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歷知識的一些介紹
作者:宇謙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fā)布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初十日庚申
耶穌2017年8月1日
(華夏黃帝紀元四千七百十三年歲次乙未十二月六日丙申據徐先生的一些講解文字輯出略有修訂 )
夏歷歷史版本和現行版本:
上古六歷即《黃帝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顓頊歷》。
以上六歷的歲實都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四分法數,區(qū)別的只是建正問題。也就是通常說的上古三正。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
西漢初年的《太初歷》、東漢的《四分歷》,后來的《乾象歷》,一直到現在的《紫金歷》共有六十多部歷法的版本,其中現行的版本是《紫金歷》。
在夏歷發(fā)展中有幾個很重要的歷法版本:
甲子、《顓頊歷》:全國統(tǒng)一,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法混亂的狀況;
乙丑、《太初歷》:第一明確把二十四節(jié)氣完整地訂入夏歷,并且明確使用夏正(建寅),并用冬至起算夏歷,奠定了以后夏歷基本范本的基礎;
丙寅、《乾象歷》:確立了近點月的概念,提出了黃白交點的退行和退行值的確定,并給出定朔的算法,采用一次差內插法計算,定朔法雖然沒有在這部歷法上采用,但是對后世的定朔法用于民用歷法解決了關鍵性的問題;
丁卯、《大明歷》:在歷法中引入了歲差的概念,從此區(qū)分了恒星年和回歸年的概念,使用依觀測值而定下的夏歷更加準確,首次給出交點月的數值,被譽為夏歷的重大改革,提出了比十九年七閏法更加準確的長閏周即391年144閏法;
戊辰、《戊寅元歷》:使用定朔代替以前的平朔,從此夏歷進入了平氣定朔的階段,依天象而定的民用歷法;
己巳、《麟德歷》:第一次廢除了十九年七閏的固定閏周,而改為依實際觀測天象(測定冬至時刻,冬至日必須在子月,也就是寅正十一月)當閏則閏,這使得夏歷又向著天文歷法走近了一大步?!恩氲職v》還確立了定朔注歷。這些改進都在這部歷法版本之后的各個歷法版本中繼續(xù)采用,所以說從《麟德歷》開始,以后的夏歷是十九年七閏是不正確的。可惜的是現在還有某些介紹說現行的夏歷是十九年七閏,這是不確切更是錯誤的。比如可以說圓周率約等于3.14,但不能說圓周率等于3.14,夏歷的置閏也同樣是這個道理;
庚午、《大衍歷》:用定氣法排太陽表(日躔),創(chuàng)二次不等間距內插法。
辛未、《應天歷》:提出更點制,把一夜分為五更,為更點制之始,同時引入七曜紀日(木、金、土、日、月、火、水),相當于星期制度,這是在夏歷中最初引入的星期制度;
壬申、《統(tǒng)天歷》:審述了回歸年數值是一個古大今小的變小數,而不再是以前認為的是一個恒定值,這個現在已經由天體力學得到了證明。另外給出的回歸年數值是當時最準確的數值(365.2425),這個數值被《授時歷》所采用。還有就是實際上廢除了上元積年(為了減少守舊派的反對設立了一個形式上的上元積年),《統(tǒng)天歷》的很多思想都直接影響了后來的夏歷重要版本《授時歷》的制定。
癸酉、《授時歷》:這個是傳統(tǒng)算法的夏歷的最后一個版本,執(zhí)行時間也是最長的一部優(yōu)秀夏歷版本,真正地廢除了沿習以久的上元積年改為直接以實際觀測而選的起算點計算(近世截元),使用三次內插法計算太陽表(日躔)和月亮表(月離)。
明代取消《授時歷》的歲實消長法和更改歷元之后成為《大統(tǒng)歷》。
甲戌、《時憲歷》:這是明末編寫的《崇禎歷書》被刪減的夏歷版本,所謂《西洋新法歷書》清初改為《時憲歷》頒行,康熙年間重新厘定,并且用康熙甲子為元,頒行《御定歷象考成》和《御制數理精蘊》。
乾隆開始每年頒行的歷日為了避諱改名為《時憲書》,簡稱《憲書》。
