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時報】孔子像為何只在天安門廣場待了100天?
欄目:天安門廣場立孔子像
發(fā)布時間:2011-04-25 08:00:00
孔子像為何只在天安門廣場待了100天?(圖)
來源: 濟南時報2011-04-25
孔子像被搬到國博西北角一隅 孫華攝本報記者 孫華 發(fā)自北京
100多天前的2011年1月11日,悄無聲息地,他豎立在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北門廣場內(nèi)。
這是一尊身高7.9米、基座1.6米,由17噸青銅鑄造成的雕像,是成為繼毛澤東、孫中山之后第三位進駐這一區(qū)域的歷史人物。他西鄰天安門廣場,與人民大會堂遙相呼應;他北望天安門城樓,與高懸的毛主席畫像相互可視。他在這一地理位置上的出現(xiàn),引發(fā)社會廣泛熱議。喧嘩聲中,他一直默默地站在這里。整整100天后,2011年4月20日,他離開了國博北廣場,依然悄無聲息。
各種觀點經(jīng)百日碰撞后,本已漸趨平寂。他悄然一走,喧嘩再起。
4月22日,記者從他的老家山東來到這里與之見面。這位穿越歷史時空的老者,依然面帶微笑,平靜而祥和。
100天,孔子像來去之間的背后,隱藏著何種故事?
【國博北門】 孔子像莫名搬家了
4月22日下午4點,北京細雨陣陣。天安門廣場及周邊街道,依然人流如織,游客如潮。
閉館改造達3年半之久的國博,剛開館不久,改造一新后,愈顯雄渾大氣。其北門廣場,就在著名的長安街南側。
“我們專門來到國博北門廣場打算和孔子像合影,孔子像去哪里了?為啥要搬走?”記者發(fā)現(xiàn),不時有北京當?shù)厥忻窕蛲獾赜慰蜕锨霸儐栶^方人員。
“剛搬走,4月20日夜間離開的,搬到館內(nèi)去了,我們也不知為何搬走了?!泵鎸舆B不斷的詢問,這是館方外圍安保人員近乎于千篇一律的回答。
記者看到,偌大的北門廣場正中,有個直徑約幾十米的圓形空地,這原本就是孔子像所佇立之處。如今,塑像基座與地面相接處,僅剩幾塊工程用的布料。偌大的北門廣場,顯得有些空曠。
國博人員告訴記者,其實,這里并不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天安門廣場區(qū)域。但一些生活在天安門廣場周邊的“老北京”,將孔子像之前所在的位置,習慣性地視為天安門廣場范圍之內(nèi),因而國博北門廣場這一原本普通的地理位置,也被賦予了“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
【館內(nèi)一隅】 孔子像靜靜立在那里
4月23日下午1點30分,記者來到國博院內(nèi)。在西北角“U”形建筑下方的露天空地上,孔子像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基座以及相關的附屬設施,尚未最終到位。因位置相對較偏且難被發(fā)現(xiàn),塑像周邊冷冷清清。
接受采訪時,館內(nèi)幾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相關負責人均表示,此次孔子像搬家,只是根據(jù)國博改擴建工程整體設計進行的,在館內(nèi)西側南北庭院設立雕塑園,陸續(xù)為中華文化名人塑像,第一尊完成的是孔子像。“之前因庭院建設工程未完工,孔子塑像暫安放在國博北門外小廣場。目前,庭院建設已竣工,按設計方案,將孔子塑像移至國博西側北庭院內(nèi)。”
而根據(jù)媒體已有的公開報道,2010年3月,國博館長呂章申找到現(xiàn)為全國城市雕塑委員會副主任的雕塑家吳為山,請他創(chuàng)作一尊孔子像安放在國博北門廣場。他認為,國博作為傳承中國歷史文化的國家最高殿堂,理應為這一重要區(qū)域增添光彩,增加與這一宏偉而莊嚴的建筑相應的文化含量??鬃邮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代表,國家博物館北門廣場有一尊孔子像,與國家博物館的地位、文化象征是相配的。2010年底,孔子像完成。
在孔子像落成儀式上,呂章申這樣闡述豎立孔子像的價值:“我們面對塑像會發(fā)出許多對文化的感慨,會產(chǎn)生與孔子思想相關的許多聯(lián)想,所謂的思接千古,正是通過這一特殊的媒介而獲得雕塑的社會意義和審美價值?!?
