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陳晨捷 李琳】“仁”與祖先祭祀:論“仁”字古義及孔子對仁道之創(chuàng)發(fā)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shí)間:2021-05-19 12:48:21
        標(biāo)簽:仁、孔子、祖先祭祀

        “仁”與祖先祭祀:論“仁”字古義及孔子對仁道之創(chuàng)發(fā)

        作者:陳晨捷 李琳

        來源:《東岳論叢》2021年第4期


         

            要:”應(yīng)是“仁”的最初造字,其中“尸”形指祖先祭祀中的“尸”,所指向的是祭祀所荷載的對祖先的“報(bào)”即感恩與回報(bào)之情。周人對祖先祭祀異常重視,而通過祭祀以昭彰的“仁”的早期意涵與其宗法制度息息相關(guān)。“祭”為“教之本”,“祭”尤其是“宗廟之祭”,體現(xiàn)了周代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一方面它可以通過“愛”以增進(jìn)血緣共同體意識,此即“親親”;另一方面則可以崇“敬”以申明上下尊卑、親疏遠(yuǎn)近之別,此即“尊尊”。不過因“祭”主“敬”,故而“愛”與“敬”之中“敬”為重,此所以早期文獻(xiàn)以“敬”為“仁”之則。此后,在“仁”之意涵的發(fā)展與轉(zhuǎn)向進(jìn)程中,孔子對“仁”作出了新的詮釋:一是以“孝”代替“祭”為“教之本”體現(xiàn)其重現(xiàn)世人倫的精神;二是以“愛人”定義“仁”?!皭廴恕敝杏职瑑蓚€(gè)面向:一為“愛”,即抬高“愛”的地位,使其與“敬”相等,故而孔子之后儒家孝道如曾子孝道提倡“愛”與“敬”并重;二為“人”,“仁者人也”強(qiáng)調(diào)以“人”為主體與目的,將“人”從祖先崇拜中解放出來,進(jìn)一步推進(jìn)了儒家人文精神、人道主義思想的發(fā)展。

         

        關(guān)鍵詞: ;  報(bào); ;

         

        作者簡介: 陳晨捷(1981—),男,山東大學(xué)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儒家哲學(xué)、中國古代思想史; 李琳(1981—),女,山東大學(xué)儒學(xué)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儒家哲學(xué)、美學(xué)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自漢代以來對“仁”之本字及其意涵的探究便不絕如縷。鄭玄注《中庸》“仁者人也”云:“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說文》以“仁”為“親”,但其“從人從二”之說卻為段玉裁、阮元等人所援,其后學(xué)者從“相人偶”即人與人之相對待上發(fā)明儒家“仁”的意涵。今人也不乏持此論者,如梁啟超、康有為、楊向奎、劉文英、白奚、王艷勤等【1】。然而,首先,《說文》在“從人從二”之“仁”外又指出另外兩個(gè)古文字形,“從人從二”顯然為后起之字;其次,“讀如”指讀音而非其意,許慎言:“云‘讀如’者,以同音之字?jǐn)M之?!薄胺苍啤浴呓酝ㄆ湟袅x以為詁訓(xùn),非如‘讀為’之易其字,‘讀如’之定其音?!薄?】由此看來,“相人偶”恐僅指其音,而與“仁”之含義無涉。欲探尋“仁”之本字與古義,還需從許慎所舉的兩個(gè)古文“仁”字著手。

         

        郭店楚簡出土后,其中“仁”字莫不作“,引發(fā)學(xué)者從“心”符或者身、心關(guān)系探討“仁”字的熱潮,如龐樸與白奚先生認(rèn)為“忎”為“”之省變,“它從‘心’,表示著‘仁’乃某種心態(tài)”【3】。白奚先生的看法與此類似,認(rèn)為“從‘心’表明該字與思考或情感有關(guān),從‘身’表明此種思考活動的對象是人的身體,也就是以人本身為思考對象?!薄?】對于“仁”字的“亻”之構(gòu)件,龐樸先生與白奚先生均有注意,不過龐樸先生認(rèn)為“尸”為立著的人形,“尸”即“夷”【3】;白奚先生則以其為坐著的人形,指代表死人接受活人祭祀的“尸”【5】。謝陽舉也認(rèn)為“從尸”是“仁”的原始正字,“尸”是通向?qū)で笕手驹吹蔫€匙,設(shè)“尸”即以后人扮成鬼神,“由這個(gè)尸者象征性地代表祖先、感格祖先來享受一番祭祀禮品”并以此寄托后代對祖先的虔誠、敬重、不忍、哀愫等情感,而這正是“仁”產(chǎn)生的思想源頭【6】。謝陽舉此論,盡管從“尸”之“仁”的具體意涵有待商討,但指出“尸”形是理解“仁”之本字及其含義的關(guān)鍵無疑頗具洞見?!墩f文》云:“仁,親也,從人二。古文仁,從千心,或從尸?!庇^其語氣,許慎對“從千心”之“仁”較為確定,而“或”字說明他并未見過“從尸”這一字形,該字可能更為古老,應(yīng)為“仁”字最初的造字。而且,該字形及其可能隱含的字義可以得到傳世文獻(xiàn)的一些佐證,其說下詳。因而本文將沿著白奚先生與謝陽舉先生的思路,試圖從“”形挖掘“仁”字的原初意涵及其在儒家思想的源流與發(fā)展中的地位與意義。

