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盧昱】澹臺滅明:傳播儒家思想到江南

        欄目:文化雜談
        發(fā)布時間:2020-04-11 00:56:26
        標簽:儒家思想、澹臺滅明

        澹臺滅明:傳播儒家思想到江南

        作者:盧昱

        來源:《大眾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三月十六日辛巳

                  耶穌2020年4月8日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一句古語。那這句“不可貌相”,最初是贈給誰的呢?

         

         

         

        此人復姓澹(tán)臺,名滅明,字子羽。雖然他有一張不俊的臉,卻辦了一件漂亮的事兒……

         

        “行不由徑,則動必以正”

         

        澹臺滅明是春秋末期的魯國武城(今山東平邑縣南)人,比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異相,面貌丑陋,據(jù)說長得“額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當他去拜孔子為師時,孔老夫子心有不甘,卻抱守“有教無類”的理念沒有拒絕他,可總對他愛搭不理,讓這位澹臺同學坐冷板凳。

         

        投到孔夫子門下后,澹臺滅明并沒有受到老師的干擾,而是讀書用功,勤于思考。當時,孔子“以貌取人”,沒把澹臺滅明當回事兒,他非常喜愛的弟子言偃(字子游)卻對澹臺滅明甚為欣賞。

         

        言偃二十多歲就在澹臺滅明的老家擔任一把手——“武城宰”,實行孔子關(guān)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教誨。

         

        有一次,孔子路過武城,聽到琴瑟歌詠的聲音很高興,就微笑著對子游說:“殺雞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聽了回答說:“從前常聽老師說,在位的人學了禮樂之道,就能愛民;普通人學了禮樂之道,就很容易聽從教令,好治理,我現(xiàn)在就是實行這樣的教化啊!”

         

        孔子聽后非常高興,對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聽聽,他講得很對。我剛才說殺雞豈用牛刀,只不過是跟他開開玩笑罷了?!?o:p>

         

        孔子還問過子游:“你這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嗎?”子游借機贊美了澹臺滅明的高尚品格:“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向老師推薦同門,子游用了兩個最為典型的事例——“行不由徑”“非公不入偃室”?!皬健笔切÷?澹臺滅明平時走路只走大道,從來不抄近路、走捷徑。他做人也如此,一貫規(guī)矩本分、坦誠正直,從來不耍小聰明,不占小便宜。有時他甚至有點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當差多年,如果不是因為公務,他決計不會跑到子游的房間去。

         

        “行不由徑”雖是生活細節(jié),卻反映了澹臺滅明“為人公正無私”的品質(zhì)。春秋時期,禮制崩壞,法制闕如,社會秩序主要靠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來維系。如果人人都能像澹臺滅明一樣嚴守規(guī)矩,從“行不由徑”之類的小事做起,個人雖增加了一些麻煩,多走了幾步路,但社會秩序得到了維護,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人人都圖方便、走捷徑、占便宜,那么社會就亂套了。

         

        而“非公不入偃室”比“行不由徑”更深一層。平常沒事兒時就不去找領(lǐng)導,要去找領(lǐng)導肯定是因為公事,從不因為私利而去聲張。這更說明澹臺滅明的公正無私。明朝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對此曾評價道:“夫行不由徑,則動必以正,而無欲速見小之心可知。非公事不見邑宰,則有以自守而無枉己徇人之私可見。此滅明之所以為賢,而偃之所知者,唯斯人而已。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猶若是,等而上之,宰相為天子擇百僚,人主為天下?lián)裨紫?必以此類觀焉,則剛方正大之士進,而奔競諂諛之風息矣!”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的另外一位高徒子貢,在回答衛(wèi)國將軍衛(wèi)子的詢問時說:“被重視的時候不欣喜,被輕視的時候不發(fā)怒;如果有利于百姓,就要求自己廉潔,為君主做事,也為幫助百姓,這是澹臺滅明的品行?!笨鬃訉Υ嗽u價說:“獨自尊貴,獨自富有,是君子感到恥辱的,這符合澹臺滅明的品行?!?o:p>

         

        或許不懂或不愿接受官場規(guī)則,澹臺滅明的才華并沒有在政壇施展。自學成才后,他獨辟蹊徑,南下吳楚游歷講學。

         

        從此,一張丑臉誘發(fā)的春秋文化大事件徐徐展開。

         

        澹臺滅明并沒有因為在孔門受到冷遇而對孔子懷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為師,積極傳播儒家學說。他不但像孔子那樣釋《春秋》,習“六藝”,教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在教學中還提倡孔子提出的“誨人不倦”“有教無類”的態(tài)度,倡導“學而不厭”“不恥下問”的風氣,鼓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方法等。

         

        澹臺滅明南行至吳地,辦學授道主要是在今姑蘇城南的澹臺湖畔,湖因其命名。在那里,澹臺滅明開啟了興學易俗之風,使鄉(xiāng)民大受其益,對整個吳地影響很大,人們尊稱他為澹臺子。

         

        澹臺滅明到南昌后,先在鐘陵縣的鐘陵山上講學。當時求學者絡繹不絕,把整座山都擠滿了,澹臺滅明只好選擇將部分資質(zhì)較好的學生留下。后來,為紀念澹臺滅明,鐘陵縣易名為進賢縣,鐘陵山則改名為棲賢山。南昌舊城還有一座進賢門,也因紀念澹臺滅明而得名。

         

        知識淵博、道德高尚的澹臺滅明在江南地區(qū)受到了人們的愛戴,他的名氣很快傳遍了當時的各個諸侯國。當時,儒家在中原大地掀起了禮儀道德學習的熱潮,因遠離中原而未受到儒學青睞的地方都被稱為“南蠻之地”。而江西雖遠離中原,卻因澹臺滅明在南昌講學,使江西這塊土地“邁進了文明社會”,而免于被稱為“南蠻之地”。