《時憲歷》是引進并且采用了西方天文理論和算法的第谷體系來進行天文計算的夏歷版本,算法采用西方天文算法,歷法規(guī)定則是原原本本的華夏原創(chuàng),除了繼承《授時歷》的法則而又有新的規(guī)定:如正式在民用歷譜中使用定氣、定候注歷(唐代張遂制《大衍歷》想辦的事,但因為個別年份會出現除冬至外中氣不歸月的情況,而遭到保守勢力反對未果,定氣算法是隋朝劉焯就已經掌握和發(fā)現了的。所以定氣注歷是華夏一直想改進的,而不是什么西洋湯若望的發(fā)明。這點請注意),正式把千年以來形成的以冬至所在之月為夏歷的起算點(冬至月建子)的算歷習慣上升為明確的歷法規(guī)定(因為這樣才能執(zhí)行定氣注歷,解決上述個別年份中氣不歸月的情況下,如何排算歷譜的問題),所以首先夏歷每年冬至必須在夏歷十一月(子月)里,然后才是無中氣置閏法,這樣就決定了夏歷歲實的實際長度和天文意義。
但引入西方天文學知識之后只是算法的改進,所謂算法是計算氣、朔、五星、交食的方法。歷法規(guī)則并沒有成為“西洋歷法”所以夏歷仍舊是夏歷,并非是使用了所謂“西洋歷法”。
乙亥、《癸卯元歷》:這個也有叫重修時憲歷的,使用雍正癸卯為元,修成《歷象考成后編》采用開普勒三大定律進行計算又一次提高了歷算的精度。
丙子、《新法天文夏歷》中華民國三年(1914)教育部中央觀象臺放棄《歷象考成后編》采用當時的紐康太陽表和漢森月亮表計算氣朔,并且改用平太陽時,將東經116度北京中央觀象臺當地子午線設立為歷算子午線,所頒發(fā)之歷書為《中華民國歷書》每年一冊。這個版本的夏歷行用至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
《中華民國十一年歷書》內頁
丁丑、《紫金歷》:這個是現行夏歷的版本,改由東經120度計算,是用現代天文學理論和算法計算定氣、定朔等時刻的夏歷版本,精度空前的提高了,它的歷法不變,但是歷算算法不再固定不變,而是隨著天文新理論和算法的不斷更新而隨時修訂算法,特別是在1995年以后參照JPL的《DE405/406星歷表》計算后,行星運動和月球運動準確到秒級。
夏歷的核心規(guī)定是什么?
氣、日、朔、干支為夏歷的四元素。
甲、以太陽黃經度定節(jié)氣,在北半球太陽光下立竿測影時,竿影最長(最靠北)的時刻為冬至時刻,竿影頂最靠南的時刻為夏至,由此確定全年廿四個節(jié)氣,分十二中氣和十二節(jié)令,中氣之首為冬至(建子),節(jié)令之首為立春(立春正月節(jié)表示孟春時節(jié)的開始);
乙、以朔日定日序:日月完全在同一黃經的位置上叫朔,規(guī)定為夏歷每月初一;
丙、以冬至定年長度:即冬至所在的歷月,規(guī)定為建子月,寅正為十一月;
丁、以冬至定閏歲,中氣定月序,當閏歲時以冬至起無中氣之歷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
戊、建寅之月為正月,正月初一為新年元旦,前一天為除夕;
己、以太陽在東經120度子午線上下中天的平均時刻為排歷譜的歷日起算點。
夏歷主要包含哪幾部分?
夏歷是陰陽合歷,所以有歲實部分和朔策部分,還有其他的星歷部分。
干支:夏歷計算工具;
年:除夕和新年正月初一;
歲實: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從冬至時刻到下一個冬至時刻精密推步)氣候這個詞因此而來。
月:朔(初一),上弦,望,下弦;
日:太陽下中天時刻(夜半),晨光始(分民用、航海,天文三種)時刻,日出時刻,太陽上中天時刻(正午),日沒時刻,昏影終(分民用、航海,天文三種)時刻;
月亮下中天時刻,月出時刻,月亮上中天時刻,月沒時刻;
注:
甲、太陽下中天平時刻為夏歷每日正式的起始;
乙、晨光始時刻為夏歷每日的習慣起始。
關于所謂十九年七閏:
十九年七閏其實就是十九年二百三十五個朔望月。古六歷及太初歷,三統(tǒng)歷,四分歷等夏歷的歷史上的歷法版本。十九年七閏法至少在祖沖之的大明歷時部分廢除了,到了唐代的麟德歷徹底地廢除了十九七閏的固定閏章,而是改為以實際觀測為準,當閏則閏,冬至月起算,無中氣置閏。所以現在的一些介紹夏歷的書中還說現行的夏歷是十九年七閏的說法是不準確的,應當糾正過來。
夏歷生日與紀念日、節(jié)日釋疑
