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介行先生治喪過程中的見聞
作者:信義
來源:儒教復興論壇
時間:西歷2011-7-22
2011年7月8日,皮介行先生因為高血壓而突發(fā)腦溢血,不幸在浙江桐鄉(xiāng)逝世,在儒學界同道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我恰有機緣參與到了治喪活動的過程中,盡管沒有幫上什么忙,但所看到的點點滴滴卻是印象深刻,頗有感動。
皮老是于勇先生和海風姐共同的朋友,那時暫寄住于他們家(也是一個廠子里面)。事發(fā)那天,于先生還在外地,八日清晨,海風姐下樓后,發(fā)現(xiàn)皮先生躺倒在辦公室的地面上,非常震驚和慌亂,一時間周圍沒有其他人在場,明一從樓上下來后見到此景,悲傷掉淚,深深地沉浸在悲痛當中,他還是個孩子,兩人不知所措。皮先生被救護車送到醫(yī)院之后已經(jīng)過世,海風姐頭腦中頓時一片空白,這時,有一位素不相識的出租車司機閻兵,挺身而出,全力幫助海風姐,取物買衣,為皮老凈身換衣,就好像是自己的親人一般,讓需要馬上處理的事情能夠比較順利地進行,讓人感嘆見義勇為的好心人總在我們的周圍。事后海風姐提及此事并表示感謝,小閻淡淡地說:“這沒什么,當時你一個人,沒法辦啊”。下午,孔衛(wèi)東、徐戎,還有海風姐的丈夫于先生陸續(xù)從外地趕到,辦手續(xù),通知親友,設靈堂,安慰明一,此時海風姐的心情也總算稍定一些。
皮介行先生的老家在湖北隨州的皮家灣,7月11日,皮家灣來了三位宗親族人,他們和皮先生原本也不甚認識,幾年前,皮先生回到皮家灣尋根問親,祭拜先人,和族人共話皮氏家族的前世今生,才有些相知。這次他們正是感念皮介行先生對祖國、對故鄉(xiāng)、對親族的血脈相連之情,以及為弘揚傳統(tǒng)文化做出的貢獻,從隨州遠道而來,助辦喪事。游子歸鄉(xiāng),落葉歸根從來都是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和同族情結(jié),這也是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同樣也是所有族群的來源性認同,很自然的會有發(fā)生。皮氏鄉(xiāng)親準備接回皮介行先生的靈位和骨灰,葬于皮家灣的土地上,并把關(guān)于他的故事告訴同族的后人,曾經(jīng)有皮氏族人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去了臺灣,但同宗同族的情懷讓他沖破種種障礙,尋根故鄉(xiāng),心系祖國文化,似乎冥冥中有先祖之靈在指引游子的歸宿。追悼會之日,皮明權(quán)先生(皮先生的族侄)代表皮氏族人作懷悼感言,說到情深處,幾度哽咽,不能言語,讓在場的人唏噓這份情感之真摯。在桐鄉(xiāng)的追悼會結(jié)束后,他們驅(qū)車迎回皮介行先生的靈位和骨灰,回到隨州皮家灣,按當?shù)亓曀祝玫澜虄x規(guī),舉辦了很隆重的祭奠和下葬儀式,皮家大灣的全體族人都參與了迎送活動。皮明權(quán)先生說到自己有一心愿,希望能夠在皮家灣建立一所儒家書院,有紀念意義,也有教育后人的功能。
