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金春峰】論儒學(xué)與詩的發(fā)展流變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3-17 16:30:49
        標(biāo)簽:孔子、建安風(fēng)骨、漢代、陶潛

        論儒學(xué)與詩的發(fā)展流變

        作者:金春峰(人民出版社編審,研究方向:中國哲學(xué)史)

        來源:《湖南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1年第1期

         

        摘要

         

        以詩史的幾個發(fā)展階段:孔孟荀至兩漢、建安風(fēng)骨、陶潛及唐代杜韓,說明詩的流變——內(nèi)容和形式與儒學(xué)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上述詩之特殊面貌的出現(xiàn),內(nèi)在原因皆由于儒學(xué)之變化??鬃訉υ娮髁俗杂X反思,肯定抒情詩對生活的重要性,指出生活詩意化的方向。孟荀讓詩轉(zhuǎn)向政治化史詩化,導(dǎo)致建安風(fēng)骨的建立,直接影響盛唐。陶潛田園詩乃生活詩意化的實現(xiàn),開出詩之清新自然之抒情新流派。陶詩之自然乃孔門“風(fēng)于舞雩,詠而歸”之自由和愉情懷,非莊子“不與世俗處”之山林自然?!安涣x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君子憂道不憂貧”,乃陶詩之精神風(fēng)骨。已出文學(xué)史多歸陶于莊,實大謬不然。評詩乃對詩的詮釋,與評詩者之精神學(xué)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

         

        關(guān)鍵詞:孔子;漢代;建安風(fēng)骨;陶潛;生話的詩化;

         

        不少著名中國文學(xué)史論中國詩詞,都如一個展覽館,分館陳列?!对娊?jīng)》《屈賦》《漢賦》《唐詩》《宋詞》等,不見其內(nèi)在發(fā)展演變脈落及其與儒學(xué)之關(guān)系。本文試圖作一補充論述。

         

        一、孔子對詩的反思

         

        中華文化自古有兩大瑰寶享譽世界,這就是歷史與詩。孔子教學(xué)生,居于首位的是詩與史,謂:“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雅,高級典雅之謂。他教詩的教材是《詩三百篇》,就是現(xiàn)在的《詩經(jīng)》。它基本是抒情的,每首詩情景合一、情理合一、天人合一1,是現(xiàn)實的、世間的,又是情趣高雅、超乎低俗的。也歌頌武人大將、開國干城、先王偉業(yè),有如英雄史詩,但抒情詩是主要的。這些詩孔子以前已集結(jié)為書,供貴族學(xué)習(xí),但并未有人對它的意義、特點及它對人生的作用進行反思??鬃邮堑谝粋€對之進行自覺反思的人。經(jīng)過反思,《詩經(jīng)》就變成“為我”的存在了。

         

        孔子的反思可歸納為三點:一是肯定它的抒情的性質(zhì),指出它對人生的意義;二是指出它對文學(xué)的意義;三是指出評詩的標(biāo)準(zhǔn)。

         

        關(guān)于第一點,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2“無邪”不是合乎禮,而是“直”的意思?!八肌敝盖樗?、思念,認(rèn)為《詩經(jīng)》每一篇都表達了情感的真實,是好的,沒有一篇不是如此。

         

        孔子對孔鯉的教育,有兩次見于《論語》,都是要他學(xué)詩。一次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另一次說:“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歟?”4“正墻面而立”不是前面無路可走,而是“面壁”,如達摩面壁九年,直如一木頭人?!盀椤钡囊馑际遣粌H要讀,且要做到,要作像《周南》《召南》之詩那樣有情有禮之人。

         

        《周南》《召南》之詩,如《關(guān)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漢廣》:“漢有游女,不可求思”,等等,確是情思綿綿,有情有禮的?!遏斦f》解《漢廣》,說:“江妃二女……出游于江漢之湄,逢鄭交甫。鄭見而悅之……求女之佩。女與之,稍后視佩,空懷無物,二女亦不見?!鄙喜┖啞犊鬃釉娬摗氛f:“《漢廣》不求不可得,不攻不可能,不亦智(恒)乎?”這并非謂事實上不可得,不可能,乃必然不可得。所以如此,則因二女為神女也?!陡瘃分v“歸寧父母”,《卷耳》講懷念遠(yuǎn)征丈夫,《桃夭》表現(xiàn)出嫁的喜悅,《汝墳》講夫妻情深,《野有死麕》講“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類如苗族山洞定親)。抒情之濃而有禮,在《詩經(jīng)》中莫如《周南》《召南》了。這樣的抒情佳作在十五“國風(fēng)”中很多,如:《秦風(fēng)·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痹诋?dāng)時的東方與西方,恐怕再也找不到比這更美的抒情詩了。全詩意境飄逸,神韻悠長。姚際恒稱贊說:“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全詩不著一個思字、愁字,然而讀者卻可以體會到詩人那種深深的企慕和求之不得的惆悵。”5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蓖醴蛑督S詩話》說,這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6,遂成為千古名句。

         