         

        一、“仁”之原初指意

         

        《論語》中“仁”字多次出現(xiàn),弟子們一再問“仁”,可見孔子對于“仁”的解釋與當(dāng)時(shí)人們普遍的或約定俗成的認(rèn)知并不一致,要探尋“仁”之古義并不能完全以孔子對于“仁”的看法為根據(jù),同時(shí)還必須考察前孔子時(shí)代的其他文獻(xiàn),以期從中找到一些線索。目前可見于史有據(jù)的文獻(xiàn)有以下三條:

         

        1.《論語·顏淵》載:“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類似說法又見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臼季之言:“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臣聞之:出門如賓,承事如祭,仁之則也?!?span lang="EN-US">

         

        2.《論語·顏淵》:“子曰:‘克己復(fù)禮為仁’?!庇忠娪凇蹲髠鳌ふ压荒辍罚骸爸倌嵩唬骸乓灿兄荆嚎思簭?fù)禮,仁也?!薄肮乓灿兄尽闭f明其淵源有自。

         

        3.《論語·學(xué)而》:有子曰:“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又見于《管子·戒》:“孝弟者,仁之祖也?!?span lang="EN-US">

         

        需要注意的是:一,“出門如賓,承事如祭”所昭示的“仁之則”所強(qiáng)調(diào)的是“敬”,與孔子所注重的“愛”不同;二,作為“仁之本”的不僅僅是“孝”,還有“悌”,親、子之間的孝道并不足以涵括“仁”的全部內(nèi)涵;三,“克己復(fù)禮”的“禮”指的是最寬泛意義上的“禮”還是別有所指的某些特定的“禮”?基于如上疑問,筆者認(rèn)為孔子之前的“仁”概念指向的是祖先祭祀(祖先崇拜)及其相關(guān)的儀式、情感,“仁者愛人”是孔子對“仁”概念的一個(gè)重大發(fā)明。

         

        “仁”字的古義應(yīng)不具道德特征?!对娊?jīng)·鄭風(fēng)·叔于田》“洵美且仁”與《詩經(jīng)·齊風(fēng)·盧令》“其人美且仁”中的“仁”字,徐復(fù)觀先生指出其含義應(yīng)與道德無關(guān),指的是“丈夫氣概”,林毓生、白奚先生的說法與其類似【7】。《尚書·金滕》中,武王有疾,周公欲以身代,祝曰:“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憋@然周公不會自認(rèn)為德行高于武王。《周禮·春官·神仕》:“凡以神士者無數(shù)。以其藝為之貴賤之等?!睂O詒讓在遍引相關(guān)資料加以分析之后,曰:“故知此神士是巫?!复怂?,當(dāng)謂技能,即指事神之事,不涉六藝也?!薄?】與此類似,《金滕》中的“藝”也應(yīng)指事神之事,周公認(rèn)為自身的技能更適合事鬼神,而“若考”之“仁”也應(yīng)指向事神之舉。“”字形最早出現(xiàn)的戰(zhàn)國時(shí)期《中山王鼎》銘文曰:“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克順克卑,亡不率仁,敬順天德,以左右寡人……”其中之“仁”也應(yīng)作此解,指全體上下敬事鬼神,順應(yīng)天德。

         

        《禮記·祭義》云:“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币蚨翱思簭?fù)禮”之“禮”最重要的指向就是祭禮,其中與“仁”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則是祖先祭祀,祭祖方能昭示孝道?!秶Z·周語下》:“言孝必及神……昭神能孝?!庇?,《國語·魯語上》:“夫祀,昭孝也,各致齊敬于其皇祖,昭孝之至也”?!抖Y記·禮運(yùn)》云:“禮行于祖廟,而孝慈服焉?!薄豆瓿啞ぬ朴葜馈芬嘣疲骸坝H事祖廟,教民孝也?!薄靶ⅰ边@一倫理所指向的遠(yuǎn)非在世的父母、祖父母等長輩所可以涵括,更深遠(yuǎn)的指向則是鬼神(祖先),如孔子謂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論語·泰伯》)。“孝”源生于“祭”,所謂“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禮記·坊記》),《禮記·祭統(tǒng)》甚至直接以“祭”為“教之本”。

         

