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張麗麗】比較視閾下儒家與女性主義哲學的關系再探——兼與李晨陽教授商榷

        欄目:學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0-20 13:34:58
        標簽:女性主義

        比較視閾下儒家與女性主義哲學的關系再探——兼與李晨陽教授商榷

        作者:張麗麗(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

        來源:作者授權(quán)儒家網(wǎng)發(fā)布,原載《鵝湖》第46卷第8期總號第548期(2021年2月)



        本文系《鵝湖月刊》“切琢新知”專欄文章。本期共三篇論文,集中討論南洋理工大學李晨陽教授《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一書。


        女性主義哲學(Feminist Philosophy)在西方處于顯學的位置,其研究的議題包括但不限于男女平權(quán)、兩性平等和多元性別等。隨著跨國的(Transnational)女性主義理論日臻成熟,如何挖掘和發(fā)展適用于本國文化傳統(tǒng)的性別理論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學者們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歷史上既有呂后和武則天式的“女王”形象,也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式的“女仆”形象。[1]隨著“婦女能頂半邊天”等兩性平權(quán)思想的興起,學者們逐漸意識到中國性別理論的豐富性,并且認為儒家思想其實應該被視為中國性別歧視的理論來源。無論是出于何種歷史因素的考慮,儒家確實有諸如“男尊女卑”、 “夫為妻綱”和“餓死事極小,失節(jié)事極大”等帶有強烈性別歧視色彩的理論主張。因此,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儒家學者在面對性別議題時好像都患上了“失語癥”(aphasia)。[2]儒家和女性主義的關系變成單向度的,即女性主義單方面的批評儒家。[3]


        在這樣的背景下,李晨陽教授的《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書中有關女性的研究內(nèi)容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啟示意義。他發(fā)現(xiàn)并指出了“單向度”的可能原因:儒家確實有歧視婦女的歷史重擔,性別議題被掩蓋在民主議題之下,基進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全盤否定儒家思想與性別研究的兼容性,以及當代儒家學者自己也不重視性別研究。[4]于是,他指出儒家應該正視自身的歷史,承認自己的思想傳統(tǒng)中存在性別偏見,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儒家和女性主義對話的可能。該研究進路頗具啟發(fā)性。因為隨著女性主義自身的迭代變更,以往的用“第一世界姊妹”(first-world sisters)的性別規(guī)范來規(guī)勸“第三世界姊妹”(third-world sisters)的主張和做法已經(jīng)受到學界的猛烈批判。批評者指出兩個世界的劃分本身就是性別歧視的產(chǎn)物,這直接導致了西方的女性主義理論不再是婦女解放的標準答案。如何在面對女性主義學者質(zhì)疑的同時激活傳統(tǒng)文獻,并在中國本有的思想文化中挖掘并建構(gòu)出規(guī)范的性別理論,才是當今學界關心的重點。[5]

        李晨陽教授可能是意識到這一點,才積極的回應質(zhì)疑并試圖改變當代儒家研究中存在的“女性問題障礙”。[6]書中〈儒家的仁學和女性主義哲學的關愛〉一文不僅強調(diào)儒家思想“為婦女的道德發(fā)展和社會參與留出了一定的空間”,[7]同時也為儒家和女性主義的平等對話和深入交流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研究方向。該文1994年經(jīng)Hypatia雜志發(fā)表后,在學界引起了熱烈的反向,包括Daniel Star, Raja Halwani和Ranjoo S. Herr等學者均撰文探討儒家仁學與關愛倫理學能否兼容的問題。李認為“仁”和“關愛”(Care)均建立在“關系性的人”的基礎上,都有推擴的道德發(fā)展過程,都不過分依賴普遍的道德規(guī)則,并且兩者均主張愛的差別性。[8]藉此,李認為”儒家仁學有關愛的特征,或者說是一種廣義的關愛倫理學。”[9]但很多女性主義學者并不認同該結(jié)論。她們指出“仁”和“關愛”有諸多不同,儒家的仁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關愛倫理學。[10]王華點出了雙方分歧的根本在于儒家以“社會角色為基礎”(social-role-based)的“關愛”并非女性倫理強調(diào)的以“人的需要為基礎”(people need-based)的“關愛”。因為前者是“內(nèi)在感知他人的關愛”(inner-sense-for-others),而后者是“外在關心他人的關愛”(outer-concern-to-others)。[11]由于在“自我-他者”關系中的側(cè)重點不同,內(nèi)在和外在的出發(fā)點也不同,儒家的仁學常被學者視為德行倫理學或者角色倫理學。