        《鄭風(fēng)·風(fēng)雨》:“風(fēng)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風(fēng)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yuǎn)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鄭風(fēng)·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邶風(fēng)·靜女》:“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其中有朱熹所謂“男女淫奔之詩”,孔子都說“思無邪”,因為直抒胸臆,不事雕飾,其情乃是生活的正當(dāng),人生之真情。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季札春秋末年到魯國參訪聽詩,每詩都以弦歌表演,都是樂曲。這種詩教可以說是人文精神之落實于人格,落實于生活。由孔子的指點和倡導(dǎo),中國文化早早地把生活詩意化了8。

         

        關(guān)于第二點,孔子說:“不學(xué)詩,無以言?!薄把浴辈恢皇侵竿饨晦o令,還指所有的文學(xué)體裁?!对娊?jīng)》是“言”的主要代表,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都是詩;但不止于此,中國的小說如《金瓶梅詞話》《聊齋志異》《紅樓夢》等,皆是“言”的載體。按孔子的說法,其內(nèi)在精神全在于抒情,而非人物性格之完整發(fā)展與情節(jié)之曲折展現(xiàn)。如《紅樓夢》,其故事情節(jié)多為抒情而設(shè)。林黛玉多愁善感,身世悲凄,自出場至終結(jié),形象和性格就是如此,留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是“葬花詩”。概括言之,中國的各種表達“言”的文學(xué)體裁,包括史書,按孔子所說,都應(yīng)經(jīng)過《詩》的薰陶,詩的洗禮。即便是畫,亦“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故中國畫作自古即與西方之透視寫實有別。書法亦如此,其神品、逸品、精品,亦是字中有詩有畫。故“不學(xué)詩無以言”實實抓住了中國文學(xué)的根本特點與精神9。

         

        關(guān)于第三點,詩的評價理論,這見于孔子下列論述: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

         

        “興”不只指“賦、比、興”之作詩方法,也指人生情感之“興起”?!坝^”,觀風(fēng)俗民情與政治得失,觀典型模范人物之垂范?!叭骸?,團結(jié)人群、群體。如“呦呦鹿鳴”“伐木丁丁”等?!霸埂保从趁裆部喟г?。興、觀、群、怨是孔子對“三百篇”內(nèi)容與社會功能的分類,亦成為中國詩歌創(chuàng)作的指導(dǎo)原則與評論標(biāo)準(zhǔn)。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唬骸Y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10三句詩翻譯出來是:“笑得甜甜的,秋波流連,天生麗質(zhì),光彩照人。”“素以為絢”指“素”本身即是“絢”。孔子就此點出,天然美是第一位的,“繪”是第二位的。子夏領(lǐng)悟了,說:“評論詩,也是禮在后吧?”孔子說:“啟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矣!”也就是說,評論詩第一要看表達的內(nèi)容——情和志,第二才是藝術(shù)形式。

         

        黑格爾論抒情詩,說:“一縱即逝的情調(diào),內(nèi)心的歡呼,閃電似的無憂無慮的謔浪笑傲,悵惘、愁怨和哀嘆,總之,情感生活的全部濃淡色調(diào),瞬息萬變的動態(tài)或是由極不同的對象所引起的零星的飄忽的感想,都可以被抒情詩凝定下來,通過表現(xiàn)而變成耐久的藝術(shù)作品?!薄笆闱樵姷倪@方面的樂趣,有時是來自心情的一陣清香,有時由于新奇的觀照方式和出人意外的妙想和雋語?!?1孔子之強調(diào)“言詩”以“素”(情感、內(nèi)容)為先,正是對抒情詩之內(nèi)在本質(zhì)之深刻體會和把握。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者見山之林木蔥郁,生機盎然,會有詩興產(chǎn)生而歌之。智者見水之清澈透明,流變?nèi)f方,會為詩以贊之。這昭示,山水本身并無自在的美,它的美是與審美主體之美感相聯(lián)系的。有如金圣嘆所謂:“詩非異物,只是人人心頭舌尖所萬不獲已,必欲說出之一句說話耳?!蛟娭姓掠形囊?,此固儒者之所矜為獨能也。若其原本,不過只是人人心頭舌尖萬不獲已,必欲說出之一句說話;則固非儒者之所得矜為獨能也?!?2以上孔子對詩的反思,對后世有深遠(yuǎn)影響,為中國詩學(xué)的自覺發(fā)展奠定了根基。

         

        二、孔門詩論的變化與漢代之詩教

         

        孔子以后,孟子對詩的看法發(fā)生了變化。這有兩個方面:一是他把《詩》與《春秋》相提并論,“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3把《詩》與《春秋》等同,這就把詩的歷史記事和政治作用突顯了出來,抒情和美化心靈的作用被退居次要地位了。二是“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14。突顯了志和意對于詩的主導(dǎo)作用?!睹献印分幸姌O多,如“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尊親之至,莫大乎以天下養(yǎng)。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養(yǎng),養(yǎng)之至也?!对姟吩唬骸姥孕⑺迹⑺嘉﹦t’,此之謂也?!睌嗾氯×x,以詩為解釋道義、道德服務(wù)。故《詩經(jīng)》的性質(zhì)與功能作用,至孟子而發(fā)生了一大轉(zhuǎn)變。

         

