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李聚剛】漢代敬老風(fēng)尚考

        欄目:禮儀祀典
        發(fā)布時間:2010-07-10 08:00:00
        標簽:
         
         
        漢代敬老風(fēng)尚考
        作者:李聚剛(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
         
         
        我國的敬老傳統(tǒng)歷史悠久,且影響深遠,在號稱“以孝治天下”的漢代,敬老風(fēng)尚尤顯特色。當(dāng)時,帝王公侯、達官顯貴,乃至平民百姓都在積極傳承并踐行這一傳統(tǒng)美德,并促成了相關(guān)的敬老制度,從而使?jié)h代老人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或優(yōu)待。本文將對漢代敬老風(fēng)尚形成的原因及表現(xiàn)進行論述,借以展現(xiàn)漢代朝廷和民間兩個層面的敬老風(fēng)尚,并鼓勵當(dāng)下時人傳承并發(fā)揚這一美德,為構(gòu)建和諧社會提供借鑒與參考。
         
        一、漢代敬老是對先秦敬老傳統(tǒng)的繼承與發(fā)展
         
        歷史文獻中關(guān)于我國敬老傳統(tǒng)的記載俯仰皆是,且多與孝道經(jīng)脈相連??鬃釉f:“舜其大孝也,德為圣人,尊為天子。” [①]孟子也說過:“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盵②]從這些話語可以推測,我國的敬老現(xiàn)象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jīng)萌生,并逐漸形成一種風(fēng)尚。孟子還提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太平?!盵③]他把孝道進一步擴展為尊老敬老的社會公德,把其視為“治國”、“平天下”的方略,從而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可運于掌” [④]的治世效果。講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中華孝道蘊涵普世情懷,把家庭血親倫理觀念的孝道引申、擴展、轉(zhuǎn)化到社會范疇,從而使家庭層面的“小孝”發(fā)展成為社會層面的“大孝”——敬老美德。此外,《禮記》中還有“凡養(yǎng)老,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⑤]和“昔者,有虞氏貴德而尚齒,夏后氏貴爵而尚齒,殷人貴富而尚齒,周人貴親而尚齒。虞、夏、商、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遺年者。年之貴乎天下,久矣,次乎事親也”[⑥]的記載,意思是說,虞夏殷周四個王朝都很重視尊老尚齒,它的地位僅次于侍奉雙親。云夢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也明確寫道:“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父茲(慈)子孝,政之本殹(也)”;“除害興利,茲(慈)愛萬性”,“孤寡窮因,老弱獨轉(zhuǎn),均徭賞罰,傲悍暴?!闭砬啬怪窈喒ぷ餍〗M認為這句話與《淮南子·時則訓(xùn)》所載的“孟秋之月,……求不孝不悌,戮暴傲悍而罰之”的意義歸同。[⑦]此外,《漢書》記載秦曾在鄉(xiāng)級基層組織設(shè)三老,“掌教化”[⑧],這也是漢代相關(guān)敬老制度形成的直接淵源。
         
        正如劉向所言“仲尼既沒之后,道德大廢,上下失序,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⑨]自春秋戰(zhàn)亂到漢朝初建,期間幾百年動亂不休,加之戰(zhàn)國以降各國唯法家立國,儒家孝道觀念的實際市場孱弱不堪,西周以來維系宗法制度的孝道觀也掃地以盡。雖然漢政權(quán)的建立使得天下初定、社會漸安,但從前的敬老風(fēng)尚已被不休動亂沖淡在歷史的風(fēng)塵中。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秦朝企圖以法的精神建立新的社會統(tǒng)治秩序,但結(jié)果卻激化了社會矛盾,導(dǎo)致了秦二世而亡。漢初統(tǒng)治者為了避免重蹈秦轍,他們極力反思并總結(jié)秦亡的教訓(xùn)而得出結(jié)論,認為崇尚“猛治”、“酷刑”而棄絕“仁政”、“德治”乃秦之覆亡的根本原因,此刻統(tǒng)治者們陡然發(fā)現(xiàn)有必要對尊老禮治的價值進行重新審視與發(fā)掘,于是他們從儒家孝道思想出發(fā),提出“以禮為教”的方針去適應(yīng)社會和人民生活安定的需要。經(jīng)歷漢初幾十年的“黃老治世”后,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今臨政而愿治七十余歲矣,不如退而更化(指復(fù)興古代禮治)?!盵⑩]但漢武帝把雄才偉略過度投注于征戰(zhàn)殺伐,而無暇過問禮文之事,不過“獨尊儒術(shù)”文化國策卻為培育孝道規(guī)范提供了最適宜的土壤。漢宣帝時諫臣王吉指出,只顧“斷獄聽訟”不是“太平之基”,強調(diào)孔子“安上治民,莫先于禮”,并提出通過“述舊禮,明王制”達到“驅(qū)一世之民濟之仁壽之域”,[11]可見,到宣帝時尊老傳統(tǒng)已漸受重視了。西漢末年,為了尋求擺脫社會秩序日益惡化的出路,成帝決定采取貴族劉向的建議,重建古禮,創(chuàng)建辟雍(大學(xué))??上创龑崿F(xiàn),他就駕鶴西游了。其后,篡漢政權(quán)的“作秀大家”王莽也企圖建立辟雍以籠絡(luò)人心,可新莾政權(quán)的短命亦使辟雍計劃胎死腹中。后來,經(jīng)過光武政權(quán)的不懈努力,辟雍終成。由此可知,漢代統(tǒng)治者對尊老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同時表明了敬老風(fēng)尚在漢代盛行。
         
