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曾慶寧】中國文化的下一個二十年(在大灣區(qū)新儒商論壇的發(fā)言)

        欄目:散思隨札
        發(fā)布時間:2021-12-27 18:49:44
        標簽:中國文化、新儒商論壇

        中國文化的下一個二十年(在大灣區(qū)新儒商論壇的發(fā)言)

        作者:曾慶寧

        來源:作者賜稿

         

         

         

        剛才主持人對我做了介紹,提到我是曾子家學的傳承人,在此稍微延展一下。我出生在廣州,老家在梅州,小時候回老家接受家族前輩的傳授,學的是儒家經典四書里的《大學》,古本《大學》一千七百五十三字,我學了九年,現在我六十一歲,學習、踐行《大學》前后四十九年了?!洞髮W》強調修身,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對現代人而言,不管是官員、學者、企業(yè)家還是老百姓,都需要修身。為什么需要修身?因為修身可以有效地提升生機,更好地應對日益增多的不確定性。

         

        本次論壇的主題是“共同富?!と迳虛敗保旅嫖覐脑蛹覍W的角度、從儒家經典《大學》的角度來回應這個主題,并對文化的發(fā)展做一個預測,題目叫做《新時代的“大學之道”------中國文化的下一個二十年》。

         

        大家知道,《大學》是儒家四書之一,它的核心內容是三綱八目,其中三綱指“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下一個二十年,中國文化會出現什么樣的變化呢?我按照《大學》八目,從大往小來談一下。

         

        一.“平天下”與中道文化

         

        首先,從《大學》八目的“平天下”說起。從意識活動指向來看,人的生命活動有內求和外求之分,對應著兩種不同的人類文化,外求文化和內求文化。外求文化追求物質和技術的發(fā)展,以現代西方文化為代表;內求文化追求精神和肉體的超越,以東方宗教文化為代表。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還有一種兼顧內外的文化,這種文化既強調物質生活又強調精神生活,叫做中求文化。中求文化追求的是個人、家族、民族乃至天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它就是中國的儒家。

         

        從“道”的角度來看,外求文化代表外道,內求文化代表內道,中求文化代表中道。儒家文化是中求文化,屬于中道,它兼顧內外,古人叫做“內圣外王”,追求天下為公。二十一世紀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是繼續(xù)沿著外求的方向奔馳,還是調轉方向內求于自己?我認為都不是,文化的發(fā)展將會上升一個層面,融合外求文化和內求文化進入中求文化,是既強調內在深刻,又強調外在精彩的中道。這個中道與儒家相關,但又不是簡單地回歸古代的“中庸之道”,而是返本開新,開出新時代的“中國之道”。

         

        回到論壇“共同富?!と迳虛敗钡闹黝},當我們知道文化變遷的大趨勢之后,就會明了“共同富?!钡臍v史依據,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調整心態(tài)和位置,實現新時代的“儒商擔當”。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靜下心來,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需要從外求的精彩中增添內求的深刻,融合內外實現中求,從而適應乃至引領新文化的發(fā)展。

         

         

         

        二.“治國”與生機經濟

         

        其次談《大學》八目的“治國”。在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經濟模式會發(fā)生轉變,會從原來的實物經濟、知識經濟發(fā)展為生機經濟。實物經濟以生產物質產品為主,知識經濟以生產精神產品為主。下一個經濟浪潮將會出現生機經濟,生機經濟兼顧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強調物質發(fā)展而不被物化,強調知識發(fā)展而不被虛化,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突出生機,以避免因追求技術發(fā)展而出現本末倒置,因信息過載而導致喧賓奪主。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fā)加速了生機經濟的形成,生機成為個人、家庭、企業(yè)、社區(qū)、城市乃至國家最關注的要素,生機經濟不僅與企業(yè)的發(fā)展相關,還與《大學》八目的“治國”相關?,F代國家的治理跟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經濟垮了,國家的治理就失敗了。

         

         

         

        三.“立業(yè)”與修身型組織

         

        第三,前面談了《大學》八目的“平天下”和“治國”在現代社會的詮釋,下面談立業(yè)。古人強調“成家立業(yè)”,在家與國之間還有一個業(yè),與家相關的叫家業(yè),與國相關的叫事業(yè)。人類文化的變遷和經濟模式的變化必將引起組織模式的變化,這與立業(yè)相關。人類的組織模式可以分為工作型組織、學習型組織和修身型組織三種,分別對應前面所說的實物經濟、知識經濟和生機經濟。中國企業(yè)大部分屬于工作型組織,小部分屬于學習型組織。工作型組織好理解,學習型組織是從上世紀末產生的組織理論,代表作是美國彼得·圣吉的《第五項修煉》。

         

        我們在這里提出一種新的組織模式,叫修身型組織。修身型組織不是憑空而來,一方面它是在工作型組織和學習型組織的基礎上產生的,另一方面它以修身型人才與修身型家庭的建設為前提。修身型組織的打造需要以組織領導人和高管團隊懂得整體觀理論,通過主動修身來提高組織領導人的生機,進而引領團隊與環(huán)境相合,構建內與外的整體,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修身型組織的特征之一是富有生機,組織領導者和員工富有生機,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富有生機,有生機就有創(chuàng)造力。如果說工作型組織以產品為導向,學習型組織以市場為導向的話,那么修身型組織就是以生機為導向,它兼顧內外,屬于中求文化背景的組織模式。

         

         

         

        四.“齊家”與修身型家庭

         