        荀子繼承了孟子,說:“故《書》者,政事之紀(jì)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jì)也。故學(xué)至乎《禮》而止矣?!?5“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对姟费允?,其志也,《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故《風(fēng)》之所以為不逐者,取是以節(jié)之也;《小雅》之所以為《小雅》者,取是而文之也,《大雅》之所以為《大雅》者,取是而光之也,《頌》之所以為至者,取是而通之也。天下之道畢是矣。鄉(xiāng)是者臧,倍是者亡;鄉(xiāng)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也。”16詩完全為“道理”為政治服務(wù),失去其獨立性與抒情的本質(zhì)特性。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公羊春秋》居于政治首位,《詩》成了“五經(jīng)”之“經(jīng)”,孟子、荀子關(guān)于詩的觀點在漢代占據(jù)了支配主導(dǎo)地位。于是,一方面《詩經(jīng)》大為普及了,詩的地位極大提升了;另一方面,“以三百篇作諫書”,政治史詩和其道德教化作用成為關(guān)注的中心。

         

        成帝時,外家王氏專權(quán),劉向上書進諫,通篇都是引詩17,《春秋》以前之《詩》都被提出作為政治盛衰的諷諫。這無意中也成了士人學(xué)詩的樣板,直接影響到建安風(fēng)骨的產(chǎn)生。

         

        為了諷諫,《詩經(jīng)》那樣的四言短篇不能滿足要求了,于是長篇鋪陳、場面宏闊、敘事為主的漢賦產(chǎn)生了。

         

        東漢,衛(wèi)宏為《毛詩傳》作《大序》《小序》,每篇詩都作政治道德之史詩解。十五“國風(fēng)”及《蒹葭》這樣的抒情詩也被說成政治道德史詩;《周南》《召南》成為歌頌后妃道德楷模之作。隨著毛詩的獨存,《詩序》的影響大為增加,詩的創(chuàng)作潛移默化地就往史詩與道德說教的方向流去了,有如黃河幾字灣;東漢末,王綱解體,“建安風(fēng)骨”就釀造出來,成了詩之發(fā)展的一個承前啟后的新階段。

         

        建安士人直承孔孟的人文傳統(tǒng),恢復(fù)了個人的鮮活的有情有義的人生。而因時代的巨變,有如《魯詩》所引幽厲及宣王中興,政治歷史視野和忠義之志,成為建安詩(包括《胡笳十八拍》《古詩十九首》等)的主流和風(fēng)骨。

         

        三、建安風(fēng)骨的開創(chuàng)者——曹操

         

        建安風(fēng)骨的開創(chuàng)者曹操,文武兼?zhèn)?,一世英豪,其詩作對杜甫及后代詩作之巨大影響,前人許多評詩者都盛加贊譽?!妒勒f新語·豪爽篇》載,晉人王敦,每酒后輒詠“老驥伏櫪”四句,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明人胡應(yīng)麟說:“(漢)高帝《鴻鵠歌》是‘月明星稀’諸篇之祖……氣概橫放,自不可及。后惟孟德‘老驥伏櫪’四語,奇絕足當(dāng)?!?8王夫之評論說:“孟德樂府,固卓犖驚人,而意抱淵永,動人以聲不以言?!?9

         

        那么這風(fēng)骨是如何造成的?究其原因,首先肯定與曹操個人的天賦有關(guān),但更重要的是與曹操手不釋卷、酷愛詩書有關(guān)。漢代之詩書,已有《史記》和《漢書》,不僅表彰忠烈,亦且文思飛揚,流光溢彩,曹操自小受到詩書強烈薰陶。曹詩特重恩情,不忘故鄉(xiāng),憂國憂民,充滿忠烈義氣,絕非偶然或天生,乃詩書薰陶有以如此。

         

        后人對漢代多有誤解,以為漢代士人天天在講天人感應(yīng),災(zāi)異譴告,實際上他們乃是最能犯顏直諫、直陳君之過失的一群人,大有子思諫魯穆公之遺風(fēng)。天災(zāi)不過是提供他們直陳政事過失、民生疾苦之機會而已。像鮑宣那樣的“民有七死七亡”的諫諍之言,后世何嘗有過?從民間士人之精神風(fēng)貌,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xué)對朝廷桑弘羊等人的批判及東漢末年黨錮之禍的清議人物,可以一睹其風(fēng)采。曹操就是直承黨錮諸清流之精神、骨氣而起的人物。

         

        漢朝以“三綱”為天授,后世乃認(rèn)為漢人專制氣息特濃,不知漢代古風(fēng)未亡,大偽未興。夫妻男女關(guān)系,遠(yuǎn)較宋代以后自由。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故事及《古詩十九首》之夫妻恩愛貞情,如后世梁祝故事,皆首出于漢代,并非偶然。漢代為臣下者多滿懷忠義與立功創(chuàng)業(yè)豪情。賈誼、董仲舒、魯申公、轅固生、鮑宣、李固、張騫、蘇武、衛(wèi)青、霍去病、班超等均出在漢代,亦非偶然。文化學(xué)術(shù)上,漢代亦是極有創(chuàng)造力的時代,有《公羊春秋學(xué)》《漢易學(xué)》,有《史記》《漢書》,五言詩亦產(chǎn)生于漢代,古拙質(zhì)樸,情真意厚。建安詩風(fēng)即乘此而起。

         

