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學術報告會,蘇浩博士講論周代旁系祖先祭祀相關問題
來源: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
時間:西元2022年7月29日
2022年7月26日下午,中國文化研究所舉辦月度學術報告會,新近入職的蘇浩博士主講《論周代旁系祖先祭祀》。
蘇浩首先介紹了商周時期旁系祖先祭祀研究的學術背景及意義。眾所周知,祖先祭祀在商周社會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一般認為,商代遍祀先公先王,周代更加重視直系祖先的祭祀,商周時期這種祭祀祖先范圍的差異,常被放在商周文化比較的背景之下進行考量。然而,文獻記載周初存在祭祀旁系祖先的現(xiàn)象,對此問題如何看待,涉及對商周文化異同和周代宗法制的認識,也與理解商周文化的因革損益直接相關。
報告梳理了甲骨文和金文中殷商時期旁系祖先祭祀的情況,諸多甲骨金文資料表明,商人十分重視對旁系祖先的祭祀,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商人遍祀先公先王,且存在系統(tǒng)而有規(guī)律的周祭制度。但一些甲骨刻辭表明商人在祭祀直系先祖和旁系先祖時可能存在著某種區(qū)別,一些情況下,他們會把直系祖先單獨列出來進行合祭而不及旁系祖先,更加強調與自己血緣關系緊密的直系先祖。
在報告的第三部分,蘇浩重點討論了西周時期旁系祖先祭祀的情況,傳世典籍文獻和眾多的金文材料表明,在注重家族宗法的周代,周人對直系祖先祭祀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不僅對祭祀者的身份進行了較為嚴格的規(guī)定,強調所謂“庶子不祭”,在祭祀對象方面,也更加注重對直系祖先的祭祀。然而通過青銅器銘文等材料發(fā)現(xiàn),周代也同樣存在祭祀旁系祖先的情況,這些現(xiàn)象對重新審視商周文化異同和周代的家族宗法制度具有重要價值。諸多證據(jù)表明,殷周易代之后,周人在祭祀祖先范圍上,并非一蹴而就建立其自身只重直系先祖的迥異于殷商的宗法祭祀制度,而是在比較長的一段時期,存在著祭祀旁系祖先的現(xiàn)象。
蘇浩由周代旁系祖先祭祀附帶討論了金文中的“王母”“王父”稱謂問題。他認為,金文中作為祭祀對象的“王母”,實為祭祀者的大母,而“王父”實為祭祀者的伯父輩先祖,兩者均為祭祀者的旁系祖先,在家族中均具有較高的宗法地位,擁有接受祭祀的之權。這反映了周代祖先祭祀有著不同于禮書所記的豐富內容。
報告最后提出,商與周的宗法和祭祀制度,并非如禮書及學者所謂截然分立,商周文化因革損益不僅體現(xiàn)在殷商鼎革之際,而且貫穿有周一代,周人文化諸多方面均體現(xiàn)了商文化與周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影響的特征。
與會人員針對蘇浩所作報告的內容進行了熱烈充分的討論。文化所同仁結合各自的研究興趣暢談己見,分別就商周與秦漢時期的制度變革、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的解讀方法和特點等問題互相交換了意見,豐富了對報告相關問題的認識。
蘇浩博士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要從事先秦史與青銅器研究,發(fā)表有《從“宗廟先君之主”到“神之主”——試論春秋時期“主”觀念的發(fā)展》《柞伯簋銘補釋及相關問題研究》《讀清華簡〈子犯子余〉札記二則》等多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