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名邦”延平歷史初探
作者:楊思誠 楊思浩
來源:《閩北日報》
時間:西元2016年12月1日
延平素有海濱鄒魯、理學名邦之稱。延平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戰(zhàn)國閩越國時期,南平這塊富饒美麗的土地,就成為閩越王活動的重要地區(qū)。到了東漢末年,群雄爭霸,江東太守孫策于公元196年趁機率軍南下進攻會稽,其太守王朗兵敗,逃至候官投奔商升,繼續(xù)據(jù)守。于是,孫策委派永寧長韓晏征討商升,然而卻敗北。孫策又改派南部都尉賀齊領兵討伐,一戰(zhàn)打敗候官長商升,奪取了候官。從此,孫吳政權統(tǒng)治延伸到閩江下游。為了便于統(tǒng)治管轄,孫吳政權在候官之北增設南平縣?!澳掀健边@個名稱首次以地名形式出現(xiàn)在閩北大地上。延平以其交通便捷、物產(chǎn)豐富的優(yōu)勢吸引了大批北方名門望族到此定居,給延平帶來經(jīng)濟與文化繁榮發(fā)展的機遇。到了“兩宋”時期,延平的經(jīng)濟與文化發(fā)展達到了鼎盛階段。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中央朝廷正式命名延平為南劍州,領轄劍浦、將樂、尤溪、沙縣、順昌五個縣。元滅了南宋,改南劍州為南劍路。到了元大德六年(1302年)南劍路又改為延平路,統(tǒng)轄南平、將樂、尤溪、沙縣、順昌,路府仍設在南平。這時“延平”之名又變?yōu)榈剌爡^(qū)域之名。
延平之所以譽稱“理學名邦”,離不開核心代表人物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以及他們龐大的弟子團隊,正由于他們弘揚理學,才有了著名的“閩學”體系?!袄韺W名邦”從形成到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兩宋”時期,一百多年歷史,他們是一代傳一代的師承關系。延平四賢不是同輩人;朱子也從未見過楊時和羅從彥,但他三十歲時成為羅從彥的嫡傳弟子李侗的學生;前后達十年之久。他繼承了“二程”理學之真諦,并集理學之大成,創(chuàng)立了影響深遠的“朱子學”(即“閩學”)。朱子學的核心思想在《四書·集注》。在這之前程顥、程頤、楊時、羅從彥、李侗等先師都對《四書》做過注解或闡述,但朱子的注解比起他們更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理學名邦”譽稱最早提及的是元朝。到了明朝洪武元年(1368)延平路又改為延平府。清統(tǒng)治中國時繼續(xù)沿用延平府。民國以來,南平多次作為地級市的稱謂名貫天下;如今的延平區(qū)才是實打實的縣級區(qū),歷史仿佛開了個玩笑,南平又回歸到延平。根據(jù)許多史料記載,到了明、清時期,延平四賢的理學思想和著作早已深入到全國各地家家戶戶以及社會的方方面面;那時朝廷明確規(guī)定:理學作為朝廷選拔人才的必修、必考的課程。學生若不讀延平四賢書根本無法入仕;甚至連中秀才和舉人都難。當時朝廷科舉考試的命題都離不開《四書·集注》,這充分說明了理學在朝廷的崇高地位。在明朝朱棣皇帝的殿試命題中必有一題是理學內(nèi)容;明永樂十年(1412)榜狀元馬鐸正是由于十分了解和熟透延平四賢,他在殿試中駕輕就熟、從容應答;他十分稱贊和肯定楊、羅、李、朱的理學思想和治國理念,提出了“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而遠近莫不一于正?!贝舜鹫兄扉ο聭眩谑潜粴J定為此榜狀元。到了清朝,延平四賢和理學名邦的社會影響仍不稍減。清朝康熙皇帝十分贊賞楊時、羅從彥、李侗、朱熹的理學思想和治國方略,欣然親自提筆御贈延平四賢四塊條幅,分別是:御賜楊時的“程氏正宗”、御賜羅從彥的“奧學清節(jié)”、御賜李侗的“靜中氣象”、御賜朱熹的“大儒世澤”。延平碩儒迭出,實屬罕見,充分表明延平文化底蘊之深厚。
歷史上,南平經(jīng)濟發(fā)展有賴于北方士族的南遷,第一波移民潮緣于東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衣冠南渡”、“八姓入閩”,而延平這片沃土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這天然的良好地理條件吸引了南渡的北方人紛紛選擇定居南平地區(qū),從而改變了延平經(jīng)濟與文化落后的局面。到了唐朝末年,藩鎮(zhèn)割據(jù),加上異族頻頻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戰(zhàn)亂不斷,經(jīng)濟蕭條,民不聊生,大批北方人不得不逃離中原,爆發(fā)了第二波移民浪潮,他們紛紛逃到閩北地區(qū),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較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勞動力,而且還帶來了中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而延平水陸交通便捷、物產(chǎn)豐富,吸引了一部分北方人選擇留在這里生活。到了“兩宋”時期,南平已發(fā)展成為經(jīng)濟相對發(fā)達的地域,隨之而來的文化繁榮也自然應運而生,這就是延平成為理學名邦的社會基礎。
從東晉到隋唐末,兩次大移民潮把大批北方人吸引到延平,帶來大批勞力和較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為閩北經(jīng)濟發(fā)展派上用場。名門望族的定居也帶來了大量資金,進一步促進了閩北經(jīng)濟的發(fā)展;社會賢達名士南遷又把優(yōu)秀的中原文化、吳越文化和楚漢文化也帶到了閩北,特別是閩北的重鎮(zhèn)延平,這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進一步充實了日漸豐富的閩北文化,為延平成為理學名邦做一鋪墊。一批文人入閩,安居南平,著書立說,講授辦學,從而有力地帶動了延平文化的發(fā)展。況且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等中原文化的領軍人物,雖然他們?nèi)嗽谥性?,然而他們所培育的杰出弟子不少是南方人。楊時和游酢就是程顥、程頤所教授的高徒,張載、周敦頤、邵雍等理學家也影響過他們。楊時、游酢到洛陽求見程頤,曾留下“程門立雪”的尊師典故,成為千古佳話。羅從彥也曾不遠萬里到洛陽求訪程頤,后在程頤的引導下,重返南劍州將樂縣,拜先賢楊時為師。先賢楊時南傳“二程”理學,開辟閩學之先河,為延平日后鑄就理學名邦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還是莆田人陳宓擔任南劍州知州時,在延平城南九峰山麓,仿白鹿洞書院的模式建造了延平書院。這是“兩宋”時期福建最早的官辦書院,聘請蔡念成為院長,請朱熹門人真德秀授課,請江西學者李燔(朱熹弟子)制定學規(guī),并購置學田,以贍生徒。
還有一位重修毀于戰(zhàn)亂的延平書院作出貢獻的延平知府徐元杰。他是朱子門下的陳文蔚和真德秀的弟子,是紹興五年(1232)中的狀元。他十分追崇程朱理學,執(zhí)政之余,每月至少一次親往延平書院宣講儒學和理學。他本人還親自為學院學生制定“日習常式”(即現(xiàn)今的課程表)。
延平書院的創(chuàng)辦終于結束了書院私辦的歷史,也促進了延平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中舉入仕的延平杰出文人頻頻出現(xiàn)。古代延平出現(xiàn)了五步一塾,十步一庠的文教繁榮景象——被譽為“鄒魯之邦”和“理學名邦”。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