        二、漢朝政府大力倡導(dǎo)敬老風(fēng)尚
         
        提倡“以孝治天下”漢代統(tǒng)治者認為尊老敬長具有安邦定國的意義,因此,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漢朝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敬老風(fēng)尚。
         
        (一)漢朝皇帝是敬老的典范
         
        漢代強調(diào)“孝治”,史書中關(guān)于漢代皇帝在敬老方面以身作則的記載不勝枚舉。
         
        時常強調(diào)“孝悌,天下之大順”的漢文帝劉恒對他的母親十分孝順,親自侍奉從不怠慢?!抖男ⅰ分杏羞@樣一段記載:“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正史記載應(yīng)為第四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12]這與《漢書·袁盎傳》有關(guān)文帝的記載完全一致,可見,漢文帝在孝老敬親方面為當(dāng)時普天下的百姓做出了表率,并且對后世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漢景帝元年冬十月詔曰“蓋聞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禮樂各有由。歌者,所以發(fā)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瓰樾⑽幕实蹚R為《昭德》這舞,以明休德。然后祖宗之功德,施于萬世,永永無窮,朕甚嘉之?!必┫喑技蔚茸嘣唬骸氨菹掠浪夹⒌?,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盵13]這是漢景帝下詔為父親文帝建廟,以歌頌其“仁孝”功德,中國古有“視死如視生”的傳統(tǒng),從側(cè)面充分表現(xiàn)出了景帝孝道。
         
        除此之外,惠帝、文帝、武帝等都頒布過尊崇褒獎孝悌的有關(guān)詔令,并且除劉邦和劉秀外,漢代所有皇帝的謚號都有“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所有這些史實,都說明漢代最高統(tǒng)治者在不遺余力地提倡孝道,且他們在孝道方面的作為也深得時人及后世認可。雖然以上材料所提及的皆為帝王之孝道,但中華孝道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理念是講究推廣普世的,帝王在敬老方面為社會做出了榜樣,必然會推動整個社會敬老風(fēng)尚發(fā)展。
         
        (二)漢朝政府大力推行敬老傳統(tǒng)
         
        漢政府敬老風(fēng)尚主要體現(xiàn)在優(yōu)待老人制度的設(shè)定上,主要包括:三老制、賜物制、授杖制、免役制、寬刑制、以及優(yōu)待老年致仕官員等方面。這些通過律令形式來強制實行各項舉措使?jié)h朝政府倡導(dǎo)敬老傳統(tǒng)的決心顯露無遺。
         
        1、三老制。東西兩漢的開國皇帝均在稱帝之前就開始對三老進行了設(shè)置和考黜。據(jù)《漢書·高帝紀》記載,劉邦始置三老是在漢二年(公元前205 年) 春正月,“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鄉(xiāng)一人。擇鄉(xiāng)三老一人為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fù)勿徭戍?!?[14]詔令規(guī)定,凡50歲以上的子民,若人品好,又能帶領(lǐng)大家向善的,便可擔(dān)任“三老”職務(wù),由鄉(xiāng)而縣,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盡免徭役,每年十月還賜予酒肉??梢姖h代設(shè)置三老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化百姓尊老敬老,正所謂“三老,尊年也;孝悌,淑行也”[15]另據(jù)《后漢書·光武帝紀》記載,劉秀最初考黜三老是在更始元年(公元24 年) 十月,“及更始至洛陽,乃遣光武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十月,持節(jié)北度河,鎮(zhèn)慰州郡。所到部縣,輒見二千石、長吏、三老、官屬,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 [16]。此外,漢代對三老的重視還特別表現(xiàn)在對三老經(jīng)常性的賞賜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兩漢書中關(guān)于賞賜三老的記載就達30 處之多。如《漢書·文帝紀》載:“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盵17]《后漢書·顯宗孝明帝紀》曰:“其賜天下三老酒人一石,肉四十斤?!盵18]
         
