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劉龍】“形上之氣”是否存在?——關(guān)于蕺山學(xué)研究的一點討論

        欄目:學(xué)術(shù)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23 09:55:37
        標(biāo)簽:蕺山學(xué)

        “形上之氣”是否存在?——關(guān)于蕺山學(xué)研究的一點討論

        作者:劉龍

        來源:《朱子學(xué)研究》第三十六輯,江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

         

        摘要: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劉宗周(蕺山)之論氣有“形上之氣”與“形下之氣” 的區(qū)分。對于這一觀點,筆者不能同意?!靶紊现畾狻边@種說法的出現(xiàn)與牟宗三等將“形上”、“形下”的涵義界定為超越與經(jīng)驗的區(qū)分有關(guān)。但是對形上、形下概念的如此界定與蕺山自己對“形上”、“形下”涵義的使用有很大的差別;在蕺山以“有形”論“形下”,“無形”論“形上”的自身語境下,根本不會存在“形上之氣”這樣的說法。、

         

        關(guān)鍵詞:劉宗周,理學(xué),形上之氣,形下之氣

         

        作者簡介:劉龍(1988—),男,漢族,山東省新泰市人。哲學(xué)博士,重慶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xué)。



        劉宗周(蕺山)是晚明著名的理學(xué)家,被今人普遍視作宋明理學(xué)的殿軍。自上個世紀(jì)七十年代之后,學(xué)界對其思想進(jìn)行了大量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研究成果。在這些研究之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即很多學(xué)者在分析劉蕺山的理氣論時,往往將蕺山理學(xué)之中的“氣”區(qū)分為“形上之氣”和“形下之氣”兩種類型。筆者對這種區(qū)分不能贊同,認(rèn)為對此有必要做進(jìn)一步的討論。

         

        本文擬就以下三個部分展開,第一部分先闡述在蕺山之學(xué)中,“氣”究竟有什么樣的涵義。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論述的基礎(chǔ)上揭示在蕺山之學(xué)中,“形上”、 “形下”與“理”、“氣”究竟有怎樣的關(guān)聯(lián)。第三部分則通過對一些蕺山自身文本的辨析,確定在蕺山之學(xué)中,“形上”、“形下”的基本涵義,考察在蕺山之學(xué)中,究竟有無“形上之氣”的存在。本文最后一部分對有些現(xiàn)代學(xué)人將蕺山之氣區(qū)分為“形上之氣”與“形下之氣”的詮釋方法做一分析與評價。

         

        一、氣是什么?

         

        二程在論《周易》乾坤兩卦時說:“乾坤古無此二字,作易者特立此二字以明難明之道,‘乾坤毀則無以見易’,須以意明之,以此形容天地間事?!盵1]在論橫渠對“氣”的言說時,說:“張兄言氣,自是張兄作用,立標(biāo)以明道?!盵2]在二程看來,“乾坤”、“氣”這些名詞都只不過是作易者、張橫渠用以明道所立之名相。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理學(xué)家引入一系列概念或者范疇,并藉此建構(gòu)起一套精密的理論體系的目的是為了彰明大道。這些概念和范疇有諸如“道”、“命”、“理”、“氣”、“心”、“性”、“情”、“已發(fā)”、“未發(fā)”、“動”、“靜”、“寂”、“感”等等。其中最為基本而核心的便是“理”、“氣”這一對范疇。就理氣這一對理學(xué)的核心范疇來說,在理學(xué)史上,不同的理學(xué)家對理或者氣具體涵義的理解并未有太大的不同,但是在對理氣二者關(guān)系的理解方面卻往往大相徑庭。

         

        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之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自先秦開始,氣便成為中國思想之中的核心概念。氣是一個涵義非常寬泛的概念,其不僅可以表征物質(zhì), 還可以表征功能和信息,氣乃是物質(zhì)、功能和信息的統(tǒng)一。[3]在從先秦到清末的漫長的中國思想的概念演化歷程之中,氣的這項基本涵義一直沒有發(fā)生改變。宋明時代的理學(xué)家,包括劉蕺山在內(nèi),對氣的言說,也沒有能夠逸出這項基本涵義。

         

        對于氣,劉蕺山說:

         

        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矣。有氣斯有數(shù),有數(shù)斯有象,有象斯有名,有名斯有物,有物斯有性,有性斯有道,故道其后起也。[4]

         

        在蕺山看來,盈滿天地,充周世界的,只有一氣而已。所謂的數(shù)、象、名、物、性、道這一系列的東西,都是后起的,都是根植于、隨附于氣的。從存在論上來說,萬事萬物之存在只有唯一的本原,那便是氣。

         

        不僅從空間的維度上說,氣是盈滿無間的,從時間的維度上說,氣亦是亙古恒存的。蕺山有云:“或曰:‘虛生氣。’夫虛即氣也,何生之有?吾溯之未始有氣之先,亦無往而非氣也?!盵5]蕺山此處所謂“虛即氣”,是說“虛”是用來表示氣的一種運化無滯的狀態(tài),并不是說在氣之前,先有一個稱作“虛”的實體來生成氣?!八葜词加袣庵?,亦無往而非氣也”,是說如果從時間上往前追溯的話, 也不存在一個沒有氣的世界。

         

        關(guān)于氣化生萬物的方式,蕺山有云:

         

        陽主施,陰主化,天施而地生也,二氣為主,五行變合,一施一化,是生萬物。萬物生生,變化無窮,此天地之所以為道也。[6]

         

