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嵩陽先圣殿:耿介創(chuàng)建,書院一體
作者:韋力
來源:“芷蘭齋”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五月初四日壬辰
耶穌2021年6月13日
2020年9月20日,由橫山小為開車,從鄭州前往嵩山尋訪,此程的尋訪點之一乃是嵩陽書院,這是十年前第二次前往此處,而今景區(qū)門口建了新的停車場,雖然有些簡陋,但面積比以往大了不少。停車場入口處還建起了簡易的售票廳,購票人數(shù)比前幾年少了許多,新寇疫情對旅游業(yè)的沖擊,在這里能夠看到顯著影響。
路名牌
停車場售票處
講學
步行走到嵩陽書院,院門前的空地上僅有數(shù)位游客在那里嬉戲,如此清冷狀況讓我有些不適應,但這給拍照帶來不少便利。
被包裹起來的唐碑
對聯(lián)
此次再來嵩陽書院的目的,主要是拍攝《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但遺憾的是,而今該碑被施工圍擋嚴嚴實實地包裹了起來。圍擋前的告示牌稱這是文物保護施工,并且很有禮貌地說“給您帶來不便,敬請諒解”。跑了這么遠的路,無法拍照尋訪目標,其心情之遺憾,難以用語言形容。小為勸我即來之則看之,不如再到院中去瞻仰那兩棵古柏。
書院標志
牌坊
文保牌
上次來嵩陽書院時,最讓我震憾的當然是那棵漢柏,西漢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游嵩岳時,看到這里有三棵高大的柏樹,他根據(jù)這三棵樹的粗壯程度,分別封它們?yōu)榇髮④?、二將軍和三將軍。而今三將軍已仙逝,另外兩棵依然枝繁葉茂,在兩千多年前,這兩棵柏樹已經(jīng)令漢武帝為之驚嘆,如此算來,它們的年齡恐怕超過了四千歲。站在這兩棵柏樹前,會讓人感嘆人壽命之短促。
大將軍柏
二將軍柏
之后又參觀了碑廊,在這里看到了耿介墓碑,這是上次未曾留意者。今日所見之嵩陽書院跟耿介的努力修復有直接關(guān)系。
碑廊
嵩陽書院始建于五代后周,當時的建筑規(guī)模乃是由一個主體院落及周圍多個獨立院落組成,到清初方整合成如今的整體院落。清康熙十三年,知縣葉封在明代嵩陽書院故址之上重新建起了書院,同時建造了書院圍墻,把幸存的兩棵大柏樹圍入院中。
此后不久,葉封返京任職,他離開時嵩陽書院的修復工程并未完工,繼其任者乃是登封名儒耿介。從康熙十六年開始,耿介主持嵩陽書院院務,從這一年到康熙二十八年間,他陸續(xù)在嵩陽書院內(nèi)建起了先師殿、三賢祠、麗澤堂、道統(tǒng)祠等幾十組建筑。在此期間,耿介號召許多官員和鄉(xiāng)紳為嵩陽書院捐款,使得書院的規(guī)模擴大了許多,同時嵩陽書院的學田也超過了千畝。更為重要的是,耿介撰寫了《嵩陽書院志》,該書完整地記錄了與書院有關(guān)的歷史沿革以及相關(guān)史料,成為了研究嵩陽書院最重要的著述。
《嵩陽書院志》一書乃是從嵩山的奇特地貌和重要位置講起:“深而探之,則峰巒巖壑不一其狀,奇木嘉卉不一其色。靜而聆之,則珍禽靈鳥不一其聲。幽而會之,則陰晴朝暮風煙雨雪不一其變。”同時他在《志》中引用《詩經(jīng)》中“崧高維岳,駿極于天”一句,以此說明嵩山在五岳中的重要地位。
從漢代開始,天子就來此祭拜,名人的足跡也絡繹不絕,故耿介感慨說:“宇內(nèi)名區(qū),未有若此者,宜其居天地之中,為群岳之宗也軟?!?o:p>
按史料記載,嵩陽書院原本是一座寺廟,該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刊刻于東魏天平二年的《中岳嵩陽寺碑》所載:“大德生禪師,以此山,先來未有塔廟,禪師將欲接引四生,卜茲福地,創(chuàng)立神場。北靠高峰,南臨廣陌,西帶浚澗,東接修林。于太和八年歲次甲子創(chuàng)造伽藍,筑立塔殿。”
