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作者:尤佳(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云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博士后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閏六月十七日丁卯
耶穌2017年8月8日
【光明論壇·溫故】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五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和氣致祥,乖氣致異’。香港雖有不錯的家底,但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也面臨很大的挑戰(zhàn),經不起折騰,經不起內耗。只有團結起來、和衷共濟,才能把香港這個共同家園建設好?!?/span>
【正文】
“和氣致祥,乖氣致異”,出自西漢著名經學家、文學家劉向進呈漢元帝的《條災異封事》:“和氣致祥,乖氣致異;祥多者其國安,異眾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睎|漢班固將這段文字記錄在《漢書·劉向傳》中,其意是說:和睦的氛圍會帶來吉祥,不和諧的氛圍則招致災禍;祥瑞多則國家臻于安定,災異多則國家陷于危境。這是天地運行的規(guī)律,古今一貫的常理。
在劉向生活的時代,天人感應思想盛行,國家籠罩在災異政治文化的神秘氛圍中。這一時期也是士族社會形成的重要階段,士大夫積極參與帝國的政權建設,成為儒家道德價值與治國理念的維護者。劉向便是其中一員,他援引災異,著眼在人事,用意于諫誡,旨在勸元帝進賢良、退讒邪,這反映了西漢晚期儒臣與外戚宦官斗爭日趨激烈的歷史背景與時代特點。
“和氣致祥,乖氣致異”,是中華“和”文化在讖緯之學中的反映。在中國古典哲學史上,“和”的思想源遠流長,意涵也相當豐富。它既可指人際間“和順”“和敬”的道德情感,也可指“和諧”“和睦”的價值觀念,所謂“和,順也,諧也”(《廣韻》)。此外,“和”還有另一層含義——“生”,即生生發(fā)展之意,如《管子·內業(yè)》云“和乃生,不和不生”,《淮南子·氾論訓》亦曰“天地之氣,莫大于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而生物”。這對認識論的研究與社會治理的實踐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和”體現(xiàn)在認識論上,就是要取“和”去“同”,追求“美美與共”而非“唯我獨美”。人的認識難免帶有一定的局限性,這是認識發(fā)展過程中的自然現(xiàn)象與客觀規(guī)律。所以,對于不同的觀點,我們應當秉持尊重的態(tài)度,進行理性的切磋,予以合理的評價,達到“相成相濟”,實現(xiàn)“和而不同”。即踐行荀子所倡的“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辨”,做到“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而達致多元之“和”。
“和”于為政尤其重要。清代中前期,官場不和的積弊日益加劇。據(jù)《清高宗實錄》載,群臣“各持己見,互相齟齬”,致使“教令紛更,事務稽滯,百姓罔知趨向,屬吏無所稟承”,而乾隆帝初即位便下旨整肅。他先諭示臣下“和”之重要性:“古人重和衷之義,蓋兩三人共一事,和則成,不和則隳?!兑住吩唬骸送?,其利斷金?!瓌⑾蛟唬骸娰t和于朝,則萬物和于野?!椭招?,彰彰如是?!崩^而,乾隆帝客觀分析官員失諧的原因:“往往起于意見之參差,而成于屬官之讒構。”同時,由于“人性情好尚,不能皆同,氣質偶偏,亦所不免”,群臣間自然較易產生“意見有差”的情形。最終,乾隆帝以“和氣致祥”的古訓為旨歸,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他督誡群臣“各矢公心,屏除私意,同舟共濟,休戚相關”,以營造和衷共濟、合志同心的官場氛圍。應該說,在乾隆朝前期,這種有的放矢的整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和”體現(xiàn)在社會治理上,就是致力于構建符合“和”倫理價值的社會結構與制度體系。在孔孟基礎之上,荀子提出了“義分則和”的思想,回答了社會如何才能實現(xiàn)和諧?!胺?,謂上下有分;義,謂各得其宜”,即通過合乎“禮”的制度建設,使社會成員各盡其能、各得其宜、各獲其利,如此則“無相奪倫”,整個社會便可達致和諧。所謂“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載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
盡管儒家“和”思想重“禮”,但其蘊含的思想智慧具有達古通今的普遍意蘊,對于我們建設和諧社會乃至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俗話說,家和萬事興,中國是個大家庭,世界也是個大家庭,和氣則安,和氣則昌。反之,倘若兄弟反目、夫妻離心、父子相向,天天折騰,任憑多厚的家底,終究也是要衰敗的。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