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向燕南】從表彰鄉(xiāng)賢到漢宋門戶:明清學術思潮與鄭樵接受史之分析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2-23 21:11:47
        標簽:學術思潮、接受史、明清時期、鄭樵

        從表彰鄉(xiāng)賢到漢宋門戶:明清學術思潮與鄭樵接受史之分析

        作者:向燕南

        來源:《貴州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己亥十一月廿五日辛卯

                  耶穌2019年12月20日

         

        內(nèi)容提要:從接受的視角分析南宋史家鄭樵在明清時期的形象,明顯受著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學術思潮與學術宗奉的影響。明代力圖扭轉鄭樵在《宋史·鄭樵傳》中消極形象的努力,始于中期開始的地方史敘述中表彰鄉(xiāng)賢的活動。此后晚明致力于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風起,直接影響了士人對于鄭樵的接受與評價。由明入清,學術思潮丕變,倡考據(jù)的漢學風起,與重義理的宋學相頡頏,受漢宋學術門戶影響,對鄭樵的接受與評價,遂又多少染上了漢、宋學之爭的底色。清中后期調(diào)和漢宋學術思潮起,表現(xiàn)在對鄭樵的接受上亦有所變化。與此同時,從統(tǒng)治者的立場出發(fā),清廷刻意保持超越漢宋門戶的態(tài)度,也在鄭樵的接受上表現(xiàn)得相對中性,并影響官修史籍及科考對鄭樵學術的取向。此外,影響清代鄭樵接受的地域因素也值得注意。

         

        關鍵詞:鄭樵 接受史 明清時期 學術思潮

         

        作者簡介:向燕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史學理論與史學史。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北京師范大學自主科研基金項目“鄭樵學術接受史:南宋至20世紀前期史學批評中的鄭樵研究”(SKZZY2015039)。

         

        學術經(jīng)典,以及經(jīng)典作者的厘選與評價,往往會隨著時代評判標準的改變而變化,進而導致學術史的認知與書寫的變化。一部學術史,若轉換視角,也可看作是不同時代讀者對于經(jīng)典的接受史。20世紀初,顧頡剛先生曾在其《鄭樵傳》中頗為不平地感慨道:“從他的當世,直到清代的中葉,他一向擔負了不良的聲望?!雹偃欢裰穼?,起碼是揆之明清五百來年的史實,事情并不是如此簡單。事實上,明清兩代的學者,對于鄭樵學術的評價,正反兩方面的意見都不少。而透過這些正面及反面的評價,恰好揭示出明清兩代學者接受鄭樵學術背后不同的時代學術思潮,以及不同學者的個人好惡與對思潮的不同取向。于是,一部明清學者的鄭樵接受史,也從一個側面揭示了明清學術史展開的一些底色。

         

        一、從表彰鄉(xiāng)賢到鼓吹實學:明代接受鄭樵的基本進路

         

        對于鄭樵的學術,元末編修的《宋史》雖然評價不高,但在社會上,元代學者對鄭樵的評價,積極的意見還是不少,例如歐陽玄在為金代蔡珪《補正水經(jīng)》所作序中即稱:“余觀正父之博洽多識,其見于它著作者,蓋有劉原父、鄭漁仲之風,中州士之巨擘也”。②這里。歐陽玄稱頌蔡珪著作淵博,有宋學者劉敞、鄭樵之風。此外,元代研究《詩經(jīng)》的學者梁益也說,鄭樵“道德高邵,學博而雅,大儒也”,③所“作《詩辨妄》六卷,詩經(jīng)之旨大明,迨晦庵朱子而大定矣”。④而且還說:“古今言河者,夾漈鄭漁仲最詳”云。⑤

         

        入明,由于鄭樵的學術幾乎涉及經(jīng)史、文字小學、金石目錄等古典學術的各個方面,所以單就某些具體的學術面向來說,仍有不少的學者對鄭樵持肯定的態(tài)度。如宋濂即極力推崇《通志》中的《氏族略》:“嗟夫!氏族之學,古昔所甚重。浹漈鄭漁仲著為《通志》,其中二十略,唯《氏族》最備然?!雹拗恍韬唵螜z索,就會發(fā)現(xiàn),明代一些號稱博學的學者,如丘濬、楊慎、唐順之、王世貞、王樵、焦竑、朱睦、胡應麟、刑云路、張自烈、章潢、李時珍等等,都在自己著述的相關部分,或征引或評議鄭樵某些學術觀點,可見鄭樵學術,在明代還是有相當?shù)挠绊?。但總的來說,在社會整體“束書不觀”、反智氛圍濃重的明代,鄭樵及其學術的命運可想而知,除了少數(shù)學者就具體學術的征引或評議外,真正關注鄭樵及其《通志》的人并不多。

         

        明代對鄭樵的全面關注與接受,最先啟動于地方表彰先賢活動?!端膸烊珪偰俊吩u議道:“蓋夸飾土風,標榜鄉(xiāng)賢,乃明地志之陋習?!雹咂鋵崢税襦l(xiāng)賢也是地方史的通病,各時代莫不濡染此疵。只是到了明代中后期,隨著地方史撰述漸入佳境,撰述繁富,此風也就自然地熾熱了起來。對鄭樵形象的再塑,正是從地方史標榜鄉(xiāng)賢的風氣中開啟。通過對這些地方史記述鄭樵的文字,我們可以看到,明人對于鄭樵的接受和再塑,經(jīng)過了一個怎樣的歷程。

         

        現(xiàn)存最早最全面正面敘述鄭樵事跡的地方史,以周華所纂《游洋志》最詳。⑧其卷四《儒林傳·宋·鄭樵》不僅記載鄭樵卒時,“海內(nèi)之士,知與不知,皆為痛惜。太學生三百人為文以祭,歸正之人感先生之德,莫不惜哭之”。而且頌之曰:“先生之學,無所不通,奮乎百世之下,卓然以立言為民為己任,不但如世之所謂博洽而已?!庇妊脏嶉哉f:“先生標表獨立,節(jié)行尤高,不汲汲于勢利。居鄉(xiāng)或累歲不詣郡邑,門人束脩一無所受。晚得祠祿,盡以為筆札。費詔以官給,未嘗索取也。于人不茍合,而好賢則篤,見寸善推譽如不及?!雹崴朴幸庖允聦嶑g《宋史》所謂鄭樵“獨切切于仕進”說。

         

