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首屆尼山禮樂文明論壇在圣源書院舉行,儒釋道耶各有代表參加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7-12-11 19:34:31
        標簽:

        原標題:儒釋道耶及民間禮儀實踐者50余人上月在尼山探討了禮樂文明

        作者:李曉璇

        來源:澎湃新聞

        時間:孔子二五六八年歲次丁酉十月廿一日庚午

                  耶穌2017年12月9日

         

         

        首屆尼山禮樂文明論壇于2017年11月25日至26日,在尼山圣源書院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主辦,研討會就禮樂文明的歷史、理論、實踐與未來發(fā)展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尤其是面對長期破壞傳統(tǒng)文化所導致的禮崩樂壞,如何在現(xiàn)代條件下促進禮樂文明復興。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武漢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安徽大學、山東師范大學、曲阜師范大學等單位的儒釋道耶專家及民間禮儀實踐者共五十余人參加了本屆論壇。

         

          


        參與首屆尼山禮樂文明論壇的學者在圣源書院合影

         

        11月25日上午,論壇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主任趙法生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黨委書記趙文洪致辭,趙文洪書記從當代社會生活的實踐出發(fā),指出當今人生禮儀的缺失使個人在面對人生的重大儀式時無所依據(jù),而缺乏人倫日用的生活禮儀也已對人的道德產生影響。另一位致辭嘉賓,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普及委員會主任張踐先生回顧了圣源書院的成長歷程,指出我們應趁文化復興之勢,借本次會議之機,為復興傳統(tǒng)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論壇第一場發(fā)言的主題是重建禮樂文明,由張踐教授主持。彭永捷、方朝暉、楊春梅、龐景超四位發(fā)言人圍繞主題分別作了報告。彭永捷教授指出,傳統(tǒng)禮樂的復興是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主要部分,恢復傳統(tǒng)喪葬禮儀中的有益部分,提倡合理的喪葬禮制改革才是中國喪葬禮制改革的大方向。方朝暉教授從禮法與法制的角度來討論近現(xiàn)代中國治理問題,指出不能拋棄禮教推行法治,這是無視中國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渴求的行為。今天必須重新認識禮樂作為社會教化基礎的意義,惟此方能走上中華文明的康莊大道。楊春梅教授強調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復興必須要有現(xiàn)代意識,禮治與現(xiàn)代法治并不矛盾,事實證明,如果沒有現(xiàn)代法治的保障,傳統(tǒng)文化本身都會陷于自身難保的境地,更不用說去化民成俗。發(fā)言結束后,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解光宇先生對四位發(fā)言人的報告進行點評,發(fā)言人和與會者就重建中華禮樂文明的必要性進行了深入討論。

         

        論壇第二場以“古今喪葬禮儀”為主題,由莆田三一教協(xié)會會長毛元林先生主持,曲阜師范大學齊魯學刊編輯部楊春梅教授擔任評議。中國人民大學張踐教授在報告中從國家宗教角度介紹了中國古代喪葬與祭祀制度,指出古代宗教中的喪葬和祭祖制度絕不只是個人私事,正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葬禮和祖先祭祀在團結宗族,穩(wěn)定社會方面發(fā)揮著深遠而重大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學的馬金生副教授發(fā)言主題為《追悼會在當代中國的歷史浮沉》,報告梳理了百年來追悼會制度的產生、演變以及其對國人生命觀念的影響。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的趙建敏先生介紹了清康熙年間為南懷仁神父舉行的中西合璧的祭葬儀式。北京禮學研究者佟西中先生發(fā)表了自己對曲阜周邊農村地區(qū)的喪葬文化所作的調查報告。

         

        25日下午,論壇第三場繼續(xù)圍繞古今喪葬禮儀展開。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項陽教授的報告以《儀式訴求與禮樂表達——傳統(tǒng)禮俗用樂和職業(yè)樂人存在的意義》為題,報告從儀式用樂的角度梳理了歷史各個時期廟堂儀式用樂與民間禮俗用樂的復雜關系,指出當下民間禮俗中吉禮、嘉禮、兇禮儀式及儀式用樂是歷史文化大傳統(tǒng)的俗化顯現(xiàn),若對承載民間禮俗儀式和用樂的民間職業(yè)樂人禁用,禮俗中為用的被認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音聲技藝形式必將遭受滅頂之災。著名東南亞華人殯葬禮儀專家、馬來西亞道理書院的王琛發(fā)院長介紹了東南亞華僑喪葬禮儀現(xiàn)狀,分析了儒家禮儀對馬來西亞各宗教華人殯葬所產生的深刻影響,他指出,在華僑心目中,祖先墓園絕不僅僅是個埋葬死人的地方,它同時具有生命安頓和道德教化意義。大陸一般把喪禮簡稱告別式,可是,在華僑看來,傳統(tǒng)儒家喪禮的意義并不只是死亡與告別,而是意味著團聚和新生,通過靈牌設置和祭祀禮儀,使得逝者與祖先團聚,獲得了精神的新生,并永遠活在子孫后代的心中,以收慎終追遠之效。來自山東濟寧的禮學專家李冠云談到了喪禮的時代演變。武漢大學歷史學院的姜海龍老師通過對民國時期祀孔、祭天以及對革命社會人物、革命烈士公祭的研究,梳理出公祭制度變革背后的的政治形勢和歷史進程走勢。