        祭祀中當(dāng)有“尸”,《禮記·坊記》載,子云:“祭祀之有尸也,宗廟之有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鄙瞎偶漓虢杂小笆?,杜佑《通典》卷四十八“立尸義”云:“自周以前,天地、宗廟、社稷,一切祭享,凡皆立尸。秦漢以降,中華則無矣。”【9】古文“尸”與“人”字形相近卻并不完全相同,“尸”字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在下端均比“人”多一個(gè)小彎【10】。至于“二”,后人多引申鄭玄、許慎的說法,以為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同類意識”。鄭玄注《中庸》“仁者人也”句曰:“人也,讀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問之言?!痹S慎引其說,段玉裁則再度加以發(fā)揮,云:“按人耦猶言爾我親密之詞,獨(dú)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其字從人二?!比钤踔琳f得更為明確:“相人偶,謂人之、偶之也?!厝伺c人相偶而仁乃見也?!薄?1】梁啟超則稱其為“同類意識”,說:“非人與人相偶,則‘人’之概念不能成立。申言之,若世界上只有一個(gè)人,則所謂‘人格’者決無從看出。人格者,以二人以上相互間之‘同類意識’而始表現(xiàn)者也?!薄?2】然而,首先,“從人從二”之“仁”許慎確定其為后起之字,從中恐難探究“仁”之原意。其次,“以人意相存問”固有“相存問”之“愛”在,但鄭玄與許慎對于為何要特意強(qiáng)調(diào)“以人意”卻未加說明,其中恐怕另有所指,其說另詳。因而就“仁”之字形而言,愚以為 “亻”應(yīng)為“尸”之演進(jìn),而“二”則示其屈膝而坐之意,《禮記·禮器》曰:“周坐尸,詔侑武力,其禮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周旅酬六尸。”【13】因而古文“”中之“尸”實(shí)為祭祀之尸,“二”特示其坐形,指的是殷周時(shí)期祭祀中的坐尸。

         

        上面所羅列的涉及“仁”之古義的文獻(xiàn)記載可與“仁”之字形相互發(fā)明?!叭手畡t”之所以為“敬”是因其與“祭”相關(guān),因?yàn)椤凹馈敝亍熬础?,《禮記·少儀》:“祭祀主敬。”《禮記·檀弓下》:“社稷宗廟之中,未施敬于民而民敬?!薄抖Y記·雜記下》記載,子貢問喪,子曰:“敬為上,哀次之,瘠為下?!薄抖Y記·祭統(tǒng)》云:“祭則觀其敬而時(shí)也?!薄盾髯印ざY論》亦云:“祭祀,飾敬也。……祭祀,敬事其神也?!惫湃艘蚓垂砩?、崇祭祀而重宗廟,《禮記·祭義》云:“建國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廟?!迸c祭祀、宗廟相關(guān)之事也具有優(yōu)先地位:“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凡家造,祭器為先。”(《禮記·曲禮下》)此外,只有在祖先祭祀中,“仁”之本才可能涵蓋“孝”與“悌”而不僅僅是“孝”?!叭省敝馓N(yùn)正是通過祖廟即祖先祭祀才得以顯明,故《禮記·禮運(yùn)》云:“祖廟,所以本仁也?!薄抖Y記·禮器》亦云:“宗廟之祭,仁之至也。”

         

        在祭祀中,“尸”代表祖先接受奉祀,同時(shí)也代表祖先傳達(dá)神意(主要是祝福),其中介則為“祝”或“工?!?,《禮記·郊特牲》云:“尸,神象也。祝,將命也?!蓖ㄟ^祭祀,后人盡其“孝”,先祖致其“慈”,“祝以孝告,嘏以慈告,是謂大祥”(《禮記·禮運(yùn)》),孫希旦云:“祝,謂饗神之辭也。嘏,謂尸嘏主人之辭也。祭初饗神,祝辭以主人之孝告于鬼神;至主人酳尸,而主人事尸之事畢,則祝傳神意以嘏主人,言,承致多福無疆于汝孝孫,而致其慈愛之意也。”【14】在祭禮中,盡管需要通過“?!弊鳛橹薪椋笆奔捌渌淼南茸娌攀钦嬲暮诵?,《詩·大雅·既醉》,林義光《通解》明確地說:“為工祝奉尸命以致嘏于主人之辭?!薄?5】《禮記·禮運(yùn)》:“脩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编嵭ⅲ骸白?,祝為主人饗神辭也;嘏,祝為尸致福于主人之辭也?!薄?6】《詩·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孫,苾芬孝祀,神嗜飲食。卜爾百福,如幾如式?!薄爸赂妗?,轉(zhuǎn)達(dá)神意。《儀禮·少牢饋食禮》載:“卒命祝,祝受以東,北面于戶西,以嘏于主人曰:‘皇尸命工祝,承致多福無疆于女孝孫。來女孝孫,使女受祿于天,宜稼于田,眉壽萬年,勿替引之?!笨梢姳M管需要“祝”作為中介并引導(dǎo)儀式,但傳達(dá)的卻是“尸”的意見,“尸”才是祖先祭祀的關(guān)鍵【17】,也是人間意志的源泉。作為“仁”字的重要構(gòu)形部分,“尸”正蘊(yùn)含著儒家仁道思想的理論淵藪。

         

        二、“仁”與祖先祭祀、宗法制度

         

        “禮”的核心理念是“報(bào)”,《禮記·檀弓上》云:“禮,不忘其本?!薄抖Y記·樂記》亦云:“禮也者,報(bào)也?!Y,反其所自始?!Y報(bào)情反始也?!倍鳛椤岸Y”中之重的“祭”更是以“報(bào)”為其核心意蘊(yùn),強(qiáng)調(diào)不忘祖先及其功德而報(bào)之以哀思、祭祀,《禮記·祭義》論人為何需祭祀鬼神并且“筑為宮室,設(shè)為宗祧”,認(rèn)為其目的在于“以別親疏遠(yuǎn)邇,教民反古復(fù)始,不忘其所由生也。……君子反古復(fù)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fā)其情,竭力從事,以報(bào)其親,不敢弗盡也?!币源私袒癖妱t事半功倍,“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墩摵狻ぜ酪狻氛摗凹漓搿敝x,其一為“修先”即祭祀、報(bào)答祖先:“宗廟先祖,己之親也,生時(shí)有養(yǎng)親之道,死亡義不可背,故修祭祀,示如生存。推人事鬼神,緣生事死,人有賞功供養(yǎng)之道,故有報(bào)恩祀祖之義?!绷簡⒊壬仓赋觯骸凹栏改?,因父母生我養(yǎng)我;祭天地,因天地給我們很多便利,父母要祭,天地山川日月也要祭;推之于物,則貓犬牛馬也要祭;如此‘報(bào)’的觀念便貫徹了祭的全部分?!袊械募漓?,都從這點(diǎn)意思發(fā)源,除了道教妖言惑眾的拜道以外?!薄?8】梁任公無疑洞察到祭祀的要義所在。

