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儒學到儒商:時代進步中的實踐智慧》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六九年歲次戊戌臘月廿四日丙寅
耶穌2019年1月29日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通訊員 平成濤)當今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正發(fā)生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身處這一變局之中也正經歷著由傳統(tǒng)到現代的巨大歷史轉折,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于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應對變局需要思想定力,延續(xù)奇跡需要歷史智慧。儒學作為生發(fā)于中國本土文化場域的社會正統(tǒng)思想,塑形了中國人最基本的價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儒商及儒商精神是以中國傳統(tǒng)儒學為思想底色,進而生長出的具有鮮明思想特征和歷史予意的東方道德倫理智慧。深入闡發(fā)中國儒家這一思想智慧,挖掘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從而為世界經濟發(fā)展注入符合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念的人文經濟思想,成為儒學研究者和企業(yè)家共同面臨的時代課題。
近日,中國孔子基金會、上海市儒學會、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共同主辦,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儒商高等研究院承辦的“從儒學到儒商——儒商精神研究的當代價值與國際意義”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滬舉辦。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德國、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等國的專家學者、企業(yè)家代表齊聚上海,共同簽署并發(fā)布《國際儒商文化交流合作上海共識》,合作共建國際儒商文化交流合作平臺,共同探討當代儒商精神研究的時代價值和國際意義。
儒商精神的歷史溯源與前提追問
儒商,即經商的儒家人士或信奉儒家思想的商人,它不僅是一個商業(yè)的稱謂,更是一個文化和哲學現象。儒商精神是根植于儒家思想的商業(yè)倫理道德,是儒學在時代活動中的鮮活詮釋,它構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支撐了幾千年來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關鍵動力。對儒學、儒商現象、儒商精神的歷史溯源與前提追問,是辨明儒商精神這一概念核心意涵的前提性依據。
韓國中央大學教授梁承武認為,在歷史上,儒商的鼻祖是孔子的弟子子貢,子貢既是追隨孔子的儒者又是成功的商人,這種雙重身份的最初結合,標志著“儒商”的誕生。而作為社會群體的儒商,興起于南宋、漸顯于明代、明清之際正式形成。儒商精神根源于儒學思想的核心——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同時,儒家并非僅僅強調倫理道德,也注重社會民生,經營事業(yè)并非僅僅為自己謀利,也為建設富足的“王道”社會貢獻力量。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吳震則認為,儒商的廣泛出現可以追溯至北宋初期,并將儒商界定為一個復合性的概念,它既是“士”和“商”兩個階層的結合,又是經濟現象和思想現象的融合。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黎紅雷認為,中國儒商精神體現為“德以治企、義以生利、信以立世、智以創(chuàng)業(yè)、仁以愛人、勇以擔當”六個方面。
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會長、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張雄教授指出,傳統(tǒng)儒學其歷史積極性質的發(fā)揮,取決于現時代轉換的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其一,精準切入當下中國現代性發(fā)育和發(fā)展的實踐活動;其二,賦予現代儒學精神的新內涵與外延,既看到傳承的連續(xù)性,又看到當下轉換的本質不同。這種不同在于:前現代與現代性背景狀況不同,現代儒學精神不是單一的儒學傳統(tǒng)的復制,而應當將儒學精神視為代表著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化、中國精神的“歷史靈性”之一,儒學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它不是“獨尊儒術”的歷史教條,而是融儒學及其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一體的新時代文化樣態(tài),因而,現代儒學精神既有著孔子的精神路標,也是當代中國人從歷史走向未來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智慧凝聚;其三,在新時代的新實踐,不斷創(chuàng)新出具有重要時代價值的當代儒學精神的新思想、新理念。
儒商精神的時代轉換:三個核心問題的解答
我們今天對儒商精神的闡釋,最重要的價值在于促生和保持儒商精神的時代鮮活性,這要求沉睡在歷史語境中的儒商精神不斷深入到現實語境之中并確立感性確定性。即是說,從歷史走向未來的儒商精神,必須實現自身的時代轉換,而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深刻回答三個核心問題。
一是儒商精神如何保持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歷史間距。儒商精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在地浸染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實現儒商精神的時代轉換,就要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批判性繼承中綿延與充盈這種文化基因。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李存山認為,儒家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承繼,儒商是中華文化的舊邦新命。儒家接續(xù)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德”和“民本”這一最高價值取向,并將其傳導至商業(yè)的法則。北京大學哲學系陳少峰教授認為,發(fā)揚儒商精神應當將儒家注重“領導力”與法家注重“管理”結合起來,同時,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的結合則會產生一種“領導的藝術境界”。還有的學者從誠與信、命與遇、人與物三個方面著重闡述了張載思想與儒商精神的內在關聯。
