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一浮的儒學楷定
來源: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六月廿一日乙酉
??????????耶穌2020年8月10日
教化的儒學·儒學的教化
2020年8月8日19:00-21:00,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輔仁國學講座經(jīng)學與哲學系列之“馬一浮的儒學楷定”講座在線順利舉辦。本場講座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許家星教授組織策劃,有幸邀請到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何俊教授擔任主講人,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田智忠副教授主持。校內(nèi)外學生及學界同道約200人參與了此次講座。
正式開講前,主持人田智忠副教授指出輔仁國學研究所與馬先生的特殊淵源。蓋輔仁國學研究所首任所長李景林教授師承金景芳先生,而金老則曾受業(yè)于馬一浮先生開辦的復性書院。故此,本次講座對輔仁國學所具有一種特殊的紀念意義。
何教授首先詳細介紹了馬一浮先生的生平事跡,并以“乘化而行,歸全順正”來概括馬一浮的一生,特別指出,與同時代學人思潮相比,馬一浮學貫中西,對時流對西學認識之不足、對西制學習之盲目表達出不同態(tài)度,認為“時人盛慕歐制”,“徒以其器耳”,對“上所以為政,下所以為教”以及如何進而為“道”并沒有深入理解。
然后,何教授對馬一浮的為學方法和特點做了系統(tǒng)概述。馬一浮所謂“楷定”不同于“確定”,有“則仁智各見,不妨各人自立范圍,疑則一任別參,不能強人以必信也”,但也不同于“假定”,“楷定則是實見得如此,在自己所立范疇內(nèi)更無疑于義也”。馬一浮“楷定”國學名義,指出“吾今言國學是六藝之學,可以該攝其余諸學”。馬一浮對《漢書·藝文志》雖有高度的肯定,但他論諸子,不取《漢志》的諸子出于王官說,而取《莊子·天下篇》的諸子出于六藝說,以示學術源自學人自由的學與思,獨立于官吏。馬一浮學問特點可以概括為:“在出入于中西與佛學的基礎上來建構思想”,“不是舊式的學問家,而是新式的思想家”,“對中國文化之前途深懷自信,對傳統(tǒng)繼承、中西交融有深刻見識與堅守”。
最后,何教授對馬一浮的六藝論作了重點分梳。第一,馬一浮明確提出“六經(jīng)該攝一切學術”的觀點,通過把傳統(tǒng)中國的知識歸藏于六藝、闡明六藝的性質(zhì)、六藝該攝西來學術三個方面分別澄清了“六藝論”的基礎、要義和氣象。第二,馬一浮“六藝論”是學者“優(yōu)柔自得”的結果,因為義理無窮,先儒論說精詳,傳統(tǒng)知識世界層巒疊嶂、宜若紊亂,欲善會此義,必須有所抉擇和入處,解決辦法是“知識統(tǒng)類的構建”,“統(tǒng)是指一理之所該攝而言,類是就事物之種類而言”,“今舉六藝之道,即是拈出這個統(tǒng)類來”。第三,六藝(六經(jīng))為何能統(tǒng)攝一切學術?這可以從兩個角度看,從知識的角度看,六經(jīng)構成了圓滿的系統(tǒng);從人生的角度看,六經(jīng)完整地對應了人的需要。馬一浮指出“六藝之學,是自然流出的”、“六藝之學,是自心本具的?!笨傊?,“六藝之道是前進的,決不是倒退的,切勿誤為開倒車”,“是日新的,決不是腐舊的,切勿誤為重保守”,“是普遍的,是平民的,決不是獨裁的,不是貴族的,切勿誤為封建思想”。所以,馬一浮深信“世界人類一切文化最后之歸宿必歸于六藝,而有資格為此文化之領導者,則中國也”。在那個歐風美雨、西學沖擊的時代,馬一浮出入其中,返歸六經(jīng),構建出一套沉潛圓融、自成一體的思想體系,表現(xiàn)出“一代儒宗”應有的氣度和高度。
講解結束后,主持人田智忠副教授作了簡要評論并組織了有序討論。何教授對大家提問的“六藝、六經(jīng)、五經(jīng)的區(qū)別”、“如何評價馬一浮六藝論”、“‘六經(jīng)該攝一切學術’如何應對今天的學術、知識”等話題做了精彩回答和解釋后,講座落下帷幕。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朱漢民】師道復興與宋學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