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瑯琊文化與四時五行研討會征稿啟事

        欄目:通知公告
        發(fā)布時間:2020-11-07 00:27:02
        標簽:四時五行研討會、瑯琊文化

        瑯琊文化與四時五行研討會征稿啟事

         

        《史記》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又曰“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登瑯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瑯邪臺下,復十二歲,作瑯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既已,齊人徐巿(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巿發(fā)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

         

        秦始皇五巡天下三巡瑯琊,漢武帝二巡瑯琊一登不其,“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古齊國的傳統(tǒng)是“禮祠八神”,瑯琊臺是古齊國王公的悠游圣地,也是秦漢禮祀四時之神的儀式現場:“四時主,祠瑯邪,瑯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八神將自古而有之……其祀絕莫知起時”。古人常云“四時五行”、“五行四時”,又曰“必順于四時”、“播五行于四時”,時間意義的四時與五行是直接關聯的,更緊密關聯于陰陽;原始五行是天道(黃道)歷數概念,思孟學派五德論援人德五(仁義禮智圣)上通天道曰德之五行,后思孟的鄒衍學派五德論援五材(金木水火土)比德天道五行而以五材稱之,此是先秦中國五行說(孔孟鄒)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

         

        《黃帝內經·素問》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清高世栻《黃帝內經直解》曰:“其知養(yǎng)生之道者,能取法于天地之陰陽,調和于五行之術數,知陰陽術數之道?!钡簡⒊f陰陽五行是“二千年來迷信之大本營”,范文瀾說它是“天字第一號”、“天字第二號”學說,顧頡剛說“五行,是中國人的思想律,是中國人對于宇宙系統(tǒng)的信仰”,齊思和則說“吾國學術思想,受五行說之支配最深……為中國傳統(tǒng)學術思想之中心”,金木水火土云云深入東方觀念。

         

        中國先秦古人所謂“五行”為何?與四時與天道與養(yǎng)生究竟何關系?為深入研討先秦(含秦)的四時五行觀念,研究瑯琊“四時主”祭祀古禮以及古人養(yǎng)生求壽文化,值此2020年徐福遠航東渡2230年之際,青島黃海學院徐福與瑯琊文化研究中心等將舉行“瑯琊文化與四時五行研討會”(日后將舉行其他瑯琊徐福與東方文化專題研討會)。茲將征稿要求及會務信息發(fā)布如下:

         

        【研討地點】青島市黃島區(qū)靈山衛(wèi)青島東方影都(具體賓館另見正式報到通知函)。

         

        【研討時間】2020.12.5-7(周六七一),12.5(周六)報到、12.7日(周一)離會。

         

        【研討內容】先秦四時五行觀念之源流;周秦四時主祀禮與天道觀;《黃帝內經》的成書與五行駁雜論;先秦齊燕方士養(yǎng)生觀念研究;瑯琊臺考古與先秦秦漢北方海上交通研究;秦東門與漢交門宮研究;徐福與瑯琊詩賦研究;青島養(yǎng)生文化與養(yǎng)生資源研究。

         

        【研討主辦】青島黃海學院徐福與瑯琊文化研究中心、青島瑯琊臺風景名勝區(qū)。

         

        【研討協辦】青島瑯琊康成書院

         

        【會務聯系】郵箱langyakc@126.com,微信號langyakc,電話18853283279

         

        【截稿日期】2020年11月25日(論文投稿郵箱見上)。

         

        【文章要求】圍繞主題,字數不限,也可簡明提綱,論旨清晰,言之有據。(以文會友,將甄選論文參會;因疫情,會議規(guī)模有限制,請諒解。)

         

        【特別說明】獲正式報到通知函者,會議期間食宿免費;往返交通費自理,市內交通自理。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