        上述引文是蕺山解釋《曾子?天圓》里面的話。有學(xué)者指出,在先秦思想之中,陰與陽最初并非是指謂氣的。[7]但是在后來的思想演化過程之中,人們開始用陰、陽來表征氣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宋明時代的理學(xué)家大多做如是理解。比如朱子有謂:“蓋天地之間,一氣而已,分陰分陽,便是兩物。故陽為仁而陰為義。”[8]又云:“陰陽,氣也,不能無不善。惟其所以陰陽者,則是所謂道也,而無不善

         

        也。”[9]劉蕺山亦認(rèn)為陰、陽是氣之存在的兩種不同狀態(tài),[10]在蕺山看來,天地萬物,皆是由陰、陽二氣氤氳、生化而成。在《曾子章句》之中,蕺山有云:

         

        陰陽化而萬物生,所謂神為品物之本者也。毛羽介鱗之族,莫不共稟陰陽之氣,而就其中有陽多于陰者,有陰多于陽者,則各從其類也。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倮匈而生,謂不毛羽、不鱗介也。陰多于陽、陽多于陰者,則合囿于陰陽之氣矣。惟人稟陰陽之精而生,故為萬物靈。物得其偏,人得其全也。[11]

         

        雖然萬物都稟得陰陽之氣,但是由于萬物所稟的陰、陽二氣的比例并不一致而各有偏重,有些所稟陽氣比例多于陰氣,有些所稟陰氣比例多于陽氣。所稟陰、陽二氣比例的不同,造成了萬物形態(tài)的多樣性。在蕺山看來,只有人稟得的氣中, 陰氣與陽氣的比例最為均衡,人稟得的乃氣是天地之精氣,所以人最為天下貴。[12]

         

        蕺山以上所論的氣,乃是天地之氣,這種氣既有作為物質(zhì)的維度,又本身體現(xiàn)為一種功能。從物質(zhì)維度來看,陰陽二氣氤氳化生,生成有形質(zhì)的世間萬物; 從功能維度來看,氣之生化本身便是自己在運化,說明氣自身便是一種功能,具有功能、動力的內(nèi)涵。如果用日本學(xué)者山井涌先生的話來說,蕺山此處之論氣, “作為物質(zhì)根源的同時,也是生命力和活動力或它們的根源”。[13]

         

        天地之氣下貫、落實到人身上,便成了人身上的氣。不僅人身,人心亦可用氣來表征。蕺山晚年開始將氣引入了對心體的論述之中,比如蕺山說:“人心一氣而已,而樞紐至微,才入粗一二,則樞紐之地霍然散矣。”[14]又云:“圣人之心,如空中樓閣,中通外辟,八面玲瓏,一氣往來,周極世界。”[15]蓋在蕺山看來,心就是氣;人心之運作就是一氣之流行。那么在蕺山這里,人心之氣的內(nèi)容是什么呢?便是“喜怒哀樂”。蕺山云:“人有四氣,喜怒哀樂,中和出焉?!盵16]又言:“喜怒哀樂,一氣流行,而四者實與時為禪代。如春過了夏,秋過了冬,冬又過了春,卻時時保個中氣,與時偕行,故謂之時中?!盵17]喜怒哀樂并不是四種氣,而只是一氣在心中流行之時表現(xiàn)出次第的韻律,就像大自然春夏秋冬之四時代謝一樣。喜怒哀樂這四者乃是一種人之內(nèi)心深處的情感狀態(tài),或者說心智狀態(tài),蕺山又將它們稱作為“四情”或者“四德”。[18]此處,作為喜怒哀樂流行之氣便沒有了質(zhì)料層面的涵義,此時氣更多的是表征一種功能或者信息。

         

        總之,劉蕺山對氣的用法非常的寬泛。舉凡天地萬物的運化和形質(zhì)構(gòu)成,還是人的各種動作云為,人心的各種心理、情感的狀態(tài),都用氣來表征。[19]

         

        二、理、氣與形上、形下

         

        在宋明理學(xué)之中,有氣必有理,理為氣之理,理、氣是一組相對的范疇。對理、氣及理氣關(guān)系的言說,便構(gòu)成了理學(xué)的本體論的核心——“理氣論”。在理、氣關(guān)系上,蕺山自為學(xué)之早年,便堅持便主張“理氣合一”的立場,并且對這一立場的堅持,終生不渝。早在40歲時候所做的《論語學(xué)案》之中,劉蕺山便說: “一氣流行,而理在其中。只是一個,更無氣數(shù)、義理之別?!盵20]蕺山強調(diào),理就在氣之流行運化之中,所謂“只是一個”,是說天地間只有氣這一個實體,而理乃是附著在氣之中的。蕺山在《論語學(xué)案》之中又言:“‘天命流行,物與無妄’,言實有此流行之命,而物物賦畀之,非流行之外,別有個無妄之理也?!盵21]蓋流行是氣的流行,氣在流行的過程之中,化生了天地萬物,而理就在這氣化流行之中, 并非在氣化流行之外還有一個實體化的理存在。

         

        站在氣一元論的立場上,蕺山對朱子理氣二分的立場進(jìn)行了批評:

         

        宋儒之言曰:“道不離陰陽,亦不倚陰陽?!眲t必立于不離不倚之中,而又超于不離不倚之外。所謂離四句,絕百非也。幾何而不墮于佛氏之見乎?[22]

         

