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谷文國】博聞約取 敦厚崇禮 ——凌廷堪的治學之道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jīng)典新解系列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14:38:22
        標簽:凌廷堪、博聞約取、敦厚崇禮、治學之道

        博聞約取 敦厚崇禮

        ——凌廷堪的治學之道

        作者:谷文國

        來源:《學習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四月初一日庚申

                  耶穌2021年5月12日

         

        凌廷堪(約1755—1809年),字次仲,祖籍安徽歙縣。據(jù)《清史稿》所載,凌廷堪是乾嘉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凌廷堪博聞強記,貫通群經(jīng),尤精于禮學,被江藩推為“一代禮宗”。凌廷堪所著《禮經(jīng)釋例》一書,用力至勤,寒暑不輟20余年,五易其稿始成,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為世所推崇,后人治禮,莫不從中取益。

         

        篤志為學 畢力著述

         

        古人讀書治學,大抵始于立志,一旦篤志為學而不改,必能有所成就。凌廷堪23歲時著《辨志賦》明志,自謂“托跡溟海,抱影窮巷,為賈則苦貧,為工則乏巧,心煩意亂,靡所適從,用是慨然有向學之志焉”,“廣求圣道于《六經(jīng)》”。自從篤志為學之后,凌廷堪終其一生畢力著述,即使生活中失意困頓,都不曾棄學改志。

         

        凌廷堪在乾隆五十八年中殿試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授予知縣。但他上書吏部,請求改到學署擔任教官,并說“必如此,吾乃可養(yǎng)母治經(jīng)”。隨后,凌廷堪前往安徽寧國府學署就任,將母親和兄嫂一并接去,“孝弟安貧,謹身節(jié)用,畢力著述”。面對當時的清貧生活,凌廷堪仍然專心學問,不肯降志辱身。他在《杞菊軒銘》中寫道,“忍饑誦經(jīng),此外何有。以卑自安,以貧自守。潔白在躬,延年益壽”。一副傲然挺立的君子形象如在眼前。從就任寧國府教授到辭世,凌廷堪潛心治學,在禮學、史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徐世昌在《清儒學案》中稱凌廷堪之學“無所不窺,于六書、歷算以迄古今疆域之沿革、職官之異同、史傳之參錯、外屬之源流,靡不條貫,尤專禮學”。除《禮經(jīng)釋例》之外,凌廷堪尚有《燕樂考原》《校禮堂文集》等著述傳世,識見卓絕,惠澤學林。

         

        學則不固 擇善而從

         

        學問之事,本非向壁虛造、固守己見所能得,學人之間的往復切磋,對于辨章學術、考鏡得失有著重要作用,這即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钡膴W義所在。凌廷堪下定立志求學的決心之后,經(jīng)常出游訪學,在開闊自己眼界的同時,也結識了一大批通儒雅士,學問品行方面大有增益。通過游學,不僅得到了前輩學人如程晉芳、翁方綱等人的提攜關照,還與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江藩、焦循、阮元,以及乾嘉學派的邵晉涵、王念孫、孫星衍等相與論學。這些都是當時的一流學者,各有專長,故能疑義相與析。一方面闡明經(jīng)典義理之所在,開顯圣人之道;另一方面通經(jīng)致用,在現(xiàn)實中求其明道救世之功。

         

        以《禮經(jīng)釋例》為例,在此書的撰述中,凌廷堪極少下斷語,多是如“下以己意,俟后之學者擇焉”之類,十分謙遜。遇有異議者,則先羅列眾說,往復辨析之后方才說“不可從”,以示謹慎。對于同時代學者的觀點,凌廷堪亦能做到擇善而從。那些年齡較小的,如后來名重天下的阮元,凌廷堪也虛心請教。在《與阮伯元孝廉書》中說“今擬區(qū)其門類,為《禮經(jīng)釋名》一書。年來粗有規(guī)模,到都日當以草創(chuàng)請正也”。對于素來仰慕的江永、戴震,凌廷堪對于其說也絕非一概從之,而是既有否定,也有存疑,力圖提供一個合理允當?shù)恼f法。

         

        從《禮經(jīng)釋例》成書的過程來看,也能說明凌廷堪的治學態(tài)度。他曾聽聞江永著有《儀禮釋例》,又見杭世駿《禮例序》,擔心自己所著會與前輩學人所作雷同,恐無必要,遂輟筆不作。等到他切實發(fā)現(xiàn)江永所作不過寥寥數(shù)頁,是未成之書,杭氏又疏于《禮經(jīng)》,可謂是有志未逮,于是便重取舊稿,“矻矻十余年,稿凡數(shù)易”而成此書。既表達了對前賢的敬意,也完成了自己的夙愿。

         

        會通其例 實事求是

         