        《游洋志》后,成化二十一年(1485),有鎮(zhèn)守太監(jiān)陳道,力邀正在莆田家中丁憂的南京大理寺評事黃仲昭纂修福建省志。這就是現(xiàn)存最早的福建省志《八閩通志》。這部省志對鄭樵是這樣記述的:“鄭樵字漁仲,厚之從弟,隱居夾漈山,博學強記,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過目不忘,為經(jīng)旨禮樂、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辯論。紹興中,以薦召對,授樞密院編修官。金人犯邊,樵策其酋必斃,已而果然。所著書凡五十八種千余卷,又有《通志》二百卷?!雹饪梢钥闯?,《八閩通志》對鄭樵的記述,基本上士沿襲元修《宋史·鄭樵傳》,但刪去了其中貶義性的內(nèi)容,如“樵好為考證倫類之學,成書雖多,大抵博學而寡要。平生甘枯淡,樂施與,獨切切于仕進,識者以是少之”等。(11)

         

        如果說完成于弘治二年(1489)的《八閩通志》,還有著不得不考慮的整個福建敘述的平衡問題,致使敘述鄭樵的文字少而克制。那么十年后纂修的《興化府志》,(12)則因乃鄭樵一生生活、著述的家鄉(xiāng),對鄭樵的敘述,也就很自然地有了巨大的改觀。于是我們看到的這部《興化府志》傳記部分的撰寫者,雖依舊是《八閩通志》的撰者黃仲昭,但志中的鄭樵形象卻已大不一樣。該傳在依“《宋史》本傳及《事述》等書”敘鄭樵基本事跡后評議曰:

         

        樵于學無所不通。其論《書》,則先按伏生、孔壁之舊,與漢儒所傳、唐世所易,以辨其古今文字之所以訛。傳《春秋》,則首考三家之文,參以同異,而斷其簡策傳寫于口耳授受之互有誤。說《詩》,則辨大小《序》之文,別《風》《雅》《頌》之音,正二南王化之地,明鳥獸草木之實,類皆信而有證。居鄉(xiāng)累歲不一詣守令,門人束修一無所受。筆札雖詔從官給,未嘗取也。見人才善,推譽如不及。有來質(zhì)問者,茍可告語,為之傾倒。數(shù)于當路薦林光朝、林彖;增筑蘇陂以紹先志,作永實橋、來庵;茍有一利于人,必力為之。

         

        考《興化府志·鄭樵傳》的文字,顯然參考、沿襲了正統(tǒng)《游洋志》,但是此傳后的論曰,則與《游洋志》只述史實的委婉辯白要明確而犀利得多。其曰:

         

        按史氏謂,樵好為考證倫類之學,成書雖多,大抵博而寡要。平生甘恬淡,樂施與,獨切切于仕進,識者以是少之。竊詳斯言頗失之誣。故郡人彭韶續(xù)修《莆陽志》,曾著論辨之,大意謂樵博學無前,專以著述為樂,非求仕者??计渖脚e孝廉、遺逸,屢辭不就。應召詣闕,即求還山,故其山林之日最多,而都下之日絕少也。若果急于仕進,能若是乎?使樵于時位通顯,不及著書如今之富,則其心必不能頃刻以自樂,其肯以此易彼乎?史氏謂:博而寡要,猶為責備;若曰切切仕進,豈知樵者乎?續(xù)《志》之言,非私于樵而強為之詞也,蓋欲暴白其心于千載之下云爾。(13)

         

        其文直斥《宋史·鄭樵傳》言鄭樵“失之誣”,其為邑先賢辯白之情躍然紙上。

         

        弘治后,對鄭樵事跡作出評述的也是與鄭樵同邑的柯維騏??戮S騏(1497-1574),莆田人,嘉靖二年(1523)登進士第,授南京戶部主事。未赴,即引疾歸。張孚敬用事,創(chuàng)新制,維騏以病滿三年罷免。自是謝賓客,專心讀書、著述、授徒??戮S騏的代表作《宋史新編》即撰于此時。此書雖然不是方志,但是作為與鄭樵同鄉(xiāng)的柯維騏,對于這位前輩鄉(xiāng)賢,還是竭盡全力進行表彰?!端问沸戮帯返摹多嶉詡鳌?,盡管與《八閩通志》類似,基本承襲《宋史·鄭樵傳》的敘述,但稍不同《八閩通志》簡單刪除貶義的文字處理,“稱樵平生甘枯淡,樂施與,論者謂其切切仕進,蓋弗察”,即以“論者謂”直接否定了《宋史》謂鄭樵“獨切切于仕進,識者以是少之”的評價。此言外之意,顯然也是認為那些言辭是對鄭樵的誣陷。(14)

         

        地方史表彰鄉(xiāng)賢之風,從明中期一直持續(xù)到明末。其中天、崇間,有福州侯官諸生陳鳴鶴撰《東越文苑》,“紀閩中文人行實,起唐神龍,迄明萬歷,為四百十一篇。唐、五代五十人,宋、元三百八十五人,明百有六人”。(15)其中有關鄭樵的表述,與以往相比較,又有了更明確的辯護內(nèi)容。如《宋史·鄭樵傳》稱“以御史葉義問劾之,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給札歸抄所著《通志》”一段,在《東越文苑》,則改為“御史葉義問者害其能,劾之,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云?!端问贰む嶉詡鳌贰皶桑霝闃忻茉壕幮薰佟蚯笕朊貢》啎?,未幾,又坐言者寢其事”一段,《東越文苑》則改為“書成,乃詔拜樵為樞密院修纂。樵因伏謝,愿得入秘書省讀所未見書。會忌者毀之,事遂寢”。(16)其中,所加雖只以“害其能”,以及將“坐言者寢其事”,改為“會忌者毀之事遂寢”等語句,但其評價的性質(zhì)立變,不僅一改《八閩通志》大致中性的評判,更修正乃至顛覆了《宋史》中鄭樵的負面形象。不僅如此,《東越文苑》對于鄭樵形象的描畫甚至超越以往“博學”的評價,而冠以“賢士”之名,徑稱“天下莫不以漁仲為天下賢士”。(17)“博學”者,單純就學術言,而“賢士”,則為人格品質(zhì)的贊譽,兩相比較,與《宋史》修纂者對鄭樵的評價,其高下自明。

         

