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柴永昌】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全球團結(jié)“抗疫”中的價值

        欄目:學術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3-30 11:38:45
        標簽:抗疫

        中華傳統(tǒng)美德在全球團結(jié)抗疫中的價值

        作者:柴永昌

        來源:作者賜稿儒家網(wǎng)首發(fā)

        時間:西元2022年3月29日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和傷害。全球成功“抗疫”,早日戰(zhàn)勝病毒,團結(jié)合作是唯一的選擇。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人民團結(jié)“抗疫”的精神支撐,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中國作為具有悠久文明的世界大國,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以誠實互信、和而不同消除隔閡,以守望相助、胸懷天下增進團結(jié),以謙虛中和、反求諸己滋養(yǎng)人心,為構(gòu)建全球倫理、推動全球合作抗疫做出更大貢獻。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全球“抗疫” ,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作者:柴永昌(1979——),男,陜西華縣人,博士,陜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研究。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fā)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給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給全球公共衛(wèi)生安全帶來巨大挑戰(zhàn)。人們不禁要問,病毒何時才能被打?。咳祟愒鯓硬拍軕?zhàn)勝病毒?人類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要戰(zhàn)勝病毒不僅需要加強衛(wèi)生系統(tǒng)建設,充分發(fā)科學技術的力量,還需要不斷加強多邊合作,充分激發(fā)人類道德的力量。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綿延發(fā)展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具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習近平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中國人民歷來重友誼、負責任、講信義,中華文化歷來具有扶貧濟困、樂善好施、助人為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盵1]268這樣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不僅是中國人民團結(jié)“抗疫”的精神支撐,也是激勵中國人為世界“抗疫”做出更大貢獻的動力之源。為凝聚更加強大的全球“抗疫”力量,使人類早日戰(zhàn)勝病魔,我們就要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

         

        一、以誠實互信、和而不同消除隔閡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后,在一些方面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隔閡有增無減。當中國采取“封城”措施時,一些人認為中國小題大做,過度反應,甚至認為中國試圖控制人身自由;在歐洲疫情蔓延之際,中國給予支持,西方個別媒體卻指責中國搞“口罩外交”,借機向西方進行宣傳攻勢,企圖分裂歐洲;大疫當前,一些國家和政客不是想方設法治病救人,而是熱衷于指責甩鍋,甚至干出“詐捐”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欺世盜名勾當。習近平曾說“縱觀人類歷史,把人們隔離開來的往往不是千山萬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們相互認知上的隔膜”。[1]88人為的、思想認識上的隔閡是全球團結(jié)“抗疫”的大敵。

         

        (一)誠實互信

         

        減少、消除隔閡要以誠相待、互相信任。習近平說“信任是人與人關系的基礎,國與國交往的前提”[1]344,“人與人交往在于言而有信,國與國相處講究誠信為本”[1]51。如果沒有最起碼的信任,人與人難以和睦相處,國與國勢必大起紛爭,全球合作“抗疫”自然難以有效推進。

         

        中華民族在復雜的社會交往中形成了誠實守信待人接物的民族精神。[2]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人歷來講究‘信’。”[1]343孔子常以“忠、信”教育學生(《論語·述而》);孔子言志,則說“朋友信之”(《論語·公冶長》),還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孔子的學生曾子講一日“三省”,其中之一是:“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也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孔子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論語·衛(wèi)靈公》)可以說,誠信是立身之本,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之一。對于賦有領導責任的政治人物來說,誠信尤為重要?!豆茏印醒浴氛f:“先王貴誠信。誠信者,天下之結(jié)也?!薄秴问洗呵铩べF信》說:“君臣不信,則百姓誹謗,社稷不寧?!薄敦懹^政要·誠信》說:“上不信則無以使下,下不信則無以事上,信之為道大矣?!闭\信,才能結(jié)固天下人心;相反,缺乏誠信,良好的政治秩序無從建立。以傳統(tǒng)文化對誠信的重視來看,領導人詭詐虛偽、胡言亂語、信口開河、前后不一是絕對不可想象的。