         

        由祭祀而彰顯的孝道之根本精神也在于“報(bào)”,《詩·小雅·蓼莪》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出入腹我。欲報(bào)之德,昊天罔極!”《論衡·禍虛》亦曰:“親者人所力報(bào)也?!备改傅酿B(yǎng)育之恩必須加以報(bào)答,人區(qū)別于動物之關(guān)鍵在于人能對他人尤其是父母的付出產(chǎn)生感恩之情并作出回報(bào),張祥龍教授從“原時(shí)間”關(guān)系來考察親子關(guān)系,認(rèn)為:“當(dāng)人的內(nèi)時(shí)間意識達(dá)到能夠在代際切身反轉(zhuǎn)時(shí),即能夠在養(yǎng)育自己子女時(shí),意識到過去自己父母的同樣養(yǎng)育之恩情時(shí),孝意識就開始出現(xiàn)了。……人從能孝開始,才算是與其他動物有了不同生活世界的人。”【19】盡管其考察維度與本文不同,但兩者所揭示的孝的“感恩”與“回報(bào)”意識則是一樣的。祭祀的意義在于,通過對先祖的報(bào)答行為,子女自然也會產(chǎn)生對父母的孝敬、回報(bào)之情?!抖Y記·祭統(tǒng)》以“祭”為“教之本也”,而之所以能夠“崇事宗廟社稷,則子孫順孝”,是因?yàn)槠渲须[含著一個(gè)基本的道理和原則,此即反求諸己、以身作則,孔穎達(dá)疏云:“言為政教必由于己,乃能及物,故下云‘必由其本,順之至也’?!薄?0】只有敬祀先人,才能引導(dǎo)并且要求子孫行孝,“有親不能報(bào),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荀子·法行》)。曾子曰:“慎終追遠(yuǎn),民德歸厚矣?!保ā墩撜Z·學(xué)而》)孔安國注曰:“慎終者,喪盡其哀。追遠(yuǎn)者,祭盡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歸于厚也。”【21】此正儒家崇“祭”之意義所在。而與“孝”“祭”密切相關(guān)的“仁”,其內(nèi)涵之一也是“報(bào)本”:“不背本,仁也?!?nbsp;(《左傳·成公九年》)《論語·陽貨》載:宰我認(rèn)為守喪三年太長,“期可已矣”,孔子批評他:“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于其父母乎?”子女需父母養(yǎng)護(hù)三年才能相對獨(dú)立,“三年之喪”正是對父母三年付出的回報(bào),而宰我違背了這一原則,故孔子斥之為“不仁”。

         

        “仁”既伸張“報(bào)本”之義,對人而言,其所“報(bào)”之“本”重點(diǎn)為祖先。通過祖先祭祀,周人得以在“家天下”的體制下維系其統(tǒng)治。祭法制度與嚴(yán)格區(qū)分嫡庶的宗法制相為表里,王國維先生云:“嫡庶者,尊尊之統(tǒng)也,由是而有宗法,有服術(shù),其效及于政治者,則為天位之前定、同姓諸侯之封建、天子之尊嚴(yán)。然周之制度,亦有用親親之統(tǒng)者,則祭法是已。……周人以尊尊之義經(jīng)親親之義而立嫡庶之制,又以親親之義經(jīng)尊尊之義而立廟制,此其所以為文也?!薄?2】《禮記·大傳》云:“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旁治兄弟,合族以食,序以昭穆,別之以禮義,人道竭矣?!泻献逯?。族人不得以其戚戚君位也?!笨资瑁骸啊献濉?,言設(shè)族食燕飲,有合食族人之道。既管領(lǐng)族人,族人不得以其戚屬上戚于君位,皆不得以父兄子弟之親上親君位也。”【20】作為“大宗”的國君雖有“合族”之義,然而其間仍有君臣之別在,故而仍需“示上下”以決嫌疑,徐復(fù)觀先生指出:“由大宗小宗之收族而言,每一組成分子皆由血統(tǒng)所連貫,以形成感情的團(tuán)結(jié),此之謂‘親親’。由每一組成分子有所尊,有所主,以形成統(tǒng)屬的系統(tǒng)而言,此之謂‘尊尊’、‘長長’?!薄?3】《白虎通·宗族》對“宗”“族”的定義亦如此類:“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薄白逭?,何也?族者,湊,聚也。謂恩愛相流湊也?!?span lang="EN-US">

         