        不論這場圍繞“仁”和“關愛”關系的論辯的結(jié)果為何,上文在比較視閾下的性別研究領域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和價值。它治療了儒家的“失語癥”并扭轉(zhuǎn)了”單向度“的局面。面對基進女性主義者的全盤否定,李晨陽教授向?qū)W界展示了儒家的仁學可以被視作廣義上的關愛倫理學。該結(jié)論挑戰(zhàn)了以往研究中的刻板印象,即儒家作為整體對女性極不友好并且在性別立場上與女性主義截然對立。李晨陽教授在書中反復強調(diào),雖然儒家確實有歧視婦女的歷史,但是這并不妨礙如果“從孔孟本人的思想出發(fā),把儒家倫理學改造成不歧視婦女,甚至支持男女平等的倫理學是完全可能的。”[12]而哲學所做的工作恰恰是對這種可能性進行論證。接著,李晨陽教授用〈儒家與女性主義問題〉一文梳理了學者們是如何從各方面回應女性主義者的質(zhì)疑的。他借林語堂之口表達“所謂的壓迫婦女只是西方的批評而已。這種批評并經(jīng)不起對中國實際生活的知識的檢驗?!盵13]比如婦女“作為家里實際的掌管人”在家庭事務中擁有話語權(quán)乃至決定權(quán)。[14]通過回顧總結(jié)高彥頤、曼素恩、瑞麗、杜維明和艾文賀等人的觀點,李晨陽教授展示了儒家視閾下女性的主體性、夫妻關系的相互性以及女性道德發(fā)展中成圣的可能性等課題。[15]在他的回顧中,從性別視角出發(fā)來重新檢視儒家經(jīng)典的文本時,儒家的核心思想(例如仁)煥發(fā)了新的生命力。


        李晨陽教授在回應女性主義的挑戰(zhàn)時,豐富了儒家基本德目的內(nèi)涵,[16]激發(fā)了女性主義學者們對儒家思想的研究興趣。但正如筆者上文提到的,女性主義發(fā)展中的理論更新導致其內(nèi)部存在諸多的分歧和矛盾,西方傳統(tǒng)的性別規(guī)范也不再是全球婦女解放的標準模板。在諸位前輩學者的努力下,女性主義研究者也注意到中國傳統(tǒng)文獻中豐富的性別資源,甚至儒家性別議題中涉及到的女性能否成圣的討論在西方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研究中是幾不可聞的。那么,如果基進女性主義對儒家的全盤否定有失偏頗的話,我們能否向前一步,即利用儒家典籍中的智慧來解決性別研究中所面臨的困難呢?從這點出發(fā),筆者選擇了與李晨陽教授不同的研究路徑。該路徑旨在反思女性主義自身發(fā)展中的弊病,并結(jié)合儒家的資源來提供解決方案。筆者認為,如果研究中能夠秉持著“互鏡”、“互鑒”和“互通”原則的話,儒家經(jīng)典也可以給女性主義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示。


        例如,上文提到有學者認為解決了民主問題就解決了性別問題。該路徑的錯誤在于忽視了西方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公私領域的劃分。民主議題主要集中在公領域,而性別議題卻亟需在公私兩個領域都得到解決。這是因為隨著女性的受教育權(quán)、選舉權(quán)和同工同酬等要求得到滿足,人們意識到女性無償?shù)募覄談趧右矔е滦詣e不平等。Susan Moller Okin恰恰意識到這點,她在Justice, Gender, And The Family一書中試圖將羅爾斯正義論的幾大原則從公領域引入到私領域,即家庭的性別分工中。她認為平均分配家務勞動是保障私領域性別平等的有效方案。[17]這樣的哲學構(gòu)想顯然承繼的是李晨陽教授提到的亞里士多德“一對一”式平等的傳統(tǒng),[18]強調(diào)以無差別的標準來要求夫妻雙方。但這種“形式平等”往往會帶來實質(zhì)上的性別不平等,因為它忽視了兩性之間的生物性差異。不論是以男性的體力勞動強度來要求女性,還是以女性自然分娩時所需的力量為標準來衡量其男性配偶,這種看似“一視同仁”的性別平等主張會導致現(xiàn)實生活中兩性之間實質(zhì)上的不平等。[19]于是,意欲維護性別平等而建立的家庭勞動分工模式將違背其初衷,反倒可能變成現(xiàn)實中傷害女性的理論依據(jù)。