        2、賜物制。這是漢政府在經(jīng)濟制度方面對老邁年高人群的優(yōu)待敬養(yǎng),同時也是漢代一項特定的敬老養(yǎng)老制度。西漢初期,國家剛剛恢復(fù)安定,皇帝就頒布了養(yǎng)老詔令,使部分高壽老人可享受“養(yǎng)衰老、授幾杖,行糜粥飲食”的待遇。據(jù)張家山漢簡中的《二年律令·傅律》記載:“大夫以上[ 年]九十,不更九十一,簪裊九十二,上造九十三,公士九十四,公卒、士五(伍) 九十五以上者,□米月一石?!盵19] 這說明在呂后二年,漢代就已經(jīng)有了向高年者賜米的制度。但是對受賜者的年齡要求比較苛刻,這樣一來能夠得到這種優(yōu)惠的人就比較少了。但漢文帝即位后,對該制度做了更有利于老年人的調(diào)整,他向全國頒布詔書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今歲時,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yǎng)其親?今聞吏稟當(dāng)受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不滿九十嗇夫,今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都之?!盵20]這就說明在文帝時,受賜者的年齡標準下降至八十以上,而且所賜食物除米之外,尚有肉、酒。到了成帝建始年間,又將享受這種法定待遇的老人的最低年限降到了七十歲。不過從東漢開始,由于國力有所下降,賜物也開始向國家救濟水旱災(zāi)害和貧窮無靠老人的方向轉(zhuǎn)變。光武帝劉秀在建武六年的詔書中明確指出:“往歲水旱蝗蟲為災(zāi),谷價騰躍,人用困乏。朕惟百姓無以自贍,惻然愍之。其命郡國有谷者,給廩高年、鰥、寡、孤、獨及篤癃、無家屬貧不能自存者,如律。二千石勉加循撫,無令失職?!盵21]這里因賜予物品僅集中于糧食一項,可以證明當(dāng)時社會上的生活水平在下降,但值得肯定的是,東漢統(tǒng)治者仍然堅持扶持老人,敬養(yǎng)老人。
         
        3、授杖制。漢代除了有授王杖的說法以外,還有授玉杖、鳩杖、幾杖、延年杖等說法,因此這里統(tǒng)稱“授杖”。杖,本是一件平淡無奇的生活用具,但卻被兩漢朝野視為一種象征和榮耀,成了一種身份和地位的標志。比如在《漢書》中就有武帝賜幾杖的記載,“二年冬,賜淮南王、淄川王幾杖,無朝” [22] 。甘肅武威縣咀磨子18號漢墓出土的兩份木簡(一份是1959年出土的一根鳩杖杖端系著的王杖詔書木簡,另一份是1981年出土的西漢王杖詔書令冊木簡),根據(jù)兩份木簡的內(nèi)容可知:漢朝的養(yǎng)老敬老法規(guī)貫穿始終,而且皇帝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將敬老養(yǎng)老的法令詔告天下。西漢詔書中還記載有:“高年賜王杖(即前文中的玉杖),上有鳩,使百姓望見之,比于節(jié)?!薄澳昶呤陨险韧跽?,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趨”。以上文獻記載的漢代始受杖年齡一般是七十歲。但后來張家山漢簡的出土又進一步證明當(dāng)時始受杖的年齡并非如古代文獻所記載的那樣簡單劃一,《二年律令·傅律》中記載:“大夫以上年七十,不更七十一,簪裊七十二,上造七十三,公士七十四,公卒、士五(伍) 七十五,皆受仗(杖)?!盵23]由此可見,因受杖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差異。只有具有二十等爵中第五級大夫以上爵位者才可以到七十歲時受杖,爵位不夠大夫者,受杖的年齡要高于七十歲。因此,對漢代受王杖年齡比較嚴謹?shù)谋硎鰬?yīng)是:七十歲以上開始受王杖,根據(jù)受杖人身份的不同具體年齡又有差異,通常來說,七十歲是受王杖的最低年齡[24]。但無論如何,受賜者持杖可以自由出入官府,見官還不用“趨”(小跑步),外出時還可以走馳道(專為天子馳走車馬的,絕對禁止他人行走。即便是皇子,也不允許。),做買賣還減免租稅等,不僅如此,假如有人冒犯持杖之人,還會受到相應(yīng)的法律懲罰;毆打或侮辱老人,以大逆不道的罪行斬首棄市,有的還會連累到當(dāng)?shù)赝らL或鄉(xiāng)官。從持杖者享有的如此特權(quán)及其地位的尊貴可以看出漢代政府對尊老敬老政策重視程度之高。到后來,這種賜杖的敬老禮儀也從僅僅優(yōu)待退休官吏發(fā)展到賜予所有的老人。
         
