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周仁成】《朱子家訓》走入英語世界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19-02-25 16:15:05
        標簽:傳播、國學、朱子家訓、翻譯

        《朱子家訓》走入英語世界

        作者:周仁成(長江師范學院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正月廿一日癸巳

                  耶穌2019年2月25日

         

        關鍵詞:家訓;翻譯;傳播;國學

         

        《朱子家訓》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或《朱柏廬治家格言》,乃明末清初朱用純所寫。全文共五百多字,以儒家“修身”“齊家”為宗旨,語言通俗明白,形式對仗工整。自其問世以來,一直是我國大眾喜愛的蒙學讀物范本與國學經(jīng)典讀本。近年來,家風建設成為新時代構建社會和諧的關鍵,是新時代家國情懷的表征,《朱子家訓》也迎來了出版史上的高峰。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以來出版的《朱子家訓》(包括《朱子治家格言》)有80多部,足見《朱子家訓》傳播之廣。

         

        近年來,“四書五經(jīng)”、《道德經(jīng)》《莊子》《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國學經(jīng)典一次次被譯介,進入西方人的生活世界,傳播中國人的文化思維,豐富世界文化構成。作為中國蒙學教育與儒家文化的重要作品,《朱子家訓》等作品的外譯成為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形象、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元素之一。

         

        相比其他家訓,《朱子家訓》的英譯之路早在1914年就已開始。這項工作歸功于現(xiàn)代翻譯家謝福生。1914年,他將所譯《名賢集》(A Collection of Chinese Family Maxims)內容陸續(xù)在Oriental Republican Messenger雙月刊發(fā)表,后集結成書出版。這部書雖為《名賢集》,實為“中國家庭格言集”,里面收錄了來自《弟子規(guī)》《錢氏家訓》等諸多家訓的格言共170則。按此書封底廣告來看,謝福生當時應該是翻譯了《朱子治家格言》一書。遺憾的是,因為各種原因,此書出版之后未能流傳。

         

        謝福生之后,《朱子家訓》英譯一直到當代“國學熱”到來后才重獲新生。1993年12月,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神經(jīng)生理學家張香桐翻譯的《英譯朱子家訓》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外譯的第一本中國家訓。此書是張香桐在美國因車禍養(yǎng)傷期間翻譯而成。說起翻譯因緣,他在《英譯朱子家訓·譯者序》中講,一方面“讓外國朋友也能看懂。這樣自己就有了事做,不會再感到寂寞無聊”。為了體現(xiàn)原作格言的對仗工整,他以英文短詩翻譯而成,讀起來朗朗上口,別有韻味。此書甫一出版,受到海內外學者的歡迎,多次再版。2016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英漢對照版的《朱子治家格言》(Familial Precepts of Master Zhu)。此書隸屬于湯文輝等主編的《東方智慧叢書》,由樊華杰釋析,沈菲譯、尹紅等繪圖。這套叢書選擇了代表中華文化的經(jīng)典《論語》《老子》《朱子家訓》等,以全譯、節(jié)譯的方式翻譯成多種語言,漢外對照,配繪精美插圖,以紙質和數(shù)字圖書形態(tài)實現(xiàn)中華經(jīng)典文化在東盟的規(guī)模化、零障礙傳播。

         

        1971年,美國西華盛頓州立大學制定了東亞研究計劃項目,旨在“以一系列臨時的文章為更好地認識與理解東亞文化貢獻一份力量”。作為該計劃的重要成員,愛德華·H.卡普蘭(Edward H.Kaplan)于1971年翻譯了《治家格言》一書,以Maxims for the Well-governed Household為名出版。在序言里,卡普蘭詳細辨述了這本家訓的作者,介紹了朱用純的生平背景,澄清了西方一直以來以為《朱子治家格言》作者為“朱熹”的誤解。1986年,Martin Palmer(彭馬田)再次翻譯了此書,收入《通書:中國老黃歷》(T'ung Shu:The Ancient Chinese Almanac)。很明顯,這兩個譯本以介紹中華文化為背景,目的在于為西方漢學界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家庭、經(jīng)濟、文化服務。

         

        另一類翻譯則與之相反,它們以普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為任務,譯本內容顯得生動直觀,形式美觀活潑,深受普通大眾喜愛。譬如1998年,新加坡亞太圖書有限公司出版了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吳敬瑜翻譯的The Chinese Code of Success:Maxims by Zhu Zi。非常有趣的是,該書結合作者創(chuàng)作背景、人生經(jīng)歷與各種格言,配以精彩的漫畫,以生動豐富、直觀可感的方式再現(xiàn)了《朱子家訓》的內容,語言淺顯通俗,圖畫古典精致,成為英語世界華裔與西方蒙學教育的范本。

         

        與之相似的尚有網(wǎng)上流傳的Mr Zhu's Words To His Children、愛思英語網(wǎng)所錄新加坡華裔李紹茂的《朱子家訓》英譯、亞當(Adam Sung)譯The Chinese Code of Success-Maxims by Zhu Zi以及pages.ucsd.edu網(wǎng)所載ZhūBólú’s Maxims for Managing the Home等。此類網(wǎng)站流傳的各個版本雖然形式不夠美觀,內容不夠豐富,但畢竟借助網(wǎng)絡平臺,將《朱子家訓》英譯推送至普通民眾,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從國內到國外,《朱子家訓》的雙重身份決定了譯者的譯介立場,要么以蒙學推廣為中心,要么以傳統(tǒng)文化為中心。同時也決定了英譯本的外在形式,重蒙學推廣譯本多注重格言的音韻節(jié)奏,配以插圖或漫畫,可讀性強。譬如沈菲譯本與吳敬瑜本;重傳統(tǒng)文化譯本則以傳統(tǒng)文化闡釋為中心,以散文化語言作注釋,說理性強,譬如張香桐本、郭著章本與卡普蘭本。無論是什么樣的譯者立場,英譯本最終的目的都是向世界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不同的只是譯介方法與形式而已。

         

        翻譯本身就是一種研究。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首先必須對原作有自身的理解與研究。這種理解與研究要么隱藏在文本字句中,要么作為注釋或闡釋成為譯本的一部分。譬如郭著章的譯本就由原文、英譯、今譯、簡注與評介五部分構成。尤其談到國外的傳播,郭著章指出,《通書》雖然在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與南非等英語世界都有出版,傳播甚廣,但“所收的譯文不理想,存在諸多錯譯和漏譯等情況”。

         

        除此之外,《朱子家訓》英譯研究主要基于譯本對比分析總結翻譯實踐。此類文章包括吳愛的《〈朱子家訓〉不同譯本中零式連接的對比研究》、陳曦與任曉霏的《〈朱子家訓〉翻譯規(guī)范研究》、郭著章的《〈朱子家訓〉及其散體和詩體英譯》、陳德民與秦艷艷的《〈朱子家訓〉兩個英譯本的比較——典籍英譯初探》等文章。這類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譯本,為國學經(jīng)典英譯提供一種更為廣泛有效的經(jīng)驗,即“典籍翻譯必須考慮原文的主題思想、創(chuàng)作時代、文化背景等因素”。

         

        遺憾的是,英語世界的《朱子家訓》研究還僅限于國內翻譯界,成果多是單篇論文,缺乏學術專著;國外學界的研究更多地散落在中國家庭與社會研究之中,缺乏系統(tǒng)專門的研究。如此看來,就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傳播方面,借助英譯,《朱子家訓》已經(jīng)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然而就中華文化的推廣與研究來看,英語世界的《朱子家訓》研究還任重而道遠。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