        李晨陽教授提到的亞里士多德“比例式”平等的傳統(tǒng)能夠帶來真正的性別平等嗎?如果說“一對一”式平等是將性別差異完全排除在外的理論模型的話,”比例式”平等則是以性別差異為前提的理論建構(gòu)。如果借用李晨陽教授在〈儒家的平等與不平等觀念〉一文來解釋的話,“比例式”平等是依據(jù)“各得其所”原則的“不同而一”,[20]其要義和精髓在于要求類別上保持一致而程度上加以區(qū)別。比如在道德平等中,李晨陽教授指出“每個人都值得尊敬”[21],但要給予不同的人以不同程度的道德關心。該平等模式確實能夠注意到兩性之間的生理差別,甚至可以擴大至對當代整個LGBT的多元性別群體的性別差異性的尊重。但其極端的情況卻是,如果將差異無限放大至個體之間的不同的話,性別差異就極有可能會被消解掉。男性、女性乃至性別概念本身都會變成毫無意義的虛構(gòu),男女之間的不同將被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取代。雖然李晨陽教授的書中并未提及此點,但是他對儒家平等觀念的討論和闡釋始終在“經(jīng)濟、倫理道德和社會政治”[22]等“公”領域。這里就存在一個十分值得商榷的問題:融合了“一對一”和“比例式”的儒家平等觀是否能夠發(fā)展出儒家的性別平等理論?


        李晨陽教授在書中并未回答該問題,但從他的論述中似乎可以推出他確實有此愿景。即通過重新闡釋孔孟等先秦儒家的思想,應該能夠發(fā)展出支持性別平等的儒家倫理學。不論它是關愛倫理學還是德行倫理學,儒家給予男女以平等的機會成為圣賢。若此推論成立的話,儒家倫理學則支持的是“一對一”的平等模式。繼而,這里又會涉及到幾個更為復雜的問題需要向李晨陽教授請教。一是,由于性別因素的介入,原來“在儒家思想中只起次要作用”[23]的“一對一”式的平等是否可以在道德領域中發(fā)揮主要作用?換言之,儒家的平等觀是不是可以以及如何能夠應用到性別研究的領域。二是,如果道德領域中兩性成圣的機會平等是李晨陽教授期許的儒家的性別平等的話,那么它是否可以規(guī)避上文兩種性別平等主張所面臨的問題,并且能夠作為橋梁溝通公私兩個領域呢?在儒家的傳統(tǒng)中,公私領域的界線其實是十分模糊的。這點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發(fā)展過程中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儒家主張有德之人既能夠在家中成為典范也能夠在國中成為君王,比如堯舜禹等先秦時期的圣王。但是,歷史上幾乎沒有文本記錄女圣人或者女君子的情況,換言之,儒家的女性成圣的理論構(gòu)想缺乏現(xiàn)實的文本依據(jù)。那么,這里就涉及到學者們用儒家的傳統(tǒng)文獻來回應當代議題時,他們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


        筆者之所以提最后這個問題是為了回應李晨陽教授前文提到的為何“儒家的當前的代表人物則在這個問題(性別問題)上不作認真討論”。[24]一方面當代儒家研究者認為性別議題并非儒家關心的核心問題。雖然在希圣希賢的建構(gòu)中以及對仁、義、禮、智和信等基本德目的闡釋里,儒家并未明確地將女性排除在外。但是儒家的這些主張的側(cè)重點在于討論“人”應該如何成圣,而不是關注男人或者女人能不能成圣。因此在他們看來性別議題在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根本不值一提,如果非要建構(gòu)儒家性別理論的話就必須對儒家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進行切割。一部分學者會認為儒家不需要這樣的冒險。另一方面則需要將此問題置于中西哲學比較的大背景下來回答。當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自身出現(xiàn)危機,世界范圍內(nèi)反對忽視文化、歷史和傳統(tǒng)差異的性別研究時,中西理論如何碰撞和融合就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探討儒家的性別平等思想或者研究儒家是否為關愛倫理學等課題,往往容易被誤解或者誤讀為“全面西化”,即完全用西方的標準來改造儒家。由于不認可這種研究方法,有些儒家學者自然就不討論性別話題。


