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明代衍圣公服飾展——雕龍紋玉佩

        欄目:禮儀祀典
        發(fā)布時間:2022-02-10 15:45:57
        標簽:明代衍圣公服飾展

        明代衍圣公服飾展——雕龍紋玉佩

        來源:“孔子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正月初八日壬辰

                  耶穌2022年2月8日

         

         

         

        玉佩是朝服最初的組成部分。關(guān)于為何佩玉,《禮記》中有如下解釋:玉佩的左右鏗鏘鳴聲應(yīng)合于五聲中的微角和宮羽;趨走和行走時的節(jié)拍與《采齊》、《肆夏》相應(yīng);向后轉(zhuǎn)時走圓形路線,右拐彎時走直角路線,行進身體略向前傾,后退身體略向后仰,只有這樣才能使佩玉發(fā)出鏗鏘的鳴聲。正因為君子在步行時能夠聽到佩玉的鳴聲,所以一切邪僻的念頭也就無從進入君子的心靈。佩玉還有“節(jié)步”的作用,古人認為,越是尊貴之人,步行速度越慢,步幅越短,佩玉是令“君臣尊卑,遲速有節(jié)”的。

         

        《明實錄》里關(guān)于朝服玉佩的制度的變化有如下記載:洪武元年只有“革帶佩綬”,并未對佩做出等級差別的要求;洪武六年要求“文武官朝見皇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洪武二十四年明確“珮,公侯至三品用玉,四品以下用藥玉”;嘉靖八年令:“佩玉一如詩傳之制,去雙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藥玉各照舊”。

         

        嘉靖朝進士王世懋,曾在《窺天外乘》中記載了一個關(guān)于嘉靖皇帝修改朝服佩玉制度的故事:“玎珰玉佩之制,原無紗袋。嘉靖中,世宗升殿,尚寶司卿謝敏行[1]捧寶,玉佩飄搖,偶與上佩相勾連,不能脫。敏行皇怖跪,世宗命中官為之解,而敏行跪不能起,又命中官掖之,赦其罪。因詔中外官俱制佩袋,以防勾結(jié)??N紳便之,獨太常寺官以駿奔郊廟,取鏗鏘聲,不袋如故。”此后官員朝服的玉佩用透明的紅紗制成的紗袋收納。早在《禮記》中已有為了避免發(fā)聲而將玉佩挽在革帶上的記錄:“君在不佩玉,左結(jié)佩,右設(shè)佩,居則設(shè)佩,朝則結(jié)佩,齊則綪(qian,一種赤色絲織品)結(jié)佩而爵韠(bi,蔽膝)。”[2]上朝時,臣下在國君面前,要把左玉佩系住,祭祀神靈時要把佩都以赤色的絲織品系住,避免發(fā)出聲響。祭天之時依祖制保留佩玉原制不做修改,是為遵守禮制,其他場合“著紗袋”是因時制宜。

         

        孔子博物館藏雕龍紋玉佩:長71厘米,寬11厘米。青玉質(zhì),由多枚玉件組成:玉珩一,玉瑀一、玉琚二,下垂玉花一,下沖牙一、玉璜二、玉滴二。自珩而下,系組五組,貫以玉珠。其中一條玉佩缺玉滴一枚。玉佩釘綴在橘紅色羅織物上。較之于嘉靖年間的“著紗袋”,釘綴在羅織物上,可以更清楚地識別玉佩的玉質(zhì)和紋飾,且能確保玉佩不會由于走動產(chǎn)生搖晃而發(fā)生勾連。

         

        注:
         
        [1]謝敏行,于嘉靖二十七年八月三十日由尚寶司司丞升為尚寶司卿(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之三百三十九),嘉靖三十九年升尚寶司卿謝敏行為太常寺少卿(世宗肅皇帝實錄卷四百九十一)。
         
        [2]《禮記》卷九,玉藻,第一百一十一頁。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