        時至明末,因時艱世亂,人們深感于王學空疏,狂禪無補于世,士人紛紛黜虛趨實,倡導有裨于世的實用之學,實學思潮遂因之涌起,于是,鄭樵的形象,也隨之跳出狹隘的鄉(xiāng)賢被涂上了實學的色彩。如前面提到的陳鶴鳴《東越文苑》,對鄭樵形象的描畫,就較之以往史著中增加了“樵為人恥以雕蟲采譽而善著書”的表述,而這“恥以雕蟲采譽”的形象,正是明末實學思潮方熾之時士人的學術取向。

         

        關于晚明學林涌動的實學思潮對于鄭樵形象的接受,表現(xiàn)得最突出者,莫過于實學領袖、主編《皇明經(jīng)世文編》的陳子龍(1608-1647)。陳子龍在給朱健《古今治平略》作序時,力推典章制度于經(jīng)世之要,極言志書難作,稱杜佑、馬端臨、鄭樵之流“簡括典故,以事為類,以時為次,綴而成書,頗為學者所重”,其中鄭樵尤以實學自重。該序云:

         

        夫史家之長,以書志為重,蓋一代之典謨,百王之憲章,咸于條貫焉,非有淹澹沉郁之才,何以示指掌而昭來祀?博雅若子長,而禮樂之書缺而未舉,宏麗茂實,首推孟堅,然猶雜采孟子之言,沿流向歆之作……良史之才,誠非易也。夫總括者一國,搜獵者數(shù)帝,其難猶且若此,況自放勛以至皇朝,紀則累千,代惟百世,包舉洪纖,而有倫有脊,豈不鴻巨哉?唐宋以來則有杜君卿、馬貴與、鄭漁仲之流,簡括典故,以事為類,以時為次,綴而成書,頗為學者所重,而漁仲尤自矜許。(18)

         

        陳子龍作此序之時,亦明末社會危機日益深化之時,有感“明季士大夫問錢谷不知,問甲兵不知”,(19)朝野士人“徒講文理,不揣時勢”,(20)陳子龍尤看重有補于世用的典章制度之學,惟因如此,序中,陳子龍稱贊朱健《古今治平略》有五善:“略于浮華,詳于典實,緩于見薄,急于征用,一也;前代之跡簡而該,本朝之事備而切,一也;雜諸家之論而不病,于駁抽未發(fā)之緒而必源于古,一也;文章閎雅足以發(fā)抒其意,一也;上下二千余年,典文詳洽而卷帙不多,一也”。認為“此五善者,皆前人所難兼而來哲所宜用心者也。夫士患不學,學矣而或不能行,此必儒生掌故之流,稽研章句無益治道?!?21)而如此征實有裨益于世之書,“其曰略者,即漁仲所云條其綱目而名之也,猶之乎書也志也,而見其識大之義也”。(22)將朱健《古今治平略》方之鄭樵的《通志》,可睹明末學者心目接受的鄭樵的形象。

         

        二、漢宋之學的門戶之爭與清代學者對鄭樵的接受

         

        鄭樵的學術形象到了清中期,也就是乾隆、嘉慶時期,又開始有了新特點。學者們所接受的鄭樵,受所崇尚的漢、宋治學不同路數(shù)的影響,此時開始呈現(xiàn)出兩個極端。

         

        早在明清之際,新的學風就已露出端倪,但尚未在社會形成氣候。按照皮錫瑞的說法:“國初,漢學方萌芽,皆以宋學為根柢,不分門戶,各取所長,是為漢、宋兼采之學”。(23)直至清乾隆初年,雖專注訓詁考據(jù)之風已聞嚆聲,但總體取向上,仍基本依循明清之際以來崇經(jīng)世、求義理、重博通、重史料考核的學術舊軌,也就是說當時還未出現(xiàn)漢、宋門戶之爭。這些折射于對鄭樵的接受,在大多學者的敘述中,還大都相對正面。學者言及鄭樵,每每會冠上“博洽之儒”“通儒”“良史”“負千載卓識”“燦然成一家之言,厥功偉矣”等正面修辭。例如潘耒(1646-1708)為顧炎武《日知錄》所作之序云:“自宋迄元,人尚實學,若鄭漁仲、王伯厚、魏鶴山、馬貴與之流,著述具在,皆博極古今,通達治體,曷嘗有空疏無本之學哉?”(24)從潘耒這篇《序》可以看到,在清初士人心目中,鄭樵與王應麟、魏了翁、馬端臨等宋元學者,都是屬于“博極古今,通達治體”的通儒,而顧炎武之《日知錄》,亦“意惟宋元名儒能為之”。(25)

         

        與潘耒態(tài)度相同者,還可舉出杭世駿(1695-1773)。杭氏生活之時,仍在清初經(jīng)世實學轉向乾嘉漢學的過渡階段,故杭氏雖長于經(jīng)史考證,但觀念中尚無甚漢宋門戶,折射于對鄭樵的接受,則仍保持清初時的大致正面形象。今杭氏文集中收有《省試杜氏通典鄭氏通志馬氏通考總論》一文,其中論及鄭樵《通志》,雖亦有批評,但仍稱“若其貫串百代,綜核異同,練氏族、校六書、正七音,刪列史之荒蕪,成六經(jīng)之奧論,則自司馬彪、沈約、魏收、于志寧以來一人而已”,指出:“總而論之,佑之識正,樵之學博,端臨之所見者大……非《通志》無以刊隋以上之蕪說累辭……凡此三書,鼎撐角立,廢一不可,蓋無待于贅述矣”。最終,其文總結曰:“宋人之功慎而密,豈獨鄭、馬云乎哉?金華章俊卿之《山堂考索》,浚儀王伯厚之《玉?!?,慈溪黃東發(fā)之《日鈔》,強探而力索,博聞而多識,其于學也有可觀焉”。(26)即所接受的鄭樵及宋儒,其形象總體仍屬正面。

         

        據(jù)史載,杭氏曾于乾隆八年(1743)因對策議及“今上”用人“內(nèi)滿外漢”,觸及到清廷敏感問題,遭革職外放處罰。故此次主考,只能是在此年之前。又杭氏在有限的宦程中,共任科考官兩次:一次是在雍正十年(1732),以舉人充福建同考官;一次是在乾隆四年(1739)二月,任己未科會試同考官。也就是說,兩次都是在漢宋門戶尚未呈對立之時,其論自然也就與后來堅守漢學立場、貶抑宋學的學人有所不同。

         