從臺灣趕來辦喪的皮老三哥皮琦行先生,剛毅木訥、節(jié)儉知禮的氣質(zhì),有一種宛見皮老的感覺。皮老的兒子明一盡管悲傷,但也表現(xiàn)出了一些堅強,不過于流露傷感的情緒,不讓大人為他太操心,自己的事情盡量自己做,吃飯時,還教大家行進餐禮,是父親生前的言傳身教,看著他念到“感謝天地,感謝父母,感謝勞動人民”,真是能夠感受到皮老生前的虔敬之心。吃完晚飯明一主動要求洗碗,平時進進出出也總是向人問好打招呼,很有禮貌。記得海風姐買來兩束鮮花,可家里的玻璃花瓶只有一只,開始是用透明的飲水塑桶剪了一個,插上花后也不錯的,后來他們覺得不對稱看著不太好,就到外面又買了一個同樣的玻璃花瓶,明一看著新買的花瓶跟我說:“我爸爸一定不愿意再買一個新的,他很節(jié)省,都是用空瓶空罐來種些小植物,也很好看”,父親的影響在孩子心中永遠存在。追悼儀式上,明一穿麻戴孝,在親人的陪伴下,在儀禮老師的指導下,實踐了隆重而典雅的儒家喪禮,想來對他的心靈一定會有所撫慰,喪禮也是一種告別儀式,能把人們“喪失感”的悲痛升華到“踐命歸元”的理性認識,短暫的生命向永恒之所而回歸,這是必然的。盡管短暫,但是生命曾經(jīng)的足跡在現(xiàn)世中不會消亡,會成為后人、親族、生前所有相識相知的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精神遺存,是一段佳話,是一縷芳香,會引起怎樣的感動、激勵或反思,全由生前之心性而決定,可謂“生命誠可貴,價值義更高”,敬惜當下的生命,讓生活在意義中存在,才能無愧無憾于后人,德澤流布后世。相信今后明一回憶起父親,回憶起儒家喪禮對生命之義的體貼,一定會很感動,也會產(chǎn)生和父親一樣的認祖歸宗的情懷和同樣的文化情結(jié)。
賈瑞明先生是皮老以前在莫干山的農(nóng)民朋友,也是在12日就趕到桐鄉(xiāng),先行祭拜,后來去了莫干山幾天,到舉行儀式的前一天,又趕過來幫忙,砍竹子做幡桿,搓麻繩,守靈堂,開車往返接送客人等等,做了很多工作。他平時是搞生態(tài)農(nóng)業(yè),種植綠色水稻。賈先生說皮老生前有耕讀的理想,認為修心也要勞身,勞逸結(jié)合才能相宜,他們在一起經(jīng)常討論學問,賈先生信佛教,也就常討論禪宗文化,也談及農(nóng)民問題等等,并跟隨皮老學習簡單的儒家儀禮,他立志要做自然農(nóng)法的實踐者,并有一句格言:“人無農(nóng)心無以立世;國無農(nóng)心國祚不長”,務農(nóng)也要先學做人,應有不強求、不妄為、不自欺、不欺人、誠實守信的農(nóng)心。我想到社會上頻發(fā)的食品安全事件,頓感賈先生有這樣的良知,真是令人欣慰,也看到了道德的希望。
有一位沈先生,是皮老在桐鄉(xiāng)的朋友,平時是做生意的,但很有一些文化追求和興趣,歷史和文學方面都懂得頗多,以前也經(jīng)常來找皮老問學。幾次聽他說到貴族的問題,他認為通常人們對于貴族會有一個認識誤區(qū),有錢有勢有地位就是貴族了,這是以物觀人,不應該是這樣,就像歐洲的貴族學校都力求培養(yǎng)學員耐得清貧的能力,培育道德感和社會責任感,總之,現(xiàn)代貴族的涵義是精神意義上的,而不是就地位或血統(tǒng)而言,這樣的貴族精神恰恰是道德缺失的社會所最為需要的,其見識之真灼讓人欽佩,這也讓我想到中國古代的士階層,也是如此,以精神取勝,不是物質(zhì)擁有為羨,這何嘗不是人的尊嚴所在,真正的尊嚴是一種內(nèi)在意識,而不是面子。皮老的一生也體現(xiàn)了士的精神,士的義氣。
籌辦追悼會的這幾天,孔衛(wèi)東先生對諸多事情的統(tǒng)籌安排、信息發(fā)布、往返聯(lián)系、悉心主持喪禮;賴鴻標先生不顧身體欠安,仗義為朋友之喪事幾多奔波聯(lián)絡;孔繁明先生對儀式程序和道具制作的諳熟于心、親力親為;書法家徐戎先生敬書挽聯(lián);還有幾位儒學界老師的不時提醒細節(jié)和陪伴左右,真是讓人印象深刻,很是感動,在大家齊心協(xié)力之下,喪事辦得非常成功,也告慰了皮老的在天之靈。
來源:儒教復興論壇http://www.rjfx.net/dispbbs.asp?boardID=4&ID=1368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