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孔子
作者:丁春
來源:“圣書堂”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初十日庚寅
耶穌2017年8月31日
出生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的人,幾乎從出生起就處在“批林批孔”的氣氛中。那是個全民盲從的年代,對沒有分辨能力的小孩子來說,孔子就是一個“最大惡極”的老頭兒。至于他為什么“最大惡極”?做了什么“最大惡極”的事根本不清楚。求知階段的課本里沒有只字片語的《論語》,對孔子印象最深的是課本里的古文《兩小兒辯日》,那個被兩個黃口小兒問的目瞪口呆的孔子,以及最后那句揶揄孔子的話“孰為汝多知乎?”。想象著一臉尷尬的孔子訕訕地從兩個孩子身邊走過去,背后傳來他們的嘲笑聲。
真正對孔子有個正確的認識是從百家講壇開播“于丹的《論語》心得”、“鮑鵬山的《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易中天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從看講座,到聽講座,再到讀講座整理出來的書籍,漸漸地明白了孔子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孔子的偉大。他幾乎用他的一己之力塑造了中國人的人格與氣質,他的思想已浸潤到了世世代代中國人的骨血中。
從“五四運動”的打倒孔家店開始,再到文化大革命大肆的“批孔”,除了少數專業(yè)的人士,國人已經很少再讀中國的文化經典。我身邊有許多人對孔子不屑一顧,對中國文化也不屑一顧,對西方的文化近乎膜拜。把中國的自清末以來飽受列強欺辱的根源都一古腦地安到孔子頭上。豈不知即使再討厭孔子,他也不敢說“我已全盤西化,身上沒有一點中國傳統(tǒng)的東西?!奔僭O他真的做到全盤西化,也無法在中國生存下去。因為這是個兩千年文明從未間斷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細枝末節(jié)。這個文明是由孔子開創(chuàng)的。
不信你看,孔子倡導與推崇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孝悌忠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不二過“以及他創(chuàng)立的“君子與小人”的理念等等,兩千年來一直在塑造著一個具有高度文明、有著偉大人格的民族。做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分子,誰能說沒有一點傳統(tǒng)文化的痕跡呢,這就是孔子的厲害。
8月底的周末,肆虐了一個夏天的酷熱已經消退,初秋的涼爽讓人感到特別的安靜,身輕氣爽。去聽一瓣心香讀書會特邀曲師大宋立林教授主講的《孔子歸來》講座。半天的時光在在宋老師深入簡出娓娓道來的講解中不知不覺過去了,這是一個美好的上午。
宋老師有兩個觀點對我的啟發(fā)很大:一個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學習型”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因為孔子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好學“的文化基因??鬃邮莻€謙謙君子,在生前已被人稱之為“圣人”,但他老人家一直謙虛地說自己“好古”而已,但這點也頗讓自己自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彼兴膶W習原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彼兴膶W習樂趣:“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他有他的學習老師:“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好學,成就了孔子。
清末清政府極度腐敗無能,從1840年鴉片戰(zhàn)爭開始,面對列強的入侵,中國就陷入被凌辱的境地。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嚴重受挫。許多人在古今文化、中西文化中碰撞著、思索著,這樣碰撞與思索象“五成分尸”一樣的痛苦與撕裂,但又暫無力量將這些文化攏在一起為我所用。于是有志之士發(fā)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吶喊,一批又一批的懷有報國之志的有為青年走出國門,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理念,國內也開始興辦新學。憑著孔子留下的這點 “好學”的強大基因,一百多年過去,中華民族重新強盛起來,洗刷恥辱,再一次頑強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學習型”的文化傳統(tǒng)使我們成為永遠進取的民族。
另一個觀點是一位男士提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三從四德對中國女性的戕害以及中國近代技術落實的實事。宋老師的解答是任何一種文化,不論是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如果一味停滯不前、泥古不化、對某一點某一項過渡強調與強勢執(zhí)行都是對人性的一種抑制與戕害。像西方因為布魯諾是日心說的捍衛(wèi)者便被教會殺害一樣。中華文明在北宋以前一直是先進的、開放的、璀璨的,是屹立在東方的強大國家,是西方與東方學習的楷模。中國文化逐漸走向沒落是在明清統(tǒng)治者高度專制后,把程朱理學發(fā)揮到了極致(理學他們也沒正確理解),才使人性受到了抑制,使人成為道德的奴隸。我們不能把這都怪罪到孔子身上,被專制的統(tǒng)治者利用的宋明理學也不是孔子的儒學,專制的統(tǒng)治也不是開放與開明的統(tǒng)治。在故步自封中狂妄自大、剛愎自用,這才是中國走向衰落的真正原因。
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又以開闊的心胸與眼界不斷學習外來的先進技術與管理,我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再次醒來,于是我們的孔子歸來了,也必須歸來。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摒棄糟粕,海納百川,積極吸收外來文化,兼容并濟,不斷創(chuàng)新,中國才能從輝煌走向更大的輝煌。
目前聯(lián)合國大廳里鐫刻著孔子思想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做為聯(lián)合國倡導的人與人、國與國和睦相處的黃金法則。這是中國的驕傲!僅憑此條,孔子就足以讓每個中國人敬仰與敬重。
責任編輯: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