        第四談家庭,對應于《大學》八目的“齊家”。現代人“齊家”不能照搬古人的經驗,因為家庭模式已經發(fā)生變化,從過去的實用型家庭發(fā)展到現在的組合型家庭,未來的方向是修身型家庭。原來是實用型家庭,男耕女織,男主外女主內,對應著社會分工和身體結構。后面是組合型家庭的,因為時代變了,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和知識結構,家庭關系從原來的依附性、節(jié)儉性變化為獨立性和欣賞性,這個變化帶來家庭穩(wěn)定性的降低,這是現在家庭矛盾增多、離婚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某種角度來看,離婚率高是一種進步,它意味著婦女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的提高。應對目前家庭矛盾增多的社會現象,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退回到過去,而是往前走建立修身型家庭。因為組建家庭不僅是讓人類得以繁衍的有效方式,也是讓雙方提升生機的有效方式,還是現代人建立人與社會整體的第一環(huán)?,F代人“齊家”之道,不是駕馭對方,而是建立新的整體,是夫妻同心建立家庭整體,從而提升自身與后代的生機。

         

         

         

        五.“修身”與修身型人才

         

        第五談個人,對應《大學》的“修身”。前面說到建立修身型家庭和修身型組織,前提是核心人物要有修身意識,要先成為修身型人才。人才模型也分三種,開始是工作型人才,注重勤奮工作,任勞任怨;然后是學習型人才,注重學習能力,需要有一定的學歷。再后面是修身型人才,要有生機,有建立整體的能力。

         

        什么叫修身?按照《大學》的內容,修身可以從三個層面來理解。第一層是心身相合,這是狹義的修身。第二層是管住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行為,對應《大學》八目的“誠意”“正心”“修身”,這是廣義的修身。第三層再往外延展,把《大學》八目都視為修身的內容,具體分為三部分:把“格物”“致知”視為修身的第一部分,叫“知”的部分,目的是以理立心;把“誠意”“正心”“修身”視為修身的第二部分,叫“修”的部分,目的是以心馭身;把“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為修身的第三部分,叫“行”的部分,目的是以己率眾。因此,修身的過程是知、修、行合一的過程,它還原了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修身內涵。

         

         

         

        六.“格致”與思維模式

         

        第六談思維模式的轉變,對應著《大學》的“格物”和“致知”?!案裎铩焙汀爸轮笔且粚群S富的名詞,在此不做展開,只把它對應為人的思維活動。人類的思維模式可以分為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兩大類。人類最初的思維模式是形象思維,孩子在上學前的思維模式就是形象思維,后來出現了抽象思維,現代科學的建立有賴于抽象思維的高度發(fā)展。未來人類的思維將往何處去?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大數據、區(qū)塊鏈、元宇宙能升級人的思維模式嗎?不能,因為技術是思維產物,技術有助于擴大思維的邊界,但不能使思維發(fā)生躍遷。

         

        人類下一個思維模式是實象思維,它是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的提升,是認知和實踐的融合。實象思維要通過修身認知自己生命活動而獲得,它是建立心與身整體的主要思維模式,也是建立人與人的整體、人與物的整體、人與天的整體的基礎。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對應的就是實象思維,否則難以理解陽明先生的觀點:“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o:p>

         

         

         

        七.小結與展望

         

        最后做一個小結,新時代的《大學》之道,是把儒家經典《大學》與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做了六個對應:“平天下”與文化模式對應,“治國”與經濟模式對應,“立業(yè)”與組織模式對應,“齊家”與家庭模式對應,“修身”與人才模式對應,“格致”與思維模式對應。這種對應是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嘗試,以回應當下的提問,預測未來的發(fā)展。

         

        回到論壇的主題:“共同富裕·儒商擔當”,當我們知道共同富裕不僅僅在于一般意義的財富再分配,不僅僅在于孔子所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還在于時代的發(fā)展需要中道文化的出現,大同社會的形成需要產生新的經濟模式和組織模式,因此需要儒商提升自身的生機,把自己從原來的工作型人才、學習型人才提升為修身型人才,從而實現新時代的儒商擔當。

         

         

         

        這里給出一個“時代變化”圖,Y軸對應內容,給出了《大學》相關條目,從下往上代表人的境界提升,起點是“格致”,終點是“平天下”。X軸對應時間,從左往右分別是早期、近期和未來,對未來做了一個預測。根據這個“時代變化”圖,我對中國文化的下一個二十年做如下預測:

         

         

         

        第一個預測,下一個二十年是儒家復興的二十年。因為儒家文化屬于中求文化,儒家文化的復興有利于個人、家庭、民族和人類的生存和繁衍。

         

        第二個預測,下一個二十年是心學興起的二十年。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心性,儒家心學分先秦心學、宋明心學和現代心學三部分,心學的興起在于現代心學的崛起,以回應現代人日趨嚴重的心身分離、精神異化現象,讓人成為自己的主人。

         

        第三個預測,下一個二十年是道器相合的二十年。人類文化的未來走向,需要東西互參、道器相合、內外融通,形成以人為本、以心馭物的中求文化,并形成新的產業(yè),讓中華文化踐行者從道業(yè)、事業(yè)落實到職業(yè)。

         

        第四個預測,中國文化下一個二十年是整體觀建立的二十年。要實現道器相合、內外融通,需要有新理論的指導,這個理論不是局部觀而是整體觀。整體觀有古典與現代之分,整體觀的建立需要返本開新,建立以生機為本的中道生命整體觀,它與以技術為本的萬物互聯整體觀形成對峙而互補的兩翼。

         

        最后一個預測,中國文化下一個二十年是注重修身實踐的二十年。建立中道生命整體觀需要自覺地提升自身的生機,即需要修身。修身需要從心身相合開始,要變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為現代心學的知修行合一。

         

        好,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曾慶寧

        2021年12月19日發(fā)言

        2021年12月23日整理補充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