        4、減免賦役。繁重的賦役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普遍現(xiàn)象,而對于老人家庭賦役的減免是從漢代開始的。不僅減免老年人本身的徭役,而且還減免其子孫的徭役以便照顧老年人的生活。西漢文帝即位后頒布詔令規(guī)定,“九十者一子不事,八十者二算不事?!?[25]意思是指滿九十歲的老人,可以免去家中一個成年兒子的賦役;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可以免除家庭中兩個人的算賦。到漢武帝即位時,除了重申文帝時優(yōu)待老人的規(guī)定外,在建元元年四月又頒布詔書規(guī)定說:“民年九十以上,已有受鬻法,為復(fù)子若孫,令得身帥妻妾遂其供養(yǎng)之事?!盵26]雖然漢文帝和武帝對優(yōu)待老人的年齡標準過高,但他們在優(yōu)待老人方面卻起到了積極倡導(dǎo)的作用,使得減免賦役成為了歷代王朝敬老養(yǎng)老的重要方式。
         
        5、寬刑。在歷史上以仁圣而著稱的君主在位時期,對于有過失和犯罪的老年人采取寬赦的政策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漢景帝后元三年下詔曰:“高年老長,人所尊敬也;鰥寡不屬逮者,人所哀憐也。其著令:年八十以上,八歲以下,及孕者未乳、師、朱儒,當(dāng)鞠系者,頌系之?!?[27]再如,漢宣帝元康四年春正月下詔曰:“朕惟耆老之人,發(fā)齒墮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執(zhí)囹圄,不終天命,朕甚憐之。自今以來,諸年八十以上,非誣告殺傷人,佗皆勿坐?!盵28] 可以看出,漢代當(dāng)時因年高而被寬刑的具體年齡標準是八十歲以上,在宣帝之后的西漢后期和東漢建立后也基本如此。
         
        6、漢政府優(yōu)待老年致仕官員。古代官員退休稱致仕,西漢和東漢時期,雖然官吏的致仕年齡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由于“大夫七十而致仕”[29],所以一般老人到了七十歲左右,就可以向皇帝請求致仕。而漢政府給予致仕官員各種優(yōu)待。有的加官,有的還享受朔望朝參等榮譽。“乞骸骨”是臣下向皇帝告老退休的謙虛說法,意思是請求君主讓自己告老還鄉(xiāng),以便埋尸骨于桑梓之地。漢代大臣貢禹81歲時,他迫切希望回鄉(xiāng)養(yǎng)老,便上書“乞骸骨”。元帝挽留他說:“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魚之直,守經(jīng)據(jù)古,不阿當(dāng)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親近生,無參國政。今未得久聞生之奇論也,而去欲退,意豈有所恨興?將在位者與生殊乎?往者嘗令金敞語生,欲及生時祿生之子,既已諭矣,今復(fù)云子少。夫以王命辨護生家,雖百子何以加?傳曰:‘亡懷土,何必思故鄉(xiāng)?’生其強飯慎疾以自輔?!盵30]此后一個多月里,任貢禹為長信少府。適逢御史大夫陳萬年逝世,貢禹便接替他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這說明漢元帝對老年官員的重視,也是尊老的表現(xiàn)之一??傊陨蠞h政府的這些舉措,使老年致仕官員在政治上享有榮譽,生活上保障供給,做到了老有所養(yǎng),安度晚年。同時,這也是對致仕官員的一種補償和報答,也是對現(xiàn)任官員的一種安慰和鼓勵。
         
