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何新,男,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何新案:
端午將至。
近年韓國妄稱端午祭祀本源于韓國古俗,而與中國過去所謂紀念屈原水殉之事無關(guān)。
韓國人近年多有文化不明本源之妄論,但其妄論實與百年以來中夏學(xué)界之數(shù)典忘祖,致使文化根脈迷失有關(guān)。例如兩韓人種族中,自古本有華夏之血脈。漢武帝以后,兩韓之地數(shù)度乃為中國之行省。而韓國祖神朱蒙,實即華夏先祖之一的朱明、祝融。“高麗”一詞是“高勾麗”轉(zhuǎn)語,而從漢語語源看則與上古華夏東夷之東方神“句芒”有關(guān)(韓人會有異說,但余對此有詳細考證)。早在《山海經(jīng)》中即有“朝鮮”之名稱。
華夏文明為祖源,而朝韓文化風(fēng)俗則為別脈,其與中華歷史種族文化之密切,更甚于與古華夏文明關(guān)系也頗密切之日本、安南。至今日本舊俗仍多存唐以前華夏古俗之遺跡,而韓國舊俗則多存宋明文化之遺風(fēng)。所以,韓國多種風(fēng)俗文化本非其民族之原創(chuàng),而是華夏古文明風(fēng)俗之抄襲復(fù)制也。
但是,端午古祭確實并非源于紀念屈原,而是源于商周以前上古新年農(nóng)事之祭祀。余此文嘗收錄于《何新國學(xué)經(jīng)典新考》。
五月五日端午,上古以為夏至陽盛之日。殷商古歷以之為嘗麥、種黍之新年,至今西南彝歷仍以為星回之節(jié),演變?yōu)榧漓牖鹕裰盎鸢压?jié)”。 故五五端午在上古實起源于火神及夏神祭祀之節(jié)。楚人自命為火神祝融之后,故屈原政治失意悲憤而于此日沉江。后人懷念屈原,乃以此日為祭屈原之日也。
韓國繼首都更名后,又欲將端午節(jié)本國化。而后人亦很少知道年節(jié)古俗的原始來歷。為正本清源茲略考如下:
一
端午,端,正也,始也。端午即正五,古文字“五”與“午”通用。故端午即夏歷五月的第一個五日。
聞一多云“端午為持龍圖騰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但何以設(shè)定此為祭龍祭祖之日,則前人無說。其實“端午”之設(shè),是起源于上古之“夏至節(jié)”。上古以“夏至”(坤日)與“冬至”(乾日),為一年之兩大節(jié)日。
公歷以6月27日為夏至之日,約當夏歷之五月初。上古歷法之夏至則在五月初略相當于端午五月五,據(jù)常玉芝等考證,夏至之節(jié),乃是殷商古歷的新年,嘗新麥植新黍之日也。
[按:近年商史學(xué)者研究甲骨文,發(fā)現(xiàn)夏歷五月是殷歷之歲首。常玉芝說:“氣象卜辭證明殷歷歲末歲首的交接是在夏季。殷歷的歲首一月是種黍和收麥之月,即相當于夏歷五月。殷人是以“大火”星昏見南中的夏歷五月為歲首,所以殷正建午?!?/DIV>
“殷歷是以麥收后的始食麥、種黍及大火初昏南中之時作為歲首正月的。于農(nóng)事,則稱‘食麥’月;于天象,則稱可標志歲首的大火為‘大辰’、‘天子大紀’。此月為夏至所在月,相當于夏歷五月,借用月建稱名,則可說是‘建午’?!保?/DIV>
古代歷法經(jīng)歷多次演變。據(jù)《晉書·律歷志》:“顓頊以孟夏正月為元?!泵舷?,夏歷五月也。
《周禮·春官》:“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魅?!辟Z疏:“冬至日陽氣轉(zhuǎn)升而祭鬼神,夏至日陰氣轉(zhuǎn)升而祭地只物魅,魅:百物之神。致人鬼于祖廟,致物魅于墠(音扇)壇?!?/DIV>
《周禮·春官·大司樂》:“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之,若樂六變,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澤中之方丘奏之,地只皆出?!笨梢娺h古有夏至祭地只的風(fēng)俗。所謂地只,就是地靈,包括田禝之神,亦即所謂“田祖”。
殷商歷法,以夏至(端午)為正月新年。西周建國后改歷,以立春為正月新年。其后,漢代行太初歷、三統(tǒng)歷,歷法運算日益精密,夏至不再確定于五月初五,夏至與端午遂分別為兩個節(jié)日。