         

        澹臺滅明在江南受到了人們的追隨,當?shù)馗鷱乃麑W習的有三百多人,極大影響了吳楚文化,形成當時儒家在南方一個有影響力的學派。史書上有一句話總結(jié)了他的成果:“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卞E_門下弟子三百,顯名于諸侯。江湖上的好事者杜撰著各種澹臺滅明的故事,有人說滅明攜寶玉渡河,船至水中央,二蛟夾擊,欲奪寶玉,滅明喝之:“可以義求,不可以力劫?!睋]劍斬蛟,并將寶玉投入河里,以示不吝嗇,寧讓錢,不讓言。

         

        此時,孔子已垂垂老矣,一方大耳還能聽到四方之事,他對自己的褊狹、荒謬進行了徹底反思,懊惱地自責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o:p>

         

        宰予是澹臺滅明的同門,能說會道,善于獨立思考,利口善辯?!犊鬃蛹艺Z》卷五《子路初見》中記載:“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予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笨鬃釉?“里語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矣。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意思是,澹臺滅明雖有君子之容貌(儀表不凡),但他的品行卻被容貌所掩蓋;宰予有文雅的言辭,但他的智慧卻滿足不了他的言辭。俗語說,識別馬的好壞,要看它拉車時的情況;辨別人的好壞,要看他的日常表現(xiàn)。這些言論是不能廢除的。我憑借著相貌來識別人,在子羽身上就失誤了;憑借言辭來識別人,在宰予身上也失誤了。

         

        西漢?;韬睢皥D史自鏡”

         

        澹臺滅明的人格力量感化著南昌地區(qū)的先民們。在南昌一直流傳著這樣的民間傳說,宋紹興年間,有個叫鐘傅的地方官初入洪州(今南昌),便動手拆墻筑城。由于驚動了不該驚動的地方,所以晚上鐘傅便進入古怪的夢鄉(xiāng),一名丑漢找到他一邊痛哭一邊訴說:“將軍為何暴我尸骨于墳墓外?”說完嘆氣走了。

         

        第二天就有百姓報告,在城東南角挖到一座墳墓,一檢驗發(fā)現(xiàn)是澹臺子羽的尸骨,立即停止施工,用磚瓦修復墳墓,并筑立一亭,后人又在離墓不遠處建了一座澹臺祠,因為當時建澹臺祠的四周磚瓦成堆,所以當?shù)胤Q其“瓦子角”。

         

        更神奇的是,在南昌西漢?;韬钅钩鐾恋目鬃右络R中,左下側(cè)竟也繪有澹臺滅明像??脊湃藛T認為,這件器物不僅是一面屏風,同時也是一面具有“圖史自鏡”作用的穿衣鏡。專家認為,劉賀這衣鏡照衣照面,也有照心的用途。做鏡者是希望劉賀在照自己衣冠容貌的時候能夠“圖史自鏡”,于鏡面中看到自己的衣冠形象,于鏡背上看到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事跡,把圣人的形象、故事當作鏡子,與自己進行對照,借鑒著圣跡賢語“三省吾身”,從而達到“見賢思齊”的目的。

         

        澹臺滅明在江西的影響延續(xù)至后世。經(jīng)過幾百年生養(yǎng),至宋代,江西儒文化逐漸步入巔峰,呈現(xiàn)出人才井噴之勢。澹臺滅明的影響除了在朱熹等江西歷史文化名人身上有清晰的體現(xiàn)外,他在江西聚徒講學也深深影響了后世書院的發(fā)展。書院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學校,它誕生于中唐時期。

         

        江西是講學書院的搖籃,這與2500年前澹臺滅明在江西聚徒講學頗有薪火相傳的意味。書院講學與當時澹臺滅明在進賢講學一樣,對江西儒文化的發(fā)展都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jù)介紹,兩宋、元、明時期,江西書院數(shù)量在全國獨占鰲頭,擁有全國聞名的白鹿洞、濂溪、白鷺洲、鵝湖、豫章等書院。

         

        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張岱在所著的百科類圖書《夜航船》序言里,也曾將澹臺滅明搬出來。他寫道,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卷足而寢。僧聽士子的談語里有破綻,乃問:“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士子回答道:“是兩個人?!鄙謫栐?“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鄙四诵υ?“這等說來,且待小僧伸伸腳。”

         

        “余所記載皆眼前極膚極淺之事,吾輩聊且記取,但勿使僧人伸腳則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睆堘分t虛地說道。

         

        傳說澹臺滅明去世后,被弟子安葬于南昌。還有一種說法,其弟子將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縣魏莊鄉(xiāng)土橋村西300米處)?!顿M邑古跡考》載:“先賢澹臺子墓,澹臺子羽墓在古武城曾皙墓東,《通志》:‘在費縣東北三十里’,諺曰‘澹臺墓,離河十八步’。然究以武城之墓為近理,《府志》亦云在武城者是。”

         

        儒家后學們將澹臺滅明列于曲阜孔廟大成殿前西廡內(nèi)從祀孔子。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在費縣關(guān)陽司建二賢祠,主祀曾參、子游。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關(guān)陽司巡檢胡世祚將澹臺滅明由從祀改為主祀,并將二賢祠更名為三賢祠。清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山東糧道孫星衍將錢泳手書墓碑一座立于武城澹臺滅明墓前。

         

        當然,澹臺滅明不知道歷史會有這樣一幕幕??蛇@兩千多年的時光卻印證了一個規(guī)律:原來,離開是為了更好地歸來……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