        此外,漢朝政府倡導(dǎo)誦讀《孝經(jīng)》、將孝作為標準納入選舉制(舉孝廉)、優(yōu)待孝子(主要包括復(fù)除與賜帛)懲罰不孝等措施也很大程度上促進漢代敬老風(fēng)尚的發(fā)展。
         
        三、漢代民間盛行的敬老風(fēng)尚
         
        古語曰:“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31]正是由于漢代政府對尊老敬老傳統(tǒng)的大力提倡和推行,使得敬老風(fēng)尚在民間也極為盛行。
         
        (一)在漢代尊老的敬語在民間廣泛的流行和普遍的使用。
         
        在這些敬語中既有對老年男性的尊稱,也有對老年女性的尊稱。
         
        父老。據(jù)《方言》卷六,楚人尊老人“謂之父老,據(jù)此楚地方言?!薄案咐稀毕祵先俗鸱Q。文帝常問馮唐:“父老何自為郎,家安在?”[32]“吾每飲食,意未嘗不在鉅鹿也。父老知之乎?”[33]從這可以看出,文帝還保留了某些其父輩的楚方言。類似的敬語還有“艾”,“長”,“翁”等。
         
        丈人。也作“大人”。在古代,“丈人”常用作對年長者的尊稱,如《漢書·匈奴傳》“漢天子,我丈人行” [34]。
         
        母。是對老年婦女的敬稱?!稘h書·韓信傳》載,韓信感謝收容他數(shù)十日的漂母說:“吾必重報母?!盵35]《風(fēng)俗通義校注》也記載了東漢人陳子威走路遇見一位老婦人,陳謂其曰:“又母與亡親同年,會遇于此,乃天意也?!盵36]
         
        以上所列尊稱雖不盡全面,但足以體現(xiàn)出漢代的尊老敬語應(yīng)用之廣泛,影響之深遠,有的甚至留用至今。這些尊稱還印證了很多文獻和文物中關(guān)于養(yǎng)老尊稱習(xí)俗的大量材料,同時也表明尊老并不只是官方的提倡,它其實早已深深地滲入民間。
         
        (二)兩漢時期的人際交往突出長尊幼卑的社會關(guān)系。
         
        《禮記·曲禮》的有關(guān)論述是這種觀念的集中代表。它規(guī)定:在生活中幼者在言行上必須表現(xiàn)出對長者的尊重。例如,《禮記·曲禮上》記載“夫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習(xí)必有業(yè),恒言不稱老。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37]意思是說做兒子的,出門必先稟告父母,回來也必須面告父母,出游的地方必須有常規(guī),學(xué)習(xí)必須有正業(yè),平常說話不說“老”字。比自己年長一倍的人,就如同父輩來侍奉;比自己年長十歲的人,就如同兄長來侍奉;比自己年長五歲的人,就可以與他并行而稍后一些。有五個人在一起,就必須為年長者另設(shè)坐席。另外,“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上?!盵38]表示兩手奉箕以于恭敬。還有“侍坐于長者,履不上于堂,解屨不敢當(dāng)階。就屨,跪而舉之,屏于側(cè)。鄉(xiāng)長者而屨,跪而遷屨,俯而納屨?!盵39]這也是敬老的表現(xiàn)。
         
        (三)漢代民間敬老還講究跪拜禮。
         
        跪是跪拜禮中的一種,體現(xiàn)了對老人的尊重和愛敬?!夺屆め屪巳荨吩疲骸磅占梢惨娝醇刹桓易园惨??!?[40]跪拜禮還有一種就是“拜”?!端拿裨铝睢芬?guī)定,每年正月一日,冬至和臘日等年節(jié)時令,要“修刺”拜問“君、師、耆老”,以此來表現(xiàn)對老人的尊敬;除此之外“拜”還體現(xiàn)在拜壽方面,在祝壽開始時,從長子夫婦起,到孫輩止,全家要依次勘酒,向老人跪拜祝福,感謝老人的辛苦操勞及養(yǎng)育之恩。但是,如果拜壽的是未成年的小孩還要行叩拜禮。
         
        總之,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對長者的敬意,也反映出了兩漢時期尊老敬老的社會風(fēng)氣。
         