         

        “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保ā盾髯印げ黄垺罚┰谌驁F結(jié)抗疫大背景下,我們要發(fā)揚誠實守信的道德傳統(tǒng),說實話,辦實事,努力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前后一貫、名實相副,堅決反對造謠生事,有違誠信、破壞互信的各種言行;對那種以流量導向,專為吸“睛”,傳遞不實信息,口無遮攔、不管不顧的所謂新聞報道保持高度警惕,對謠言要及時澄清并依法予以嚴厲打擊;同時,還要對國外蓄意詆毀、抹黑的不實言論要及時揭露、批駁。

         

        (二)和而不同

         

        減少、消弭隔閡需要承認差異、相互尊重,做到“和而不同”。在中國“抗疫”最為吃緊的時候,西方國家一些人借機詆毀中國的制度,借機詆毀中國共產(chǎn)黨,把中國的諸種有效抗疫做法別有用心地與專制聯(lián)系起來,顯出一副制度優(yōu)越性的傲慢與偏見。在我國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歐美相繼“中招”之際,一些人責別人“抄作業(yè)都抄不好”,頗有抗疫模式“唯我獨尊”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這樣的言行都是不利于全球團結(jié)“抗疫”的。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很早就講“和而不同”,強調(diào)尊重差異。西周末年的史伯已經(jīng)認識到:“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國語·鄭語》) 由性質(zhì)不同事物配合在一起才能生生不息。《孟子·滕文公上》講“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薄吨杏埂分v“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薄_@都告訴我們,世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不應該也不可能是清一色的。人類必須在承認、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和平相處,而不應以某一種標準消滅差異,實現(xiàn)同一??鬃訉ⅰ昂投煌钡氖澜缬^運用在做人上,明確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使“和同論”更具倫理意義。全球團結(jié)抗疫,不可能只有一種模式,人類必須秉持“和而不同”理念,結(jié)合各自國情,創(chuàng)造各自有效的抗疫實踐;同時要避免搞“唯我獨尊”,借疫情批評指責他國所走道路和所行制度,給全球抗疫平添無形障礙。那種硬要將自己的發(fā)展模式、政治模式、抗疫模式強加于人的做法,是不得人心的,是全球團結(jié)抗疫的陷阱!

         

        “世界是多樣的,沒有分歧就沒有世界?!盵1]344全球抗疫,分歧不可避免;然而怎樣對待分歧則至關重要。習近平說:“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fā)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xiàn)在中國人的行為上?!盵1]106-107全球團結(jié)抗疫,要求國與國、人與人之間,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人文格局。只有尊重差異,學會欣賞,美人之美,才能更為有效地在差異中尋求共識,建立互信,進而消除隔閡。

         

        二、以守望相助、胸懷天下增進團結(jié)

         

        面對史無前例的病毒襲擊,全球“團結(jié)”抗疫面臨巨大挑戰(zhàn)。疫情在歐洲蔓延之際,在有象征團結(jié)的“歐盟”存在的情況下,歐洲卻不止一次出現(xiàn)截流他國防疫物資的不義之舉;在全球“抗疫”最為吃緊之際,美國特朗普政府卻對世衛(wèi)組織暫停撥款;個別國家以“自我”為中心,以種種借口,持續(xù)施壓、威脅、制裁其他國家;一些政客、國家不負責任地散布“政治病毒”,人為制造矛盾沖突。正如以色列歷史學家、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接受專訪時說,我們在這場危機中的最大敵人不是病毒,我們最大的敵人是心魔:仇恨、貪婪與無知。[3]事實證明,即使最發(fā)達的歐美國家,在大疫面前也相當脆弱。人類要戰(zhàn)勝病魔,必須守望相助,共克時艱。

         

        (一)守望相助

         

