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吳思寰】人性論的轉變與明清儒學的思想突破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15:06:05
        標簽:人性論、明清儒學

        人性論的轉變與明清儒學的思想突破

        作者:吳思寰(北師大中國哲學專業(yè)碩士生)

        來源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四月初八日丁卯

                   耶穌2021年5月19日


        儒學的教化·教化的儒學

         

        2021年5月15日19:00——21:00.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輔仁國學研究所、輔仁讀書會舉辦的京師哲學系列講座在線成功舉辦,本場講座有幸邀請到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上海儒學院執(zhí)行副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儒學研究會會長吳震教授主講,由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許家星教授主持。校內(nèi)外學生及學界同道200多人參與了此次講座。

         

         

         

        講座伊始,吳震教授便指出了這次講座的一個核心概念,即由東京大學岸本美緒教授所提出的“后16世紀”。“后16世紀”,并非單單是一個時代概念,更主要是一種研究后16世紀的方法論概念。這一概念包含了中國社會當時的思想、道德、文化、政治、經(jīng)濟、制度等等一系列問題,不僅如此,還包含著東亞乃至世界范圍的問題。吳老師指出,在后16世紀,在世界范圍內(nèi)出現(xiàn)了一系列極其重要的歷史文化、政治經(jīng)濟等方面的轉變。具體到明清轉型時代而言:第一,在哲學上,出現(xiàn)了反理學的思想,包括對廣義理學的天理觀、人性論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批判與反思。第二,在學術史上,開始主張回歸漢代以前的儒家經(jīng)典,包括對經(jīng)典的系統(tǒng)性的重新解讀和一些學術史的整理,并對歷史、文化進行一系列的反思。第三,在治學方法上,后16世紀的學者大多主張字義明才能通向義理明,這就涉及到經(jīng)學詮釋與哲學詮釋的方法論反思等問題。

         

        在簡要界定了后16世紀概念后,吳老師回歸正文,指出在16世紀陽明心學以及多元思想的背景下,后16世紀的時代,經(jīng)明清思想轉型而逐漸形成了一股學術新思潮,這股思潮由理學、心學乃至氣學等多重思想合力推動,主要表現(xiàn)為對廣義宋明理學的反思與批判。這種批判的矛頭指向了儒家人性論乃至孟子的性善說。接下來,吳老師通過一系列的具體考察來向我們展示這種對理學傳統(tǒng)的質疑的思想轉變,以引導大家重新思考明清思想中的有關人性問題的新論述。

         

         

         

        在第一部分的考察中,吳老師首先梳理了哲學史中的人性問題,并指出宋儒人性善論證背后的理本體必然為善的預設。然而這種由“理善證性善”意義上的性善說作為宋明理學的共識,在明清思想轉型之際卻遭到人們的質疑。首當其沖的則是理學理氣論,因為理與氣構成共屬一體的原初存在方式,包括人在內(nèi)的任何事物均無法擺脫既有理又有氣的存在事實。而陽明學對氣的思考便異質于朱子學,如陽明曾提出“性即氣”“惻隱之心,即氣”等命題。接下來,吳老師通過列舉陽明后學代表人物鄒守益、王畿的觀點進一步說明心學反對理學的人性二元對立。另一方面,心學又并非氣一元論的立場,而是以良知心體為本位的人性一元論。與此不同的則是氣學家如王廷相、王夫之的論述。吳老師指出,氣學家由“氣之生理”或“生生之理”言性成為隱伏在人性論述中的一條重要思路。因此,吳老師在此處重點介紹了王廷相的氣一元論,以揭示氣學家對人性二元論的批判。這樣,通過這一部分的梳理與考察,吳老師向我們展現(xiàn)出“后16世紀”的思想家在觀念上的重大改變,這一轉變表現(xiàn)為以人性論為突破口,轉化為對宋明理學的全面批判。

         

        在第二部分中,吳老師向大家重點介紹了陳確的思想。吳老師認為,同以“氣”為出發(fā)點,比起王廷相,陳確的觀點更顯激進,最終滑向了自然主義人性論。在陳確看來,“氣、情、才”都是由天命“推而廣之”的不同名稱,這樣氣質之性同樣也是善而無惡的,至于惡則是由于人類行為的外源性因素——“習”所導致的。在陳確看來,性善并非一種存在論預設,而是出于社會教化意義上的“欲人為善”的目的。最后,吳老師總結到,陳確推翻了理學的理氣二元論與“性即理”傳統(tǒng),并突出氣質在人性中的首出地位,進而甚至反對“變化氣質”這一宋明儒的重要工夫論主張,在人性問題領域提出了諸多反理學形上預設的新觀念,并對“本體”概念加以拒斥,在明清思想轉型中,無疑是對宋明理學本質人性論的思想突破。