        祖先祭祀集中體現(xiàn)“尊尊”與“親親”之意,在祭禮中“尸飲三,眾賓飲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禮記·坊記》):一方面,族人通過祖先祭祀而強(qiáng)化其血緣共同體意識,祭祀之后“因其酒肉”而使“民睦”即教民親愛也,如《史記·樂書》所云“故酒食者,所以合歡也”,《國語·楚語下》對此有詳細(xì)而深刻的描述:“……以昭祀其先祖,肅肅濟(jì)濟(jì),如或臨之。于是乎合其州鄉(xiāng)朋友婚姻,比爾兄弟親戚。于是乎弭其百苛,殄其饞慝,合其嘉好,結(jié)其親昵,億其上下,以申固其姓。”另一方面則是申明、強(qiáng)化上下之別,《禮記·祭統(tǒng)》認(rèn)為“祭有十倫”,包括“事鬼神之道”“君臣之義”“父子之倫”“貴賤之等”“親疏之殺”“爵賞之施”“夫婦之別”“政事之均”“長幼之序”與“上下之際”,其根本用意在于申明森然明確的人倫秩序。祭有“四時(shí)”即礿、禘、嘗、烝之祭【24】,其中“莫重于禘、嘗”,“禘、嘗之義大矣。治國之本也,不可不知也”(《禮記·祭統(tǒng)》)。“嘗禘之禮”的要義在于別“昭穆”,《禮記·仲尼燕居》云:“嘗禘之禮,所以仁昭穆也?!薄抖Y記·中庸》云:“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薄吨芏Y·夏官·司士》亦云:“凡祭祀賜爵,呼昭穆而進(jìn)之。”“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yuǎn)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禮記·祭統(tǒng)》),一則以確定始祖在祖先神中的序列,一則確立當(dāng)下個(gè)人在宗族中的地位。其目的則是通過辨上下、親疏、長幼以立其尊、以明其分,如孔子所云“嘗禘郊社,尊無二上”(《禮記·曾子問》)、荀子以昭穆定其“分”【25】。正是因?yàn)椤岸E”“列尊卑,序昭穆”的這一功能,孔子才認(rèn)為“禘”“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掌)乎”,因而對魯之“禘”表示“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論語·八佾》)【26】。荀子認(rèn)為祭禮乃圣人因人“志意思慕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者,“故先王案為之立文,尊尊親親之義至矣”(《荀子·禮論》)。

         

        宗法制與祖先祭祀中的“親親”與“尊尊”亦即“恩愛”與“尊”的功能分別由“孝”與“悌”所承擔(dān),子曰:“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孝經(jīng)·廣要道章》)而在孟子看來,仁義之精神就蘊(yùn)含在“孝悌”中【27】,曰:“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dá)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即以“仁義”為“孝悌”之發(fā)明與延伸。總而言之,“祭”之中含有 “仁義”之道,仁、義需并重——“仁”主“恩”“親”;“義”主“敬”“尊”,“厚于仁者薄于義,親而不尊;厚于義者薄于仁,尊而不親”(《禮記·表記》)。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何有子以“孝悌”為“仁之本”而《禮記·禮運(yùn)》謂“命……降于祖廟之謂仁義”,因?yàn)椤白鎻R”即祖先祭祀中蘊(yùn)含著“孝悌”亦即“仁義”之道。

         

        需要注意的是,盡管祭祀是對祖先功德之“施”的“報(bào)”,但并不意味著“祭”以及祭祀中所負(fù)載的情感就完全是外在、后天的,《禮記·祭統(tǒng)》強(qiáng)調(diào):“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鈩t盡物,內(nèi)則盡志,此祭之心也?!薄抖Y記·祭義》亦云:“孝子為能饗親。饗者,鄉(xiāng)也,鄉(xiāng)之然后能饗焉。”鄭注:“言中心鄉(xiāng)之,乃能使其祭見饗也?!笨资瑁骸啊嬚?,鄉(xiāng)也’者,言神之所以饗者,由孝子之所歸鄉(xiāng)也,鄉(xiāng)之故然后能使神靈歆饗焉?!薄?8】“中心鄉(xiāng)之”即要求孝子心中必有對先祖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慕、崇敬之情,如此才能使“神靈歆饗”。

         

        三、孔子對于“仁”字含義轉(zhuǎn)向之貢獻(xiàn)

         

        孔子的思想對商周之傳統(tǒng)多有損益、創(chuàng)發(fā),對于“報(bào)”,他調(diào)整了其理論重心。“報(bào)”這一倫理范疇所規(guī)范的內(nèi)容并不局限于人與天地、祖先之間的宗教空間,同時(shí)它也是“禮”的基本法則之一,彌漫于由禮制所范導(dǎo)的社會領(lǐng)域。由“報(bào)”所激發(fā)與承載的孝道是儒家修身、成仁、行道的根基與出發(fā)點(diǎn),然而以祖先祭祀維系孝道與仁道卻有其局限性,如《白虎通·論三教之失》所云“敬形于祭祀故失鬼”:當(dāng)人屈從于鬼神時(shí),人的自主性便無法得到伸張。有見于此,孔子盡管強(qiáng)調(diào)要“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但卻要求“敬鬼神而遠(yuǎn)之”(《論語·雍也》),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jìn)》)換言之,相較于“報(bào)”所注重的由今往古的溯源及其所指向的“彼岸世界”,孔子無疑更為關(guān)心人的境況、強(qiáng)調(diào)人為“天地之心”的價(jià)值與意義。