        “單者易折,眾者難摧?!盵4]466至少在2500年前,中國就已經(jīng)形成在發(fā)生災難面前講究互相幫助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歷史記載公元前647年,晉國發(fā)生饑荒,派人到秦國請求購買糧食。秦穆公問大臣意見,百里奚說:“天災流行,國家代有。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左傳·僖公十三年》)在百里奚看來,天災在哪個國家都可能出現(xiàn),救援災荒,周濟鄰邦,才是正道,這樣才會有福。公元前646年,秦國發(fā)生饑荒,派人到晉國請求購糧食,晉君卻未答應。當時慶鄭就批評說:“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還說:“背施、幸災,民所棄也。近猶仇之,況怨敵乎?”(《左傳·僖公十四年》)背棄恩惠,幸災樂禍,是要遭百姓唾棄、歷史懲罰的?!蹲髠鳌べ夜辍酚幸痪涫吩u是這樣說的:“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可以說,救援患難、分擔災害就是“禮”?!蹲髠鳌の墓迥辍肥坟醒哉f,“救乏、賀善、吊災、祭敬、喪哀”,是“親之道也”。救濟困乏、慶賀喜慶、吊唁災禍、祭祀恭敬、喪事悲哀,被認為是對待親之道。[5]156可以說,至少在春秋時期,面對大災大難,“守望相助”是社會普遍認同的道德觀念。而且這觀念一直得到延續(xù)和傳承。孔子有“君子周急”(《論語·雍也》)的說法,孟子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上》)看作是理想社會的應有之義。荀子說“災禍患難而能無失其義”,“非仁人莫能行”(《荀子·子道》),認為在災禍患難面前仍然能夠為所當為(而非見利忘義),只有仁人能做得到。《公羊傳·宣公十五年》說:“君子見人之厄則矜之,小人見人之厄則幸之?!笨梢哉f,在災難面前能不能做到同情憐憫、守望相助,是君子小人之分,是仁人與惡人之別。面對災難,同舟共濟、守望相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基本救災倫理。在全球團結(jié)抗疫過程中,我們應該大力傳承、弘揚這種美德。

         

        (二)胸懷天下

         

        在疫情大流行的緊要關頭,中國愿意為世界上需要的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和支持,體現(xiàn)的不僅是大國的責任擔當,更是中國傳統(tǒng)以“天下己任”的天下情懷。習近平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中華民族始終崇尚的品德和胸懷?!盵1]85還說:“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華民族綿延數(shù)千年的理想?!盵1]84中國人老早就有“天下”胸懷,認為“平天下”與“自我實現(xiàn)”一體不分。墨家提倡“兼愛”,講“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己身”(《墨子·兼愛中》);儒家就講“博施濟眾”(《論語·雍也》),“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體現(xiàn)出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博愛情懷。宋代大儒張載說:“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保ā墩伞でQ》)王陽明說:“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保ā洞髮W問》)還說:“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傳習錄·答聶文蔚》)王艮說:“夫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物不獲其所,即己之不獲其所也?!保ā睹闳史健罚┪镂乙惑w,“視人猶己”,成人成物,是自己分內(nèi)之事,這是中華傳統(tǒng)道德之精髓。在當前,人類面臨疫情“大考”之際,中國人要繼續(xù)弘揚“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日知錄·正始》)精神,積極為人類、為世界多做貢獻。那種處處講“優(yōu)先”,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而不顧其他國家的言行注定是不得人心的。

         

        在此次抗疫過程中,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fā)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制度優(yōu)勢,讓世人再次見證了中國人民地不分南北、民不分老幼的同心勠力的團結(jié)抗疫精神。習近平說:“零和博弈、沖突對抗早已不合時宜,同舟共濟、合作共贏成為時代要求?!盵1]343還說:“要有效應對人類面臨的困難和挑戰(zhàn),合作是唯一的選擇?!盵1]485全球“抗疫”要取得最終成功,就要弘揚守望相助、胸懷天下的精神,摒棄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觀念和自私做法。