        青年曹操是漢代忠義文化的杰出表現(xiàn)者。他鋤豪強,誅殺宦官權(quán)貴,起兵誅董卓,皆個人忠義之氣所為。東漢朝廷,靈帝時已名存實亡,乃引發(fā)戰(zhàn)亂之禍根。對清流大開殺戒,宦官專權(quán),政治黑暗達于極點,人人可得而掃滅之。曹操起兵即非朝廷授命,以后“挾天子以令諸侯”,有策略一面,也有恩義情結(jié)的作用。曹操能寫出許多詩作名篇,突顯史詩的特點,具濃郁忠義之氣,都是漢代正統(tǒng)忠義文化薰陶的結(jié)果。

         

        曹操《度關(guān)山》曰:“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jīng)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于鑠賢圣,總統(tǒng)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獄。有燔丹書,無普赦贖。皋陶甫侯,何有失職?嗟哉后世,改制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椽不斫。世嘆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兼愛尚同,疏者為戚?!边@乃儒學(xué)歷史觀的縮影?!叭藶橘F”是《孝經(jīng)》和董仲舒《春秋繁露》提出的,成為曹操此詩的綱領(lǐng)。詩也兼融了墨子兼愛尚同的思想。以后杜甫詩“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等承繼了此詩思想。

         

        曹操《卻東西門行》曰:“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xiāng)。舉翅萬余里,行止自成行……奈何此征夫,安得驅(qū)四方!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冉冉老將至,何時反故鄉(xiāng)?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狐死歸首丘,故鄉(xiāng)安可忘!”“狐死歸首丘”出自《禮記·檀弓》,乃孔門仁學(xué)思想的本根,所謂“祖廟所以本仁也”“狐死正首丘,仁也”,非有仁人之心,“誠于中而發(fā)于外”,是不可能寫出這詩的。

         

        《短歌行》云:“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薄盁o枝可依”道出了當(dāng)時曹操與士人對國事前途、個人出路的憂思與徬徨。

         

        這些詩曹操于馬上得之,鎧甲得之,轉(zhuǎn)戰(zhàn)四方萬里得之,故雄健渾宏,英氣勃勃,有吞吐山河之勢。《步出夏門行》:“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秋風(fēng)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眳菃陶f:“作四字詩,多受束于《三百篇》句法,不受束者,惟曹孟德耳?!?0陳祚明謂:“曹操《龜雖壽》名言激昂,千秋使人慷慨。孟德能于《三百篇》外,獨辟四言聲調(diào),故是絕唱?!?1

         

        《苦寒行》云:“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fēng)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yuǎn)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yuǎn),人馬同時饑。擔(dān)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令我哀?!鼻迦藚卿吭凇读x詩定論》中說:“凡詩人寫寒(《苦寒行》),自有一應(yīng)寫寒事物,大要曰風(fēng),曰雪……此詩未寫風(fēng)雪,先寫太行之險,所謂不存之地,進退兩難,則寒無可避,方是苦也?!?2方東樹說:“《苦寒行》不過從軍之作,而取境闊遠(yuǎn),寫景悲壯,用筆沉郁頓挫,比之《小雅》,更促數(shù)噍殺。后來杜公(甫)往往學(xué)之。大約武帝詩沉郁直樸,氣真而逐層頓斷,不一順平放,時時提筆換氣換勢,尋其意緒,無不明白;玩其筆勢文法,凝重屈蟠。誦之令人滿意。可謂千古詩人第一之祖?!?3《苦寒行》乃行軍太行之實況,有如凱撒《高廬戰(zhàn)記》,不過曹操以詩為之而已;但充郁其中的則是對處境艱難、戰(zhàn)士困乏、人民逃離的痛心!苦寒者非寫境地時令之寒,乃寫心意心中之苦寒耳!此苦寒乃儒學(xué)文化心靈之凝結(jié)。

         

        故“建安風(fēng)骨”乃漢代忠義文化之結(jié)晶。

         

        四、孔子詩教的生活化——陶潛

         

        孔子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指示的是一種詩意化的生活方式。陶潛是把這種詩意化的生活真正落實、完整體現(xiàn)出來的人。所謂“詩意地棲居”,其典范表現(xiàn)就是陶潛及陶詩。幾十年的農(nóng)村躬耕隱逸生活,都被他化為詩的語言,傳之后世。

         

        陶潛出身名門望族,在官場中混了十幾年,毅然抽身而退,這需要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巨大覺悟和勇氣??鬃印熬又\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的示范和教導(dǎo),無疑是陶潛不折腰的精神力量之所在。這也成為陶詩的風(fēng)骨。沒有這種風(fēng)骨作支撐,農(nóng)耕生活會流于平庸,不可能有高雅恬靜的情趣從中產(chǎn)生。

         

        陶潛寫農(nóng)耕生活的著名詩篇,莫如《飲酒詩·其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yuǎn)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薄叭司场眱勺痔貏e傳神,此乃“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之情結(jié)所成。人我一體、民胞物與,情深意厚,所逃避的只是官場之“車馬喧”而已。莊子式的離世,是不可能寫出這兩字的?!靶倪h(yuǎn)”亦是由“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之意境所造成。于是農(nóng)村生活,觸景生情,景情結(jié)合,高雅而又平淡的詩情詩意從筆端流淌出來,成為影響后世的巨大的詩的流派?!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悠然”意境,則如神來之筆,乃孔子詩教熏陶的結(jié)果,非一般隱逸及避世傲游、“不與世俗處”者所能有。

