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樂與修身
作者:丁旭東(中國音樂學院國家美育研究與發(fā)展中心)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七月十五日乙未
耶穌2017年9月5日
在宗法文化下的中國古代社會,家國天下被視為不同規(guī)模的同構(gòu)體。樂教作為文化之公器廣泛應用于中國傳統(tǒng)治家與家教的多層面、多階段,是具有普遍應用價值的齊家之道。其樂教三分,在家中,使樂(le)之教可著重應用于胎教與蒙教,發(fā)揮其“樂者樂也”、愉悅身心的審美價值;成于樂之教,著重應用于少年至成人,體現(xiàn)其化性起偽、濡化品格的育人功能;以樂之教,可著重應用于家之集體,發(fā)揮其美善家風、整齊門內(nèi)的齊家功能。但無論何種樂教,遵循的都是“道德為質(zhì)”、“藝術(shù)為形”,形質(zhì)兼?zhèn)?、美善合一的樂教本義。在家國天下文化視域中樂與修身的關(guān)系具體表現(xiàn)是基礎(chǔ)性的。
《禮記·大學》云:“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在儒家看來,修身是人格塑造的必要行為,在其實現(xiàn)政治目標的序列進程中,位列治理天下和國家的九條原則中的首位,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必要前提。正如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孟子·盡心下》)。
關(guān)于修身,南宋理學家朱熹對此有個概括性說法,他認為“《大學》一書,皆以修身為本。正心、誠意、致知、格物,皆是修身內(nèi)事”,“此四者成就那修身”(《朱子語類》卷第十四),即《大學》八條目之前四目為修身??梢?,修身所修是自身的,是“反求諸己”(《孟子·公孫丑上》),非他人。正如孔子所言,“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而“修”,按照《易傳》復卦初九爻的象辭“不遠之復,以修身也”的說法,本義指走錯了路不遠很快就能改復過來。這里的“修”可以解釋為“矯正”。不過,通觀典籍所載,筆者以為,所謂修,則為動詞詞性的“正”,即“使……正”,如“正心”(《大學》),即使心正;“修己”(《論語·顏淵》),即使(自)己正。至于不同主體的修身之內(nèi)容,雖仍與己相關(guān),但卻可關(guān)乎心、關(guān)乎行、關(guān)于性、關(guān)于氣質(zhì)、關(guān)于儀容等。
樂教之樂從藝術(shù)形態(tài)上來說,包括聽覺藝術(shù)(器樂、聲樂等)、形體藝術(shù)(舞蹈)及綜合藝術(shù)(樂舞)等。按照《墨子·公孟》之說“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樂主要體現(xiàn)為“誦”(吟誦)、“弦”(器樂中的弦樂類型)、“歌”、“舞”。不過,在清人俞正燮看來,這也不全面,如“六代之樂”其所指就是藝術(shù)作品,因此,他說,“通檢三代以上書,樂之外,無所謂學”(《癸巳存稿·君子小人學道是弦歌義》)。樂的外延十分廣泛,但具有兩個必需的內(nèi)在規(guī)定。
一是,“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史記·樂書》),即“樂”要具有情感性,是情感的形式。
二是,“使親疏貴賤長幼男女之理,皆形見于樂”(《史記·樂書》),也就是說“樂”要體現(xiàn)出社會的道德倫理,即“樂者,德之華也”、“德音謂之樂”(《禮記·樂記》)。
總之,儒家所言的“樂”其外延,即藝術(shù)形式可以是寬泛的,不嚴格的,但內(nèi)涵卻是有十分明確的道德情感指向。
修身之樂,實際上它只是儒家樂教用樂的其中一部分。從籍載文獻來看,理論發(fā)展較為詳備的是琴樂,以琴修身的行為實踐在春秋之時已有之。
西漢經(jīng)學家劉向《說苑·修文》稱:“樂之可密者,琴最宜焉。君子以其可修德?!睎|漢學者應劭《風俗通義·聲音·琴》云:“雅琴者,樂之統(tǒng)也,與八音并行。然君子所常御者,琴最親密,不離于身,非必陳設于宗廟鄉(xiāng)黨,非若鐘鼓羅列于虡懸也,雖在窮閻陋巷、深山幽谷猶不失琴。”當然,這方面的表述還有很多,如明代琴家楊表正在《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zhèn)髑僮V大全》中稱:“琴者……是故圣人之制,將以治身?!鼻宕偌页淘驶凇墩\一堂琴談·集論》稱“古之圣帝明王所以正心、修身、齊家……者,咸賴琴之正音是資焉”,等等。由此可見,最保守地說,從漢至清,一直存在“以琴修身”的思想與行為。
對以琴修身論述得較為充分的是劉向,其著《說苑·修文》闡明“卿大夫聽琴瑟”之目的是為“養(yǎng)正心而滅淫氣”、“易道(直)而好良”、“溫恭而文雅”,此可視為以樂修身的歸旨。其前提有兩個,一是“凡從外入者,莫深于聲音,變?nèi)俗顦O”,也就是說外在聲音是改變?nèi)说乃枷肭橹咀顬橛行У姆椒?;二是,“樂者,德之風”,即所聽的聲音應是“樂”,樂要體現(xiàn)道德內(nèi)涵。
《說苑·修文》復載,以琴修身的完成要做到兩點。第一,“諸侯聽鐘聲,未嘗離于庭;卿大夫聽琴瑟,未嘗離于前”,也就是說要近距離或零距離聽樂。第二,“樂之動于內(nèi)”,即聽樂要內(nèi)心感動,或者說要充分體驗樂中的道德情感。如是,才可最終實現(xiàn)修身的目的。
后世許多琴家、文人對劉向的習琴修身理論進行完善。譬如東漢桓譚以為,“夫遭遇異時,窮則獨善其身而不失其操,故謂之‘操’”,“達則兼濟天下無不通暢,故謂之‘暢”’(《新論》)。也就是說要在發(fā)達酬志之時,選擇“暢”類作品,如琴曲《神人暢》等;在貧窮困厄之時,選擇“操”類的作品,如《文王操》等。在此基礎(chǔ)上,東漢應劭《風俗通義·聲音·琴》又提出了以琴修身的兩大原則:一為“適足”、“和人意氣”、“感人善心”原則。他認為:“言以為琴之大小得中而聲音和,大聲不喧嘩而流漫,小聲不湮滅而不聞,適足以和人意氣,感人善心。”二為用樂“雅正”,君子“自禁”、“慎感”、“致思”原則。也就是說,君子慎重選擇樂曲,非雅正不聞;慎重發(fā)揮自己的感性,非善心不發(fā);并對此進行深層思考,才能達到以樂修身之目的。至此,中華傳統(tǒng)琴學修身理論基本完整。
以琴修身是以樂修身的主要方式之一,它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禮樂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奇葩,是華夏文明中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不僅可以內(nèi)修心靈,讓人保持和諧健康的心理和堅定的道德操守,還可以外修氣質(zhì),讓人呈現(xiàn)出一種謙謙儒雅君子風。正如《禮記·樂記》所言:“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p>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ALA120002)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