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第一屆“經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18-10-09 22:30:34
        標簽:

         

        第一屆“經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綜述

        作者:朱雷

        來源:《中國哲學史》2018年第1期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九月初一日甲戌

                  耶穌2018年10月9日

         

         

         

        “經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史學會主辦,哲學所中國哲學研究室、《中國哲學史》雜志承辦,于2017 年10 月28 日至10 月29 日在北京舉行。本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100 篇,參會學者逾百人,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編輯共濟一堂,就中國哲學的學術思想、《中國哲學史》雜志的發(fā)展等問題,各抒己見,建言獻策。

         

        近些年來,經學研究的興起,是中國哲學研究界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如何把經學研究與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有機地結合起來,繼續(xù)推動中國哲學的發(fā)展,這是很多與會學者關注的論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李存山研究員發(fā)表了《經學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一文,提綱挈領地指出了中國學術的經史傳統(tǒng)與當今中國哲學研究的關系。李存山研究員指出,中國古典學術中雖然沒有“哲學”之名,但有“哲學”之實,經書以及子、史、集中講“天人之道”的“大訓”,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但傳統(tǒng)的經學是以圣人之是非為是非,而哲學則必須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此,當前的哲學研究應該對經學采取一種學術求真的評判態(tài)度。中國哲學應該反思和繼承經學中的“常道”,又應“通古今之變”,對經學中過時的因素有所“損益”和揚棄,以實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張志強研究員發(fā)表了《經學何謂? 經學何為? ———當前經學研究的趨向與“經學重建”的難局》一文,反思了當前經學研究的現狀,并提出對“重建經學”的看法。張志強研究員指出,近十多年興起的經學研究潮流中,有一類“文化政治動力下的經學研究”,這種經學研究實際上不過是晚清今文經學、尤其是康有為今文經學的當代回聲,但康有為的經學模式,無法承擔時代寄托于其上的“經學重建”的任務??涤袨? 包括廖平) 的今文經學在作為“事”的歷史與作為“義”的孔子立言之間造成了一種對立關系,這種“事”“義”對立的思路勢必會帶來一種歷史的和文化的虛無主義。這是當下經學重建面臨的難局。張志強研究員認為,當前需要重建之經學,應該是一種“事義兼?zhèn)洹薄袄硎孪嗉础敝泴W。今文經學所強調的“孔子之義”,恰恰是孔子對三代歷史的損益檢討中總結而來的“百世可知”的創(chuàng)制立法的道理。這種道理離不開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歷史也正因為這種道理而不斷延續(xù)成為中國文明的歷史。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陳壁生教授發(fā)表了《晚清經學的體系化》一文,討論了晚清經學如何回應時代問題。陳壁生教授認為,晚清開始的經學體系化,是面對文明更新的需求,將五經之義理、制度重新塑造成為一個消弭內部異義、經義相互貫通,并且可以重新塑造人心秩序與政治秩序的體系。陳壁生教授主要研究了康有為和曹元弼的經學體系。康有為的經學重建,是要在“鄭玄方案”中重新拯救孔子,也就是將經學從多個立法者、多套法度,純化成一個圣人、一套圣人之法,而且是徹底脫離歷史而只有大義的孔子之法,并使孔子不僅是“為漢制法”,而且是為萬世制法,使孔子重新成為現代中國的惟一立法者。曹元弼的經學體系化,在于用“人倫”去通貫整個經學大系。晚清的經學體系化是我們目前重思經學問題的重要資源和鏡鑒。以上諸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和立場進行的研究與討論,極富洞見和啟發(fā),為當下繼續(xù)推進經學研究,給出了極為深刻和重要的思考。

         

        在經學研究的熱潮中,禮學研究也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從中國哲學史視角進行的禮學研究,更加重視對禮學思想的理論分析。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吳飛教授發(fā)表了《〈禮運〉首章再考辨》一文,通過仔細對照《孔子家語》與《禮運》兩個文本,分析《禮運》首章,指出不能簡單地把大同、小康之演變當做歷史演變的兩個階段,而要當做經學思想在歷史演進問題上的展開?!抖Y運》所構想的,是一種以禮為核心的歷史哲學,而不是按照經濟、政治的不同形態(tài)構想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大同之世是禮制的最高境界,而在通常的歷史進程中,這只是一個美好的理想; 小康之世是三代圣王治下的狀況,是現實歷史中,通過制禮作樂約束教化人民,所可能達到的最高形態(tài)。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劉豐研究員發(fā)表了《“無體之禮”: 先秦禮學思想的發(fā)展與轉向》一文,在思想演進和發(fā)展的脈絡中對《禮記·孔子閑居》中的“無體之禮”思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盁o體之禮”的思想,一方面表現出儒家在傳承“經禮三百,曲禮三千”的同時,更加注重探討這“三百三千”后面所蘊含的思想含義,重視禮的哲學思想構建; 另一方面,隨著孔子對禮容的反對,儒家對禮容的重視程度逐漸減低,一些擅長禮容的儒家學者受到主流儒者的批駁,禮容一派最終衰落。先秦儒學的無體之禮思想,對于當今進行禮制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有重要的啟示作用。在儒家經典中,《周易》最富哲學性,也最受重視。

         

        清華大學哲學系丁四新教授發(fā)表了《漢末易學的象數邏輯和思想主旨》一文,指出漢末易學認為應當根據天道來安排人間秩序和世間倫理,或者說人間秩序和世間倫理應當得到天道的肯定。漢末易學在重視名教和闡發(fā)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定之以“中正”“中和”準則,使得自身在價值觀上建立了被物事環(huán)繞的“太極”。

         

        復旦大學歷史系鄧秉元教授發(fā)表了《易象與時間———關于易象學的論綱》一文。鄧秉元教授首先基于相論視角,區(qū)分了人類知識體系中幾種對現象的代表性理解,并分別從熊十力、海德格爾兩條線索追問出德性易象學的基本思維方式; 進而通過《周易》卦序的詮解揭示出易象學的基本內涵,以及易象學對傳統(tǒng)中國學術的奠基意義; 最后從易象學角度初步探討了時間的意義以及歷史本身的先天結構,并對黑格爾、馬克思、胡塞爾歷史學說中的相關問題意識做出了新的詮釋。

         

        如何對傳統(tǒng)經學的義理進行哲學化的詮釋和創(chuàng)造,是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當代的學者基于更為深入的西方哲學史視野,對經學傳統(tǒng)的哲學化詮釋,正日益深入。經學研究的興盛,已經成為推動中國哲學史研究的主要活力源之一。經學研究與中國哲學史研究正在形成齊頭并進、相互促進、有機融合的關系。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當代的經學研究奠定了基礎,經學各領域的研究也推動了中國哲學史研究的精深發(fā)展。此次“經史傳統(tǒng)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對于中國哲學與經史傳統(tǒng)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起到了應有的推動作用。


         

         

        責任編輯:柳君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