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于天下”的時代意義
作者:伍志燕(貴州師范大學歷史與政治學院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三月十八日己丑
耶穌2019年4月22日
古人提出“明明德于天下”這一主張的主旨,是要人們將自己彰明的德性推及天下,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先修其身,然后漸次齊其家、治其國,以至平天下?!懊髅鞯掠谔煜隆笔枪糯日転樾奚沓扇?、經(jīng)邦濟世立下的宏愿,也為人們報效國家、胸懷天下指明了方向。千百年來,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圣賢的道德人格,造就了獨特的中華民族精神,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予以我們的一份寶貴精神滋養(yǎng)。弘揚明明德于天下這一歷代先賢的宏偉志向,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
崇德修身
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做人之道是一個大問題?!抖Y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在“三綱領”中,“明明德”居于首位。按照朱熹的話來說,明德者,乃人之所得乎天、人之本質(zhì)者也。德不明、身不修,氣稟所拘,物欲所蔽,就會迷失方向,從而莫衷一是,行無依歸。明明德是一種道德理性的自覺,旨在將被現(xiàn)實污染的內(nèi)心本有的德性彰顯出來并發(fā)揚光大,從而使天下人都得到“明德”的惠澤和照耀,以達到協(xié)和萬邦、治國平天下。而修齊治平、德澤天下的根本在于修身。修身則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以成“內(nèi)圣”,“內(nèi)圣”的核心是“仁”,所謂“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就是這個道理。古人強調(diào)“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現(xiàn)在說來就是“修德以做人”。
明明德首先在于修德。所謂修德,就是要提高道德修養(yǎng)、行善積德。凡事求諸己,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凡事須“慎獨”,以高度自覺的態(tài)度謹慎處事,嚴格要求自己。其次,明明德需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所謂明大德,就是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有理想、有信仰、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家國情懷,敢于擔當。所謂守公德,就是要遵守公共領域的道德。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就是踐行黨的宗旨,對黨忠誠、為黨盡職、為民造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于文藝和理論工作者來說,就是要文以載道、士以弘道,為人民抒寫、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所謂嚴私德,就是崇德向善,砥礪品行,嚴于修身,陽光做人。“道不可空論,德不可空談”,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平凡的崗位干起,積小德成大德,以明明德來嚴于律己、學以成人,這就是做人之道。
建功立業(yè)
明明德于天下不僅是修德做人之道,也是治國安邦之良方。在《禮記·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被視為儒家的“內(nèi)圣外王”之道。在“八條目”中,“修身”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用。在中國古代,家國同構、家齊國正、國好家好是傳統(tǒng)社會的一大特色。常言道:“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薄凹引R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蓖瑫r,“德”在傳統(tǒng)社會中常常扮演著重要角色。德治和仁治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幾乎被后世每朝每代奉為治國安邦的圭臬。對于為政者來說,需要做到為政以“正”,端正自己的品德,力求作風正派,這樣才能上行下效、才能使政令暢通;也要做到為政以“德”,對老百姓以道德教化為主,盡量減少刑殺,唯有在教化無效的情況下,方能輔之以刑罰。對于士大夫階層來說,其人生最高境界就是治國、平天下。而治國、平天下則需立德、立功、立言,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傊谙荣t看來,“好社會”應該是一個崇德尚善、知恥行善、廉潔奉公、和諧統(tǒng)一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社會。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方面對國家和社會的德性進行了“描繪”,從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方面對全體公民的德性和品格作出了要求。明明德于天下,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理想信念”這一靈魂,培根鑄魂、補鈣壯骨,牢牢把握住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身心、融入家庭、融入社會,引領生活。明明德于天下,必須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堅守正道、追求真理,關注社會、聚焦現(xiàn)實,為國為民分憂、謳歌時代。明明德于天下,必須要在全社會營造明禮知恥、崇德向善、遵德守法、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用明德引領風尚,讓文明成為一種習慣,廣泛凝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能量。
追求至善
對社會而言,至善就是社會奮斗的目標,當代中國的至善就是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古往今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從未停息和間斷過。在《禮記·大學》中,“八條目”意在通過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從而達到己立而后立人、己達而后達人。這種修己、安人、治國、平天下的全過程與“明明德”的獨善其身和“親民”的兼濟天下相呼應,最終達到“止于至善”。這種“至善”之境是安倫盡分、與人為善、厚德載物的“好生活”之境。在這種“好生活”境界中,“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其實,中國傳統(tǒng)社會對“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人們奮斗的目標,人們心中的“好生活”應該是物質(zhì)生活、道德生活乃至整個生活的“好”。在“好生活”中,社會個體良好的品德,即靈魂的善是最本質(zhì)的“好”。顯然,“好生活”意涵“合乎德性的活動”,“生活得更好”依賴于人類智慧、勞動創(chuàng)造和德性踐履。
社會的進步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包含著個性的解放和德性的完善,要達到“美好生活”狀態(tài),必須具備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外部實踐條件,同時也要明明德于天下,以提升人的思想修養(yǎng)、道德境界等內(nèi)在因素,使社會成員成為負責任、有德性、有智慧之人。只有具備了這樣的條件,才能使人民的美好生活得以充分體現(xiàn)。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江暢】明德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下一篇】【儲昭華】明德意涵歷史演變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