有些人的生日或一些特殊的紀念日與節(jié)日在夏歷的某個月的三十日或者是閏月的某日,但是夏歷是天文歷,他的月長和年長是由天象自然調整的,所以并不是每年生日(紀念日、節(jié)日)所在的那個月都有三十日或者有那個閏月。有人說出現這種情況時,這個人在這一年里就沒有夏歷生日了,其實我國長期使用陰陽合歷的夏歷,所以這個不成問題,即使出現這種情況,照樣保證年年有夏歷生日(紀念日)過,一般會做以下處理:
甲、夏歷三十日是夏歷的晦日,即夏歷月的最后一天,所以出生在三十日,但是某年該月沒有三十日,那么廿九日就是該月的最后一天,即晦日,所以夏歷生日就是在廿九日;除夕日就是這個道理的,不管有沒有三十日,每年除夕都照有不誤,簡短的概括是:生日(節(jié)日)在晦日,有三十,三十過,沒三十,廿九過。
乙、夏歷閏月和前一個月共用一個中氣(月建),所以相當于前一個月的重復,所以出生在閏月里的,在沒有閏這個月的年份里,就在出生那年閏月的前一個月里過;簡短概括是:閏月生,閏該月,閏月過,沒閏該月,前月過。
丙、出生在閏月的三十日的,可以分別按甲和乙的方法處理。
丁、一個節(jié)日一年只能有一次,比如當有閏五月的年份時,閏五月的初五日不是端午節(jié)。此規(guī)則適用于閏正月--閏冬月的時候。如逢閏臘月時,則是臘祭(臘八節(jié))祭灶節(jié)(小年)除夕等節(jié)日(生日與紀念日除外)均以閏臘月為準,依舊只有一次。原因是臘祭、祭灶節(jié)都是為辭舊迎新做準備的日子,所以理當在一年的最后一個月里,除夕就更好理解了,一年的最后一天。(不過在西元二十一世紀中不存在閏正月和閏臘月的情況,以上問題僅為原理解釋。)
正月與“一月”之異同:
中國傳統(tǒng)夏歷的第一個月份是不叫一月的,而是叫正月,正有改正的意思,也有正統(tǒng)之意,一般是掌握著新年的月份(秦代歷法除外,秦歷也就是顓頊歷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歷史上常把修改歷法稱為“改正朔”,可見正月在夏歷中的含義是很特殊的,至少在周代(含)以后就是夏歷第一個月的正統(tǒng)叫法,并不是一月的別稱,而是正月就是夏歷第一個月的正式名稱,相反把正月叫成一月卻是不規(guī)范的叫法,歷史上曾有短期有叫一月的月份,但是那不是正月,而是一月與正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月份,是并存的,即西歷689年12月18日至西歷701年01月14日(武則天奉行周正的時期):建子為正月,建寅為一月??梢娬轮皇窍喈斢谙臍v的第一個月,但是不叫“一月”的特殊月份。這和把夏歷十二月叫成臘月不同,臘月是十二月的別稱無疑,因為歷法中沒有臘月這個月份名,而正式月份名是十二月,所以在正式出版的歷書中的夏歷月份有正月和十二月的月份名稱,而沒有“一月”這樣不規(guī)范的稱呼和“臘月”這樣的俗稱。
十二月建與十二中氣:
十二月建就是把夏歷十二個月配以十二地支。其實所謂的十二月建起源于斗建,就是北斗七星勺柄所指的方向的地支,只不過后來夏歷用嚴格的節(jié)氣來定義了。在傳統(tǒng)的羅盤上的十二個方向上標有十二地支,同時也標有夏歷二十四節(jié)氣,其中十二中氣對應十二地支,相對應見以下表格:
羅盤標注的方向對應地支 對應中氣 月 份 月建
正北子 冬至 十一月 建子
北偏東30度丑 大寒 十二月 建丑
北偏東60度寅 雨水 正 月 建寅
正東卯 春分 二 月 建卯
南偏東60度辰 谷雨 三 月 建辰
南偏東30度巳 小滿 四 月 建巳
正南午 夏至 五 月 建午
南偏西30度未 大暑 六 月 建未
南偏西60度申 處暑 七 月 建申
正西酉 秋分 八 月 建酉
北偏西60度戌 霜降 九 月 建戌
北偏西30度亥 小雪 十 月 建亥
由此表可見,其實月建就是十二中氣的代稱而已,夏歷每月必須包含中氣,就是要求該月有月建,如果無月建,就是立于閏月了,在定氣下,由于地球軌道的攝動的復雜性,有極少數正常月無定中氣,但是平中氣還是有的,所以可以定氣被攝動影響的復雜性雖然不含定中氣但是包含平中氣,所以并不違反夏歷歷法規(guī)則,而閏月不但沒有定中氣,就是對應的平中氣也沒有,所以是真正的無中氣之月,即無獨立的月建。
夏歷的正常歷月都包含有十二中氣,所以都有月建,夏歷閏月雖無獨立月建(中氣)但是把它按特定的處理方法劃歸到臨近正常月里,共用月建。
關于傳統(tǒng)夏歷的幾個觀點的辨析:
現行夏歷的版本:《紫金歷》,一部用現代天文理論和數據計算的傳統(tǒng)夏歷歷法。