直到晉代,五月五日仍稱“地只節(jié)”?!兜啦亍q書》:“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nèi)延年壽,記錄長生。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DIV>
據(jù)《風(fēng)俗通》,古時夏至原曾有煮龜之俗,“令極熟,去骨,加鹽豉、麻蓼名曰‘菹’?!饼敚埼镆??!扒铩弊帧墩f文》作“龝”,正象煮禾及煮龜。龜古音近秋。根據(jù)先秦古歷法,夏至一陰生,此日過后,天遂交入秋令矣。
二
據(jù)甲骨文,夏至之日,新麥成,種新黍,故以之為食新麥之節(jié)日。西周以后,則演變?yōu)槎宋鐕L黍并以新黍獻神之俗?!抖Y記·月令》:“仲夏之月,日在東井,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是月也,農(nóng)乃登黍。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保砸?/DIV>
黍是中國古代五谷之主,古時包粽子用黍?!?】黍乃稷之粘者,有赤白黃黑數(shù)種。許慎《說文》:“黍可為酒,從禾入水為意也。”魏子才《六書精蘊》:“禾下從汆,象細粒散垂之形?!薄笆蛘?,暑也,待暑而生,暑后乃成也。”所謂角黍,也就是獻神嘗新的粽子。
晉人周處在《風(fēng)土記》中稱粽子為“角黍”:“仲夏端午,烹騖角黍,端,始也?!弊ⅲ骸爸^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葉裹粘米煮熟,謂之角黍?!?/DIV>
角黍得名,源于牛角形。上古有以牛角裝酒食祭祖之俗,取牛角之形似“且”(男陽具)也。據(jù)古人說法,角黍之所以要包以寬葉,蓋取義于“蔭”。古人認為黍具陽火之性,又稱“火谷”,《爾雅翼》:“黍之秀特舒散,故說者以其象火為南方之谷?!被饘訇?,而菰葉生于水中屬陰,以之與黍相配,乃具成“陰陽之象?!?/DIV>
《齊民要術(shù)》:“俗,先以二日,用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爛熟。于五月五日夏至,啖之。粘黍一名‘粽’,一曰‘角黍’,蓋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象。”
三
古人發(fā)現(xiàn),夏至后天氣暴熱,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于端午節(jié),自古又有避惡之俗。
《后漢書·禮儀志》:“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印為門戶飾,以止惡氣。”《荊楚歲時記》:“荊楚人以五月五日并蹋百草采文,懸門戶上,以禳毒氣。”《風(fēng)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繩結(jié)續(xù)命縷,俗說以益人命?!保ㄒ圆世K系結(jié)祈福壽綿長,這也就是近年流行國際之間所謂“中國結(jié)”的起源。)
端午又有作藥浴之俗,藥用蘭草?!断男≌罚何逶拢骸爸竺?。蓄蘭、頒馬?!笔柙唬骸按巳招畈杀娝帲员俪練??!毙钐m即洗蘭,以蘭湯作沐浴。浴蘭湯、懸桃符,都是為避毒。因五月陽氣至極,極陽傷人,于是要避毒。
以夏至/端午為歲首之俗,今日早已不見于中原。但禮失而求諸野。在少數(shù)民族中,則至今仍可見此俗遺風(fēng)。民族學(xué)家盧央指出,彝族太陽歷的新年稱“星回節(jié)”,因為在夏天的星回節(jié)有點火把的習(xí)慣,所以也稱為“火把節(jié)”。
陳久金說:“星回——就是北斗星開始回轉(zhuǎn)了。這時,正是谷子成熟的時候。俗說話:星回之日過火把節(jié)。我國古代習(xí)慣于以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定季節(jié)。彝族也以北斗斗柄的指向來定季節(jié),與《夏小正》以斗柄指向確定正月和六月完全一致?!?/DIV>
陳久金又說:“星回節(jié),又稱‘天中節(jié)’?!熘小撸逶乱?,因為上古歷法一年只有十個月,五月為中?!逼鋵崳^“天中”,與 “端午”(端,正也。午,中也)之意義,本來完全相同?!?】
四
火把節(jié)至今仍是東南一帶民俗大節(jié)。據(jù)游國恩說:
“滇中以舊歷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夏至日)為火把節(jié)。”
明人李元陽《云南通志》云:“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占農(nóng)?!崩钤柺敲骷尉钢腥?,當時已有火把節(jié)之記載,則其俗由來之久可知。明人楊慎《滇南月節(jié)詞》云:“六月滇南波漾渚,水云犯里無煩暑?!庇衷疲骸八删鏌蔁赊r(nóng)作午,星回令節(jié)傳今古。”(摘錄《升庵全集》卷三十九)
清人陸次云《峒志》記:“六月二十四日,祭天過歲?!鼻迦嗽S實撰云南《祿歡縣志》:“六月二十四、五日,為火把節(jié),亦謂星回節(jié)。夷人以此為度歲之日,猶漢人之星回于天而除夕也。會飲至于旬余不息,猶漢人之春宴相集也。兒童執(zhí)火把,梢松枝,雜煤衽而擷之,見尊者叩首,舉燎逼裾,松煤燎之,火滿身,謂之‘送?!!薄澳信R會,四面繞坐,膾肉,飲酒,歌舞雜喧,以趁盛節(jié)。”“大家小戶俱盛酒,合家歡樂,樂為過年?!?/DIV>
許印芳《五塘雜俎》卷二《星回節(jié)》謂:“節(jié)之日既夕,在所人戶,同時燃木,入室遍照幽,口中喃喃作逐疫送窮語,而農(nóng)人持火照田以祈年,樵牧漁獵各照所適,求利益大光明中?!?/DIV>
《祿歡縣志》亦謂“于野樹松燎,高丈余,燃之,以照田祈年,視其明暗,卜其豐歉?!薄暗箻洚旈T臥,男婦撩衣跨火過,群相賀曰:星回矣!穢氣解矣!”
由此可知,星回節(jié)、火把節(jié)即云南少數(shù)民族新年除舊之節(jié),這種風(fēng)俗與華夏族殷商古代之風(fēng)俗相同。
上古曾有“十月歷法”,每年設(shè)為十個月,“天中節(jié)”在十月歷法之五月。但周秦以后改用夏歷,年十二月,“天中節(jié)”則成為六月矣。
五
秦漢以后,古禮失傳。以至對端午之起源,乃有種種異說發(fā)生。
一說端午起源于春秋時,為紀念晉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晉文公)曾落難逃亡,介子推跟隨。沒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復(fù)國后,賞賜隨從,介子推獨無所得,與母親隱居綿山(今山西介休東南)。重耳請他出山,他終不肯出。于是重耳燒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燒死。于是重耳為紀念他,規(guī)定晉國以五月五日為寒食(不用火)之節(jié)。
[東漢蔡邕《琴操》:“介子綏(即介子推)割其腓股以舀重耳。重耳復(fù)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遂遁入山。文公驚悟迎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遂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fā)火?!保?/DIV>
東漢邯鄲淳《曹娥碑》則說,端午節(jié)是起源于吳人紀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蔽樽玉惚M忠于吳,反被吳王夫差殺害,拋尸于江,靈魂不死,化為錢塘江江濤之神。故吳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為紀念節(jié)日。
《會稽典錄》則記浙人之俗,認為端午是為了紀念漢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會稽上虞人,父能弦歌為巫。漢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濤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緣江號哭,晝夜不絕聲七日,遂投江而死?!闭闳藶榧o念曹娥,乃稱端午為“女兒節(jié)”。
但是流傳影響最廣的,自然還是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說。此說始見于梁吳均《續(xù)齊諧記》:“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薄?】