        這里宋儒指的便是朱子,蕺山批評朱子以“不離不倚”來論理氣關(guān)系的說法, 認(rèn)為這種說法與佛教“離四句,絕百非”的思維方式不能劃清明確的界限,而陷入佛教的觀點之中。

         

        蕺山又對朱子“理生氣”的觀點進(jìn)行了批評:

         

        或問:“理為氣之理,乃先儒謂‘理生氣’何居?”曰:“有是氣方有是理,無是氣則理于何麗?但既有是理,則此理尊而無上,遂足以為氣之主宰。氣若其所從出者,非理能生氣也?!盵23]

         

        關(guān)于“理生氣”,朱子說:“有是理后生是氣。”[24]又言:“氣雖是理之所生,然既生出,則理管他不得?!盵25]可見,朱子明確主張“理生氣”。需要指出,朱子這里所說的“理生氣”之“生”并不是一種生成論意味上的一物生成了另一物, 比如像現(xiàn)實之中一臺車床沖出一個零件這樣的“生”。這里的“生”更多的是“使之生”的意味,“生”更多的是體現(xiàn)為一種范導(dǎo)、召喚的功能,“理生氣”是氣在理的召喚和范導(dǎo)之下,氣的自我生成。[26]但是即便如此說,在朱子學(xué)中,理還是在氣之外的從外部影響氣的一個實體化的存在;并且“理生氣”蘊含了一種在時間序列上,理要先于氣的可能性。劉蕺山否定了“理生氣”的說法。在蕺山看來,氣在邏輯上要比理有更高的優(yōu)先性,因為理就在氣之中,先有了氣,才會有了理的存在。如果沒有氣的話,那么理便無法附麗,理只是氣在運行之中所展現(xiàn)的條理或秩序。當(dāng)人們發(fā)現(xiàn)氣之運行表現(xiàn)為一定的條理和秩序的時候,好像是覺得氣被一個實體化的理所主宰,但是這只是將理“看做”是一種主宰,是人的一種主觀的“謂之”的結(jié)果,其實歸根到底所謂“主宰”只是氣之自作主宰而已?!皻馊羝渌鶑某稣摺彼^“若”是指好像,只是人們所看到的一種似是而非的假象而已,并不是理真能生氣。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學(xué)史上,包括劉蕺山在內(nèi)的理學(xué)家們對理、氣的言說往往又與“形上”、“形下”這一對范疇關(guān)聯(lián)起來?!靶紊稀?、“形下”的說法來自于《易傳》,“系辭上”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焙髞砝韺W(xué)家往往以“氣”易“器”,將“形上”、“形下”用來指謂理、氣。如朱子在《答黃道夫一》中有言:“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盵27]此處,朱子明確以形上指謂理,以形下指謂氣。同朱子一樣,蕺山亦以形上、形下分別對應(yīng)理、氣。蕺山說:

         

        形而下者謂之氣,形而上者謂之性,故曰“性即氣,氣即性”。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學(xué)者姑就形下處討個主宰,則形上之理即此而在。[28]

         

        此處,“性”通于“理”。蓋蕺山有云:“性即理也,理無定理,理亦無理?!盵29]在蕺山之學(xué)中,“性”與“理”二者的涵義基本一致,只是二者側(cè)重之點有所不同。[30]可見,蕺山亦認(rèn)定性(理)是形上的,而氣是形下的。所謂“姑就形下處討個主宰”,“姑就”就是“看起來像”,前文已經(jīng)指出,在蕺山看來,其實形下之氣自作主宰,并沒有一個外在于氣的一個實體化的形上之理去作為氣之主宰。形上之理就在形下之氣之中。

         

        在蕺山這里,形上、形下分別對應(yīng)理、氣,于是“理氣合一”的基本設(shè)定貫徹到形上與形下的關(guān)系上便是“即形上即形下”。在蕺山之學(xué)中,“形上”是指點語,形上就在形下之中看出,脫離開形下的形上是沒有意義的。蕺山有云:

         

        因思盈天地間,凡道理皆從形器而立,絕不是理生氣也,于人身何獨不然?《大易》“形上”、“形下”之說,截得理氣最分明,而解者往往失之。后儒專喜言“形而上”者,作推高一層之見,而于其所謂“形而下者”,忽即忽離,兩無依據(jù),轉(zhuǎn)為釋氏所借口,真所謂開門而揖盜也。至玄門則又徒得其“形而下”者,而竟遺其“形而上”者,所以蔽于長生之說,此道之所以嘗(常)不明也。[31]

         

        “凡道理皆從形器而立”,形器便是形下之物,屬于氣的層面。形上之道或形上之理只能在形下之氣(器)之中得以實現(xiàn),這便是“形上即形下”的基本涵義。蕺山認(rèn)為后儒將形上“推高一層”,而與形下隔絕,結(jié)果形而上者成了一個超脫于經(jīng)驗世界之上的玄虛、恍惚的本體,這樣便會流于釋氏虛空之說;同時一些道家學(xué)者又忽視了形上的層面,而只想通過完養(yǎng)作為形下之氣的身體,來單純追求一種人的長生久視的目標(biāo)。在蕺山看來,這兩種思想傾向皆是對“形上即形下”這一原則的背離。

         

        與朱子將“形上”視作是擬物化或?qū)嶓w化的理不同,在蕺山這里,“形上”只是一種指點語,描述語,其并非指涉任何實體。本來天地之間一氣流行,生生不已。氣之自作主宰,并沒有一個外在的理去來主宰它。理之得名,只不過是人看出了氣化運行的條理,從而站在人的角度上進(jìn)行“謂之”、“指點”,用語言去開顯的結(jié)果,[32]理并不具備在存在論上與氣一樣的實體屬性。在蕺山之學(xué)中,與“形上”只是作為一種指點語不同,“形下”既可以視作一種指點語,又可以視作是一種“實落語”[33]。作為實落語的“形下”,即是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之中的有形跡之物。

         

        三、蕺山之學(xué)中存在“形上之氣”嗎?

