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與小人
作者:王蒙(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原文化部部長)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正月廿九日己未
耶穌2021年3月12日
君子小人之辨
長期以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儒家學派,強調(diào)中國特色的精英文化,對這種中國特色精英的說法,可以是“國士”“士大夫”,可以是“大丈夫”,可以是“仁者”“義士”,可以是“君子”。君子的對立面是小人。君子對比小人的說法在各界各地各群體中,最為膾炙人口,廣泛流傳。
君子小人,基本上不是一個階級官職與經(jīng)濟地位的說法,而是一個對于教育教養(yǎng)、文明程度、品質內(nèi)涵、精神素質的高低文野闊狹美丑的分辨。在庶民當中,“小人”云云,最多言其低下,并不意味著多么惡劣。孔孟都指出“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的特點,這里的小人指的是缺少更大的格局,更大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調(diào)整、應變與發(fā)展能力的普通人。
但在高層權力運作空間,“小人”之稱就很可怕了。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小人的得計,被認定為后漢皇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
君子的中庸之道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o:p>
就是說君子是守持中庸之道的,小人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君子對于中庸之道,是時刻都在踐行的,小人那里的中庸之道不能守持,因為小人是要胡作非為的了。
孔子等大儒提出了大量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如“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都比較容易理解,但為什么君子講究中庸,小人反對至少是不守持中庸呢?
這是孔子等的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什么是中庸,中的含義是準確、合適,不過度也不折扣,不片面,不極端,毋為已甚。用今天的話說,是科學性、準確性,其義更近乎去聲的中,打靶十環(huán)的中。庸是正常、普通,是可用與有用,即有效性、務實性與建設性。君子是受過教育的,懂得自律的,有家國擔當?shù)?。他們注重個人修養(yǎng)與思想境界,做事追求準確、適宜、正常、有效,防止使氣任性、感情用事、夸張無度、過猶不及、毛澤東稱之為:裝腔作勢、借以嚇人。
這里說的肆無忌憚,正是由于小人言行沒有尺度,沒有標準,沒有界限,沒有底線,也就沒有了原則,沒有了掌控自律,就會是風、鬧、震、哄俱全,與人為惡、渾水摸魚、興風作浪。
說到這里,此種小人說,或與民粹含義有相通處,他們有一定聲勢,需要很好地對待與團結,他們常常有對于高大上者的羨慕嫉妒恨,而在所謂優(yōu)勝者倒霉的信息中獲得安慰、宣泄與快感。他們?nèi)嗽埔嘣?,幸災樂禍、添油加醋、唯恐高大上不長體癬爛瘡。
君子小人的問題,是品德的問題,也是修養(yǎng)教化的問題,還是治理與用人中的課題。想想2000多年前有關的一些說法,不能不佩服先賢的眼光與警示。
責任編輯:近復
【上一篇】【王杰】孟子心目中的“君子”
【下一篇】【鹿匋】與孟子有關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