         

        《歸去來辭》說:“田園將蕪,胡不歸?……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shè)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奔沂夜侨?,父子親情,天倫之樂,躍然紙上。陶潛出身名族,高祖陶侃參與開創(chuàng)東晉,功名顯赫,故陶潛雖為平民,但高潔不群,親情濃郁,忠孝傳家,對一山一水,云林飛鳥,像對待孩子一樣,親切體貼,欣賞品味,情感傾注于筆端,乃皆從心中自然流出所成。

         

        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陶潛詩下的“自然”不來自老莊,體現(xiàn)的是孔門“風(fēng)乎舞雩,詠而歸”的意趣。

         

        “暖暖遠(yuǎn)人村,依依墟里煙?!薄傍B弄歡新節(jié),冷風(fēng)送余善?!薄捌疆牻贿h(yuǎn)風(fēng),良苗亦懷新?!薄拔⒂陱臇|來,好風(fēng)與之俱?!薄伴e居三十載,遂與塵事冥。詩書敦宿好,林園無世情。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薄霸姇厮藓谩保瑢嵤翘諠撾[居生活的特點?!皻v覽千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固窮節(jié)。平津茍不由,棲遲詎為拙!寄意一言外,茲契誰能別?”詩人意境中之恬淡與“悠然”乃“宿好”“遺烈”所釀成。

         

        孔子特重音樂,每日必歌,陶潛喜歡彈琴。這是孔子樹立的士人和文人的生活情趣,加上“惟酒無量”,就把魏晉名士的形象勾畫完全了。陶潛亦無日不酒。莊子的生死窮通,天地大化,使這悠然、曠達添加了一份性理的支撐,更加情理結(jié)合,但莊學(xué)絕不是陶潛精神風(fēng)骨之所出,更非主流。

         

        陶潛在詩書中有許多朋友?!吧凵咸镏校瑢幩茤|陵時。”“積善云有報,夷叔在西山?!薄爸倮須w大澤,高風(fēng)始在茲?!薄翱犊毐?,鐘期信為賢?!薄奥動刑镒犹?,節(jié)義為士雄?!薄伴e居非陳厄,竊有慍見言。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與這些前修高士生活在一起,這成為陶潛不畏窮困、激勵奮進的一大精神支柱?!熬討n道不憂貧”“朝聞道,夕死可矣”則是所有這些前修的精神資源。

         

        陶潛亦有許多官場中的朋友,不少詩是與他們酬唱之作?!澳诵脑谙剃枴保瑬|晉將被篡奪,他悲從中來,節(jié)義情結(jié)十分突出?!胺季臻_林耀,青松冠巖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薄扒嗨稍跂|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終懷在歸舟,諒哉宜霜柏?!笨鬃诱f:“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痹谶@里都化為詩的語言,凝聚為對節(jié)操的珍視。

         

        詩屬于美,乃主體與客體情境互通的產(chǎn)物。主體的學(xué)養(yǎng)和文化造詣,轉(zhuǎn)化為特定的藝術(shù)審美情趣,見于景與物才會有特別的詩意??鬃铀f“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德”指性格、性靈。沒有詩人的靈性德性,不可能成為詩人。諸葛亮也隱逸了,但其本性不愛丘山而足智多謀,即便不出山,也不可能成為陶潛。但僅有性靈,是不能產(chǎn)生詩人,特別是陶潛這樣風(fēng)格的詩人的。黃山谷說:“淵明不為詩,寫其胸中之妙耳?!?4“胸中”就不只是性靈,而是性靈與志意及依仁游藝結(jié)合的產(chǎn)物?!袄L事后素”,“素”是性靈,“繪”是性靈與特定文化的結(jié)合。莊子之自然生死觀與飄逸無拘之氣,在這“繪”上更增加了一種達觀的情趣。葉嘉瑩說,陶詩是“一白”,其中包括著“七彩”。這說得很好。但這“七彩”是由特定的文化修養(yǎng)所折射而成的。孔子的“仁”是其根本底蘊。葉先生又說:“唯有淵明的詩,乃是極為‘任性真’的,完全以其本色毫無點染地與世人相見。在這一點上,即使大詩人如李白、杜甫,與淵明相形之下,也不免顯得有些夸飾和渣滓……這正是淵明的詩顯得如此真淳的緣故。”25但“真淳”并非原始的質(zhì)樸,而是經(jīng)過文學(xué)加工了的真淳。這是不能忽略的。

         

        晚年,陶潛饑寒交迫?!跋娜臻L抱饑,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及晨愿烏遷。”“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薄梆噥眚?qū)我去,不知竟何之?!薄案卟俜撬剩畹霉谈F節(jié)?!薄安毁嚬谈F節(jié),百世當(dāng)誰傳!”“斯濫豈彼志,固窮夙所歸?!薄罢l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边@些都由孔子“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而來,乃陶潛精神力量之所自。梁啟超指出:“這種固窮的操守,不僅是出于理性的道德觀念,尤其可貴的乃是出于一種感情與人格的凝聚;不然,則即使能守得住固窮的節(jié)操,也未必能體認(rèn)到固窮的樂趣。淵明便是不但守住了固窮之節(jié),也體認(rèn)到了固窮之樂的一個人。我們從他所寫的‘先師有遺訓(xùn),憂道不憂貧’(《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草廬寄窮巷,甘以辭華軒’(《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豈不實辛苦,所懼非饑寒。貧富常交戰(zhàn),道勝無戚顏?!?《詠貧士七首》之五)的一些詩句,便可看出他對固窮所表現(xiàn)的從容、甘顏與無懼。知道陶別有所樂,乃最不平凡之處?!?6這是很深刻的見解。但這份“固窮”的從容、甘愿樂以處之之情操,是由孔子之“道”產(chǎn)生出來的,不是性靈本身所“固有”的。其中,“俯仰終宇宙,不樂復(fù)何如”也有一份宇宙大化之理的支持。