         

        在理學(xué)史上,“形上”、“形下”一般與“無形”、“有形”相對應(yīng)。這里的“形”不完全指人的感官所能夠感知到的有具體形狀的事物,它還包括任何其他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氣的運作活動。毋寧說,形便是氣的代名詞。理學(xué)中以氣來界定形的方式,在二程處便已經(jīng)開始。[34]無論是后來的朱子,還是蕺山,對“形上”、“形下”之“形”的理解都是如此。在蕺山這里,“形下”就是“有形”,就是氣; “形上”就是“無形”,就是理;所以在蕺山之學(xué)自身的概念體系之中,氣自身并不具備“形上”的屬性,從邏輯上說,不應(yīng)該出現(xiàn)“形上之氣”這樣的說法。

         

        然而我們考察蕺山的文本,發(fā)現(xiàn)蕺山自己有一些頗具誤導(dǎo)性的敘述,令人覺得蕺山好像有將氣視作形上之物的傾向。比如蕺山在《曾子章句》一書中詮釋《曾子?天圓》之時,曾有云:

         

        陰陽之氣一也,而其精者則曰神與靈,其粗者則物而已。精氣者,純粹以精之氣,道之形而上者是也。神者氣之吐也,靈者氣之含也,精含吐而神靈分,靈亦神也。[35]

         

        這里蕺山將氣之精者視作“道之形而上者”,那么似乎便認(rèn)為氣之粗者為“道之形而下者”。這里儼然有將氣分為形上之氣與形下之氣的意思。對于蕺山以上說法,筆者傾向于認(rèn)定這是蕺山理論的偶有疏漏。另外,有一個證據(jù)可以為筆者的推斷做一佐證。在《年譜》“萬歷四十七年己未”這一條目之下,劉伯繩記錄云:“《曾子章句》成。先生讀《大戴禮》,至《曾子》十篇,謂其言愨而深,微而粹,為學(xué)者守身之要,洵非曾子不能作,不宜與贗本同棄,乃取而注釋之。晚年欲修改,不果?!盵36]即是說關(guān)于《曾子章句》,蕺山晚年曾經(jīng)想要去做修改,但是最終卻沒有能夠?qū)崿F(xiàn)??梢?,蕺山在晚年似乎已經(jīng)意識到他在《曾子章句》中的有些說法是有問題的,筆者推測,蕺山此處對氣的論說便在他晚年欲修改之列??傊?,要結(jié)合蕺山思想之整體,而不能據(jù)此條材料便認(rèn)為蕺山將氣分為形上與形下。

         

        另外,還有兩則材料亦容易遭致人們之誤讀:

         

        陸子所言陰陽已是形而上者,此語至當(dāng)不易。易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标庩柌豢芍^道,將仁義亦不可謂道乎?[37]

         

        愚按:無極、太極,又是夫子以后破荒語。此“無”字是實落語,非玄妙語也。朱、陸之辨,在朱子以為太極之上必有無極,既不足以得《大易》之旨,而陸子以為太極之上決不當(dāng)有無極,亦豈足以得濂溪之旨。然象山曰“陰陽已是形而上者,況太極乎”,近之矣。[38]

         

        這兩段話都對陸象山認(rèn)為“陰陽已是形而上者”的觀點表示非常推崇。但是這是不是可以推出,蕺山就用形上指代陰陽,即有“形上之氣”的說法呢?筆者認(rèn)為其實不然。這里首先來看一下象山上述觀點提出的背景。 

         

        在《與朱元晦》一書中,象山說:“《易》之《大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一陰一陽,已是形而上者,況太極乎?”[39]對照蕺山對象山說法的引述,我們發(fā)現(xiàn)蕺山對象山“陰陽已是形而上者”一語的引述是不精確的。其實象山自己并未說“陰陽已是形而上者”,而是說“一陰一陽,已是形而上者”。在《荊州日錄》中,象山又說:“自形而上者言之謂之道,自形而下者言之謂之器。天地亦是器,其生覆形載必有理。”[40]象山認(rèn)為“天地亦是器”,而天地正是由陰陽二氣運化形成的,如果認(rèn)定天地是形下之器的話,那么陰陽二氣也不能是形上者。所以象山所云“一陰一陽,已是形而上者”,其“一陰一陽”,乃是指陰陽運化所表現(xiàn)出的條理,象山認(rèn)為這才是形上者,象山自己似乎并沒有認(rèn)為陰陽之氣本身就是形上者。

         

        再看蕺山自己的說法。蕺山說“‘無’字是實落語,非玄妙語也”,是說“無極”之“無”乃是實指,是說太極并非是朱子所認(rèn)為的“在陰陽之外,而未嘗不行乎陰陽之中”[41]的如有一物般的存在物,而只是一種非實體化的陰陽運化的本然條理;蕺山認(rèn)為在如此意義上,是可以說“無極”的,所以蕺山也不同意象山“太極之上決不當(dāng)有無極”的說法。其實蕺山稱贊象山之言,其主要目的在于否定朱子所言有一超越于陰陽之外的太極存在,并不意味著蕺山認(rèn)為陰陽本身便是形上的。

