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楊海文】舜為什么是最有孝道的人

        欄目:家文化研究、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8-11-21 16:52:24
        標(biāo)簽:


        舜為什么是最有孝道的人

        作者:楊海文(中國孟子研究院泰山學(xué)者)

        來源:《中華讀書報》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初七日庚戌

        ? ? ? ? ? 耶穌2018年11月14日

        ?

        ?

        《中庸》第17章的原文是:

        ?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蚀蟮抡弑厥苊!?/p>

        ?

        這一章的開頭是“子曰”二字,意思不言自明。孔子是《中庸》最重要的說話人?!吨杏埂酚卸粋€“子曰”,有一個“仲尼曰”,孔子共有二十二次發(fā)言。

        ?

        孔子說:“舜其大孝也與!”第6章講過:“舜其大知也與!”《中庸》前面講舜是最有智慧的人,這里講舜是最有孝道的人。智慧與孝道有什么關(guān)系?為什么智慧與孝道得到《中庸》特別的彰顯?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這里主要看舜為什么是最有孝道的人。

        ?

        關(guān)于舜是大孝子,《尚書》《孟子》《史記》都有描述。舜的家庭很特別。他的父親、繼母、同父異母的弟弟象,這一家三口想盡千方百計陷害舜,欲置舜于死地。舜生活在這個很不好的家里,但他是大孝子,時刻想著孝順父母?!睹献印?·1有這樣的說法:舜一心一意想當(dāng)孝子。所有的事情如果不是建立在孝順父母的基礎(chǔ)上,他都不開心。天下之人喜歡他,他不開心;娶了堯的兩個女兒做妻子,他不開心;富有天下,他不開心;尊為天子,他不開心。只有得到父母的喜歡,他才開心。孟子說:“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保ā睹献印?·1)大孝,就是我要一生一世孝順自己的父母。到五十歲還孝順父母,孟子只在舜的身上看到了。

        ?

        以上是對“舜其大孝也與”的解讀。這句話與下文的“德為圣人”有什么關(guān)系呢?只有大孝子才具備成為圣人的基本條件。所以,從“大孝也與”到“德為圣人”,這里有轉(zhuǎn)折的意味。《中庸》接下來的文字似乎偏離了孝的主題,但實(shí)際上沒有。如果不以孝為基礎(chǔ),“德為圣人”就轉(zhuǎn)折不下來。

        ?

        “德為圣人”,舜在道德上是圣人;“尊為天子”,舜在地位上是天子;“富有四海之內(nèi)”,舜擁有四海之內(nèi)的財富;“宗廟饗之,子孫保之”,宗廟里面祭祀他,子子孫孫懷念他。這幾句話講的是:舜的孝道有很多體現(xiàn),這些體現(xiàn)的結(jié)果就是“大德”。因為孝道,舜成為道德上的圣人,成了大德。

        ?

        在孔子看來,“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有大德的人一定會得到他的地位,一定會得到他的財富,一定會得到他的名聲,一定會得到他的長壽。也就是說,大德者必定得到四樣?xùn)|西:地位、財富、名聲、長壽。這四者是有一定關(guān)系的,我們可以調(diào)動自己的人文體驗好好把握這種關(guān)系。

        ?

        孔子為什么特別講到“故大德……必有其壽”呢?壽,就是壽命、長壽?!墩撜Z》6·23說:“知者樂,仁者壽?!敝钦呤强鞓返?,仁者是長壽的。舜是大孝子,道德修養(yǎng)極高,他到底有多長壽呢?歷史上有不同的說法。有的說法認(rèn)為他活了117歲,也有人說他活了116歲。到了南宋,大思想家朱熹(1130—1200,以下稱作朱子)為《中庸》做章句,做了折中,說舜活了110歲。百歲以上屬于長壽,大德者“必得其壽”,孔子覺得這是相當(dāng)肯定的事情。我們知道:“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笨鬃踊盍?3歲,孟子活了84歲,這都是長壽的表現(xiàn)。古人活到70歲,是很少見的,所以這是長壽。

        ?

        大德者必然得到地位、財富、名聲、長壽,這是從人事方面來講。講完這些,孔子把話題接引到了自然哲學(xué)方面。他說:“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碧焐B(yǎng)了萬事萬物,同時根據(jù)它們不同的資質(zhì),而讓它們各得其所?!氨匾蚱洳亩V焉”的這個“篤”,有人說意思就是:它本來已經(jīng)很好了,再把它加厚一點(diǎn)。這是朱子《中庸章句》的解釋。我認(rèn)為篤就是各得其所。“必因其材而篤焉”,通俗地說,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

        順著這句話,孔子講到:“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痹耘?、傾覆是這里的兩個關(guān)鍵詞。這句話比較難解。先講朱子的解釋。朱子有一個基本的哲學(xué)理念,就是氣。這個氣是生命之氣,它有這些特點(diǎn):第一,有生命之氣,無生命之氣,這是兩種狀態(tài);第二,生命之氣多,生命之氣少,這也是兩種狀態(tài)。我們把這四種狀態(tài)進(jìn)行疊加,就會看到:有生命之氣,而且生命之氣很強(qiáng),這個時候萬物得以成長;生命之氣很少,甚至沒有生命之氣,這個時候萬物走向凋零。這是朱子所謂“氣至而滋息為培,氣反而游散則覆”的解釋。

        ?

