明"拜""拜手稽首"是早已確定了的禮制。

         

        這個早已確定了的禮制是否在殷商時代就有了?像這種與政治關(guān)系不大的禮節(jié)應(yīng)當(dāng)不是周代突然創(chuàng)造出來的,完全可能沿襲舊制,即"鑒于二代",鑒于夏商之禮。王進鋒《殷商史》第四章《商代的金文》引《漢書·郊祀志》說:"是時,美陽得鼎,獻之。......今鼎出于岐東,中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賜爾旗鸞黼黻雕戈。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因鼎出于岐東即周初故地,故認為是周初的鼎。其中記載"拜手稽首"進一步說明周初有此禮法。

         

        另外,"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句與《說命》"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思想內(nèi)容一致。

         

        這些都說明《尚書》包括所謂"偽書"部分都是史上前后不遠的作品,也進一步說明"偽書"部分并非后人偽造。

         

        周初鼎刻"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句與商書《說命》"說拜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之休命"思想內(nèi)容雖然一致,但商代比周初的要簡略一些,"丕顯"是對天子或上帝的尊稱,有此二字更顯尊敬;周初鼎刻"拜手稽首"與商書《說命》"拜稽首"雖然基本相同,但商代比周初也要簡略一些。"拜稽首"雙手著地可以不規(guī)范,但周初明確有一個"手"字。有一個"手"字,這樣讀起來很別扭,為什么要加一個"手"字?一定有其深意。據(jù)考,原來雖然都是雙手著地拜而且叩頭,即頭著地,或叫"磕頭",但是,"拜手稽首"就不是隨便地頭手著地拜,而要求叩頭時額頭必須與手齊平?!吨芏Y?春官?大?!贩Q:"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清初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寫道:"古人席地而坐,引身而起則為長跪;首至手則為拜手;手至地則為拜;首至地則為稽首。此禮之等也。"據(jù)漢鄭玄注,稽首拜,頭至地也。賈公彥疏稱,稽首是"臣拜君之禮"。周代《儀禮》還有"再拜稽首"其《少牢饋食禮》有"主人再拜稽首""主人又再拜稽首"。據(jù)胡新生研究,后來還有"三拜""四拜"和"升成拜"等禮節(jié)。這些微妙的差別,都是時代的印記。他認為,理清從拜手稽首到再拜稽首、"升成拜"的演變脈絡(luò),可以為相關(guān)文獻的歷史斷代提供一條新的標準。

         

        "再拜稽首""又再拜稽首",比"拜手稽首"就更進一步地嚴格了。早期道教的《太平經(jīng)》中有句稱"真人稽首再拜",以稽首專指對神的禮拜。這正如齊梁道士陶弘景的《登真隱訣》"稽首三禮","先一拜,額叩地;次再禮,合為三拜。若言再拜稽首者,即先兩禮,后額叩地,一禮合為三禮,稽首三禮是其義也。"就是說,"再拜稽首"要求完成三次"拜手稽首"。在禮儀上有發(fā)展,更加嚴格了。周代是等級森嚴禮法繁復(fù)的時代,但其發(fā)展不是沒有前人的禮法作基礎(chǔ)的。因此,殷商及其以前的一些相比簡單一些的禮法在西周文獻中應(yīng)當(dāng)不會絕跡,更會在西周以前的文獻中保存。

         

        這些說明《堯典》《說命》與上述《召誥》等周書有可能不是同時代的作品。如果都是周初作品,就應(yīng)當(dāng)都用"拜手稽首"。上述《召誥》等周書與確認的周初的上述西周鼎文全部用了"拜手稽首",說明這些是同時代的作品,《儀禮》因有"再拜稽首"則應(yīng)是春秋時期對周代禮法的記載,而《堯典》《說命》則可能是周初以前的作品,甚至不是商末作品,而應(yīng)是商代中而稍后的作品?!墩f命》記載的是武丁時期的事情,與周初相去兩百年。這雖然不能說明《說命》就是武丁時期的當(dāng)時記述,但至少不是周初而是更早一些的記述。

         