         

        從不同的述說角度,蕺山其實既可以說“陰陽是形而上”,也可以說“陰陽是形而下”。說“陰陽是形而上”,是說形而上之理只能從一陰一陽之運化之中看出,沒有一個脫離開陰陽運化過程之太極存在。說“陰陽是形而下”時,即是說陰陽俱屬氣,都是一種形下之物;陰陽運化乃是在時空之中進(jìn)行的。如果用“指點語”與“實落語”的區(qū)分,可以發(fā)現(xiàn),說“陰陽是形而上”時,此處“形上” 是指點語,是說人可以在形下之陰陽二氣之中指點出形上之理來,并不意味著陰陽二氣本身便是形而上者;當(dāng)說“陰陽是形而下”時,此處“形下”是實落語, 即陰陽二氣就是在時空之中的有形之物。所以,從不同的角度,既可以說“陰陽是形上”,也可以說“陰陽是形下”。但是當(dāng)說“陰陽是形而上”時,這只是“一陰一陽是形而上”的省語,并不意味著陰陽之氣就是形上的,更不可能有所謂“形上之氣”。

         

        綜上所述,以上幾則材料不能證實在蕺山思想中,存在“形上之氣”這樣的說法。我們現(xiàn)在可以回應(yīng)本文標(biāo)題的疑問,即在蕺山自身的理論體系中,并不存在“形上之氣”。

         

        四、現(xiàn)代學(xué)者對“形上之氣”的詮釋及其檢討

         

        既然在蕺山之學(xué)中,不可能存在“形上之氣”,但是為什么在當(dāng)代學(xué)者對蕺山之學(xué)的研究之中,會大量出現(xiàn)“形上之氣”這樣的說法呢?其中原因乃在于這些學(xué)者所使用的“形上”、“形下”的概念已經(jīng)不是原初的包括劉蕺山在內(nèi)的理學(xué)家以“有形”、“無形”來界定的“形上”、“形下”,而是另有其義了。這些學(xué)者實際上已經(jīng)對“形上”、“形下”的概念進(jìn)行了置換。這種置換可以追溯到牟宗三先生。在《心體與性體》中,牟先生在論“存在之理與形構(gòu)之理之區(qū)別”一節(jié)中有云:

         

        ……此種“所以然”是現(xiàn)象的,描述的所以然,物理的、形而下的所以然,內(nèi)在于自然自身之同質(zhì)同層的所以然,而非形而上的、超越的、本體論的、推證的、異質(zhì)異層的“所以然”。……此種自然義、描述義、形下義的“所以然之理”,吾人名之曰“形構(gòu)原則”,即作為形構(gòu)原則的理,簡之亦即日“形構(gòu)之理”也。言依此理可以形成或構(gòu)成一自然生命之特征也。……但伊川、朱子所說的“所以然之理”則是形而上的、超越的、本體論的推證的、異質(zhì)異層的“所以然之理”。此理不抒表一存在物或事之內(nèi)容的曲曲折折之征象,而單是抒表一“存在之然”之存在,單是超越地、靜態(tài)地、形式地說明其存在,不是內(nèi)在地、實際地說明其征象,故此“所以然之理”即曰“存在之理”,亦曰“實現(xiàn)之理”。[42]

         

        以上一段文字信息十分豐富,這里我們只關(guān)注一下牟宗三先生在以上文字中對“形上”、“形下”概念的使用。從這段話之中,我們可以大致明白在牟先生的話語體系之中,“形上”與“形下”的涵義基本上分別等同于“超越”與“經(jīng)驗”。其中“形上”一詞所指涉的是超越的,本體論的層面;而“形下”指涉的則是經(jīng)驗的,現(xiàn)象的層面。我們不難看出,對“形上”、“形下”內(nèi)涵的如此規(guī)定與包括劉蕺山在內(nèi)的宋明理學(xué)家普遍以“有形”、“無形”來界定“形上”、“形下”的做法無疑有很大的差別?;蛘哒f在牟先生這里,發(fā)生了對“形上”、“形下”的涵義的置換,即用“超越—經(jīng)驗”置換了理學(xué)家原初以“無形”、“有形”對“形上”、“形下”的解釋。在牟先生看來,“形上”、“形下”皆可與理關(guān)聯(lián),亦皆可與氣關(guān)聯(lián)。當(dāng)理為超越之理,即牟先生所謂“存在之理”或者“實現(xiàn)之理”時,那么此時之理便是“形上之理”。如理為經(jīng)驗之理或者牟先生所謂之“形構(gòu)之理”時, 此時之理便是“形下之理”。同樣,在牟先生的解釋框架下,氣亦有超越之氣與經(jīng)驗之氣的區(qū)分,與之對應(yīng),氣自然便可有“形上之氣”與“形下之氣”兩種類型。

         

        牟先生對“形上”、“形下”涵義的如上置換對后來的蕺山理學(xué)的研究者影響很大。在牟先生之后,很多蕺山之學(xué)的研究者在“形上”、“形下”這對概念的使用上,亦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牟先生的言說方式,而偏離了其在理學(xué)話語體系之中的原初涵義。

         

        比如李振綱先生在分析蕺山對氣的論述時說:

         