         

        第四場論壇討論社會人生禮儀。莆田三一教的毛元林會長介紹三一教禮儀儀節(jié)。武漢云深書院的創(chuàng)辦人孫興建從禮儀實踐出發(fā),探討了《朱子家禮》的現(xiàn)代應用以及書院所踐行的冠婚喪祭人生四大儀程。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的曹凌老師探討了佛教的八並辯論法。陜西省西安市的學者孫見坤先生的報告探討了道教薦祖上堂科儀與儒家祔廟禮的關系,指出二者在許多地方上有相通、暗合之處,并引導我們思考這一科儀對于當下鄉(xiāng)村禮儀重建所具有的參考意義。

         

        11月25日全天共舉辦四場論壇,其間學者們熱烈爭論,與會者均表示意猶未盡,因此會議于當晚臨時增加討論專場。古人曰“禮樂相須以為用”,項陽先生對樂制的研究引起與會者的普遍興趣,因此當晚的討論專場中特別邀請項陽先生詳細介紹了漢至清早期的官府用樂及樂籍制度,指出國家禮制儀式用樂為民間禮俗儀式所接衍,特別是雍正禁除樂籍后,樂人復歸民籍時將國家禮制儀式和儀式用樂轉為民間禮俗所用,使民間禮儀用樂成為國家禮制儀式用樂的“俗化”。當今西方以審美和欣賞為功能的音樂的傳入,不但使曲藝和戲曲等俗樂市場趨于萎縮,更使禮樂作為儀式用樂的社會功能、實用功能、教育功能被逐漸淡忘。

         

        針對山東省正在推行的殯葬改革,25日晚各位學者進行了專題討論。2017年以來山東有些地方以殯葬改革的名義,下文取消家族辦喪,取消穿孝服,取消三天喪改為一天喪,取消吹鼓手,取消喪禮筵席、扎制紙草,有的還取消陪靈、路祭等傳統(tǒng)鄉(xiāng)村喪禮儀式,一位當?shù)貙W者向大家展示了農村中張貼的《移風易俗明白紙》的圖片,其中“嚴禁披麻戴孝、大破孝”,“嚴禁拄喪杖”,“嚴禁使用吹鼓手”等規(guī)定,令與會學者感到震驚。大家一致認為,禮樂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社會基礎,這種做法事實上是強行廢除儒家人生禮儀在民間的最后一點殘存,更與復興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勢嚴重不符。此種做法對岌岌可危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造成巨大傷害,令人深感詫異。為呼吁有關部分停止這些不當?shù)母母锱e措,學者們紛紛建言獻策,一方面從學理角度論證揭示傳統(tǒng)喪禮在慎終追遠和淳風厚俗方面的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從實踐角度探討如何加強對于喪葬禮儀改革的研究,及時從正面提出適應時代要求又能傳承文化傳統(tǒng)的葬禮方案,并與政府等有關方面進行溝通互動。與會學者踴躍發(fā)言,討論一直進行到深夜。

         

        11月26日上午,論壇第五場以社會人生禮儀為主題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韓星教授以《重視喪葬禮儀,保護鄉(xiāng)村禮俗》為題,強調儒家禮儀的基本精神,闡明傳統(tǒng)喪葬禮俗的教化意義,呼吁保護鄉(xiāng)村傳統(tǒng)喪葬禮俗,建議立即停止以改革之名破壞喪葬禮儀的行為。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丁鼎教授介紹了傳統(tǒng)喪服制度中姨服重于舅服服制中所蘊含的上古婚姻的遺俗。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的趙衛(wèi)東教授介紹了全真道的喪葬方式。


        論壇第六場以儒學與禮樂文明為主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慶新、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法生、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解光宇、西南石油大學副教授張培高、山東理工職業(yè)學院??缶庉嫴康那鼰ㄐ路謩e發(fā)言。王慶新教授從中西文明對話的角度探討了儒家的外在超越。趙法生副研究員的報告探討了周公制禮的歷史與意義,他指出,周公制禮提出了天命與德的思想作為制禮的精神指引,這種德也是一種新禮,同時作為政治家的周公還主導了西周初期的禮典制作。周禮體系大致形成于西周中期,而禮治思想最終形成于春秋時代。解光宇教授在報告中指出,注重禮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特質之一,對儒家禮樂的研究和弘揚傳習旨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的禮樂文明,從根源處提升全社會道德文明的水準,形成人人講文明、懂禮儀、遵守社會公德的好風氣。張培高副教授在論文中解析了《中庸》中“誠”的多重意義。

         

        論壇于11月26日中午閉幕。與會代表對本次論壇較高評價,一致認為本次論壇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討論熱烈,成果豐碩,為禮樂文明轉型與重建提供了諸多有益啟示。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