        胡新生認為,西周的最高禮是"拜手稽首",但或簡稱"拜稽首";春秋時期的最高禮"再拜稽首",其余屬戰(zhàn)國時期者。他認為,拜手禮與稽首禮不同,說:"最為詳細系統(tǒng)的解釋是鄭玄對《大?!贰虐?所作的如下注解:稽首,拜頭至地也。"其實,據(jù)他引鄭玄,應(yīng)理解為拜手禮與拜稽首禮不同。拜稽首是手頭都要著地,但對手的動作規(guī)定不明確,應(yīng)是更早一些的禮節(jié)。"拜手稽首"就嚴格了,屬于西周沒錯。西周初金文等出現(xiàn)"拜稽首"也不足證明"拜稽首"就是西周的禮節(jié),如前所述沿襲舊禮是可能的。這說明《堯典》《說命》有可能是商代作品,因為生活在商末的少年文王就讀過《書》,而且學(xué)過殷禮。《禮記·文王世子》記載說,"文王之為世子......冬讀《書》,典書者詔之。禮在瞽宗,《書》在上庠。"所謂"瞽宗",據(jù)《禮記·名堂位》:"瞽宗,殷學(xué)也。"即殷商的大學(xué)。這說明,史、禮等文化資料都是有書載的。至于西周末戰(zhàn)國初期,則有"拜稽顙""再拜稽顙","稽顙成踴"。如《禮記·雜記上》記載吊喪時,"子拜稽顙,吊者降,反位。""含者入,升堂,致命。再拜稽顙。"《儀禮·士喪禮》:"吊者致命,主人哭拜,稽顙成踴。"顙,即額。這就不是一般的磕頭,而明確要求額角著地。"稽顙成踴"是指額角著地拜完了又捶胸頓足,表述極度悲哀。《禮記》《儀禮》雖然是孔子之后的戰(zhàn)國初期的作品,反映的禮制是西周末的禮制,很復(fù)雜,而《偽古文尚書》不用"拜稽顙""再拜稽顙""稽顙成踴",說明其與29篇所謂真《尚書》一樣都是戰(zhàn)國以前即西周早期及以前的作品,其記載的史事內(nèi)容也是如此。又,成熟于戰(zhàn)國時期的《管子·小稱》為管仲門派記載齊桓公與管仲的對話,有兩處記載"桓公辟席再拜",這個禮節(jié)為什么沒有西周那么復(fù)雜了?一是因為法家是從道家蛻變出來的,道家是反對繁瑣的禮節(jié)的,《老子》第38章就有"禮煩則亂"的看法,二是因為繁瑣的禮節(jié)在這制度發(fā)生巨的時期已經(jīng)逐步簡化了。這也說明《尚書》成書不會在戰(zhàn)國時期或更晚。

         

        4從字頻規(guī)律看,《尚書》也應(yīng)是商代及西周作品

         

        關(guān)于商周金文字頻統(tǒng)計,劉志基研究說,我們運用數(shù)字化手段,分步進行了如下工作:首先,以各種材料整理者的釋文為基礎(chǔ),綜合后出的相關(guān)考釋研究成果,以確定所有文獻用字的釋讀。其次,按照數(shù)字化處理的要求,完成所有文獻用字的唯一性確定,進而進行集外字造字,生成字體,實現(xiàn)所有釋文的全文檢索等數(shù)字化處理功能。同時,釋文中的每個字形都可與原拓字形及其詳細出處信息對應(yīng),進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周金文數(shù)字化平臺-《商周金文數(shù)字化處理系統(tǒng)》(升級版)。依據(jù)該平臺的統(tǒng)計,我們得到迄今公布的商周金文的系統(tǒng)文字數(shù)據(jù)。其中,字頭5502個,用字總量為129397個,器數(shù)為13178。因此,我們在統(tǒng)計中并不刪除用法中的屬于殷商和戰(zhàn)國銘文的部分。統(tǒng)計結(jié)果如下:

         

        我們把在殷商和西周金文中一些常用字按平均每一萬字的頻率來與《尚書》進行比對,看是否接近。這些常用字,平均在每一萬字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各字出現(xiàn)的總次數(shù)÷總字數(shù)75166)×10000。

         

        例如,"乃",(181÷75166)×10000=24,24就是"乃"在每一萬字中出現(xiàn)的頻率。根據(jù)張巖的統(tǒng)計研究,"乃",在全部《尚書》中的每萬字含量是146字,在參照文獻(如《詩經(jīng)》、《周禮》等共55種)平均每萬字含量是19字,這與24字頻率接近。而在《尚書》古文和今文篇章即所謂真?zhèn)纹轮g萬字含量的比例是:141字:150字。"乃"在《尚書》中使用的頻率比在殷商和西周金文中要高得多,比在《詩經(jīng)》《周禮》等共55種文獻中的頻率更高。換句話說,"乃"的使用在按時代依次減少。這說明《尚書》成書年代要早。