         

        陶潛《感士不遇賦》謂:“原百行之攸貴,莫為善之可娛。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fā)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xiāng)閭。推誠心而獲顯,不矯然而祈譽……悲董相之淵致,屢乘危而幸濟。感哲人之無偶,淚淋浪以灑袂。承前王之清誨,曰天道之無親;澄得一以作鑒,恒輔善而佑仁?!睂κ坎挥錾钣懈懈牛投偈嬉粯?,以仁義自持是始終不變的信念。

         

        “詩言志”,志是風(fēng)骨。陶詩是其儒學(xué)生活化和詩化的最好表現(xiàn)。朱熹說:“淵明所說者莊老?!?7陳寅恪先生以為:“外儒而內(nèi)道,舍釋迦而宗天師。”28這是不對的。真德秀以為“淵明之學(xué),正自經(jīng)術(shù)中來”29,這是對的。

         

        五、敘事新路新體——杜甫、韓愈

         

        初唐陳子昂矯六朝詩風(fēng)之萎靡,如楊松年《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論析》所指出30,后代詩話家即指出是繼承發(fā)揚建安風(fēng)骨的。至盛唐杜詩,忠君愛民之心出自肺腑,濃烈真摯,郁結(jié)深沉,非同時代人可比,故成就了詩史上巔峰之作。這有家教的薰陶,有經(jīng)史的培育,有前此詩騷的示范,更有“建安風(fēng)骨”作為先導(dǎo)。杜詩自由多樣,不拘一格,開種種敘事新路新體,皆內(nèi)心之興觀群怨不能不發(fā)為詩詞所使然。不為作詩而為伸張民怨民苦民情,情不自禁,不吐不快,故有如《詩經(jīng)》,意不在作詩,不在開新路,而新路新體自開,典謨自樹?!叭簟薄叭齽e”都在記實,如曹操之《苦寒行》,痛徹肺腑,不能不發(fā)而為詩。嚴(yán)羽《滄浪詩話》一再說,杜詩沉郁,太白飄逸,此固與兩人之天性天分有關(guān),但兩人詩風(fēng)之異,乃詩書文化之凝聚不同所致,非原始質(zhì)地之沉郁或飄逸所然也。內(nèi)容決定形式,創(chuàng)造形式,改良形式。杜詩五言七言律詩達于上乘頂峰,新樂府極具特色,皆內(nèi)在情感與志意所使然。杜甫一生艱難苦恨,戰(zhàn)亂流離,居無定所,饑寒交迫,家國苦難凝結(jié)為一,才自然釀成了詩的佳構(gòu)佳句,傳之萬代而不朽。無論寫夫妻情深,寫天倫骨肉親情,寫至真友情,還是寫心憂國家君父、民生疾苦,皆真儒淳儒性情之自然流露,是有意作詩寫詩者所絕不可能寫出的。

         

        繼杜甫而后之韓愈,以文為詩,亦繼承和發(fā)揮建安和杜甫的詩風(fēng)。韓愈倡道統(tǒng),反迎佛佞佛,文起八代之衰,其所欲言,律詩實已遠(yuǎn)遠(yuǎn)不能表達,故以文為詩,完全打破詩律限制,亦如杜甫之以敘事為詩,乃自然而然,不刻意為詩而自成一新體式?!霸娧灾尽?,志之所至以詩文隨之,該成何種體裁即成何種體裁。蘇軾所謂“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以老體裁老形式作標(biāo)準(zhǔn)加以非議否定,是錯誤的觀點。楊松年在《韓愈“以文為詩”析評》中力辟其非,是極有見地的。韓愈和杜甫一樣,強毅奮發(fā),傾心于國事民瘼?!蹲筮w至藍關(guān)示侄孫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知汝遠(yuǎn)來應(yīng)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悲壯之極。《枯樹》:“老樹無枝葉,風(fēng)霜不復(fù)侵。腹穿人可過,皮剝蟻還尋。寄托惟朝菌,依投絕暮禽。猶堪持改火,未肯但空心?!睆娨銏皂g,至老不衰。與孟郊友情,堪與杜李比美?!蹲砹魱|野》:“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并世,如何復(fù)躡二子蹤?東野不得官,白首夸龍鐘。韓子稍奸黠,自慚青蒿倚長松。低頭拜東野,愿得始終如馬巨蛩。東野不回頭,有如寸筳撞巨鐘。吾愿身為云,東野變?yōu)辇?,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真所謂“淳儒有真情”。至宋,律詩束縛思想,朱熹曾予以強烈批評,謂:“然自唐初以前,其為詩者,固有高下,而法猶未變。至律詩出,而后詩之與法,始皆大變,以至今日,益巧益密,而無復(fù)古人之風(fēng)矣?!?1朱熹寫詩清新自然,融入民歌,可以說亦經(jīng)過了建安、杜甫、韓愈的洗禮。