        關于乾隆最初幾年的這種學風,還可以舉出乾隆二年(1737)主講江寧鐘山書院的楊繩武制定的書院規(guī)約。該規(guī)約凡十一條:曰先勵志,曰先立品,曰慎交游,曰勤學業(yè),曰究經(jīng)學,曰通史學,曰論古文源流,曰論詩賦派別,曰論制義得失,曰戒抄襲倩代,曰戒矜夸忌毀。其中“窮經(jīng)學”曰:“大抵漢儒之學主訓詁,宋儒之學主義理,晉唐以來都承漢學,元明以后尤宗宋學,博綜歷代諸家之說,而以宋程朱諸大儒所嘗治定者折中之,庶不囿乎一隅,亦無疑于歧路?!薄巴ㄊ穼W”曰:“要而論之,文筆之高,莫過于《史》《漢》,學問之博,莫過于鄭漁仲、馬貴與,而褒貶是非之正,莫過于朱子《綱目》。師子長、孟堅之筆,綜漁仲、貴與之學,而折衷于朱子之論,則史家才學識三長無以復易矣?!?27)

         

        從上述杭世駿、楊繩武的基本態(tài)度看,可知清初人對鄭樵及宋儒的基本認識,應一直要沿續(xù)到乾隆初年。那時,雖士人因遭“夷”變“夏”的“夷夏”情結已日漸消磨,但漢宋學術門戶間的芥蒂卻還沒有明朗,反映在治學上,士人大都還是依循“兼采”的舊途,例如姚際恒(1647—約1715)《詩經(jīng)通論自序》在論及《詩序》即稱:“予謂漢人之失在于固,宋人之失在于妄”。即漢儒、宋儒各有其弊。然而,“乾隆以后,許、鄭之學大明,治宋學者已尟,說經(jīng)者皆主實證,不空談義理,是為專門漢學”。(28)隨著專主訓詁考據(jù)的漢學風盛,漢、宋門戶漸深,遂漸漸影響到對于鄭樵的接受。

         

        關于清乾嘉漢學極盛之時,因漢、宋治學理念而構成的門戶畛域,今天已難理解,但當時的事實確實如此。對于當時的學者來說,一涉及到學術,往往隨便就引出了漢宋之間,性命義理與學術取向不同的問題,其積習之深,不僅惠棟(1697-1758)、戴震(1724-1777)、王鳴盛(1722-1797)、錢大昕(1728-1804)等考據(jù)名家如此,即使是一般士子的言談,亦在不經(jīng)意間有所流露。例如,凌廷堪(1755-1809)在給謝啟昆(1737-1802)一本與漢宋之學毫無關系的《西魏書》所作序即說:“夫班、馬以降,紀載迭興;自宋逮元,史法漸失。主文辭者其弊或至于空疏,寄褒貶者厥咎遂鄰于僭妄,雖家自謂繼龍門之軌,人自謂續(xù)麟經(jīng)之筆,然求諸體例,尋其端委,罕有當焉”。(29)隨口就牽引出漢宋門戶的問題,并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學術立場是在漢學一邊,而對宋儒之學則深不以為然。

         

        受宋漢門戶影響,盡管在治學路數(shù)上,鄭樵與專主性命義理的宋儒并不盡同,但仍殃及到學人對他的接受。例如以考據(jù)見長,被后世稱為有清“一代儒宗”的錢大昕,就不時在批評鄭樵之時,連及對宋儒的批評。在一封給王鳴盛的書信中,其所談回應的,本是王氏說他的一些研究于顧炎武、朱彝尊、胡渭、何焯等人的學術觀點“間有駁正,恐觀者以試訶前哲為咎”的問題,但錢大昕對這問題的回復,則于數(shù)語之后,竟筆鋒一轉,徑直指向宋儒,曰絕“不可效宋儒所云‘一有差失,則余無足觀’耳”,進而又于文尾再次一轉筆鋒,指向鄭樵曰:治學最忌者,乃“古人本不誤,而吾從而誤駁之,此則無損于古人,而適以成吾之妄。王介甫、鄭漁仲輩皆坐此病,而后來宜引以為戒者也”。(30)在錢大昕看來,鄭樵所代表的就是宋儒的學風,其學術表現(xiàn)為“好異而無識”。(31)而在對鄭樵與宋儒的接受上,同為考據(jù)巨匠的王鳴盛,與錢大昕亦可謂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皆站在漢學立場批評鄭樵。例,其《蛾術編》卷五十七《說人》七“沈田子(沈)林子傳”條有:“杭州盧紹弓來札,云《通志》采《南史》有《沈田子林子傳》,今《南史》無之,竊疑無此事,殆必(沈)約《(宋書)傳》所附耳,予深惡鄭樵之妄,于《通志》屏而不觀,未知果若何”云。(32)總之,在乾嘉時期堅守漢學門戶的學者看來,雖“杜佑《通典》馬端臨《通考》鄭樵《通志》三書皆史志之總匯也”,但相較而言,“惟鄭樵學識淺陋頗多紕繆”。(33)

         

        關于漢宋門戶于所接受之鄭樵的影響,表現(xiàn)直接者,莫過于揭起皖派漢學旗幟的戴震與史家章學誠。據(jù)章學誠自述,乾隆三十八年(1773),章學誠以后學再次往謁時號稱漢學祭酒的戴震。這次章、戴會面,所討論問題的中心,正是鄭樵的《通志》。對此,章學誠后來回憶說:“癸巳在杭州,聞戴徵君震與吳處士穎芳談次,痛詆鄭君《通志》其言絕可怪笑,以為不足深辨,置弗論也”。(34)至于戴震如何痛詆鄭樵學術,章學誠并沒有具體記載,但戴震于鄭樵學問一貫不以為然確是事實,因為戴氏曾在其《續(xù)天文略》中訕笑鄭樵曰:“蓋天文一事,樵所不知,而欲成全書,固不可闕而不載,是以徒襲舊史,未能擇之精語之詳也”。(35)此外,章學誠的回憶還談到他對戴震詆毀鄭樵的觀點“頗有訾警”,并“因假某君敘說,辨明著述源流,自謂習俗浮議,頗有摧陷廓清之功”。(36)這里章學誠是怎么為鄭樵辯護的,該文并沒有詳敘,但他的基本意見,大致還是可以在《文史通義·申鄭》中一窺,《申鄭》篇云:

         