        凌廷堪作為乾嘉學派的重要一員,在考據(jù)上師承戴震一脈,尤為注重典章制度,主張實事求是,由考據(jù)而通其義理;又因客居揚州頗久,也受到了揚州學派的浸潤,不囿于漢學、宋學的門戶之見,重其會通。正是在這種治學觀念的影響下,他在禮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影響深遠。同是清代禮學大家的黃以周就在其《禮書通故》中多次徵引凌廷堪的見解。

         

        實事求是是乾嘉學派的一貫宗旨,凌廷堪對此深為服膺,并將其運用到學問之中,作為自己的治學準則。他認為很多學者“于《禮》多喜言《喪服》之經(jīng)《傳》,而畏言威儀器數(shù)”,原因在于“實事求是之難而喜空言之易于逞臆也”。禮學作為實學,必須做到“事必求是”,而非妄憑己意。同時,他繼承了戴震“理義存乎典章制度”的觀點,對“禮之本經(jīng)”的《儀禮》進行了深入詳細的研究,著成《禮經(jīng)釋例》一書。在凌廷堪看來,《禮經(jīng)》“非他經(jīng)可比,其宏綱細目,必以例為主,有非訓詁名物所能賅者”。所以“禮儀委曲繁重,必須會通其例”,“不會通其例,一以貫之,只厭其膠葛重復”,是無法領略到圣人制禮本意的。即使大家習以為常的儒家尊尊親親思想,凌廷堪也從紛繁復雜的禮節(jié)入手,指出“其繁縟之中,有條而不紊,非比其例而觀之,則圣人之親親之殺、尊賢之等,何由而見乎?”這種循例求證的路徑為人們解經(jīng)釋義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參照。

         

        《禮經(jīng)釋例》全書共分8例,“以明同中之異,異中之同。曰通例,曰飲食例,曰賓客例,曰射例,曰變例,曰祭例,曰器服例,曰雜例”。這樣就把向來難讀的《禮經(jīng)》以綱舉目張的形式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歸納,同時兼具了文字訓詁和發(fā)明禮義的功效,融攝了考據(jù)和義理,做到有一分證據(jù)說一分話,從而避免了全憑己意而解經(jīng)的情況。凌廷堪在《禮經(jīng)釋例》的序中說,“證以群經(jīng),合者取之,離者則置之,信者伸之,疑者則闕之”,十分客觀。即使遇有疑惑,也標注出“經(jīng)文不敢臆改,存此以質知者”,表明了其實事求是的治學態(tài)度。梁啟超就稱“其方法最為科學的,實經(jīng)學界一大創(chuàng)作也”。

         

        以經(jīng)解經(jīng) 復性于禮

         

        經(jīng)學向來難治,禮學更是難上加難,作為禮之本經(jīng)的《儀禮》自唐以來就號稱難讀,歷代為之作注作疏的極為少見。凌廷堪極為推尚此經(jīng),認為《儀禮》非大圣人不能作,欲明圣人之意,既要對經(jīng)文、禮例進行考究,以經(jīng)解經(jīng),通經(jīng)明道,更要知曉禮之大本大用,復性于禮,用之于修身治國。

         

        凌廷堪認為研治《儀禮》之時,不可以漢代經(jīng)師所撰述的《傳》、《記》之類的“章句之余,雜記說禮之言”來核校和闡釋《儀禮》之奧義。在凌廷堪看來,《儀禮》與《禮經(jīng)》是一回事,其地位和作用顯然高于《禮記》,只能“據(jù)經(jīng)以正《傳》、《記》,未可強經(jīng)以就《傳》、《記》也”。即使出現(xiàn)《傳》、《記》之言與《禮經(jīng)》沖突的情況,也大多取信《儀禮》,只在《禮記》詮釋有可取處時才擇善而從之。對于前人重《禮記》而輕《儀禮》的情況,凌廷堪仍堅持“《儀禮》十七篇者,禮之本經(jīng)也”的主張,認為只讀《傳》、《記》而不讀經(jīng),流弊甚大,不可顛倒本末。

         

        在《復禮》一文中,凌廷堪認為“圣人之道,一禮而已矣”,“天下無一人不囿于禮,無一事不依于禮”,所以,“禮之外,別無所謂學也”。凌廷堪批判一些學者舍棄圣人所常言的禮,而事事附會于圣人所不常言的“理”的做法,針對當時大談心性的學風,明確提出“求諸禮始可以復性”的觀點,把禮貫穿在復性、修身、治國平天下之中,最終達致復性即復于禮的境界。這樣就把儒家所講的三綱八目、人倫五常通過禮而貫通起來,復禮即是為仁,即是盡性,即是彰顯圣人之德于天地之間,能使天下之人少而習焉,長而安焉,無論賢愚都能有所依循而成就自己。所以,圣人之道之所以萬世不易者,就在于此。

         

        凌廷堪的禮學思想有著鮮明的經(jīng)世致用的特色,其目的并不在于單純的學術考證,而是借由禮制考證的路徑實現(xiàn)其現(xiàn)實關懷,開辟出一條可供時人乃至后人明道救世的道路。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