        結(jié)語
         
        在漢代,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都曾積極倡導(dǎo)并力行尊老敬老傳統(tǒng),盡管說直接受益者并非許多。從前文提到過的內(nèi)容中也可以看出,在漢代,能夠享受優(yōu)待的多是七、八、九十歲以上的老人,而古代人口的平均壽命比較低,再加之災(zāi)荒、戰(zhàn)亂等原因,實際上政府的敬老政策往往難以付諸實現(xiàn)。但是如果我們從當(dāng)時的階級、時代局限上考慮,作為封建時代的漢朝,能夠出現(xiàn)上述敬老風(fēng)尚,已經(jīng)實屬難能可貴了。漢代的敬老風(fēng)尚如同人類文明的一朵奇葩,既為漢代文化增添了異彩,也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尊老愛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千百年來,我們的先人傳承著這種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今天面臨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問題,我們更應(yīng)該“以史為鑒”,結(jié)合敬老傳統(tǒng)合理處理與老人的關(guān)系,使老人們能夠安享晚年,同時也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世代相傳,發(fā)揚光大。
         
        [①]楊天宇,《禮記譯注·中庸》,中華古籍出版社,1997.4,第906頁。
         
        [②]《諸子集成·孟子·告子下》,中華書局出版社,1954.12。
         
        [③]《諸子集成·孟子·梁惠王上》,中華書局出版社,1954.12。
         
        [④]《諸子集成·孟子·萬章上》,中華書局出版社,1954.12。
         
        [⑤]楊天宇,《禮記譯注·祭義》,中華古籍出版社,1997.4,第624頁。
         
        [⑥]楊天宇,《禮記譯注·王制》,中華古籍出版社,1997.4,第163頁。
         
        [⑦]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第286頁。
         
        [⑧]班固,《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742頁。
         
        [⑨]劉向,《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策書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⑩]班固,《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zhèn)鳌?,中華書局,1962年,第 2505頁。
         
        [11]班固,《漢書》卷七十二,《王吉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 3063頁。
         
        [12]一亭居士,《二十四孝圖》,民國,有正書局。
         
        [13]班固,《漢書》卷五,《景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137頁。
         
        [14]班固,《漢書》卷一,《高帝紀上》,中華書局,1962年,第33頁。
         
        [15]范曄,《后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中華書局,165年,第149頁。
         
        [16]范曄,《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中華書局,1965年,第10頁。
         
        [17]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 124頁。
         
        [18]范曄,《后漢書》卷二,《顯宗孝明帝紀》中華書局,1965年,第103頁。
         
        [19]引自劉敏,《論漢代“敬老”道德的法律化》,《天津社會科學(xué)》,2005年第3期。
         
        [20]班固,《漢書》卷四,《文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174頁。
         
        [21]范曄,《后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中華書局,1965年,第47頁。
         
        [22]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170頁。
         
        [23]引自劉敏,《論漢代“敬老”道德的法律化》,《天津社會科學(xué)》,2005年第3期。
         
        [24]受杖年齡不足七十歲的也有特例,如出土《王杖十簡》的漢墓,其主人幼伯受杖時的年齡就是六十八歲。
         
        [25]班固,《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335頁。
         
        [26]班固,《漢書》卷六,《武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156頁。
         
        [27]班固,《漢書》卷二十三,《刑法志》,中華書局,1962年,第1106頁。
         
        [28]班固,《漢書》卷八,《宣帝紀》,中華書局,1962年,第258頁。
         
        [29]班固,《禮記譯注·曲禮上》,中華古籍出版社,1997.4,第5頁。
         
        [30]班固,《漢書》卷七十二,《貢禹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074頁。
         
        [31]《四庫全書·子部·白虎通義》850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
         
        [32]班固,《漢書》卷五十,《馮唐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312頁。
         
        [33]班固,《漢書》卷五十,《馮唐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2313頁。
         
        [34]班固,《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3777頁。
         
        [35]班固,《漢書》卷三十四,《韓信傳》,中華書局,1962年,第1861頁。
         
        [36]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校注》卷三,中華書局出版社,1981,第138頁。
         
        [37]楊天宇,《禮記譯注·曲禮上》,中華古籍出版社,1997.4,第6頁。
         
        [38]楊天宇,《禮記譯注·曲禮上》,中華古籍出版社,1997.4,第11頁。
         
        [39]楊天宇,《禮記譯注·曲禮上》,中華古籍出版社,1997.4,第14頁。
         
        [40]畢阮撰,《釋名疏證》,乾隆五十四年靈巖山館刻,清。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wǎng)站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