        按照這一解釋,我們把“栽者培之,傾者覆之”翻譯為:能夠成材的,就栽培它,成不了材的,就淘汰它。這種翻譯讓我們想起達(dá)爾文主義的觀點(diǎn)——“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康有為(1858—1927)的《中庸注》稱作“物競天擇,優(yōu)勝劣敗”。人們一般認(rèn)為這種自然哲學(xué)的解釋符合自然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但是,如果這樣解釋,我們的心里總是有一種特別悲涼的感覺。因為說到萬物生長,能夠成材的——我們就栽培它,成不了材的——我們就淘汰它,這種說法好像太殘忍了。

        ?

        我想在自然哲學(xué)的解釋之外,加進(jìn)人道主義的解釋,并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是從生存的角度展開。生存的角度是說:你發(fā)展得好,我要栽培你、培育你;你發(fā)展得不好,我要給你一碗飯吃。生存的角度也是最低的限度。第二是從發(fā)展的角度展開。發(fā)展的角度是說:你一帆風(fēng)順、順風(fēng)順?biāo)?,我為你錦上添花;你陷入困境、一籌莫展,我為你雪中送炭。這都是為了你的發(fā)展。第三是從境界的角度展開。生存的角度是最低的,發(fā)展的角度是中間的,境界的角度是最高的。

        ?

        境界的角度是說“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涉及人生的兩極:一個是生,一個是死。面對生死問題,我們應(yīng)當(dāng)有什么樣的境界追求呢?對于生要有追求,對于死要有追求,這種追求落實(shí)到境界上,最好的表達(dá)是印度大詩人、哲學(xué)家泰戈爾(1861—1941)《飛鳥集》說的“使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所以,“栽者培之”,我們的生要如夏花之絢爛;“傾者覆之”,我們的死要如秋葉之靜美。從人道主義角度解釋這句話,我們把側(cè)重點(diǎn)放在“傾覆”上面。為什么要放在這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基本的生存要求、基本的發(fā)展要求、基本的境界要求。我們既要想到栽培,也要想到傾覆。從我個人的人生經(jīng)驗出發(fā),更是從大部分人的人生體驗出發(fā),我們要特別強(qiáng)調(diào)“傾覆”這兩個字,以及如何重新理解它的含義。

        ?

        《中庸》沒有引過其他經(jīng)典,只引過《詩經(jīng)》,而且引了十五次。孔子講完“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接著引了《詩經(jīng)》:“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嘉樂君子”,就是高雅快樂的君子?!皯棏棥钡囊馑际呛苊黠@、很顯著,“憲憲令德”是高雅快樂的君子有著美好的品德。這個高雅快樂、有美好品德的君子,該做一些什么?上天會如何栽培他呢?那就是“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他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yè),得到大福利,所以他自己也能享受上天恩賜的福祿。上天厚待這樣的君子,我們該對他做一些什么呢?那就是“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我們要保佑他承擔(dān)自身的歷史責(zé)任,這是來自上天的指令??鬃右对娊?jīng)》,還是從栽培的角度講。

        ?

        第17章的最后是孔子說的:“故大德者必受命?!贝蟮抡呤亲钣械赖碌娜恕!笆苊钡降资鞘裁匆馑??按照傳統(tǒng)的解釋,就是“受天命為天子”。最有道德的人一定要接受天命,成為治國理政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這個解釋合乎《中庸》的發(fā)展脈絡(luò),因為第28章講到天子該做的就是議禮、制度、考文?!胺翘熳樱蛔h禮,不制度,不考文?!比绻皇翘熳樱筒荒茏h禮,不能制度,不能考文。子思又談到德與位的關(guān)系:“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蹦汶m然有天子之位,但如果沒有道德,那你就不能制作禮樂文明;反之,亦然。德與位一定要匹配起來。有大德者必須而且必然接受最大的天命,成為治國理政的最高統(tǒng)治者。

        ?

        “故大德者必受命”,孔子為什么要這么說?春秋時代,禮樂文明已經(jīng)遭到大面積的破壞。天下那些諸侯光有其位,但他們的道德品質(zhì)不行。所以孔子特別強(qiáng)調(diào):有最高道德的人一定要有最高的地位與之相配,否則社會治理就會出現(xiàn)大問題。

        ?

        對于《中庸》第17章,我們要特別關(guān)注兩個問題:一個是孝與德的關(guān)系問題。為什么古人把道德品質(zhì)與是不是孝順密切聯(lián)系在一塊?它值得我們拿切身的人生體驗予以反省。另一個是德與位的關(guān)系問題。你的道德與你的地位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這也值得我們深入思考?!按蟮抡弑厥苊保瑩碛凶罡叩赖碌娜吮仨毝冶厝怀蔀橹螄碚淖罡呓y(tǒng)治者,這是孔子的理念。從世界人類文明的早期看,很多民族都有類似的思想。比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圖(前427—前347)講“哲學(xué)王”,認(rèn)為哲學(xué)家要成為王,就與這個理念異曲同工。

        ?

        我們既要好好揣摩孝與德、德與位的關(guān)系,還要看到這一章有兩個字提了很多次:一個字是“故”,出現(xiàn)四次;另一個字是“必”,出現(xiàn)了六次??鬃訛槭裁磿眠@么肯定的語氣講倫理政治問題呢?!

        ?

        責(zé)任編輯:姚遠(yuǎn)

        ?

        ?

        ?

        ?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