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六期講錄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六月十六日戊辰
耶穌2022年7月14日
2022年7月2日下午,由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喀什大學國學院聯(lián)合主辦,洙泗書院、孟子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6期舉行。本期由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殷延祿擔任主講人、曲阜師范大學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主任宋立林擔任與談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張鑫擔任主持人。活動主會場設(shè)在孟子研究院,曲阜洙泗書院、鄒城鄰圣明德學會、壽光市傳統(tǒng)文化辦公室設(shè)立線下分會場,同時約有50余位學友在線上參與了活動。
▲
主講人殷延祿先生
2·10“簞食壺漿”章
殷老師首先對本章的關(guān)鍵字詞進行了梳理。其中,特別對“簞食壺漿”“亦運而已矣”等詞句進行了詳細解釋:
“簞食壺漿”,即用簞裝著食物,用壺裝著酒漿。簞是古代用來裝飯食的盛器,以竹或葦編成,圓形,有蓋。殷老師指出,“簞食壺漿以迎王師”,點出了“五旬而舉之”的真正原因,不是什么天的眷顧,也不是什么兵車的強大,而是民心所向。
“亦運而已矣”句,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說:“運,轉(zhuǎn)也。言齊若更為暴虐,則民將轉(zhuǎn)而望救于他人矣?!币τ栏沤狻斑\”曰:“徙也。謂徙而之他也?!?o:p>
接著,殷老師對本章主旨及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闡發(fā)。
殷老師首先對本章的對話背景進行了介紹:齊宣王五年,燕王噲把燕國讓給他的相國子之,可是國人不服,將軍市被、太子平進攻子之,子之反攻,殺了市被和太子平,齊宣王便派匡章率軍趁機攻打燕國,很快取得勝利。
對于輕而易舉獲得的勝利,齊宣王歸之于天意。事實上的情況是怎么樣的呢?據(jù)《史記·燕世家》記載,“士卒不戰(zhàn),城門不閉,燕君噲死,齊大勝?!饼R國的速勝,根本不是什么天意,而是燕王讓國的行為,引發(fā)了國內(nèi)矛盾,眾叛親離,無人應(yīng)戰(zhàn)的緣故。欲望膨脹的齊宣王,為了吞并燕國,在孟子面前,不僅把勝利歸之于天意,而且還找了個吞并燕國的理由——“不取,必有天殃”——意思是吞并燕國是天意,不能不取。
齊宣王為何要對孟子說這些呢?顯然不是誠心誠意來征求孟子的意見,而是要借助孟子來為自己吞并燕國的行為增添正當性。孟子對這一切自然洞若觀火。更重要的是,在孟子的思想中天意與民心是一致的:“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9·5)
所以,殷老師總結(jié)說,孟子對齊宣王所說的什么“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不屑一顧,直言取燕與否的理由,只是也只能是燕民的態(tài)度。
接著,殷老師又引姚永概在《孟子講義》中說:
