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三十一期禮學沙龍
來源:“燕園禮學”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一年歲次辛丑九月十一日丁酉
耶穌2021年10月16日
2021年9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與孔子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十一期禮學沙龍在北京植物園凹晶溪館舉行。本次沙龍邀請了來自黃岡師范學院的曾軍老師與來自上海戲劇學院的肖永奎老師。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吳飛教授主持本次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曉璇博士進行評議,幾位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也參與了評議與討論。
吳飛教授
曾軍老師
沙龍首先由黃岡師范學院的曾軍老師分享了她的研究《慶父之亂的禮學評判與禮義觀念的變遷》。曾軍老師的研究從《禮記》中四次提及“慶父之亂”這一細節(jié)入手,將其作為禮學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事件加以考察,通過比較不同經(jīng)典文本對此事件的書寫與評判,勾勒禮學觀念的變遷?;氐健洞呵铩返臄⑹抡Z境對其加以考察辨析,曾老師指出,《春秋》三傳的敘事著重強調(diào)繼承制度與保證尊尊前提下對于親親的顧及;而到《禮記》等相對晚出的文本中,敘事被簡化為君主平定強臣,側重強調(diào)君的權威;至于《春秋繁露》、《漢書》等漢代文獻,則以陰陽學說解釋該事件,強調(diào)在大一統(tǒng)下禮的規(guī)范。曾軍老師總結道,考察諸文本對該事件敘事與評判的變遷,可以觀察到一條“親親”逐漸弱化或被忽略的線索。
李曉璇博士
李曉璇博士就《禮記》文本寫作時代性的問題提出了疑問,并對《五行志》中論及月食的文本細節(jié)提出了自己的理解。隨后,吳飛教授以及其他與會者就魯制、《左傳》與《公羊傳》敘事評判之異同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肖永奎老師
片刻茶歇后,報告進入下半場,由上海戲劇學院的肖永奎老師分享他的研究課題《論宋儒圍繞〈周禮·泉府〉展開的理財之爭》。肖永奎老師長期從事王安石思想的研究,本次報告中,他將目光聚焦于王安石變法語境下對于《周禮·泉府》這一經(jīng)典文本的詮釋。肖老師認為,王安石變法推出了一整套的經(jīng)濟改革方案,致力于解決當時經(jīng)濟社會的危機。肖老師梳理了王安石為論證新政的合理性而援引《周禮·泉府》進行的辯護。他指出,其中不僅僅涉及一些具體制度的頒布,如青苗、市易等,更重要的是確立了王安石理財?shù)幕韭肪€,即將國家的富強與經(jīng)濟的均平發(fā)展結合起來。在此基礎上,肖老師進一步論述了宋明儒學家的圍繞著國家壟斷、抑兼并,以及商稅征收等問題的激烈爭論。
碩士研究生王詩瑜同學
北京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王詩瑜對于肖永奎老師有關王安石研究的問題意識深表贊同,她在具體研究細節(jié)上提出了幾個問題:第一,有關治人治法問題,王詩瑜認為根據(jù)《周禮新義》,王安石認為君主并不受有司之法度的約束,而強調(diào)君主自治。第二,傳統(tǒng)研究通常認為王安石與神宗變法的目的是富國強兵,而富國在于理財,報告認為王安石的意圖在于“均平”,那么“均平”與富國的關系是什么?針對王安石在思想史上的定位問題、報告中王安石近乎“現(xiàn)代”的形象以及《周禮》在王安石思想中的位置等問題,吳飛教授提出了疑問與意見,與會者隨后針對評議涉及的問題進行了討論。
與會者合影
茶色漸淡,夕陽也悄然落下,本次沙龍不覺間在濃濃的秋意中圓滿結束。
責任編輯:近復
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與孔子研究院主辦的第三十一期禮學沙龍
【上一篇】“《論語》及其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在孔子博物館舉辦
【下一篇】【王杰】國以民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