         

        如前所述,《禮記·祭統(tǒng)》以“祭”為“教之本”,雖然“昭神能孝”“夫祀,……昭孝之至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但“祭”與“孝”畢竟有所不同:“祭”更多的是指向先祖甚至遠(yuǎn)祖、始祖,在祖先崇拜之下,個(gè)人并無其自由,比如男女之“身”不屬于自己而屬于先人【29】,男女婚姻之目的是要“事宗廟社稷”(《禮記·祭統(tǒng)》),軍事行動、職官授予等重大活動以及冠禮、成人禮、婚禮等日常事務(wù)均要在宗廟舉行,其義如《禮記·冠義》所云“行之于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孝”則更多的是指向當(dāng)下子女對父母的情感及其行為。《禮記·大傳》云:“自仁率親,等而上之,至于祖,名曰輕。自義率祖,順而下之,至于禰,名曰重。一輕一重,其義然也。”孔穎達(dá)疏云:“‘一輕一重,其義然也’者,言恩之與義,于祖與父母,互有輕重,若義則祖重而父母輕,若仁則父母重而祖輕。一輕一重,義宜也。然,如是也,言人情道理,宜合如是。祖是尊嚴(yán)以上漸,宜合輕;父母恩愛漸近,宜合重,故云‘其義然’也?!薄?0】可見上溯于祖者其恩輕,下推至父母則恩重,輕重一目了然,此為人道之自然。除了《禮記》以外,儒家經(jīng)典未有以“祭”為“教之本”者,其說或?yàn)楣帕x;孔子之后儒家多以“孝”為“教之本”,此應(yīng)與孔子儒家重現(xiàn)世的倫理精神有關(guān),《孝經(jīng)·開宗明義章》引孔子之言:“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關(guān)注的重心無疑是當(dāng)下的人文關(guān)懷與現(xiàn)世的親親之情。

         

        在此倫理轉(zhuǎn)向之下,孔子賦予“仁”以新的內(nèi)涵。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學(xué)者之關(guān)注點(diǎn)普遍在“愛”字上,認(rèn)為這是孔子“仁”說的核心觀念。然而事實(shí)上,“愛人”的表述中包含的卻是兩個(gè)維度的內(nèi)容:其一為“愛”,其一為“人”。

         

        首先說“愛”?!凹馈敝鳌熬础?,然而“仁”“孝”卻兼“愛”與“敬”。如前所言,“祭”主“敬”,一方面對“祀事”要“敬”,即表達(dá)對祭祀本身乃至祭禮背后之天地、鬼神的敬意(若僅就祭祖禮而言則指先祖);另一方面,通過祭祀可以“教敬”,子云:“七日戒,三日齊,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趨走,以教敬也。”(《禮記·坊記》)《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言“能敬必有德”,可見“敬”是修德的重要起點(diǎn)??鬃尤寮也⑽捶裾J(rèn)“敬”,對“敬”依然極為重視,只是強(qiáng)調(diào)應(yīng)“敬”“愛”并重?!叭省敝鳌皭邸薄?1】,然而同時(shí)卻須“敬”,以“孝”而言,子女對父母須“愛”“敬”交融,所謂“忠愛以敬”(《大戴禮記·曾子立孝》)、“愛而敬”(《大戴禮記·曾子事父母》),《孝經(jīng)·圣治章》云:“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yán)。圣人因嚴(yán)以教敬,因親以教愛。圣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yán)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狈蚱拗g也需“愛與敬”,《禮記·哀公問》曰:“弗愛不親;弗敬不正。愛與敬,其政之本與!”孔疏云:“愛謂親愛,則仁也;敬謂尊敬,則義也。是仁義為政教之本也?!薄?0】甚至“禮”的精義就在于“達(dá)愛敬之文”(《荀子·禮論》)。

         

        其次說“人”?!秶Z·周語下》:“言仁必及人。”《孟子·盡心下》:“仁也者,人也?!薄抖Y記·表記》:“仁者人也?!薄抖Y記·中庸》:“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编嵶ⅲ骸耙匀艘庀啻鎲栔?。”【30】白奚先生認(rèn)為:“‘仁’字的構(gòu)形表達(dá)了一個(gè)古老的人道主義觀念,即互相把對方當(dāng)人看,以待人之道交往之,所以《中庸》才說‘仁者人也’?!收呷艘病?,這既是用‘人’來規(guī)定‘仁’,也是用‘仁’來規(guī)定‘人’?!省褪侨祟愔g以親愛之情和互相尊重為基本內(nèi)容的人際意識和道德觀念?!薄?2】此誠不假。問題在于人本來就該把人當(dāng)人看、以待人之道與之交往,為何還要如此特意強(qiáng)調(diào)呢?