宣王之意,以萬乘伐萬乘,五旬而舉,乃是天意,決非人力,不知天意即視民意為向背。故孟子首陳“民悅”“民不悅”二端,以定取之與否。然當時燕民亦深悅齊師之下至,“簞食壺漿”之迎,亦必實有其事。特民非不愛燕而愛齊也,悅?cè)识鴲翰蝗识?。“豈有他哉”二句,正解民心以悟之。“如水益深”三句,戒其勿恃此日之迎,終貽他日之畔。厥后燕人果自立君,齊幾亡國(注:見下一章)。則圣賢為人謀國,固非策士貪一時之功者可比矣。又案“豈有他哉”二句,抑揚得神。“亦運而已矣”,句法妙絕,妙在一“運”字。此古人所謂煉字也。
殷老師說,“‘簞食壺漿’之迎,亦必實有其事。特民非不愛燕而愛齊也,悅?cè)识鴲翰蝗识保@是值得一切執(zhí)政者深思的。
對這一次的齊燕之戰(zhàn),《史記·燕召公世家》還有這樣的記載:“構(gòu)難數(shù)月,死者數(shù)萬人,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孟軻謂齊王曰:‘今伐燕,此文、武之時,不可失也?!跻蛄钫伦訉⑽宥贾?,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o:p>
殷老師指出,讀這段記載,不可簡單地說孟子勸齊宣王伐燕。即使孟子確實曾經(jīng)勸齊宣王伐燕,我們也要明辨孟子對“伐”與“取”的嚴正立場:“構(gòu)難數(shù)月,死者數(shù)萬人,眾人恫恐,百姓離志”,燕王的行為背離了民意——“伐”便有了正義的基礎(chǔ),便是行“文、武之時”,自然機“不可失也”;“如水益深,如水益熱”,一味行霸道,陷民眾于水深火熱之中——“取”便背離了民眾的意愿,結(jié)果必定是“亦運而已矣”。
最后,殷老師總結(jié)說,此章告訴我們:孟子不是簡單的反戰(zhàn)者,他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是審慎的,戰(zhàn)爭必須符合道義、民意;孟子的民本思想,不僅著眼于一國,亦放眼于天下。
十九大報告指出:
中國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quán)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nèi)政,反對以強凌弱。
不難理解,孟子的思想是今天中國外交政策的重要文化淵源。
2·11“謀于燕眾”章
殷老師首先對本章的關(guān)鍵字詞進行了梳理。其中,特別對“奚為后我”“云霓”“重器”“旄倪”等字詞進行了詳細解釋:
“奚為后我”的“奚”,會意。甲骨文寫作,左右為手(爪),中為繩索捆著的人。本義為奴隸,有時也專作女奴。傳世文獻“奚”字多假借作疑問代詞。“奚為后我”的“后”,是“後”的簡化。下文“徯我后”的“后”是本字,君的意思?!皬小笔堑却囊馑肌?/span>
“云霓”,霓,虹霓,是太陽光穿過云層及空氣中的小水滴時,產(chǎn)生反射而造成的一種色散現(xiàn)象。楊伯峻先生注:“虹霓旦見于西則為雨,暮見于東則雨止。”這里的霓是現(xiàn)于西方的云與虹,為下雨的征象。
“重器”,古代君王所鑄造的作為傳國寶器的鼎之類。遷其重器,意味著滅亡其國家。《戰(zhàn)國策·燕策》之《樂毅報燕惠王書》:“故鼎反乎歷室。”可為齊國遷走燕國的重器(故鼎)的證明。
“旄倪”,即老人與兒童?!办浮蓖半!?,八十、九十歲的人叫做耄,這里泛指老人。倪,從人,“兒”(ní)聲。兒,甲骨文寫作,象幼兒頭蓋未合,或象兒童的兩個角形發(fā)髻。倪,本義為小孩。
接著,殷老師圍繞本章主旨及重要問題做了三點闡發(fā)。