         

        又如,"于",(656÷75166)×10000=87,即在殷商和西周金文中的萬字含量是87,在春秋金文中為90字,兩者比較接近,與參照文獻110字也比較接近。而在《尚書》萬字含量是237字,《尚書》古今文篇章之間萬字含量比例是:244字:236字。這就是說,"于"在《尚書》中使用的頻率比在殷商和西周金文中要高得多,比在《詩經(jīng)》《周禮》等共55種文獻中的頻率也高的多。說明《尚書》成書年代要早。

         

        又如,"之",在《尚書》中每萬字含量是138字,在古文和今文篇章之間萬字含量比例是:140字:136字。在照文獻中萬字含量是421字。多50%以上。另外,查劉志基有關(guān)研究,在西周金文中"之"的萬字含量更多:763字,多400%以上。這是因為西周文化發(fā)展了,語言也發(fā)展了,用"之"多了起來。這說明《尚書》總的說來其年代要比西周早。

         

        再如"唯"在殷商和西周金文中的萬字含15。而在《尚書》中沒有這個"唯",而是用"惟","唯""維"是"惟"的發(fā)展,三個不同寫法雖然可以通假,但"唯""維"是后造的。"惟"在《尚書》萬字含量是260字,在參照文獻平均萬字含量是2字(包括"維"和"唯",其中很大一部分出現(xiàn)于《尚書》引文中),《尚書》古今文篇章之間萬字含量比例是:328字:233字。這說明,"惟"在《尚書》中萬字含量依次遠遠高出在商末和西周金文中和在《詩經(jīng)》、《周禮》等共55種文獻中的頻率??梢姟渡袝纺甏?。

         

        僅此幾例就足以說明:第一,《尚書》包括所謂"偽書",部分地是同一個時代的作品。第二,《尚書》有一部分作品即記載周代以前歷史的作品應(yīng)是比西周金文要早的作品。當(dāng)然,劉志基先生的"殷商"顯然指殷商末期。經(jīng)過這番推算,《尚書》之虞夏書和商書成書有可能在殷商中后期,而周書當(dāng)然是周代作品。

         

        至于《金騰》等某些作品被懷疑為東周甚至漢代以后作品,李銳認為那是"同源異流"的問題。因此,《魯世家》《蒙恬傳》《易林》等所載的周公以身代成王之事,當(dāng)是《金縢》故事的"族本"系統(tǒng),只是看起來關(guān)系更遠一些,另成一系統(tǒng)。清華簡《傅說之命》三篇,恐怕這不是所謂孔子修訂的《尚書》中的那三篇《說命》,而只是一些"族本"。他說:"對于清華簡《金縢》和今傳本《金縢》的關(guān)系,李學(xué)勤曾指出兩者"應(yīng)分屬于不同的傳流系統(tǒng)",但沒有展開論述"。他認為"族本"是用來談?wù)撃承┨厥馕谋镜?。每一個寫成文字的文本便成為此一流傳系統(tǒng)的"祖本",每個系統(tǒng)之下是同源異流的文本流傳系統(tǒng)。同源異流的文本流傳系統(tǒng)之中,最極端的是源流一線傳遞的文本流傳系統(tǒng)。"族本"之間,同源異流的文本之間,雖然可以用詞匯法等判斷早晚,但這只是文本寫定時代的早晚,只具有參考意義,并不是文本來源的早晚;只有源流一線傳遞的文本流傳系統(tǒng)內(nèi)的文本,判定其早晚才是可靠的。因此,懷疑《尚書》某些作品為東漢以甚至東周以后的作品,都是根據(jù)不足的。

         

        現(xiàn)在很多古籍被斥為"偽書"都屬無稽之談,這些書正在逐一恢復(fù)名譽。《尚書》中的所謂"偽書"問題也是如此,不過是一個版本問題。不過它是屬于"源流一線傳遞的文本流傳系統(tǒng)內(nèi)的文本",是經(jīng)過歷代政府圖書館的校書官校對過的,梅獻《古文尚書》之所以被東晉及以后國家圖書館收藏,也是因為與原藏孔安國獻《古文尚書》做過校對的。據(jù)《隋書·經(jīng)籍志》,孔安國獻《古文尚書》后來一直存在到唐代,以后之所以失傳,也許因為梅獻本更好一些。

         

        【作者簡介】

         

        朱建亮(1944-),男,湖南湘潭人,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xué)南國商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圖書館學(xué)與文獻學(xué)。出版著作13種。

         

        責(zé)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