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潮學起家的國學巨擘
作者:趙玉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五月廿八日甲辰
耶穌2018年7月11日
饒宗頤 1917年8月9日(農(nóng)歷丁巳年六月二十二日)出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城(今潮州市湘橋區(qū))。潮州古城位于南海之濱,三山環(huán)抱,群峰連綿,一江縈繞,碧海無涯,風光旖旎。潮州自古人文薈萃,英才輩出,享有“海濱鄒魯”的盛譽。著名的歷史人物有鄭時昌、王大寶、趙德、盧侗、陳一松、王源等。一代鴻儒饒宗頤的家學淵源就是在這樣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和深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奠定的。
饒宗頤是天才式的學問家,在潮學、文字學、敦煌學、詞學、史學、民俗學、楚辭學、目錄學、考古學、文學、宗教學、梵學、美學、書法和繪畫等領域均有高深的造詣和突出的貢獻。他撰寫了1000多篇論文,出版70多部著作、20多種詩文集、100多本書畫集(陳韓曦《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花城出版社2015年版,第284頁)。饒公取得如此巨大的學術成就,儼然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大師,但他學問的起步源于續(xù)編父親未完成的《潮州藝文志》。
饒宗頤的父親饒鍔既是商人也是學者,勤于治學,長于考據(jù),特別鐘情于鄉(xiāng)邦文獻的搜集和整理。他有感“鄉(xiāng)邦文獻之凋殘,又以郡縣舊《志》,于先賢簡籍,雖有載述,然多疏漏踳駁,不足以殫考證而資表彰,于是大索遺書,鉤稽排纂,初擬補輯《海陽縣志藝文略》,嗣以采集益伙,更廣及他邑”(饒宗頤《潮州藝文志序》)。于是,他發(fā)愿編撰一部《潮州藝文志》,日夜搜集整理潮州歷代學者的學術著作、地方歷史文獻,以表彰鄉(xiāng)賢事跡,砥礪后輩。然而,天不遂人愿,饒鍔積勞成疾,1932年便沉疴不起,溘然長逝,年僅42歲。彌留之際對這部著作仍念念不忘,以遺稿未成為憾,希望兒子可以繼承自己的遺志,完成《潮州藝文志》的編撰。當時的饒宗頤僅有16歲,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這正是人生中最美好最貪玩的時候。饒宗頤突然遇此變故,不但沒有氣餒,反而發(fā)憤自勵,立志完成父親的遺著。他旁搜博采,詢問當?shù)仃壤?,輯佚鉤沉,考證史料,經(jīng)過三年時間的奮心尋檢、爬梳史料,最終修訂完成了《潮州藝文志》。
《潮州藝文志》饒鍔舊稿23卷,已編定16卷,饒宗頤續(xù)編第17卷,又加了《外編》《訂偽》《存疑》各1卷,共20卷。饒宗頤對全書各卷還進行了補訂,糾正了其中許多訛誤,補充了一些遺漏的史料。后在《嶺南學報》1935年第4卷第4期,1936年第6卷第2、3期合刊首次刊發(fā)?!冻敝菟囄闹尽啡珪?5萬字,收集唐代趙德編的《昌黎文錄》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可考的潮州籍名家著述,所列書目達1000余種之多,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陳韓曦《饒宗頤——東方文化坐標》,第20頁)。該書對潮州藝文資料進行了系統(tǒng)搜集,為學界研究潮州歷史文化提供了文獻基礎,是潮州在藝文方面有史以來最為系統(tǒng)的志書,填補了潮汕史學研究的諸多空白,已故著名潮州學者蔡起賢譽之為“一部潮學開創(chuàng)性巨著”。
饒宗頤的學問起步于編著潮州地方文獻。因為續(xù)修父親遺著《潮州藝文志》的成功,一舉成名,不僅奠定了他學術研究的根基,更使他成為了受人矚目的學林新秀。憑借其扎實深厚的目錄學基礎,19歲的饒宗頤就受聘為中山大學廣東通志館藝文纂修,是纂修人員中年紀最小的。同時受聘的學者都是名聲顯赫的嶺南才俊,這讓他在嶺南仕林中一鳴驚人,廣受關注?!冻敝菟囄闹尽泛?0世紀40年代末由饒宗頤任總纂修的《潮州志》,因體例新、材料新、編纂方法新,被學界稱為“方志史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地方志研究的典范,更是研究潮學的必讀書。這兩部書連同《潮州叢著初編》《韓江流域史前遺址及其文化》《潮州志匯編》等著作使饒宗頤成為了研究潮學的先驅。
在學術研究上,饒宗頤以潮學研究為基礎,不斷擴大研究領域,走向了更廣闊的學術天地。
責任編輯:柳君
【上一篇】傳承弘揚孟子思想,北京孟子書院海淀揭牌
【下一篇】壽州孫氏:醇良世澤、敬慎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