第一,殷老師指出,前一章,齊宣王欲取燕,孟子告誡他,取與不取,不能聽從欲望的沖動,而應(yīng)當順從燕國民心。齊宣王不聽,于是有了列國諸侯相約起兵,欲伐齊以救燕。齊宣王聞而恐懼。于是向孟子詢問化解危機的策略。殷老師引姚永概《孟子講義》說,孟子的回答,可分三段:“此章自‘后來其蘇’以上,先引湯事而解釋之,即為末一段立一影子?!裱嗯捌涿瘛痢莿犹煜轮病?,是言諸侯謀伐齊之本源?!跛俪隽睢韵拢藶楫嫴??!?o:p>
解讀孟子的回答,首先要看透齊宣王的心思:“不說諸侯謀救燕而曰‘謀伐寡人’,正見齊王滿肚皮仍是戀惜燕國不舍在,若說諸侯謀救燕,則齊王意中亦思及置君反燕矣。齊王只見諸侯私心,言此只與寡人為難耳?!保▍瘟袅肌端臅v義·卷三十一·孟子二》)
殷老師說,孟子正是有鑒于此,乃有“臣聞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者,湯是也。未聞以千里畏人者也”之語?!捌呤铩迸c“千里”——地域差距何其大!“為政于天下”與“畏人”——事功差距何其大!以“七十里”之地域而“為政于天下”與以“千里”之地域而“畏人”——人之所為帶來的結(jié)果差距何其大!言語之間,實見嚴厲,與前幾章論“好貨”“好色”自有不同。循循善誘,寄托希望,“好君也”;厲厲作色,諫言醒過,“畜君何尤?”(2·4)
朱熹《孟子集注》引范祖禹語:“孟子事齊梁之君,論道德則必稱堯舜,論征伐則必稱湯武。蓋治民不法堯舜,則是為暴;行師不法湯武,則是為亂。豈可謂吾君不能,而舍所學以徇之哉?”殷老師說,孟子的偉岸,不在言語、不在善辯,而在尊堯舜法湯武、無恒產(chǎn)而有恒心、格君心之非等等之中。
第二,殷老師談到,以“七十里”之地域而“為政于天下”與以“千里”之地域而“畏人”的巨大差距,深究起來,也沒有什么難解之處——民之“怨”與“望”而已;民之“怨”與“望”也沒有什么難解之處——一“信”字而已;民之“信”也沒有什么難解之處——“歸市者不止,耕者不變,誅其君而吊其民,若時雨降”而已。
張岱在《四書遇·孟子·梁惠王下》中說:“怨與望只一意,精神全在‘天下信之’。‘信’字極妙,此‘信’不在臨時。‘不止’‘不變’,全在師行有紀,正與齊之取燕相反,非獨民情慶湯師之來。”
第三,殷老師指出,齊宣王問化解危機的計策,孟子答以“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謀于燕眾,置君而后去之?!贝说扔嫴撸c同時代的縱橫家也是截然有別的,不是迫不得已的應(yīng)變機巧。正如張居正在《四書直解·孟子卷二》中說:“夫當戰(zhàn)國之時,皆急功利,尚權(quán)謀,而孟子之所為齊王言者,一出于正,可以觀圣賢之學術(shù),與王政之大端矣。”《日講四書解義·卷十四·孟子上之二》也說:“夫即伐燕一事,凡孟子所與齊王言者,雖皆隨事匡救之說,然亦可以見圣賢之學術(shù)與王政之大端,惜乎齊王親見孟子而不能實用其言也。”
2·12“出爾反爾”章
殷老師首先對本章的關(guān)鍵字詞進行了梳理。其中,特別對“鄒與魯鬨”“莫之死”等字詞進行了詳細解釋:
關(guān)于“鄒與魯鬨”,鄒是古國名,其地在今山東省鄒城市附近,為孟子母國。鬨,爭斗。殷老師特別強調(diào),“鬨”不可簡化為“哄”?!棒\”或?qū)懽鳌伴暋?,從鬥從巷,會意私斗。魯乃鄒的宗主國,兩國爭斗,可見宗主不仁、附屬不義?!班u與魯鬨”,暗含譏諷,乃春秋筆法?!澳馈?,即莫死之?!爸敝浮坝兴尽薄?o:p>
“莫之死”意思就是“沒有人為有司犧牲?!?o:p>
接著,殷老師圍繞本章主旨及重要問題做了三點闡發(fā)。