         

        三、以謙虛中和、反求諸己滋養(yǎng)人心

         

        道德滋潤人心。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20年5月8日一份視頻講話中說,新冠病毒并不區(qū)分人的身份和信仰等,人類應該團結(jié)一致抗擊疫情。但是,這場大流行病卻不斷催生仇恨和排外,制造替罪羊,散布恐慌。他呼吁政治領袖、教育機構(gòu)、媒體和社會承擔起各自責任,阻止與新冠疫情有關的仇恨言論。[6]為增強社會對仇恨等極端言行的免疫力,人們必須加強自我修養(yǎng)。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不僅是我們判斷是非的重要標尺,也是滋養(yǎng)身心的養(yǎng)料。

         

        (一)謙虛中和

         

        “以謙接物者強?!盵4]159面對全新的病毒,面對全新的人類挑戰(zhàn),各個國家,每個人,要相互學習借鑒,謹防妄自尊大。習近平說:“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jīng)數(shù)千年而生生不息,正是得益于這種見賢思齊、海納百川的學習精神?!盵1]157中華民族是一個在謙虛學習中進步、壯大的民族?!渡袝ご笥碇儭氛f:“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春秋時期范蠡說:“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保ā秶Z·越語下》)后儒在解釋在儒家經(jīng)典《易經(jīng)》六十四卦中的“謙卦”時說,“謙,德之柄也”(《系辭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序卦》),“人道惡盈而好謙”(《彖》)?!兑捉?jīng)》所謂“惡盈而好謙”與《老子》講的“功成身退,天之道”異曲同工。習近平說:“中國先哲老子講:‘大邦者下流?!褪钦f,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擁有容納天下百川的胸懷。”[1]92中國要在世界樹牢良好的大國形象,就需要勇居“下流”,保持謙虛,謹記“勞而不矜”“勞而不伐”古訓,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強大”。一些西方政客時常掛在嘴邊、自己人聽起來可能會提氣的“我們是最強大的”“我們是最棒的”“我們做得最好”的言論,在外人看起來只不過是個笑話;個別國家那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名不副實的“善意”,不僅騙不了人,而且只會反噬自己的軟實力。

         

        “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zhàn)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盵1]230人往往為特定的環(huán)境所限,容易固執(zhí)己見而偏執(zhí)。疫情爆發(fā)以來,一些人自覺高人一等,認為新冠肺炎是黃種人得的?。灰恍┟襟w、國家“逢中必反”,總是對中國“抗疫”橫挑鼻子豎挑眼?!娕c偏執(zhí)總是與病毒大流行相伴而生、相伴而行。而在新媒體時代,社會情緒往往會因一些小事而迅速極端化,進而加深民眾之間的隔閡與沖突。克服情意上的偏見、偏私、偏激,從道德自修上來說,就要努力做到“中和”?!爸小笔侵钢杏?。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被看作是修身養(yǎng)性的圭臬。[7]25中庸就是“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中庸》)?!皟啥恕笨衫斫鉃槭挛镎磧擅婊蜻^與不及兩個極端。在實踐上,中庸之道強調(diào)在“過”與“不及”之間保持適度和中道,以免流于過與不及兩個極端。[8]25就是說,認識問題,要看到事物的兩面,面對光明與黑暗、好與壞、美與丑等事物的“兩端”,要權(quán)衡比較而從容中道??鬃诱J為“過猶不及”(《論語·先進》),主張不偏不倚,不走極端?!吨杏埂氛f:“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薄皶r中”就是時刻都能恰到好處,這是中庸的最高境界?!昂汀笨衫斫鉃樘帯爸小钡男Ч⒔Y(jié)果。全球民粹泛濫之際,極端言行比比皆是。極端言論傷人心,撕裂社會,禍莫大焉!防止偏激,保持中和,就要高度警惕那種制造、煽動分裂、仇恨的極端言論。