        但是,通過上文以性別平等為例所做的探討來看,西方女性主義自身也確實面臨著理論和實踐困境。當代儒家學者應該意識到,若想要改變?nèi)寮液团灾髁x的”單向度”的關系的話,應該側(cè)重探討儒家思想如何能夠解決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自身發(fā)展中無法解決的問題。特別是儒家的陰陽和諧、內(nèi)外無界和家國同構(gòu)等方面,能夠為當代的性別研究提供不同的視角和思路。[25]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中國自身的歷史傳統(tǒng)來發(fā)展出儒家的性別理論則成為題中應有之意。

                             


        本文系“貴州省2020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國學單列課題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GZGX27),謹此致謝。
        [1] Lili Zhang, Gender Equality with Difference AYijing Yin-Yang Approach (Ph.D. Dissertation, NTU, 2019).
        [2] Lili Zhang, Review of Simplicity Provides Capability to Bring Things to Completion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18, issue1, 2019).
        [3] Chenyang Li ed., The Sage and the Second Sex: Confucianism, Ethics, and Gender (La Salle, IL:Open Court, 2000) Mathew A. Foust and Sor-hoon Tan ed., Feminist Encounters with Confucius (Boston: Brill, 2016).
        [4] 李晨陽《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頁三十三至三十四。
        [5] Chenyang Li ed., The Sage and The Second Sex: Confucianism, Ethics, and Gender.
        [6] “儒家在女性主義研究方面的種種缺失稱為當代儒家的‘女性問題障礙’”,見李晨陽《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頁九十一。
        [7] 同上注,頁九十九。
        [8] 同上注,頁九十。
        [9] 同上注,頁九十。
        [10] Daniel Star, Do Confucians Really Care? A Defense of the Distinctiveness of Care Ethics: A Reply to Chenyang Li (Hypatia: A Journal of Feminist Philosophy, Vol. 17, issue 1, 2009). Qingjuan Sun,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 Ethics and Care Ethics: A Reflection, Reje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Journal of East-West Thought,No.9, issue4, 2019).
        [11] Lili Zhang, Review of The Bloomsbury Research Hand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Gender (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 Vol.17, issue2, 2018). Ellie Hua Wang, Moral Reasoning: The Female Way and the Xuzian Way, in Ann A. Pang-White ed., The Bloomsbury Research Handbook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Gender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2016).
        [12] 李晨陽《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頁九十一。
        [13] 同上注,頁九十一。
        [14] 同上注,頁九十八。
        [15] 同上注,頁九十三─一百零五。
        [16] 例如在書中,他從關愛倫理學的角度將仁解釋為“廣義的關愛倫理”(參考頁六十七—九十二)。從環(huán)境哲學的角度出發(fā),將《易經(jīng)》中的“三才”思想的環(huán)境倫理價值揭示和展現(xiàn)出來(參考頁一百一十九—一百二十九)。
        [17] Susan M. Okin, Justice, Gender, and the Famil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9).
        [18] 李晨陽《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頁五十一。
        [19] 李晨陽教授在書中〈儒家的平等與不平等觀念〉中提到“任何形式的平等都不可避免地帶來不平等”,同上注,頁五十。筆者此處的提法主要是強調(diào)要求無差別的平等會為女性帶來巨大的傷害,違背了平等要保護女性的初衷。此處筆者同李晨陽教授一樣反對“一對一”式的平等。
        [20] 李晨陽《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頁五十三─五十五。
        [21] 同上注,頁五十七。
        [22] 同上注,頁五十五。
        [23] 李晨陽《比較的時代:中西視野中的儒家哲學前沿問題》,頁五十三。
        [24] 同上注,頁三十四。括號內(nèi)容為筆者所加。
        [25] 更多關于性別歧視與儒家回應的內(nèi)容可參考李明書《當代儒學對于性別歧視的討論與回應》,《哲學與文化》第四十六卷第九期,(二O一九年九月),頁一七七─一九一。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