嵩陽寺乃是由大德生禪師創(chuàng)建,到隋大業(yè)年間,隋煬帝命道士潘誕為自己修煉長生不老丹藥,于是將嵩陽寺更名為嵩陽觀,這里變成了道觀。唐弘道元年,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兩次前來嵩山,將嵩陽觀作為行宮,更名為奉天宮,后來又改名為太乙觀。
五代時期,后唐靖泰元年至三年間,進士龐式與南唐學者舒元、道士楊納在此聚徒講學。他們感慨于連年戰(zhàn)亂對儒統(tǒng)的破壞,于是他們上書朝廷,提請將太乙觀改為書院。后周顯德二年,世宗柴榮同意所請,于此創(chuàng)建了太乙書院。
嵩陽書院的興盛與崇福宮的建設(shè)有直接的關(guān)系,崇福宮建造在嵩陽書院附近。按照當時大的范圍而言,原本崇福宮就在嵩陽書院范圍內(nèi),但是崇福宮地位不凡,它是專門為宋真宗祈求福佑的場所,故當年朝廷都會委派官員提舉或管勾崇福宮。原本朝臣能以到崇福宮任職為榮,后來因為王安石實行變法,崇福宮成為了安置政見不同者之處,范仲淹、司馬光、二程、李綱等人都曾提舉崇福宮,但這只是個閑職。然而這些大儒卻把文風帶到了嵩陽書院,正是他們在這里講學著述,使得該書院名揚天下。
在宋初時,這里仍沿稱五代舊名,叫太乙書院,宋至道二年,太宗賜“太室書院”匾額。宋仁宗景祐二年,皇帝下令重修太室書院,并將其改名為嵩陽書院。
金世宗大定年間,書院又改名為承天宮。元惠宗至正年間,該書院又易名為嵩陽宮。明嘉靖五年到十年,登封知縣侯泰在嵩陽宮舊址之上復建書院,重建的書院規(guī)制已基本完備,然到明天時,嵩陽書院又衰落了下來。直到康熙年間葉封的重建,及耿介的完成,才使得嵩陽書院有了今日的規(guī)制。
耿介墓碑
而今在書院的碑廊內(nèi)看到了耿介墓碑,由此讓我感慨于他對嵩陽書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上次來書院的探訪,主要是為了參觀藏書樓,并未留意到書院的整體規(guī)制,近些年查與嵩陽書院有關(guān)的史料時,都會提到耿介的作用,這使我再來此地時開始留意書院的整體規(guī)制。
葫蘆形泮池
池內(nèi)有水
而今的嵩陽書院分為五進院落,進入大門后的第一進建筑就是先圣殿,該殿又名先師祠,此祠就是耿介在康熙二十五年創(chuàng)建的。走到此祠前,方留意到門前有一小型的泮池和狀元橋,這顯然是文廟的必備設(shè)施。至此時,我方覺得耿介所建先師祠應該就是文廟。
狀元橋
眼前所見的泮池規(guī)制很小,占地約十幾平米,周遭有石護欄,泮池呈葫蘆狀,這與他處形象不同。從石質(zhì)上看,這個狀元橋是新近修復的,沒有用古石條,不清楚是不是按照當年泮池的形狀修復的。
泮池的前方乃是書院的大門,想來其兼任著戟門的作用,此門乃是康熙十三年葉封修建。乾隆四年,由登封縣知縣施奕簪重修。門楣上掛著“嵩陽書院”匾,沒有題寫落款,兩側(cè)的抱柱上掛著一副對聯(lián):
近四旁,惟中央,統(tǒng)泰華衡恒,四塞關(guān)河拱神岳;
歷九朝,為都會,包伊瀍洛澗,三臺風雨作高山。
先圣殿前的古碑
對聯(lián)的落款為“御筆”,名下刻著乾隆兩方印章,但對聯(lián)的字跡與尋常所見的乾隆書風相去較遠。山門的內(nèi)側(cè)也無戟門或大成門的字樣,只是其廊內(nèi)左右兩邊的磚雕有些特色,看上去感覺是乾隆時代的舊物。
先圣殿
孔子像
圣跡圖
泮池后幾米的地方,就是先圣祠,祠堂處在一米多高的月臺上。月臺的左下方立著幾十塊古碑,瀏覽一番,未曾看到介紹先圣殿之碑。走入殿內(nèi),里面的布局與尋常所見的大成殿差異較大:正前方有一尊孔子像,其身姿像是孔子行教圖,但開臉卻與古代刻石的形象差異較大。后來查資料,有的文中稱這尊像乃是今人根據(jù)唐代吳道子所繪孔子像泥塑而成,之后給其涂上了金漆。此像后有一屏風,正中書寫著《論語》上的一些名言。