【“來去”爭議】 解讀版本,各不相同
當國博北門廣場悄悄出現(xiàn)了這尊巨大的孔子像后,不少人認為這是國博在為重新開門納客預熱。但很快,這一事件就被社會各階層人士賦予了各種解讀。對于這一發(fā)生在具有“特殊的政治與文化地位”的地理位置上的事及公眾的反應,國博人員坦言超出了他們的預想。各方爭議熱烈,支持、反對者兼而有之。
記者看到,人民網(wǎng)推出的“天安門廣場附近豎立孔子像您怎么看”的調(diào)查中,22萬多名網(wǎng)友參加了調(diào)查,77%的網(wǎng)友認為“國博門前立雕像不嚴肅,儒學并非所有人推崇”;而支持“應該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占到了22%。
一些網(wǎng)友認為,把孔子像豎在這個敏感地帶,“不合群、不配套、不適時、不恰當?!币晃痪W(wǎng)友甚至從建筑學角度分析,“作為一尊與國家博物館建筑配合的雕塑,孔子像的位置很尷尬,首先它不可能放到建筑的西側對著天安門廣場,即便它三層樓高的規(guī)模還不足與將近38米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抗衡,卻會像個墨點似的,打破廣場的對稱?!?
而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鐘鑒、山東曲阜師范學院教授劉世范、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葛榮晉、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教授顏炳罡、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王杰等13位學者曾聯(lián)名撰文,支持天安門前立孔子像。他們認為,這是復興中華文化,徹底解放思想、重建中華民族精神的必經(jīng)之路,象征著中國正在徹底地走向“國家、民族”的認同。
針對很多人對國博門口孔子像進行政治解讀,呂章申曾提醒不要泛政治化,要從文化的角度去詮釋?!安灰窈芏嗳艘粯樱芽鬃酉窈驼芜B在一塊。和政治沒有關系。國家博物館歷史、藝術并重,得有厚重感,你沒有一個文化巨人,那你就顯得沒有文化,也沒有歷史。今天我們應該多從文化的角度去詮釋孔子像?!?
盡管如此,各方面的解讀仍紛至沓來。但經(jīng)過100天的沉淀后,喧鬧聲慢慢歸于平靜。直到幾天前,這尊孔子像突然悄然地離去,爭議聲再起。
不少認為“不該在此處立孔子像”的人們,對國博的做法表示認同,并稱“這順應了大多數(shù)人的心聲”。然而也有不少人表示不解。
首都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教師王瑞昌發(fā)出了“致國博的一封公開信”:既然孔子像已豎立,就不能輕易移走。希望恢復孔子像,或者將其豎立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能不吸收孔子的思想,和諧社會的建設,也不能不繼承孔子的智慧。
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瑞昌說:“立塑像僅僅是一個象征,立出來說明國家比較重視孔子,重新認識孔子,符合中華幾千年來的精神傳承,現(xiàn)在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理念均與孔子有淵源。我想從普通民眾的角度,代表普通人發(fā)出聲音,讓別人知道,立孔子像這個事,還是有人支持的,對立像質(zhì)疑的聲音并不能代表全民的聲音,一些年輕人占據(jù)著網(wǎng)絡資源,他們發(fā)出的聲音量很大,但質(zhì)并不高?!?
王瑞昌稱,聽說孔子像搬遷的消息之后,他立刻給博物館電子信箱發(fā)信,但到現(xiàn)在未收到回復。
【懸疑未解】 “悄然之舉”考驗民眾想象力
接受采訪時,對“天安門前立孔子像”不管持何態(tài)度的人,對此次“孔子像悄然搬家”均感突然,并對國博方面給出的解釋存在質(zhì)疑。
對于國博的做法,有網(wǎng)友直言:“安放很輕率,搬家也輕率。未公開征集公眾意見,招致高聲反對;這樣悄悄地搬走,又閃了默默支持者的腰。”然而,對于類似的質(zhì)疑,截至目前國博方面未再公開回應。對于公眾想象力的考驗,依然在持續(xù)。
在“孔子來去天安門”的喧嘩聲中,有學者稱:考慮到過去一個世紀以來我們國人文化心態(tài),這樣的喧嘩也很正常。二十世紀初,我們被動地面對現(xiàn)代化的任務,而西方首先實現(xiàn)了現(xiàn)代化。于是,現(xiàn)代化、西方化與傳統(tǒng)與中國之間被置于一種緊張、沖突狀態(tài)。此后,中國人對孔子、對儒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也陷入焦慮、彷徨之中。
對于一些懸疑,隨著時間的流逝,或被逐漸淡忘,或會露出真相。
4月23日下午,記者又一次來到國博,跟這尊孔子像道別。一住在前門大街上的“老北京”恰好也在這里,他是了解到近日有關這尊孔子像的爭議后,專程來看看的。這位72歲的老人說:“觀點也好,爭論也好,只要社會安寧,政治清明,老百姓能真正過上好日子就行?!?
(實習生潘慶照對本文也有貢獻)
本文來源:舜網(wǎng)-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