         

        詩到唐代而止。

         

        六、詩的評論

         

        詩屬于文學(xué),是時代精神的產(chǎn)物,隨時代之變化而變化。東晉以后,宋齊梁陳,詩風(fēng)趨于萎靡柔弱。唐詩由初唐、盛唐、中唐以至晚唐,亦是如此。這是時代與文化變化所使然。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欣賞與評論詩,實乃評詩者對詩的詮釋,是詮釋者與詩人之視域——情感、志趣的交融;故評詩者之風(fēng)骨、氣質(zhì)不同,對同一家或同一首詩,評論會完全不同。歐陽修謂:“畫之為物尤難識,其精粗真?zhèn)?,非一言可達。得者各以其意,披圖所賞,未必是稟筆之意也。昔梅圣俞作詩,獨以吾為知音,吾亦自謂舉世之人知梅詩者莫吾若也。吾嘗問渠最得意處,渠誦數(shù)句,皆非吾賞者,以此知披圖所賞,未必得秉筆之人本意也。”32這講的就是評詩與原作之不同視域的問題。曹操詩,宋以前評價是很高的;宋以后高揚道德和道統(tǒng),曹操人品被丑化,在朱熹眼中,詩也就被貶抑了。陶潛詩,宋以后得到越來越高的評價,這與政治及道德觀念的變化是有關(guān)系的。真德秀看出陶詩與儒學(xué)忠義之風(fēng)骨的關(guān)系,評價自然就高了。

         

        許多詩話專從藝術(shù)形式上評論詩詞,離開內(nèi)容,離開作者之志意所在,不能不流為主觀,以至空洞、詞藻堆積。如《滄浪詩話》謂:“盛唐諸人唯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薄芭d趣”兩字很好,是針對苦吟和有意為詩者而言的,亦針對嚴(yán)羽所見的詩風(fēng)流弊。杜甫、李白、王維等都不是為作詩而苦吟,乃興之所至,自然成篇。孔子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杜甫等寫詩可謂“樂之者”——以“興趣”而為詩,但僅用這兩字概括,還是太簡單了。又提出貴在“妙悟”,意思是詩當(dāng)見境興情,由情達意,由意抒志,一出于直覺,自然成篇;但借用禪宗語以明之,也太簡單空泛,以后遂引起種種誤解和批評!33王國維《人間詞話》享有盛名,有許多精辟見解,但所提“境界”——“有我無我”“以物觀物”等實皆前人如邵雍等所已言。邵雍說:“誠為能以物觀物,而兩不相傷者焉,蓋其間情累都忘去爾。所未忘者,獨有詩在焉。然而雖曰未忘,其實亦若忘之矣。何者?謂其所作異乎人之所作也。所作不限聲律,不沿愛惡,不立固必,不希名譽,如鑒之應(yīng)形,如鐘之應(yīng)聲。其或經(jīng)道之余,因閑觀時,因靜照物,因時起志,因物寓言,因志發(fā)詠,因言成詩,因詠成聲,因詩成音,是故哀而未嘗傷,樂而未嘗淫,雖曰吟詠情性,曾何累于性情哉?”34王國維所謂“以物觀物”當(dāng)出于此。但邵雍的說法清楚明白,王取而用之,不加解說,就讓人難于理解。布顏圖說:“山水不出筆墨、情景,情景者,境界也。古云:‘境能奪人?!衷疲骸P能奪境。’終不如筆、境兼奪為上。蓋筆既精工,墨既煥彩,而境界無情,何以暢觀者之懷?境界入情,而筆墨庸弱,何以供高雅之賞鑒?”方士庶說:“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實境也。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此虛境也。虛而為實,是在筆墨有無間?!薄度碎g詞話》所有關(guān)于境界之說皆不外乎此論。王謂“境界有大小,然不以是而分高下”。何謂大小?鐘書瑤解為“壯美”與“優(yōu)美”;熟悉西方美學(xué)史者對此才能稍得真切之了解。又謂:“‘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李煜)之詞,神秀也?!焙沃^骨秀與神秀?鐘書瑤解釋謂:溫庭筠之詞,極盡雕琢,辭藻華麗優(yōu)美,但往往浮于表面,有好句而無好詞。韋莊之詞,雖亦曲盡纏綿,然而清秀活潑。李煜之詞,尤其是亡國后所作,由于表達感情真摯強烈,深刻抒發(fā)了其亡國之痛,所以后人廣為傳唱。從“句秀”到“骨秀”,到“神秀”,境界一步步深入35。實際上談不上步步深入。以“神秀”形容李煜詞亦不貼切,還是流于空洞。

         

        詩的欣賞與欣賞主體之心情性格及文化修養(yǎng)密切相關(guān)。文天祥忠義壯烈,被俘囚禁,寧死不屈,在《集杜詩·自序》中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為詩代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覺為吾詩,忘其為子美詩也。乃知子美非能自為詩。詩句自是人情性中語,煩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數(shù)百年,而其言語為吾用,非情性同哉!”36這是深刻透徹的見解。