又云:“漢建武中,長沙人區(qū)回忽見一士人自云三閭大夫。謂回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綠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回依其言,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帶楝葉、五花絲,其遺風(fēng)也。”
《初學(xué)記》引用《續(xù)齊諧記》這一說法,說民間怕祭屈原之米食被蛟龍所竊,因此創(chuàng)造了粽子為祭品,據(jù)說蛟龍怕粽子上的楝葉、綠絲。
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認為正好相反,粽子就是喂給蛟龍吃的:“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蘆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葉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為節(jié)物,相饋送,或言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飼蛟龍?!?/DIV>
甲骨文中祖字從“且”?!扒摇保徽f為男性生殖器。但也似即粽子之象形,祭祖之角黍。且、祖、粽,音通。
六
端午日龍舟競渡之俗,傳說起源于越王勾踐于五月五日檢閱水軍。《事物紀原》引《楚傳》:競渡“起于越王勾踐。”
《荊楚歲時記》則說其俗也是來自祭祀屈原:“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汨羅,人傷其死,并將舟楫拯之,因以為俗。”《歲華紀麗》則綜合之,認為賽龍舟之俗是來自于:“因勾踐以為成風(fēng),拯屈原而為俗也?!?/DIV>
實際上,上古傳說舜帝南巡死于湘水。舜帝多名(有一種別號是“彭咸”)。舜也稱“夋”、“俊”,帝俊是《山海經(jīng)》中的太陽神。舜是楚人之祖,號稱“祝融”。楚俗以五月五日為“祝融(火神)生日”,所以為紀念舜帝祝融,而早有龍舟競渡之俗。
綜上所述,端午之節(jié),起源于上古之“夏至節(jié)”,乃是殷商之“新年”日。端午食粽的風(fēng)俗,來源于上古于新年日以麥、黍祭祀祖神。龍舟競渡,則為紀念南游水死的舜帝祝融也。后來隨歷史之變遷,屈原、伍子胥、介子推、曹娥的事跡亦因都死于“五月五日”而有所增附,但皆非其本原也。此節(jié)于周秦漢以后(也許更早?)流傳到東亞(古韓國及日本)以及東南亞地區(qū),遂成為東方民族普遍之國際節(jié)日矣。
(2005年5月稿于上海,2009-2010年重新修訂)
----------------------
【注解1】 黍,黃小米,粘性,上古華夏族之主食嘉禾。黍古代有火谷之稱,《禮記·月令》:天子乃以雛嘗黍,鄭玄注:“黍,火谷。”
【注解2】 夏至建午之月,古代歷法不同,換算互有舛誤,而統(tǒng)用夏歷(舊歷),乃有系于五(夏歷)、六(商歷)、七月(周歷)之不同。《禮記·雜記》:“孟獻子曰:正月至,可以有事于上帝。七月日至,可以有事于祖。七月而禘。”正月日至,冬至也。七月日至,夏至也。殷周之間改歷,春秋名目雜用不同歷法,換算之間常有出入。鄭注謂:“魯之宗廟,猶以夏時之孟月爾?!睹魈米ⅰ吩唬杭鞠牧?,以禘禮記周公于太廟。”孔穎達正義:“正月,建子之月也。日至,冬至日也。七月,建午之月。日至,夏至日也。”
《堯典》已有迎二至的記錄。
《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報天而主日也?!睂O希旦《集解》:“迎長日之至,謂冬至祭天也。冬至一陽生,而日始長,故迎而祭之。禮盛為大,而冬至之禮最盛,故謂之大報天?!?/DIV>
孔穎達疏:“皇侃云:天歲有八祭:冬至,一也。夏正,二也。五時迎氣,三也?!蓖ㄇ盀槠咭病>旁麓箴嫞ù髧L),八也,雩與郊禖為祈祭,不入祭?!?/DIV>
【注解3】 上述諸人,皆以五月五日而死,亦非偶然也。
(201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