顏子像
子思像
孔子像的兩側(cè)各有兩塊新刻石,上面所刻形象分別是四配,但刊刻手法乃是當今流行的激光雕。左右兩側(cè)的墻上各有一幅《圣跡圖》,余外殿內(nèi)無他物。尤為奇特的是,頂棚乃是現(xiàn)代式的吊頂,但地面所鋪方磚似為舊物??吹竭@種狀況,不免令人有些泄氣。
道統(tǒng)祠
匾額
先圣殿后面是道統(tǒng)祠,《嵩陽書院志》中載有閻興邦所撰《嵩陽書院新立道統(tǒng)祠記》,該記中稱:“古今有治統(tǒng),有道統(tǒng),皆君相師儒共為任之者也。以治行道,天于是生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立乎上而治益隆。以道佐治,天于是生孔子,以修乎下而道不墜。統(tǒng)之所在,惟孔子集其成。歷千萬世。學術(shù)以明人心,以正邪說,暴行者不得作,所以賢于堯舜,而自周公以來,未有敢與之并者?!?o:p>
此文稱古代有治統(tǒng)又有道統(tǒng),君用儒師來治理天下,乃是以治行道、以道佐治。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后,有了孔子,方使得道統(tǒng)不墜,故孔子乃是集大成者,他的功勞不在堯舜之下。從周公之后,沒有人能與孔子相并提。然走入道統(tǒng)祠內(nèi),里面擺放的三尊頭像則是帝堯、夏禹和周公,并沒有擺放孔子像。但想到先圣殿處在道統(tǒng)祠之前,至少在耿介看來,孔子應當排在這些先賢之前,說明他更看重孔夫子。
耿介所撰《嵩陽書院創(chuàng)建道統(tǒng)祠記》中先解答了何以要在道統(tǒng)祠內(nèi)祭祀這三位圣人:“以嵩丘古陽城地,堯所嘗游,禹避位,周公測景于此,三圣人皆道統(tǒng)所關(guān),宜并崇祀?!?o:p>
三尊石膏像
看來堯、禹、周公都來過嵩山,并且與道統(tǒng)有關(guān),所以這里面要供奉此三位圣人。但從介紹牌上了解到“室內(nèi)供奉石膏頭像”,這肯定不是耿介制作的。只是這千年古書院中,擺放幾尊石膏像,似乎與其悠久的歷史不相匹配,更何況耿介在《道統(tǒng)祠記》中強調(diào):“蓋千圣相傳一道,千圣傳道一心。堯、禹、周公之心即舜、湯、文、武之心也,舜、湯、文、武之心即孔子之心也,孔子之心即顏、曾、思、孟、周、程、張、朱之心也。”
在耿介看來,孔子傳承的就是堯與周公的觀念,而這個觀念又傳導給顏、曾、思、孟,直至到二程、張載和朱子。
藏書樓
按照文獻記載,道統(tǒng)祠的右前方另建有先賢祠,此祠是在康熙十六年由耿介與郭文華等人捐資修建,里面專祠二程和朱熹。而今此祠已看不到蹤影,道統(tǒng)祠前乃是講堂,此處就是二程講學處。講堂前的月臺相傳就是“程門立雪”故事發(fā)生地。道統(tǒng)祠之后乃是藏書樓,如果按照文廟的規(guī)制,此處應是啟圣祠,但嵩陽書院內(nèi)無此設(shè)施。
崇儒祠
崇儒祠大門緊閉
藏書樓左右兩側(cè)分別是觀善堂和崇儒祠,崇儒祠乃是康熙二十五年由耿介捐資修建的。
藏書樓一樓內(nèi)景
西廡
走入藏書樓,里面擺放著一些道具式的線裝書,只是二樓不讓參觀,不知上面是否祭祀孔子先人,按照嵩陽書院原有的布局,藏書樓前方左右兩側(cè)分別有三益齋與四勿齋,而今這里布置成了展廳,從外觀看上去,更像是文廟大成殿前的兩廡。
東廡
東廡內(nèi)景
耿介無畫像
乾隆畫作
兩廡內(nèi)僅懸掛著展板,分別介紹著歷代名儒,其中有耿介及其弟子景日昣的簡介,但兩人都沒有畫像,我原本想看看耿介的尊容,在這里我看到了乾隆皇帝畫的大將軍柏復制件,此畫原件在十幾年前出現(xiàn)在北京某場拍賣會的預展中,而今在此看到復制件,略有如逢故人之感。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