        更具體的說,氣有形上之氣(生生之本體)與形下之氣(生物之材具),心亦有感性之心與理性之心。形下之氣聚而成形質(zhì),構(gòu)成主體之心的感性的物質(zhì)血肉之質(zhì);形上之氣誠通誠復(fù),構(gòu)成心之為心的先驗理性本質(zhì)(性體或者意根)。形上之氣乘形下之氣機而流行,性體通過主體之心呈現(xiàn)和落實。[43]

         

        李振綱先生明確將蕺山所論之氣區(qū)分為“形上之氣”與“形下之氣”。其中形上之氣為先驗(超越)的,理性的;形下之氣為經(jīng)驗的、感性的。

         

        東方朔先生在分析蕺山“喜怒哀樂”說時,有云: 

         

        就蕺山自己的思路而言,則不難看到這種相配的背后乃是把通常所說的喜怒哀樂“四情”與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加以區(qū)分,而最終將喜怒哀樂收歸到形上之超越意義域。[44]

         

        蕺山云:“喜怒哀樂,雖錯綜其文,實以氣序而言。至殽而為七情,曰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性情之變,離乎天而出乎人者,故紛然錯出而不齊?!盵45]關(guān)于“四情”與“七情”,蕺山有明確的區(qū)分,這一點亦是蕺山性情論的一大特色。前文已經(jīng)指出,在蕺山之學(xué)中,“喜怒哀樂”既是“四情”,又是“四氣”,東方朔先生認(rèn)為蕺山將喜怒哀樂收歸到了形上之超越域,那么便意味著喜怒哀樂之四氣即為形上之氣,而與喜怒哀樂異質(zhì)的“喜怒哀懼愛惡欲”則自然便成為了“形下之氣”。

         

        黃敏浩先生在分析蕺山的氣論時,說:“我們不得不承認(rèn),宗周實較一般的宋明儒者更重視氣,他甚至把氣提升至一超越的、形而上的層面而立論?!盵46]又云: “此時本來屬于形下世界的一切,天地四時,春夏秋冬,乃至萬事萬物,都一起升上來而為形上之物之自身?!盵47]在黃先生看來,本來天地間萬事萬物皆屬于形下的經(jīng)驗世界,即屬于形下之氣的范疇,而蕺山可以將之“上提”,而成為超越的形上之氣。

         

        除了以上學(xué)者之外,還有李明輝、王瑞昌兩位先生,亦認(rèn)為在蕺山之學(xué)中, 氣可以分為形上之超越之氣和形下之經(jīng)驗之氣兩種類型。[48]

         

        對于以上學(xué)者將蕺山之學(xué)中的氣區(qū)分為形上之氣與形下之氣的論述,筆者認(rèn)為很有值得商討的余地。在筆者看來,這種論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乃是混淆了形上、形下與先天、先驗,超越、經(jīng)驗等概念的區(qū)別,這種混淆在詮釋蕺山思想中會造成嚴(yán)重的理論后果。

         

        第一,在蕺山之學(xué)乃至宋明理學(xué)中,“形上”、“形下”是出現(xiàn)頻率極高的一組概念,其一直具有相對固定的涵義。明確“形上”、“形下”在蕺山之學(xué)的基本涵義,是我們研究蕺山之學(xué)的的一個基礎(chǔ)性工作。很遺憾以上的研究者都沒有做這樣一種基本的解讀工作,在不加分辨與說明的情況下,徑用超越、經(jīng)驗二分的方式界定這對概念的涵義,使得“形上”、“形下”在蕺山之學(xué)的原初意義晦而不彰。

         

        第二,以上學(xué)者對于理學(xué)語境下“形上”、“形下”涵義的置換可能會對讀者造成一種頗具傾向性的誤導(dǎo)。由于這種涵義的置換是以一種不加說明的隱性方式進(jìn)行的,閱讀者很容易將實際上已經(jīng)被置換了的“形上”、“形下”的涵義誤解為蕺山自身語境中“形上”、“形下”的涵義。讓人覺得蕺山文本之中大量使用的“形上”、“形下”就是對應(yīng)著“超越”、“經(jīng)驗”。在這些學(xué)者看來,“形上”、“形下”是一組標(biāo)識價值判斷的概念。形上的是超越的,是符合理性的,是正面的東西; 形下的是經(jīng)驗的,往往是負(fù)面的和不如理的,是需要否定的東西。但是,在蕺山之學(xué),對于無形之形上之理來說,固然是正面的東西;但是作為有形的形下之氣, 當(dāng)其運行合乎天理之時,此時也是正面的東西??梢?,在蕺山之學(xué)中,并非形上代表肯定,形下代表否定,形上與形下并不具有如此這般的價值標(biāo)識,在包括蕺山之學(xué)在內(nèi)的宋明理學(xué)之中,形下與形上的區(qū)別,只是無形和有形的而已。

         

        第三,以“超越-經(jīng)驗”界定“形上-形下”,并且用之以詮釋蕺山之學(xué),這樣事實上出現(xiàn)了用同一組概念,來表征兩種話語體系的情況,由此造成了概念使用上的混亂,而人為制造出詮釋的困境,滋生出很多本可以避免的義理上的繚繞。就對所謂“形上之氣”的詮釋來說,如果能不將“形上”、“形下”與超越、經(jīng)驗混雜,那么實際上并不難確定形上、形下在蕺山之學(xué)中的真實涵義。另外,如果研究者只是說蕺山之氣中有超越的面向,而不與“形上”、“形下”這對概念相糾纏,那么其所表達(dá)的涵義也相對明確。唯在于同一組概念在事實上已經(jīng)標(biāo)識了兩種不同話語體系而彼此難以分別之時,才會造成義理上的繚繞。

