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文脈頌中華 千年書院如何以文化人?

        欄目:廟堂道場
        發(fā)布時間:2018-12-05 19:42:15
        標簽:書院


        文脈頌中華 千年書院如何以文化人?

        來源:人民網(wǎng)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十月廿七日庚午

              耶穌2018124

         

        文化薪火,書院相傳。

         

        書院起于唐,至南宋時發(fā)展成熟,經(jīng)元、明、清直至近代,其文脈貫穿古今,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源頭和載體。

         

        書院源出于唐代私人治學的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開展藏書、讀書、教書、講書、修書、著書、刻書等活動。古代書院與學術(shù)的一體化,始于宋代理學和書院的結(jié)合。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這體現(xiàn)了當時書院學子的家國情懷。

         

        書院傳承“以文化人”的精神內(nèi)核,將德行教育和知識教育相結(jié)合,堅持德育首位,首先注重道德修養(yǎng)、尊師重道,教授他人明白做人、踐行做人的道理。書院還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傳授士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和政治理想。

         

        “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睍何幕侵腥A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書院精神為中華民族文化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和動力,書院復興則是在中華文明復興大背景下出現(xiàn)的文化復興。

         

        傳承創(chuàng)新書院精神,發(fā)揚光大書院文化,在建設(shè)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將中國書院傳統(tǒng)的君子教育、人格教育融入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正當其時。

         

        岳麓書院:“惟楚有才,于斯為盛”

         

         

        岳麓書院坐落在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城西山麓,“泉澗盤繞,諸峰疊秀”,水聲山色之中彌漫著古樸、典雅之氣。

         

        岳麓書院建于北宋開寶九年(976年)。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東南三賢”之一的著名理學家張栻主教書院,一時群英驟至,人文薈萃,湖湘學派盛行。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不遠萬里從福建到長沙,與張栻切磋學術(shù),在此逗留二月,就理學中的“中和、太極、仁德”等問題展開討論?!爸鞆垥v”也成為岳麓書院史上的一件盛事。

         

        明末,王陽明等大師來院講學,“良知”之學一度成為中心議題,王學與湖湘學的交流發(fā)展,使得書院再度輝煌。

         

        “中興將相,十九湖湘”,一大批經(jīng)世緯國之才大量涌現(xiàn)。思想家魏源、辦洋務(wù)興實業(yè)的曾國藩、左宗棠等清中后期叱咤風云的人物都深受湖湘學派經(jīng)世致用之學的影響。

         

        楹聯(lián)“惟楚有才,于斯為盛”,便是這種盛況的寫照。

         

        《白鹿洞書院揭示》影響后世書院教育

         

         

        白鹿洞書院位于江西廬山五老峰南,周邊松蒼柏翠,花香鳥語,別成洞天。

         

        唐貞元年間,李渤隱居讀書于此,因豢養(yǎng)一只白鹿,人稱“白鹿先生”。至李渤為江州刺史,他創(chuàng)建臺榭,為之命名“白鹿洞”。南唐升元四年(940年),建有廬山國學。北宋初年,改名為書院。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理學大家朱熹在江西為官時,親臨白鹿洞勘查北宋書院遺址,見其山清水秀,“無市井之喧,有泉石之勝”,是個講學著述的好地方。因此,他決意興復白鹿洞書院。

         

        “日月兩輪天地眼,讀書萬卷圣賢心?!?/span>

         

        朱熹不持門戶之見,邀請心學大師陸九淵來這里講義利之辨。這不但成為學術(shù)發(fā)展史上的佳話,而且促進理學的發(fā)展和繁榮。

         

        朱熹總結(jié)前人辦學所立規(guī)制,制定了《白鹿洞書院揭示》。這份揭示提出了立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世之要和接物之要的基本準則,是做人做學問的基本要求,對后世書院教育影響深遠。

         

        石鼓書院:涵養(yǎng)湖湘文化的精神家園

         

         

        “山形如鼓峙江邊,舊有朱陵洞口仙。勝地蒸湘山水合,真儒唐宋七賢傳?!?/span>

         