        子長、孟堅氏不作,而專門之史學衰……鄭樵生千載而后,慨然有見于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徒以詞采為文,考據(jù)為學也。于是遂欲匡正史遷,益以博雅,貶損班固,譏其因襲,而獨取三千年來遺文故冊,運以別識心裁。蓋承通史家風,而自為經(jīng)緯,成一家言者也。學者少見多怪,不究其發(fā)凡起例,絕識曠論,所以斟酌群言,為史學要刪,而徒摘其援據(jù)之疏略,裁剪之未定者,紛紛攻擊,勢若不共戴天。古人復起,奚足當吹劍之一吷乎?……夫鄭氏所振在鴻綱,而末學吹求,則在小節(jié)。是何異譏韓、彭名將,不能鄒、魯趨蹌;繩伏、孔巨儒,不善作雕蟲篆刻耶?夫史遷絕學,《春秋》之后,一人而已……自遷、固而后,史家既無別識心裁,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惟鄭樵稍有志乎求義,而綴學之徒,囂然起而爭之……鄭君區(qū)區(qū)一身,僻處寒陋,獨犯馬、班以來所不敢為者而為之,立論高遠,實不副名;又不幸而與馬端臨之《文獻通考》并稱于時,而《通考》之疏陋,轉不如是之甚。末學膚受,本無定識,從而抑楊其間,妄相擬議,遂與比類纂輯之業(yè),同年而語,而衡短論長,岑樓寸木且有不敵之勢焉,豈不誣哉!(37)

         

        這里,章學誠稱:“鄭樵生千載后,慨然有見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以詞采為文,考據(jù)為學也”,其中亟言鄭樵學術之長,而不以所謂漢學的追求為意。章氏為鄭樵辯護的類似言論,亦在《答客問》《釋通》諸篇中尋得蹤跡。如《釋通》即說:“若鄭氏《通志》,卓識名理,獨見別裁,古人不能任其先聲,后世不能出其規(guī)范,雖事實無殊舊錄?!?38)其對鄭樵的推崇不可謂不高。

         

        戴、章二氏在鄭樵的接受上之所以枘鑿,根本在于對漢宋治學路徑的認同不同。戴震如前揭,乃是張大漢學者,而章氏則力倡獨斷義理之學,自詡是宋明浙東學術傳人,曾作《朱陸》合“道問學”與“尊德性”兩途,而為宋明之學辯護。(39)稱自己:“至論學問文章,與一時通人全不相合。蓋時人以補苴襞績見長,考訂名物為務,小學音畫為名;吾于數(shù)者皆非所長,而甚知愛重。咨于善者而取法之,不強其所不能,必欲自為著述以趨時尚,此吾善于自度也……吾之所為,則舉世所不為者也?!?40)雖未見自稱“宋學”“理學”,但不屑那些標榜“漢學”、專以訓詁考據(jù)為能事的學者的態(tài)度則是顯然。

         

        清代中期因漢宋門戶,抨擊宋儒而連及批評鄭樵的情況,應該相當普遍。即使是一般的學者,也往往于提及鄭樵之時,牽連出漢宋學的問題。例如惲敬(1757-1817)就在與朋友的書信中批評鄭樵“《通志》敘次《小戴記》,斥之曰身為贓吏,子為賊徒,而引《漢書·何武傳》為證”,并力辨其非,稱:“武非縱盜,則九江之子非盜黨也,此蓋漢法連坐,其子之賓客為群盜,故子系廬江,緣漢人市好客名,多通輕俠耳。漁仲斥之曰賊徒,如斥九江受贓失事實矣,可哂也!”而接下來卻將筆鋒一轉,將矛頭直指宋儒曰:“北宋以后,儒者喜刻深,而讀書又不循始終,即妄為新論,專以決剔前人瑕累為快……如后此有數(shù)十年暇日,當遇事爲古人分疏,勿使?jié)O仲諸人陷溺昔儒,詿誤后學也”。(41)將鄭樵的形象與對宋儒宋學的認知疊加到了一起。又如紀昀所撰《四庫全書總目》的《通志》提要,也是在歷數(shù)《通志》種種編纂不當后,評之曰:“蓋宋人以義理相高,于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譏彈也”。(42)同樣是將鄭樵的學術認知,扯上漢宋學的門戶。

         

        除一般性學術問題外,由于清中期興盛的考據(jù)主要圍繞著經(jīng)學展開,所以在對鄭樵的學術問題中,值得專門提出的,是有關《毛詩序》的問題。

         

        《毛詩序》又簡稱《詩序》,關于它的作者及內(nèi)容,自漢晉以來一直有所爭議,到了宋代,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反《詩序》的聲音越來越大,北宋時還是懷疑,到了南宋竟直接被一些學者所拋棄。在這中間,鄭樵的《詩辨妄》對《詩序》的詰難影響最大。此后,其觀點先后受到程大昌、王柏、王質(zhì)及朱熹等學者的接受與發(fā)揮。尤其是朱熹所作《詩序辨說》,因附在被統(tǒng)治者用來作取士標準的《詩集傳》之后,社會影響極大。然而到了清代,隨著標榜漢學反對宋學之風起,一股非難鄭樵、朱熹之說,回復到毛、鄭《傳》《箋》之舊的思潮興起,于是,有關《詩序》的辯論也就成了評價鄭樵的一個熱點。如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鄭樵《爾雅注》提要曰:“南宋諸儒,大抵崇義理而疏考證,故樵以博洽徼睨一時,遂至肆作聰明詆諆毛、鄭,其《詩辨妄》一書,開數(shù)百年杜撰說經(jīng)之捷徑,為通儒之所深非。”(42)乾隆間進士范家相,也是站在漢學立場,指斥鄭樵等宋人《詩》學研究之弊云:“鄭漁仲譏漢人講《詩》,專以義理相傳,而《詩》之本以失。予謂宋儒傳經(jīng),專以義理上薄漢唐。樵正如是而反貶漢人,何耶?漢之傳箋訓故,誠不免于穿鑿,然尚不以空言相臆度而失《詩》之本也,以義理空為臆度,則考據(jù)失而詩之本益離”。(44)

         