         

        愚以為,所謂“以人意相存問”或者“以人意尊偶之”【33】,首先必須注意“存問”或者“尊偶”之前提即“以人意”,而之所以強(qiáng)調(diào)“以人意”則是要將“人”從祖先祭祀或祖先崇拜之中解放出來:把“人”當(dāng)“人”看,“人”不再是服務(wù)于鬼神的“工具”,而是主體與目的【34】。基于此,孔子反對以“祭器”和“俑”“送死者”,而主張用明器,廢除為俑?!凹榔鳌睘樯咧?,“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不殆于用殉乎哉”;“俑”者似人,“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禮記·檀弓下》)。孔穎達(dá)疏:““殆”,近也,謂近于用乎生人為殉。所以近者,以生人食器而供死者,似若用生人而殉死人,故云近也?!^周家為俑者不仁,不近于用生人乎哉?”【35】《孟子·梁惠王上》也記載了孔子的類似說法:“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北M管用的是“俑”和“祭器”,但其意仍是以人為鬼神之犧牲,不合儒家人本主義之旨趣,故而孔子認(rèn)為此行為“不仁”。鑒于此,“仁者愛人”的主題就鮮明可見:以“人”為“人”,強(qiáng)調(diào)“人”之作為“人”的尊嚴(yán)、人自身便是目的。荀子論“三年之喪”云:“凡生乎天地之間者,有血?dú)庵畬俦赜兄?,有知之屬莫不愛其類?!视醒獨(dú)庵畬倌谌?,故人之于其親也,至死無窮?!保ā盾髯印ざY論》)《呂氏春秋·愛類》:“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為仁。不仁于他物,獨(dú)仁于人,猶若為仁。仁也者,仁乎其類者也?!薄洞呵锓甭丁け厝是抑恰吩唬骸叭收撸詯廴祟愐?。”《淮南子》亦曰:“所謂仁者,愛人也?!保ā痘茨献印ぬ┳逵?xùn)》)“仁者愛其類也”,“遍愛群生而不愛人類,不可謂仁?!保ā痘茨献印ぶ餍g(shù)訓(xùn)》)所謂“人”,即指的“人類”而非“他人”,亦即學(xué)者所說的“同類意識”,儒家“仁”道理論的上述轉(zhuǎn)向則使這一意識的產(chǎn)生成為可能,而“親親為大”之義、“仁”乃人之所以成人的先天依據(jù)以及“相偶”“尊偶”之對等內(nèi)涵等皆為次生觀念。

         

        徐復(fù)觀先生認(rèn)為,商人的精神生活“還是原始性地宗教”,而“周人的貢獻(xiàn),便是在傳統(tǒng)的宗教生活中,注入了自覺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為觀念方面的展開,以啟發(fā)中國道德地人文精神的建立”;相應(yīng)地,“周初對祖宗之祭祀,已由宗教之意義,轉(zhuǎn)化為道德之意義,為爾后儒家以祭祀為道德實(shí)踐之重要方式之所本”【36】。其說精當(dāng)?shù)毓蠢粘鋈寮宜枷氚l(fā)展的一般線索:周人提出“以德配天”以論證王權(quán)合法性,一方面賦予“天”以道德特征,另一方則強(qiáng)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然而,首先必須看到,在周初的“德”論中,“天”仍然是天人關(guān)系的中心,人需努力積善行德以符合天道意志;其次,“以德配天”的關(guān)鍵是要訓(xùn)誡后繼周王為政以德,以期國祚永存,“德”主要指“德政”,其對于普通百姓人格修養(yǎng)之意義仍有待闡發(fā)。而孔子“仁者愛人”的觀念則是要將人從天命、祖先祭祀中解放出來,沿著周人的理路進(jìn)一步賦予“人”以主體地位,使“人”不致成為“天”的附庸與工具。正如白奚先生所言,“‘仁者人也’的命題體現(xiàn)了孔子思想中的人道主義精神,它明確地要求以‘人’之道待人,把人當(dāng)‘人’看”,孔子問人不問馬、斥責(zé)“始作俑者”就是基于這種態(tài)度【37】??鬃又竺献釉俅瓮七M(jìn)其理論發(fā)展、完善其理論建構(gòu),以“四端說”論證每個(gè)人先天所具有的道德根基與天賦使命,進(jìn)而挺立道德人格??梢哉f,孔子“仁”的學(xué)說是儒家人文精神發(fā)展的關(guān)鍵一環(huán),上繼文武、下啟孟子,居功厥偉,而通過“仁”之古義及其字形、字義演變過程的揭櫫則可以清晰地展現(xiàn)其邏輯線索與理論貢獻(xiàn)。

         

        注釋
         
        1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6頁;楊向奎:《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頁;劉文英:《“仁”之觀念的歷史探源》,《天府新論》,1990年第6期;白奚:《“仁”與“相人偶”——對“仁”字的構(gòu)形及其原初意義的再考察》,《哲學(xué)研究》,2003年第7期;王艷勤:《原“仁”》,《孔子研究》,2007年第2期。
         
        2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頁下、第6頁下。
         
        3龐樸:《說仁》,《文史哲》,2011年第3期。
         
        4白奚:《“仁”字古文考辨》,《中國哲學(xué)史》,2000年第3期。
         
        5龐樸:《“仁”字臆斷》,《尋根》,2001年第1期。
         
        6謝陽舉:《“仁”的起源探本》,《管子學(xué)刊》,2001年第1期。
         
        7徐復(fù)觀先生認(rèn)為:“‘仁者人也’本生之義,我覺得原來只是說‘所謂仁者,是很像樣的人’的意思。在許多人中,有若干人出乎一般人之上;為了把這種很像樣的人和一般人有一個(gè)區(qū)別,于是后來另造了一個(gè)‘仁’字?!辈⑶覍ⅰ懊狼胰省钡摹叭省苯忉尀椤罢煞驓飧拧保ㄐ鞆?fù)觀:《釋〈論語〉的“仁”》,載《學(xué)術(shù)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85年版,第311頁)。另見白奚:《“仁”字古文考辨》,《中國哲學(xué)史》,2000年第3期;Lin Yü-sheng(林毓生):“The Evolution of the Pre-Confucian Meaning of Jen 仁 an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Moral Autonomy”,in Monumenta Serica,Journal of Oriental Studies華裔學(xué)志,vol.31pp.172-204,1974-1975.
         