         

        關(guān)于李煜的詞,馮友蘭先生說:“1937年中國軍隊退出北京以后……,我們二人(吳正之)就一同往長沙去找清華了。到了長沙,我住在朋友家中的一個小樓上,經(jīng)常憑欄遠(yuǎn)望,看見欄下有一棵臘梅花,忽然想起李后主的幾句詩:‘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矣X得這幾句話寫亡國之痛深刻極了,沉痛極了。我也寫了首詩,其中有一句說:‘憑欄只見臘梅花?!灰娕D梅花’而已,至于廣大北方的無限江山,那就‘別時容易見時難’了?!?7讀詩,有同樣的處境,同樣的心情,才能真領(lǐng)略其意境。

         

        中國詩話極多,多憑主觀喜好發(fā)表意見,確切分析之論太少,更很少與詩人之文化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楊松年指出:“率多叢碎蕪雜,欠缺系統(tǒng)?!?8以王夫之評詩所用“情”字為例,楊先生指出:“至少包括了十三種以上的意義:一、宇宙本體之變化;二、天地萬物人類事理所具有之共同共通之性質(zhì);三、人類獨具而有別于禽獸之內(nèi)心活動;四、人心活動之合乎肯定之道德標(biāo)準(zhǔn)者;五、不合乎肯定道德標(biāo)準(zhǔn)之人心活動;六、與外物觀照交融之文思活動;七、作品完成后,由作品之組成成分如文字、聲律、形象等表露之情感;八、文學(xué)作品之內(nèi)容;九、流露于語言、文字以外之韻味;十、詩人稟具之才能……十三、指人、物之內(nèi)在本質(zhì)?!?9如此多而不同的意義,王夫之皆用一個“情”字表達,這不能不造成混淆。這是王夫之論詩評詩的弊病,亦是許多此類著作的通病,也是“國學(xué)”論文評詩的通病,這是值得我們深思而加以改進的。

         

        注釋:
         
        1湯一介:《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xué)中的真善美問題》,《當(dāng)代學(xué)者自選文庫——湯一介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21-522頁。
         
        2《論語·為政》:(清)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21頁。
         
        3《論語·季氏》,第363頁。
         
        4《論語·陽貨》,第375頁。
         
        5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北京:中華中局,2019年,第268頁。
         
        6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北京:中華中局,2019年,第357頁。
         
        7《論語·泰伯》,第160頁。
         
        8金春峰:《弘揚孔子的詩教傳統(tǒng)》,《中華讀書報》2010年1月5日及《孔子的詩論——詩的心靈》,原載《孔子研究》2011年第2期,收入《中國文化書院八秩導(dǎo)師文集(金春峰卷)》,北京:東方出版社,2016。
         
        9同上。
         
        10《論語·八佾》,第48-49頁。
         
        11朱光潛譯,黑格爾:《美學(xué)》第三卷下冊,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第192頁。
         
        12《尺牘新鈔》第一集卷五《與家伯長文昌》.http://news.lcjq.net,2020-05-27.
         
        13《孟子·離婁章句下》,(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38頁。
         
        14《孟子·萬章章句上》,(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第377頁。
         
        15《荀子·勸學(xué)》,(清)王先謙:《荀子集解》,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第7頁。
         
        16《荀子·儒效》,(清)王先謙:《荀子集解》,長沙:岳麓書社,1996年,第95頁。
         
        17(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500-1526頁。
         
        18(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19(明)王夫之:《古詩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20(清)吳喬:《圍爐詩話·卷2》,轉(zhuǎn)引自張作耀:《曹操傳》,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7頁。
         
        21(清)陳祚明:《采菽堂詩集》卷5,轉(zhuǎn)引自張作耀:《曹操傳》,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9頁。
         
        22張作耀:《曹操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69頁。
         
        23方東樹:《昭昧詹言·卷2》,轉(zhuǎn)引自張作耀:《曹操傳》,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頁。
         
        24《詩人玉屑》,轉(zhuǎn)引自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7頁。
         
        25(加拿大)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第147頁。
         
        26(加拿大)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第154頁。
         
        27《朱子語類》,轉(zhuǎn)引自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第148頁。
         
        28陳寅?。骸短諟Y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guān)系》,轉(zhuǎn)引自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第148頁。
         
        29真德秀:《跋黃瀛甫擬陶詩》,轉(zhuǎn)引自葉嘉瑩:《迦陵論詩叢稿》,第148頁。
         
        30楊松年:《姚瑩〈論詩絕句六十首〉論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
         
        31(南宋)魏慶之:《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32《歐陽文忠公文集》卷一百三十八《唐薛稷書》,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33楊松年:《中國文學(xué)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34《邵子全書·伊川擊壤集序》,郭彧點校,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年。
         
        35鐘書瑤編,王國維著:《人間詞話》,沈陽:萬卷出版公司,2018年,第31頁。
         
        36張忠綱,孫微編選:《杜甫集前言》,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年,第10頁。
         
        37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新編(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556頁。
         
        38楊松年:《中國文學(xué)評論史編寫問題論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第265頁。
         
        39陳煒?biāo)矗骸痘ㄓ昵缣炻?,松風(fēng)終日來——楊松年教授訪談錄》,《百家》,2013年第12期。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