        此外,除學術立場與對鄭樵接受的復雜性外,我們也注意到了鄭樵接受史中的歷史因素。由于義理闡發(fā)與經(jīng)義文字的訓詁考據(jù)本是密切聯(lián)系的兩面,而人作為追求意義的動物,單純的訓詁考據(jù)并不能滿足人們對追求義理的心理訴求,惟因如此,即使是在考據(jù)最盛之時,一些有思想的考據(jù)大家,如戴震等,仍難掩其內(nèi)在的對于義理追求的沖動。于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嘉慶后期,一些學者的治學,逐漸開始出現(xiàn)不拘漢宋門戶的取向,其中最能體現(xiàn)時代學術變化的代表,莫過于提出“崇宋學之性道,而以漢儒經(jīng)義實之”觀點的阮元(1764-1849)。阮元認為:“兩漢名教,得儒經(jīng)之功;宋明講學,得師道之益,皆于周、孔之道得其分合,未可偏譏而互消?!?45)其時,阮氏以朝廷大員兼學林領袖而倡言漢宋兼綜,學界風氣亦隨之丕變。(46)于是于鄭樵的接受,也就有了新的取向。例如其時的目錄學家,曾就學阮元,入詁經(jīng)精舍參與修輯《經(jīng)籍籑詁》的周中孚(1768-1831),即有“就唐以前言之,若必欲合數(shù)代為史,方成著作,然則亦當棄‘十七史’,而獨尊鄭樵《通志》矣”之說。(47)

         

        當然,當揭示漢宋門戶與對鄭樵的接受之聯(lián)系時,我們也注意到,即使是考據(jù)之風最盛、漢宋門戶最被強調(diào)的乾嘉時期,亦有一些學者在接受鄭樵之時,并沒有像那些執(zhí)著“漢學”尺度的學者那樣,將對鄭樵的評價牽強地與“宋學”相系,而是采取一種調(diào)和、折衷的立場認識和評述鄭樵。如乾隆年間的金石考據(jù)大家王昶(1725-1806),其《示長沙弟子唐業(yè)敬》,不僅在經(jīng)學研究上肯定宋明學者的價值,亦于史學稱:“杜佑《通典》鄭樵《通志》馬端臨《通考》王圻《續(xù)通考》,此匯史志而成者,千古天文、地理,以及民生國計,因革利弊,皆在于是,不讀此不足成經(jīng)世大儒”。(48)至于一些不以考據(jù)相高的文士,對鄭樵的接受,則從言論中也看不出什么漢宋門戶之爭的影響,如戲曲家李調(diào)元(1734-1803),言及鄭樵,甚至將之與程朱并稱曰:“莆田鄭樵在漁仲為宋名儒,其著作與程朱諸人相輝映”。(49)

         

        三、清廷建構的鄭樵形象與地方視域中的鄭樵

         

        言及清中期這種不拘漢宋門戶的接受鄭樵的學術取向,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方面,這就是清朝廷。作為掌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清廷,對于社會的導向,其影響還是很明顯的。

         

        清廷接受鄭樵的形象,明顯涂有試圖超越漢、宋學門戶的官方色彩。從明朝末年開始,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實際面臨著兩層重建:一方面,是面臨著如何重建因王陽明及其后學的沖擊而瓦解的意識形態(tài)——程朱理學,改變士人追求思想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又必須回應極端的王學流行而導致的社會反智傾向,回應明末出現(xiàn)的反反智主義的實學思潮。這兩個方面,也是與清廷“以夷入夏”后,如何獲取認同及合法性這個重大問題有聯(lián)系的問題。深思熟慮的結果,就是超然于學術門戶的漢宋之爭,在以各種方式強化理學意識形態(tài)統(tǒng)治地位,宣稱“朱子之道即吾帝室之家學也”(50)的同時,亦對明末以來士人對于知識追求而發(fā)展起來的經(jīng)典考據(jù)不置可否,甚至自己亦以博學自炫,以編纂各種大型史著以及類書、叢書等,達到強化其中華文脈承繼者的地位。以這樣的姿態(tài)所接受的鄭樵,自然會不同于那些堅守漢宋門戶的學者。關于清廷接受的鄭樵的形象,最直接的體現(xiàn)是《通志》的??背霭?。

         

        據(jù)《國朝宮史》記載:乾隆十二年(1747),在完成校刻《十三經(jīng)》《二十一史》后,乾隆帝又“命經(jīng)史館諸臣校刊”《通典》《通志》《文獻通考》。認為“汲古者并稱‘三通’,該學博聞之士所必資”。(51)其中具體到鄭樵《通志》,乾隆不僅在重刻《通典》序中有過比較,認為鄭樵學術的特點,是“主于考訂,故旁及細微”外,更在重刻《通志》序中說:“宋鄭樵氏以閎通之學,思欲極古今之變,會通于一”。其“所撰二十略者,包羅天人,錯綜政典,該括名物,上下數(shù)千年,首尾相屬,用功亦良勤矣”。與此同時,乾隆帝亦指出鄭樵學術的不足,認為“不能為之諱”,最后議論曰:“夫博物洽聞之士,殫畢生之精力,從容幾研,囊括貫串,勒為成書,宜其援據(jù)精而條理密,顧紀事纂言,尚不免于紕繆,若此豈非所謂多而不能無失者歟?而況設局分曹,成于眾手,動淹歲序,舉后忘前,亥豕魯魚,觸目而是,任操觚者其可不知所懼也乎?”(52)即將鄭樵《通志》的疏漏,歸之于著述之難。

         

        乾隆帝這種以統(tǒng)治者立場超越漢宋門戶的對鄭樵的評議,也為官方接受的鄭樵的基本形象定下了調(diào)子,決定了一般官方對鄭樵的解讀,不管具體著作的撰述者之學術傾向的是漢、宋哪家立場。例如,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的紀昀曉嵐,雖所學本在宗漢儒,長考證。但于官修《四庫全書總目》《通志》提要,盡管歷數(shù)《通志》諸略編纂不當和抄襲疏略,極言:“蓋宋人以義理相高,于考證之學,罕能留意。樵恃其該洽,睥睨一世,諒無人起而難之,故高視闊步,不復詳檢,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譏彈也”。但于最后,仍不得不依照乾隆帝定下的調(diào)門稱:“通史之例,肇于司馬遷……其例綜括千古歸一家言。非學問足以該通,文章足以容鑄,則難以成書……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于斯。樵負其淹博,乃綱羅舊籍,參以新意,撰為是編”。稱鄭樵“特其采摭既已浩博,議論亦多警辟。雖純駁互見,而瑕不掩瑜,究非游談無根者可及”云。(53)完全是按照乾隆帝的口吻,將鄭樵的疏漏歸因于著述之難。

         

        以乾隆帝為代表的清廷接受的鄭樵的學術形象,除代表朝廷立場的官修史書外,也直接決定清廷了科舉取士的標準答案。這里可以舉出吳省欽(1729-1803)的乾隆三十五年(1770)廣西鄉(xiāng)試的策問為例。該策問第二問史學曰:

         

        問自古載籍極博,諸史而外,足以備歷朝之掌故,括百氏之源流,大而制度典章,細而名物、象數(shù),綜甄畢具者,大要莫如《三通》。名為“通”何與?……斯三者增損因革分門果何似與?……我皇上右文稽古,嘉惠士林,特命詞臣校正《三通》,并續(xù)成《通考》。近復勅《通典》《通志》一體開館續(xù)修,甚盛典也。諸生涵泳圣涯,他日皆有珥筆編摩之任,其以素所研辨者,剖析言之毋隱。(54)

         

        如果說,上述這些相對正面的鄭樵形象,還是朝廷官方給與的,對于一些人來說,可能多少有些不那么情愿,如崇奉漢學的紀昀。但是,在鄭樵家鄉(xiāng)的士人那里,其所接受的鄭樵,就完全是另一番面目了。這里且不說地方史敘述中的鄭樵形象,僅就一般士人的認識而言試舉幾個例子。

         

        其例一:約乾隆十五年年前后仍在世的福建閩縣人郭起元,有《介石集》傳世,其中有《莆中使院徐星友約同訪夾漈草堂不果悵然有作》一詩曰:“曩哲垂緒言,由博斯返約;目不窮萬卷,奚稱道問學?莆中鄭漁仲,古今羅槖籥;緝成通典書,儒者資考索;挽近學術陋,見聞日淺薄……此地夾漈鄉(xiāng),瓣香欣有托……”(55)

         

        其例二:有福建侯官人陳壽祺(1771-1834),雖曾師事阮元,且與錢大昕、段玉裁等樸學大師往來,治經(jīng)一取漢學之徑,然言及鄉(xiāng)賢,亦改口吻曰:“吾鄉(xiāng)自宋以來,學者奉朱子為大師,百世無異議。如吳才老之于《尚書》,陳用之、晉之之于《禮》《樂》,黃文肅、敖君善之于《儀禮》,蘇魏公之于律算,鄭漁仲之于《通志》,陳季立之于《詩》音,黃漳浦、何元子之于古《易》,皆淵綜閎眇,負千載卓絶之識”。(56)

         

        鄭樵接受者的地方主義立場,亦影響到曾在福建地方任官的官員。例如彭蘊章(1792-1862),其籍雖是江蘇長洲,但因曾任福建學政,故論及學術,也說“閩故多理學經(jīng)術之士,晦翁、漁仲、高翥,千秋漳浦、安溪,羽儀近代,宜其操行卓絕,表峻節(jié)于崇山,汲古淵深,挹洪波于滄海。乃邇?nèi)帐苛譂u少根柢,以予按試所至,詞賦不乏可觀,而說經(jīng)之士寥寥焉。至于勵儒行,矜名節(jié),嗣先賢之芳躅,矯末俗之澆風者,猶時或遇之,以此嘆前賢之流澤長也”。(57)可見地域在人物品評中的間接影響,對于鄭樵的接受與形象塑造,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這也是我們分析鄭樵學術接受史需要注意的一個方面。

         

        注釋:
         
        ①顧頡剛:《鄭樵傳》,《國學季刊》第1卷第2期,第309頁。
         
        ②(元)歐陽玄:《歐陽玄全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85頁。
         
        ③(元)梁益:《詩傳旁通》卷十五,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89頁。
         
        ④⑤(元)梁益:《詩傳旁通》卷十三,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84,263頁。
         
        ⑥(明)宋濂:《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1頁。
         
        ⑦《四庫總目提要》卷七十,史部地理類八“雜記之屬”,《江漢叢談》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626-627頁。
         
        ⑧《游洋志》撰于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裁撤興化縣不久,原僅有殘缺抄本,并未雕校印行。1936年,游洋人張國樞據(jù)家藏抄本補綴付梓,改稱《福建興化縣志》。1999年,地方志編委會又以《游洋志》之名作為內(nèi)部圖書非正式出版了蔡金耀校訂本。
         
        ⑨(明)周華:《游洋志》,蔡金耀點校、莆田地方志編委會1999年內(nèi)部出版本,第77頁。
         
        ⑩(明)黃仲昭:《八閩通志》卷71《鄭樵傳》,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5頁。
         
        (11)《宋史》卷436《鄭樵傳》:“鄭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好著書,不為文章,自負不下劉向、揚雄。居夾漈山,謝絕人事。久之,乃游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趙鼎、張浚而下皆器之。初為經(jīng)旨,禮樂、文字、天文、地理、蟲魚、草木、方書之學,皆有論辨,紹興十九年上之,詔藏秘府。樵歸益厲所學,從者二百余人。以侍講王綸、賀允中薦,得召對,因言班固以來歷代為史之非。帝曰:聞卿名久矣,敷陳古學,自成一家,何相見之晚耶?授右迪功郎、禮兵部架閣。以御史葉義問劾之,改監(jiān)潭州南岳廟,給札歸抄所著《通志》。書成,入為樞密院編修官,尋兼攝檢詳諸房文字。請修金正隆官制,比附中國秩序,因求入祕書省繙閱書籍。未幾,又坐言者寢其事。金人之犯邊也,樵言歲星分在宋,金主將自斃,后果然。高宗幸建康,命以《通志》進,會病卒,年五十九,學者稱夾漈先生。樵好為考證倫類之學,成書雖多,大抵博學而寡要。平生甘枯淡,樂施與,獨切切于仕進,識者以是少之。同郡林霆,字時隱,擢政和進士第,博學深象數(shù),與樵為金石交。林光朝嘗師事之。”
         
        (12)在此之前所修相關志書,可參見《重刊興化府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蔡金耀點校前言。
         
        (13)(明)周瑛、黃仲昭:《重刊興化府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27頁。
         
        (14)(明)柯維騏:《宋史新編》卷一六六,明嘉靖四十三年杜晴江刻本。
         
        (15)《四庫全書總目》卷六十二“傳記類存目四”《東越文苑》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562頁。
         
        (16)(17)(明)陳鳴鶴:《東越文苑》卷三,《中國古代地方人物傳記匯編》第81冊福建卷一,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影印版,第79-80、79-80頁。
         
        (18)(21)(22)(明)陳子龍:《陳子龍全集》中,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1113、1112-1113、1113頁。
         
        (19)《明史》卷二五二《楊昌嗣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6525頁。
         
        (20)(清)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三十五“明末書生誤國”條,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806頁
         