         

         

         

        接下來,吳老師指出,入清以后,高揚氣質、貶抑天理,反對“變化氣質”的觀點逐漸成為一股社會思潮,而在第三部分中,吳老師主要向大家講述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顏元的思想。在這部分中,吳老師首先指出陳確與顏元在“后16世紀”視域下的思想偶合與學術關聯(lián)。顏元的思想與陳確相類,同樣也是自然主義人性論者,但同時他又是一位“道德嚴格主義”者,他主張氣質一元論,只承認氣質之性的實存性。除了包含身體官能等等人物之性,顏元甚至認為氣質的內(nèi)涵可以無限擴大,在文化上也有具體表現(xiàn),不僅包括“六藝”等內(nèi)容,甚至“制禮作樂”、“太和宇宙”皆是人性氣質的必然展現(xiàn)。之后,吳老師還向大家介紹了顏元對于朱子的思想批判,尤其是列舉其《朱子語類評》以窺其批判之激烈。不過,顏元痛斥朱子更多是因為朱子重視講學而忽視“習行經(jīng)濟”等社會現(xiàn)實問題,然而他的這類批判無法觸及朱子理學的理論根基。

         

        而相比顏元來說,戴震的理學批判更有理論力度。因而在第四部分中,吳老師重點為大家講解了戴震的思想。戴震的人性基本預設與陳確、顏元大致相同,同屬氣質一元論,只是他的思考更有整體性的理論關照。吳老師重點分析了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對“理”的解釋。戴震認為:“理者,察之幾微而必區(qū)以別之名也,是故謂之分理”。與這種“分理”相對的則是理學家所謂的“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的“天理”。在戴震看來,宋儒的“天理”不過是一種觀念上的虛構,是不能獨立存在的空洞名稱。而唯有經(jīng)驗性的自然實存的“分理”才是真實而具體的法則,這種法則是離不開具體實存物的。

         

        接下來,吳老師為大家梳理了戴震所總結的具體事物:從物的層面看,無非是陰陽五行;從人的層面看,無非是血氣心知。兩者構成“人物”一詞,并以“氣”作為總的根源。戴震根據(jù)分殊之理的思路,提出了“成性各殊”的說法。吳老師指出,“成性各殊”是戴震人性理論最為突出的標志性觀點。吳老師在此處引用戴震對《大戴禮記》“分于道謂之命,形于一謂之性”的解讀,深入討論了戴震的“有之不齊”、“成性各殊”的人性論。在戴震看來,事物是實在的,必是可分的,也必是不齊的,也必是各殊的。而“性”的“各殊”最為重要的表現(xiàn)就是人的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有情有欲”,據(jù)此,戴震提出了“達情遂欲”乃為社會普遍要求的重要主張。而宋儒的學說恰恰忽視了人性“各殊”這一差異性基本事實。而戴震推翻宋儒的抽象同一的形上學天理觀,所欲建構的則正是這種以“成性各殊”、“達情遂欲”為標志的切合人類“實體實事”的具體倫理學。

         

        通過以上四部分的具體考察,吳老師為大家展示了從16世紀到“后16世紀”所發(fā)生的一系列思想異動現(xiàn)象。在這兩百多年間,不斷孕育乃至成熟發(fā)展出一套與儒家傳統(tǒng)性善論不相協(xié)調(diào)的氣善、情善、才善以及對情欲作直接肯定等各種人性學說。相應的,由理善證性善的理路也被徹底推翻,宋儒的天理觀由此幾乎遭到了滅頂之災。最后,吳老師將陽明心學、王廷相、陳確、顏元與戴震的思想重新放到一個長時距的歷史文化視域中,更為概要地向大家展示了明清儒學中的人性論轉變及其伴隨而來的一場思想突破,讓大家對明清儒學的諸多哲學思考與思想文化史的關聯(lián)有了更深入、更透徹的理解。主講部分結束后,許家星老師對吳老師的講座內(nèi)容進行了總結。講座最后是提問環(huán)節(jié),參與講座的同學與學界同道十分活躍,在討論區(qū)中踴躍提問,分享觀點,積極討論。吳老師耐心解答、悉心講解,不但使大家對此次講座中的諸人物的思想義理以及思想史關聯(lián)有著更深入的理解,還使大家了解到了這次講座未重點提到的如劉宗周、焦循、程瑤田乃至清代荀子學等諸多思想,進一步擴充了大家的知識體系,同時也使大家對明清思想與思想史有著更廣博的認識。本次講座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