        石鼓書院坐落于湖南衡陽石鼓山,三面環(huán)水,處于湘江、蒸水、耒水交匯處。

         

        唐元和中,士人李寬于石鼓山筑廬讀書,創(chuàng)建書院。北宋景祐二年,宋仁宗賜名石鼓書院。

         

        中國歷史上的書院大多民間色彩濃重,而石鼓書院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帶有明顯的官方色彩。宋代官府介入,石鼓書院成為衡州州學;元代則將其視同官學,納入學官體制;至明清兩代,石鼓書院雖與州、府學分置,但官方色彩依舊濃厚。

         

        1944年夏,千年學府石鼓書院毀于炮火之中。2007年,石鼓書院復原的建設(shè)方案參照清乾隆年間史料,依清代布局和建筑風格完成重修。

         

        鵝湖書院:“千古一辯”的時代回音

         

         

        “鵝從天外飛來,藏修游息,返本開新,人文化成彌宇宙。湖自地心涌現(xiàn),吞吐涵容,承先啟后,書院論道貫古今。”

         

        鵝湖書院位于江西省上饒鵝湖鎮(zhèn),一場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千古一辯”就發(fā)生在這里。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為調(diào)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陸九齡“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種哲學觀點“會歸于一”,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會面,相約鵝湖進行學術(shù)交流。此后三天,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激烈辯論,場面盛極一時,史稱“鵝湖之會”。

         

        淳熙十五年(1188年),辛棄疾、陳亮在此“長歌相答,極論世事”,縱談十日,共商抗金復國大計,是為“鵝湖之晤”。

         

        “一會一晤”,讓鵝湖書院成為“求同存異”思想的實踐地。

         

        嵩陽書院:以理學盛名于世

         

         

        “九轉(zhuǎn)金丹,虛夸妙藥求方士;程門立雪,還似菁莪育精英?!?/span>

         

        嵩陽書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與馳名中外的禪宗祖庭少林寺毗鄰。山巒環(huán)拱,溪水長流,松柏參天,景色宜人。

         

        嵩陽書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起初叫高陽寺,是佛教寺院。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8年)改名為嵩陽觀,成為道教活動場所。五代后周時改為太乙書院,成為儒學活動中心。宋初又更名為太室書院,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被賜名嵩陽書院。

         

        宋代新儒學奠基人程顥、程頤曾在嵩陽書院著述講學,創(chuàng)立了“洛學”,使書院名聲大振?!岸獭眲?chuàng)立的洛派理學,以“明道”為目標,以儒家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結(jié)合佛、道思想精粹將孔孟傳統(tǒng)加以改造。

         

        “二程”在嵩陽書院的講學,開創(chuàng)了學術(shù)與書院相結(jié)合的傳統(tǒng),也開了南宋書院和理學一體化的先河,在中國古代書院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問津書院:萬古斯文開道脈

         

         

        “天相楚黃,萬古斯文開道脈;地留轍跡,千秋多士接薪傳?!?/span>

         

        問津書院坐落于湖北武漢新洲區(qū)舊街孔子山南麓,前有清溪盤紆,后有碧嶂環(huán)抱。書院歷史悠久,是楚黃儒學文化的教育圣地。

         

        “問津”二字源于“孔子入楚問津”的史籍記載?!墩撜Z·微子》記載了“長沮、桀溺耦耕,而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一事。

         

        據(jù)明《一統(tǒng)志》記載,西漢劉安在此建孔廟;唐代杜牧擔任“黃州守”,“立廟祀先圣,興學士”;南宋孟珙守黃州,“立廟設(shè)學,作屋千間,以居游士”。元初,又有江西之名儒龍仁夫“立院講學”。萬歷年間,書院重修,并以“問津”為其名。自此,“書院之名始立”,“書院之制始備”。

         

        2012年,武漢市新洲區(qū)啟動問津書院百年維修保護工程,歷時三年恢復了其獨特的“后廟前院”、“上廟下學”規(guī)制。

         

        責任編輯:姚遠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