        (23)(28)(清)皮錫瑞:《經(jīng)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41、341頁。
         
        (24)(25)(清)潘耒:《日知錄序》,《日知錄》卷首,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7、8頁。
         
        (26)(清)杭世駿:《杭世駿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二冊,第326-328頁。關于杭氏第一次充福建同考官之事,杭氏《榕城詩話序》“壬子之歲,余以試舉人入閩”句可證(見前引《杭世駿集》第1321頁)。第二次任己未科會試同考官事,參見嘉慶四年刻本《清秘述聞》卷十五。
         
        (27)(清)楊繩武:《鐘山書院規(guī)約》,《昭代叢書》辛集別編之卷十六,世善堂藏版。
         
        (29)(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版,第347頁。
         
        (30)(清)錢大昕:《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636頁。
         
        (31)(清)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余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331頁。
         
        (32)(清)王鳴盛:《蛾術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第853頁。
         
        (33)(清)洪頤煊:《筠軒文鈔》卷二,民國二十三年邃雅齋叢書本。
         
        (34)(36)(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nèi)篇”五《答客問上》,葉瑛《文史通義校注》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463-464、470頁。
         
        (35)(清)戴震:《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5年版,第四冊,第34頁。
         
        (37)(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nèi)篇”五《申鄭》,葉瑛《文史通義校注》本,第463-464頁。按民國嘉業(yè)堂《章氏遺書》本較此本于“不善作雕蟲篆刻耶”與“夫史遷絕學”之間,多“某君治是書也,援據(jù)不可謂不精,考求不可謂不當,以此羽翼《通志》,為鄭氏功臣可也。敘例文中,反唇相譏,攻擊作者,不遺余力,則未悉古人著述之義,而不能不牽于習俗猥瑣之見者也”70余字。
         
        (38)(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內(nèi)篇四”《釋通》,葉瑛《文史通義校注》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376頁。
         
        (39)《朱陸》:“治學分而師儒尊知以行聞,自非夫子,其勢不能不分也。高明沉潛之殊致,譬則寒暑晝夜,知其意者,交相為功,不知其意,交相為厲也。宋儒有朱、陸,千古不可合之同異,亦千古不可無之同異也。末流無識,爭相詬詈,與夫勉為解紛,調(diào)停兩可,皆多事也。然謂朱子偏於道問學,故為陸氏之學者,攻朱氏之近於支離;謂陸氏之偏於尊德性,故為朱氏之學者,攻陸氏之流於虛無;各以所畸重者,爭其門戶,是亦人情之常也。但既自承朱氏之授受,而攻陸、王,必且博學多聞,通經(jīng)服古,若西山、鶴山、東發(fā)、伯厚諸公之勤業(yè),然后充其所見,當以空言德性為虛無也。今攻陸王之學者,不出博洽之儒,而出荒俚無稽之學究,則其所攻,與其所業(yè)相反也。問其何為不學問,則曰支離也。詰其何為守專陋,則曰性命也。是攻陸、王者,未嘗得朱之近似,即偽陸、王以攻真陸、王也,是亦可謂不自度矣?!庇职矗宏P于戴震與章學誠二人之間學術觀點分歧的公案,詳參(美)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一書,而此書在國內(nèi)亦曾出版有多個版本。
         
        (40)(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外篇”三《家書二》,民國嘉業(yè)堂《章氏遺書》本。
         
        (41)(清)惲敬:《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二《與宋于廷書》,四部叢刊景清同治本。按:凌揚藻(1760-1845)《蠡勺編》卷二十一有“《通志》”一條,亦全錄此文。
         
        (42)《四庫全書總目》卷五十鄭樵《通志》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48-449頁。
         
        (43)《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鄭樵《爾雅注》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339頁。
         
        (44)(清)范家相:《詩瀋》卷二“集傳二”,文淵閣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0年影印版,第88冊第614頁。
         
        (45)(清)阮元:《研經(jīng)室一集》卷二《擬國史儒林傳序》,中華書局1993年版,上冊,第151頁。
         
        (46)(民國)徐世昌《清儒學案·心巢學案》有總結清代學術語,稱:“道、咸以來,儒者多知義理、考據(jù)二者不可偏廢,于是兼綜漢學者不乏其人”。(見中國書店影印本《清儒學案》冊4第336頁。)。按時持此說者頗多,如平湖朱壬林(1780-1859)即云:“漢學、宋學,不宜偏重,學以窮經(jīng)求道,一而已矣,本無所謂漢宋之分?!?《小云廬晚學文稿》卷二《與顧訪溪徵君書》);安徽胡承珙(1776-1832)亦有“治經(jīng)無訓詁、義理之界,為學欲無漢宋之分”說(《永是堂詩文集》卷四)。
         
        (47)(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三,清光緒刻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本。
         
        (48)(清)王昶:《春融堂集》卷六十八,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129頁。
         
        (49)(清)李調(diào)元:《童山集》文集卷十三“鄭夾漈遺集跋”,清乾隆刻函海道光五年增修本。
         
        (50)(朝)樸趾源:《熱河日紀》卷四《審勢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218頁。
         
        (51)(52)(清)鄂爾泰、張廷玉等:《國朝宮史》卷三十五,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671、672-673頁。
         
        (53)《四庫全書總目》卷50鄭樵《通志》提要,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49頁。紀昀這種接受鄭樵的取向,也是迎合清廷統(tǒng)治者超然漢宋門戶的意識形態(tài)要求,例如《四庫全書》經(jīng)部總敘在評議漢宋學術時說:“夫漢學具有根柢,講學者以淺陋輕之,不足服漢儒也;宋學具有精微,讀書者以空疏薄之,亦不足服宋儒也,消融門戶之見,而各取所長,則私心祛而公理出,公理出而經(jīng)義明矣”。內(nèi)心雖傾向漢學,但在官修書籍時卻顯出蛇鼠兩端、閃爍其辭的表述。
         
        (54)(清)吳省欽《白華前稿》卷二十,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71冊387頁。
         
        (55)(清)郭起元:《介石堂集》詩集卷七《莆中使院徐星友約同訪夾漈草堂不果悵然有作》,清乾隆刻本。
         
        (56)(清)陳壽祺:《左海文集》卷九《鄉(xiāng)貢士·海何君墓志銘》清刻本。
         
        (57)(清)彭蘊章:《歸樸龕叢稿》卷六《虛谷文集序》,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匯編》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57冊637頁。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