         

        事實上,“形上之氣”的出現(xiàn)本身已經(jīng)脫離了蕺山之原初文本,而成為一種被詮釋者自己造作出來的一種概念。由此針對“形上之氣”而展開的討論也已經(jīng)脫離了蕺山氣論的自身脈絡(luò),而成為一種詮釋者自說自話的義理糾結(jié)。針對這本不存在的問題進(jìn)行討論,造成了既強人之解,又強作解人的情況,在理論上并沒有太大的意義。

         

        綜上所述,在蕺山之學(xué)中,并不存在“形上之氣”。“形上之氣”的出現(xiàn)是有些蕺山之學(xué)的研究者對“形上”、“形下”這對概念進(jìn)行了誤用——將之與“超越”、“經(jīng)驗”等概念發(fā)生混淆之后的結(jié)果。

         

        另外,“形上之氣”這種說法的出現(xiàn)本身又反映出這些學(xué)者所采用的“超越-經(jīng)驗”的詮釋框架與宋明理學(xué)本有的體用論的自身的義理脈絡(luò)并不能有效接榫, 由此帶來了不可克服的詮釋困境。對于這種詮釋模式,當(dāng)前的宋明理學(xué)的研究者們有必要進(jìn)行更深入的辨析和反思。

         

                             

        注釋:
         
        [1] 程顥、程頤:《二程集》,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4,第 78 頁。據(jù)龐萬里先生考證,此條語錄出自明道。見龐萬里:《<程氏遺書>“二先生語”考辨》,《二程哲學(xué)體系》,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xué)出版社,1992,第 385 頁。
         
        [2] 《二程集》,第 79 頁。據(jù)龐萬里先生考證,此條語錄出自明道。見龐萬里:《<程氏遺書>“二先生語”考辨》,《二程哲學(xué)體系》,第 386 頁。此處“張兄”謂橫渠。
         
        [3] 參見劉長林:《說氣》,楊儒賓主編:《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世界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93,第 119—121 頁。
         
        [4] 劉宗周:《學(xué)言》,吳光主編:《劉宗周全集》,第二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第 407 頁。
         
        [5]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407—408 頁。
         
        [6] 劉宗周:《曾子章句》,《劉宗周全集》,第一冊,第 596 頁。
         
        [7] 陳赟先生指出,陰陽的原始含義,是不能通過氣來加以說明的;陰陽最初是用來標(biāo)識明暗、隱顯有關(guān)的詞匯。見陳赟:《<周易>的陰陽學(xué)說及其對實在的理解》,收于陳赟:《儒家思想與中國之道》,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6,第 109—110 頁。
         
        [8] 朱熹:《答袁機仲別幅》,《朱子全書》,第二十一冊,朱杰人、嚴(yán)佐之、劉永翔主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 1674 頁。
         
        [9] 朱熹:《孟子或問》,《朱子全書》,第六冊,第 980 頁。
         
        [10] 蕺山又云:“人物之生,莫不本乎陰陽之氣?!奔凑J(rèn)為陰、陽皆是氣。見劉宗周:《曾子章句》,《劉宗周全集》,第一冊,第 596 頁。
         
        [11] 劉宗周:《曾子章句》,《劉宗周全集》,第一冊,第 597 頁。
         
        [12] 蕺山又云:“夫人者,天地之秀也,萬物之靈也?!币妱⒆谥埽骸蹲鋈苏f二》,《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293 頁。
         
        [13] 山井涌:《朱熹思想中的氣—理氣哲學(xué)的完成》,收于小野澤精一、福光永司、山井涌編:《氣的思想》,
         
        李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第 436 頁。
         
        [14]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437 頁。
         
        [15]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461 頁。
         
        [16] 劉宗周:《讀易圖說》,《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132 頁。
         
        [17]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457 頁。
         
        [18]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414 頁。
         
        [19] 對氣的解釋不宜在物質(zhì)與精神二元對立的解釋框架之下進(jìn)行,因為氣既可以又物質(zhì)屬性,又可以有精神
         
        屬性,又可以同時具備。筆者同意任文利先生的說法:“理學(xué)家‘理氣論’中的‘氣’與常識中的‘氣’不異,只是不涉到其中‘內(nèi)容的曲折’。舉凡天地間成相成形,有變化云為,有朕跡影響渴求的都是‘氣’,其中即包括具體的存在物,也包括人的知覺、情感、欲望與氣質(zhì)?!保ㄈ挝睦骸缎膶W(xué)的形上學(xué)問題探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第 28 頁)高海波先生亦謂:“‘氣’概念本身就是中國古代哲學(xué)家為了說明各種物理、心理現(xiàn)象的統(tǒng)一基礎(chǔ)?!保ǜ吆2ǎ骸渡鳘毰c誠意:劉蕺山哲學(xué)思想研究》,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6,第 79 頁)
         