        8孫詒讓:《周禮正義》卷32《春官·敘官》,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294-1295頁。
         
        9杜佑:《通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79頁。
         
        10參見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卷八,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第875頁;容庚:《金文編》(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555、602頁。
         
        11阮元:《揅經(jīng)室集》(上)“論語論仁論”,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76頁。
         
        12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82頁。
         
        13對于尸坐或不坐,學(xué)者有不同的理解,如《禮記·郊特牲》云:“古者,尸無事則立,有事而后坐也?!比欢抖Y記·禮器》“殷坐尸”孔疏卻云:“尸本象神,神宜安坐,不辨有事無事,皆坐也。”
         
        14孫希旦:《禮記集解》(中),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594頁。
         
        15林義光:《詩經(jīng)通解》,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版,第340頁。
         
        16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6頁。
         
        17甚至還有不需通過“?!倍苯痈笆睖贤ǖ那闆r,《禮記·檀弓下》載:衛(wèi)有大史曰柳莊,寢疾。公曰:“若疾革,雖當(dāng)祭必告?!惫侔莼?,請于尸曰:“有臣柳莊也者,非寡人之臣,社稷之臣也,聞之死,請往。”
         
        18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補(bǔ)編》,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171頁。
         
        19張祥龍:《家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7年版,第109-110頁。
         
        20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第1604頁,第1508頁。
         
        21何晏注,邢昺疏:《論語注疏》,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
         
        22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第二冊“史林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467-468頁。
         
        23徐復(fù)觀:《兩漢思想史》,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第10頁。
         
        24“禘”有“宗廟”之祭與“感生之帝”之祭的爭論,本文支持“宗廟之祭”之說。相關(guān)爭論見孔穎達(dá)疏《禮記·祭法》首節(jié)(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第1587頁)。
         
        25《荀子·王制》:“分未定也,則有昭穆?!笨梢姟罢涯隆敝剖怯脕矶ā胺帧钡摹?br> 
        26劉寶楠引孔安國曰:“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魯逆祀,躋僖公,亂昭穆,故不欲觀之矣。”(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版,第93頁。)
         
        27有子認(rèn)為“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則將“孝”與“悌”析出,分別對應(yīng)于“仁”與“義”,其間雖有孟子之發(fā)揮,卻并未背離儒家之精神。
         
        28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第1593頁。
         
        29《大戴禮記·曾子立孝》:“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敬乎?”女子的情況與此大體相同,許嫁時(shí)要議婚于祖廟且納采之際“主人”要“筵于戶西”,鄭玄注曰:“主人,女父也。筵,為神布席也。戶西者,尊處,將以先祖之遺體許人,故受其禮于禰廟也。”(見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第1241頁。)
         
        30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第1509頁,第1612頁,第1629頁。
         
        31《論語·學(xué)而》:“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xué)而》:“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墨子·經(jīng)上》:“仁,體愛也?!薄栋谆⑼āで樾浴罚骸叭收?,不忍也,施生愛人。”
         
        32白奚:《“仁”與“相人偶”——對“仁”字構(gòu)形及其原初意義的再考察》,《哲學(xué)研究》,2003年第7期。
         
        33《詩·國風(fēng)·檜風(fēng)·匪風(fēng)》箋云:“人偶能烹魚者,人偶能輔周道治民者?!闭x曰:“人偶者,謂以人意尊偶之也?!保ㄒ娫S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365頁下。)段注所引與原文稍有不同,比如“以人意尊偶之”原文作“以人思尊偶之”(見毛亨傳、鄭玄箋、孔穎達(dá)疏:《毛詩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383頁)。
         
        34當(dāng)然,這并不是說自孔子始發(fā)現(xiàn)“人”,而是說,從既有的傳世資料來看,相較于前人,孔子開始有意識地建構(gòu)起一個(gè)嚴(yán)整的理論并體現(xiàn)于對“仁”的闡發(fā)之中?!蹲髠鳌せ腹辍份d,隨國賢臣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薄蹲髠鳌でf公三十二年》載虢國太史嚚之語:“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薄蹲髠鳌べ夜拍辍芬噍d宋人司馬子魚對于人殉制度的批評:“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笨梢姡鬃又鲝堊杂衅淅碚撛戳?。
         
        35鄭玄注,孔穎達(dá)疏:《禮記正義》,十三經(jīng)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3頁。
         
        36徐復(fù)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14、26頁。
         
        37白奚:《“仁者人也”——“人”的發(fā)現(xiàn)與古代東方人道主義》,《哲學(xué)動態(tài)》,2009年第3期。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