二是儒商精神如何回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義利之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開端與發(fā)育直面著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即義與利的關系問題。而對這一關系的回答涉及整個儒學發(fā)展的核心脈絡,構成儒商精神的內在思想關切,某種意義上,義利之辨成為從儒學到儒商的思想聯結點。韓國首爾大學郭沂教授以“人性與道德——儒家義利觀的新詮釋”為題,闡發(fā)了儒學以“德”和“性”為核心的人性論基礎,強調了儒家“不否定利”、“以義為利”的義利觀。孔子第七十五代孫、世界儒學大會秘書處秘書長孔祥林教授討論了“先秦儒家的義與義利觀”,闡發(fā)了從孔子的重義輕利,到孟子論義的道德修養(yǎng)維度,再到荀子的重義輕利傾向的思想演變過程。上海財經大學哲學系教授劉靜芳則提出“以道觀利”的獨特觀點,以此探索超越義利之辨的一種方式。
三是儒商精神如何獲得世界文化思潮碰撞中的自我主張。中國經濟正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度進入世界市場,同時中國文化也正發(fā)生著與世界文化思潮前所未有的交流與碰撞。儒商精神具有開放包容的時代品格,實現這一精神的時代轉換,需要在積極接納不同地域文明成果的同時,不斷獲得能夠創(chuàng)造時代價值的自我主張。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徐洪興在談及儒商精神的存續(xù)及其現代轉換時,提出了三個要點:(1)從儒商精神從知識考古到現實落地的轉換;(2)儒商精神主體從經濟人到文化人的轉換;(3)儒商精神從地域性文化向世界性課題的轉換。上海儒商分會會長、企業(yè)家丁興才則強調,儒商精神在拓展自身內在意涵過程中應體現出一種“文化自覺”。
生生不息: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儒商精神的世界敘事
儒商精神是中華文化為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貢獻的集體智慧,在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風云激蕩、激烈博弈的今天,儒商精神中的“和合精神”、“利他精神”、“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價值理念,對于構建互利共享的世界經濟體系、對于21世紀的全球治理秩序、進而對于人類從利益共同體走向命運共同體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應當把儒商精神作為全球性人文經濟學術課題,進行全球視野下廣泛而深入的傳播與研究,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儒商精神的世界敘事。
一是創(chuàng)構儒商精神的世界話語,需要學理研究與實踐運作之間的多向度聯動。中國孔子基金會副秘書長牛廷濤先生認為,實現當代儒商精神的時代價值與國際意義,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積極因素,建構符合全球化時代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儒商精神,應當從三個方面來著力:其一,超出單一的學術或商業(yè)話語,建立完善多方融合的長效運作機制;其二,超出單純的理論創(chuàng)見視域,打造專業(yè)化儒商研究和教育隊伍;其三,超出單向的愿景規(guī)劃,從當下資源的籌劃中建構全新的商業(yè)文明。此外,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朱杰人認為,還應當注重儒商精神的實踐創(chuàng)新,提煉當代中國企業(yè)家以及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儒家文化圈中的各種成功商業(yè)經驗。
二是儒商精神為世界注入共同價值理念,是解決國際爭議和摩擦的精神資源。世界文明的聯結需要共同的價值理念,不同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和平交往同樣需要共同的價值理念作為基礎。儒商精神為當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和爭端提供了智慧方案。世界儒商聯合會會長、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認為,儒家的“仁、義、理、智、信、孝、悌、忠、廉、恥”在處理中美人文交流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果中美兩國政治家都共同遵守孔子倡導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之道”,則中美貿易摩擦就會得到公正解決。梁承武先生認為,當今多元化的世界,期盼根源于東亞儒家文化的儒商精神的復興,這一精神懷有有文化意識、現代意識和世界意識,具備創(chuàng)造能力、理財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是儒商精神與世界歷史進程及其文化培育之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人類生活的世界走向是歷史大勢,儒商精神的內在理念契合于世界性交往活動中對理性行為規(guī)范的訴求、契合于全球化治理過程中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價值導向、契合于人類全面發(fā)展事業(yè)對仁義精神的追求。與會西方學者認為,儒商精神與全球化進程所要求的文化是內在一致的。同時,“當代儒商是中國自身對于世界合規(guī)文化的貢獻”,其與西方的合規(guī)文化并非矛盾的。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教授祝家華認為,儒家思想為人的存在和發(fā)展提供了最高的道統(tǒng),而在實踐意義上道統(tǒng)良知必須是人的根本。此外,馬來西亞前交通部長翁詩杰先生和德國曼海姆中文學校校長劉元華女士在強調儒商精神世界傳播的緊迫性的同時,都認為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應當互相理解和尊重,儒學和儒商精神的普及傳播過程,需要平等對待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多樣的文化形態(tài)。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