         

        (二)反求諸己

         

        在疫情爆發(fā)以來,不管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都出現(xiàn)過“甩鍋”的情況。美國把疫情失控“甩鍋”給中國、世衛(wèi)組織;在我國疫情爆發(fā)初期,個別官員也一再“甩鍋”,互相推諉。所謂“甩鍋”就是出了問題,不是從自身找原因,而是找替罪羊。這是違背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

         

        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強調(diào)“自省”,認為自我省察、自我反省是重要的修養(yǎng)方法??鬃又v“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論語·里仁》),曾子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中國傳統(tǒng)普遍認為,進行道德修養(yǎng)必須要經(jīng)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將“自省”用之于接人待物,就要“反求諸己”,從自身找問題??鬃诱f:“躬自厚而薄則于人,則遠怨矣。”(《論語·衛(wèi)靈公》)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少責怪別人,怨恨自然就少??鬃舆€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別人。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上》)還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還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孟子·離婁下》)儒家有個強烈的信念,即:你誠心愛人,就自然會得到相同的對待。與人交往,對人好,卻得不到相應的報償,要首先反省自身是否做到位。如果做得夠好,對方仍然不以為然,就不必在意了。這是儒家做人的剛正處。

         

        在全球抗擊疫情之際,應對疫情要事實就是,遇到矛盾沖突,要首先分析自身存在的不足,而不是先指責別人,這樣才能促進合作;如果一遇到矛盾沖突,就企圖轉(zhuǎn)嫁,向外甩鍋,不僅不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人為助長隔閡與矛盾。在疫情肆虐之際,各種問題疊加,各種矛盾問題往往聚集出現(xiàn),在這個時候,更需要交往主體“反求諸己”,嚴于律己、嚴格要求自己。另外,雖然我們講“責己要厚,責人要薄”,但也要區(qū)分好人和壞人,做到“待善人宜寬,待惡人宜嚴”。

         

        在五千多年文明發(fā)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9]114,其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10]。一定程度上說,“沒有全球倫理,便沒有更好的全球秩序”。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為人類推進全球倫理建設帶來了新挑戰(zhàn),提出了新要求,也提供新契機。習近平說:“新冠肺炎疫情以一種特殊形式告誡世人,人類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重大危機面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善其身,團結(jié)合作才是人間正道?!盵11]人類要早日戰(zhàn)勝病魔,就要團結(jié)合作。實踐證明,中華傳統(tǒng)美德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文化力量?!爸袊褡褰?jīng)過千辛萬苦,綿延四五千年的歷史生命,直到現(xiàn)在,始終存在著,就是依靠這一種道德精神?!盵12]139中國人要有這樣的自信和底氣!中國作為具有悠久文明的世界大國,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大力弘揚誠實互信、和而不同、守望相助、胸懷天下、謙虛中和、反求諸己的傳統(tǒng)美德,為構(gòu)建全球倫理、推動全球合作抗疫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
         
        [2] 張晉藩.中華民族精神與傳統(tǒng)法律[J].比較法研究,2018(1):195-200.
         
        [3] 《人類簡史》作者談疫情:仇恨、貪婪與無知是人類勁敵[EB/OL].(2020-4-27).http://column.cankaoxiaoxi.com/2020/0427/2408716_4.shtml
         
        [4]羅國杰主編.中國傳統(tǒng)道德(名言卷)[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2.
         
        [5]沈玉成.左傳譯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1.
         
        [6]聯(lián)合國秘書長呼吁阻止新冠疫情相關仇恨言論[EB/OL] .(2020-05-08).http://www.xinhuanet.com/2020-05/08/c_1125957519.htm
         
        [7]龐樸.一分為三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王澤應.新譯學庸讀本[M].臺北:三民書局,2004.
         
        [9]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
         
        [10]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 -25(002) .
         
        [11]習近平.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0-09-09(002).
         
        [12]錢穆.中國歷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