夏歷的身份:天文年歷性質的陰陽合歷,夏歷本身就是一部星歷表,可以簡單理解為天文陰陽歷。
所謂新歷與舊歷:
在民國初年由于引進了西方的格里歷,格里歷對于當時的國人是新歷,所以夏歷相對就被稱為舊歷,其實新歷不新,舊歷不舊,格里歷創(chuàng)制并頒行于1582年,而夏歷的現行版本《紫金歷》起于1929年。另外格里歷使用的歲實是365.2425日,這個數據我國在南宋的《統(tǒng)天歷》頒行于1199年時就已經采用了?,F在的夏歷數據是最新的,而格里歷一直都沒有變動過。所以所謂新歷并不是新的,所謂舊歷也并不是舊的,新是新引進的意思,舊則是傳統(tǒng)固有的意思。這點是需要注意的。不能說因為西歷叫新歷,夏歷叫舊歷,就說新歷一定比舊歷更科學準確之類的,其實不是這樣子。我國采用西歷只是看準它的全球通用價值而已。但它的全球通用又和歐洲早期的全球殖民分不開。點到為止,結束這段話。
夏歷與“陰歷”:
夏歷是陰陽合歷,包含陽歷性質的節(jié)氣和七十二候,陰歷性質的月,而且兩者相互結合,相互制約,并且相互都是完整的。把夏歷叫“陰歷”是民國初年改用西歷時的誤傳,因為西歷屬于陽歷,而民間又把西歷叫成“洋歷”,而夏歷又有陰歷成份,所以由于民間陰陽說的影響,那么把西歷叫成了陽歷,那夏歷相對于西歷就誤叫成“陰歷”,在現在這種不確切的誤讀還在沿續(xù)著。有人雖然口頭上承認夏歷是陰陽合歷,但是心里還是把夏歷看成是“陰歷”,說白了還是受民國初年改歷時誤宣傳的影響和西方單軌制的思維方式影響太深了。
節(jié)氣與西歷:
節(jié)氣不屬于西歷,節(jié)氣本來就是我國傳統(tǒng)夏歷中的陽歷部分,西歷屬于陽歷性質,夏歷中的節(jié)氣也屬于陽歷,節(jié)氣和西歷在文化上沒有什么關系,只是都屬于太陽歷性質而已,描述同一個太陽遠動而已,所以夏歷的節(jié)氣和西歷的某些日期有一些近似的對應關系是很正常的,本來沒有什么奇怪的。然而有人把我們的傳統(tǒng)夏歷誤解為“陰歷”或“月亮歷”,就以為我國古代不能測算太陽視運動,甚至有謠言說二十四節(jié)氣是西洋人湯若望發(fā)明的,難道我們的祖先連一個回歸年周期都弄不明白嗎?又不是什么高科技。所以在那些人看來“陽歷”就成了西歷的專屬名詞,科學的化身。這些情況還是因為那些人不了解夏歷(包含節(jié)氣、朔望、五星)是陰陽合歷的緣故,這是由民國改用西歷時的誤導而產生的誤會和謬誤而已。所以特別需要糾正。
夏歷與節(jié)氣:
炎帝時期已經有八節(jié)氣,到了周代二十四節(jié)氣已經全部出現,西漢太初歷時將二十四節(jié)氣分成十二節(jié)令和十二中氣,使他們正式成了夏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確立無中氣置閏法則。節(jié)氣是夏歷中的太陽歷成分,夏歷就是用節(jié)氣來描述太陽視運動的,節(jié)氣日本身也是屬于夏歷的特殊歷日,民國初年為了刊行歷書,節(jié)氣是和夏歷的日期放在一起的,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節(jié)氣本來就屬于夏歷的一部分,所以是放在夏歷的位置上,而不是放在西歷位置上的。
關于夏歷新年含義在現今被淡化或被人遺忘有沒有必要保護的問題:
當新年快樂變?yōu)椤靶麓嚎鞓贰薄按汗?jié)快樂”的時候。這種情況要是任其發(fā)展下去,夏歷新年的新年意義就會漸漸被人們所遺忘或被不明真相的人曲解,變成所謂迎接春天來臨的日子,如果任由如此發(fā)展下去的話,夏歷新年就會最終淪為一個節(jié)日,而不是新年了。即使是最重大的節(jié)日,但是和新年的意義是沒法比的。
因為在我國傳統(tǒng)中,百節(jié)年為首,年大于節(jié),大于紀念日。所以一定要警惕,這些是值得特意保護一下,保護我們未來的精神家園是十分有必要的。舉例來說歐美最重大的節(jié)日是耶誕節(jié),但是西歷新年仍舊是新年。夏歷正月初一日是華夏最重要的日子,但不是所謂最重要的節(jié)日,而是夏歷的新年。所以這和歐美耶誕節(jié)的性質完全不同。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宇謙】臘日知識十問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