        [20] 劉宗周:《論語學(xué)案》,《劉宗周全集》,第一冊,第 555 頁。
         
        [21] 劉宗周:《論語學(xué)案》,《劉宗周全集》,第一冊,第 410—411 頁。
         
        [22]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407 頁。
         
        [23]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一冊,第 410 頁。
         
        [24] 黎靖德:《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十四冊,第 114 頁。
         
        [25] 黎靖德:《朱子語類》,《朱子全書》,第十四冊,第 200 頁。
         
        [26] 陳來先生在談到朱子的“理生氣”說時,有以下的說法:“朱熹所謂生氣以及《易》與《太極圖說》所謂‘生’的觀念都可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理可產(chǎn)生氣,另一種是把‘生’解釋為‘使之生’,這兩種意思在朱熹可能都有。不過,一般說來朱熹在理學(xué)家中對概念的使用是比較清楚的。而且對于語錄的口語性質(zhì)來說, 第二種解釋似無必要。實際上這兩種解釋對于討論宇宙的究極本原來說差別不大?!保悂恚骸吨熳诱軐W(xué)研究》,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0,第 107 頁)筆者認(rèn)為陳先生所提到的對朱子“理生氣”的“第二種解釋”還是很有必要的;在筆者看來,朱子“理生氣”的“生”主要便是在“使之生”的意義上言說的。“生”的這層意思在朱子論四端之情的萌起時表現(xiàn)的比較明顯。在朱子看來,人在見孺子將入于井中之時,人心便會有惻隱之情因感而生;當(dāng)然人在未見孺子將入于井中之時,心中并未有惻隱之情。由于在朱子理學(xué)中,情是屬氣的,惻隱之情便是一種氣。人在見到孺子將入于井中之時,此氣有一個從無到有的生發(fā)的過程。之所以會生發(fā)出惻隱之情,是因為未感之先(尚未見到孺子將入于井之時),人心中已經(jīng)預(yù)先有了仁之理。正是因為有了仁之理的存在,人在感物之時(人在見到孺子將入于井之時),人心才會生發(fā)出惻隱之情(氣);仁之理的存在是惻隱之情(氣)生起的一個先決條件。在這一角度上,可以說“理生氣”,這種“生”是一種 “促成”的意思,即是一種“使之生”的意思?!袄砩鷼狻辈⒉皇巧烧撘馕渡系囊晃锷闪肆硪晃?,如雞生蛋式的生,而是在理的召喚、范導(dǎo)下,氣的自我生成。李明輝先生亦指出,朱子之學(xué)中“理生氣”或者“性生情”的說法之中的“生”字“不可理解為宇宙發(fā)生學(xué)(cosmogony)中的‘生發(fā)’之義,而當(dāng)理解為存有論的‘依據(jù)’之義,意謂在存有的次序上理為氣之依據(jù),性為情之依據(jù)?!保ɡ蠲鬏x:《四端與七情:關(guān)于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xué)探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8,第 135 頁)
         
        [27] 朱熹:《答黃道夫一》,《朱子全書》,第二十三冊,第 2755 頁。
         
        [28] 劉宗周:《證學(xué)雜解》,《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269 頁。
         
        [29]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418 頁。
         
        [30] 即理往往從道體層面進(jìn)行言說,而性往往從性體方面進(jìn)行言說。
         
        [31] 劉宗周:《答劉乾所學(xué)憲》,《劉宗周全集》,第三冊,第 367 頁。
         
        [32] 關(guān)于中國古典思想中,與“謂之”相對應(yīng)的是“之謂”。關(guān)于“謂之”與“之謂”各自的內(nèi)涵與二者的區(qū)別,可參見陳赟:《回歸真實的存在——王船山哲學(xué)的闡釋》,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5,第 60—66 頁。
         
        [33] 關(guān)于“實落語”,蕺山有謂:“無極、太極,又是夫子以后破荒語。此‘無’字是實落語,非玄妙語也?!?br> 
        見劉宗周:《周易古文鈔》,《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536 頁。
         
        [34] 關(guān)于二程對形上、形下之“形”的論述,可參見劉龍:《理學(xué)體用論視域下天的重新發(fā)現(xiàn):基于二程的考察》,武漢大學(xué)哲學(xué)學(xué)院編:《哲學(xué)評論》第 21 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18,第 172—173 頁。
         
        [35] 劉宗周:《曾子章句》,《劉宗周全集》,第一冊,第 596 頁。
         
        [36] 劉汋:《蕺山劉子年譜》,《劉宗周全集》,第六冊,第 73 頁。
         
        [37] 劉宗周:《會錄》,《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536 頁。
         
        [38] 劉宗周:《周易古文鈔》,《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235 頁。
         
        [39] 陸九淵:《與朱元晦》,《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第 23 頁。
         
        [40] 陸九淵:《荊州日錄》,《陸九淵集》,第 476 頁。
         
        [41] 朱熹:《答陸子靜五》,《朱子全書》,第二十一冊,第 1568 頁。
         
        [42]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牟宗三先生全集》,第五冊,臺北:聯(lián)經(jīng)出版集團(tuán),2003,第 93—94 頁。
         
        [43] 李振綱:《證人之境——劉宗周哲學(xué)的宗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第 153 頁。。
         
        [44] 東方朔:《劉蕺山哲學(xué)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 154 頁。
         
        [45] 劉宗周:《學(xué)言》,《劉宗周全集》,第二冊,第 399 頁。
         
        [46]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xué)》,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2001,第 73 頁。
         
        [47] 黃敏浩:《劉宗周及其慎獨哲學(xué)》,第 82 頁。
         
        [48] 見王瑞昌:《劉蕺山理學(xué)思想研究》,北京大學(xué)哲學(xué)系博士論文,1997,第 22 頁;李明輝:《劉蕺山對朱子理氣論的批判》,《漢學(xué)研究》,第十九卷第二期,2001,第 8—9 頁;又見李明輝:《四端與七情:關(guān)于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xué)探討》,第 150—151 頁。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