第一,殷老師引唐文治《孟子大義》道:
仁政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薄其稅斂,用之以禮是也。何謂長?民之長也。何謂上?民之上也。長上者,所以治民之事,非剝民之財,以圖安富尊榮者也。欲求民之親、責民之死,必在我先有可以親、可以死之道。蓋長上與民,本一體者也。長上,民之腹心也,長上視民如手足,則民視長上如腹心。長上能與民親、為民死,則民之親之、死之也,如手足之衛(wèi)腹心,不期然而然也。是故古之仁君,其對于民負行政之責,其心常與民為一體,休戚與共,夫然后民乃親之而死之也。此非強制而幸致之也,先有可以親、可以死之道也。
后人讀此章書,當知鄒之有司所以死者,實非魯人殺之也,鄒民殺之也;亦非鄒民殺之也,穆公殺之也。然穆公不行仁政,而有司不知諫,且樂為穆公之爪牙,而吮民之膏血,以為安富尊榮之地,則亦非穆公殺之也,自殺之而已矣。
殷老師點評說,唐先生對本章章旨的總結(jié)實在精彩?!白詺ⅰ敝Z,不僅是對執(zhí)政者的警醒,即對你我的為人處世也有教益:許多別人的不友好,其實都是你我自找的。
第二,關(guān)于“倉廩府庫”作何用途?殷老師說,范祖禹有一個妙解:“有倉廩府庫,所以為民也。豐年則斂之,兇年則散之,恤其饑寒,救其疾苦?!保ㄖ祆洹睹献蛹ⅰ芬妒险Z)
第三,殷老師結(jié)合自己的生活體會,談到了對成語“出爾反爾”的理解。他說,記得在學習用詞造句的時候,就知道“出爾反爾”這個成語,只是當時只知道它是反復(fù)無常,言行前后自相矛盾的意思。直到讀了《孟子》,才知道它有如此好的本義。
反復(fù)無常、自相矛盾,是言或行的前后不一。你怎樣對待人家,人家就將怎樣回報你,是后果必有前因。
“出爾反爾”是經(jīng)過了什么樣的歷程,變得這樣面目全非呢?生活中這樣的“面目全非”太多了。曾幾何時,儒家的學問不是被批成“吃人的禮教”嗎?至今不是還有許多人,認為儒家的學問是“糟粕”嗎?
殷老師總結(jié)道,經(jīng)典是人類進步的燈塔,人們的好與惡、走近與遠去,一并構(gòu)成它的偉岸。好它惡它的人終究會成為過客,只有經(jīng)典站在歷史的遠處,放射它永遠的光輝。經(jīng)典的光輝并不照耀所有的人。它把自己的光輝裹藏在飄著墨香的書頁里,只有翻動書頁的人,才能受到那光輝的照耀。
殷老師呼吁,做個翻動書頁的人吧,為了我們的愚昧、過錯、無助!做個翻動書頁的人吧,為了我們的自主、自信、自新。
2.13、2.14、2.15章
2.13、2.14和2.15章,均是記載孟子與滕文公的對話,均和“滕國如何在大國間尋求生存”這一問題相關(guān)聯(lián),于是殷老師將之放在一起來講。
殷老師首先對這三章的關(guān)鍵字詞進行了梳理。其中,特別對“效死”“筑薛”“耆老”“邑”“歸市”等字句進行了詳細解釋:
2.13章的“效死”:效,獻也,致也。效死,即獻出生命至于死。指奮力而不顧生命。
2.14章的“筑薛”,殷老師解釋道,薛是古國名,其地在今山東滕縣東南,不知在什么時候為齊所滅。齊滅薛后,齊威王以之封田嬰,田嬰因此號為靖郭君。田嬰將筑薛,可能正在孟子從宋國到滕國的時候,所以滕文公以此相問。由此,殷老師還講述了劉向在《新序·雜事第二》中記錄的有關(guān)“靖郭君欲城薛”的一段趣事,對于我們加深對此處文本的理解有著很好的作用。
2.15章的“耆老”,《禮記·曲禮》中說:“六十曰耆”;《說文解字》中說:“七十曰老”。
“邑”:動詞,建筑城邑。
“歸市”,歸,趨往;市,市集。
接著,殷老師圍繞本章主旨及重要問題做了幾點闡發(fā)。
第一,殷老師說,孟子與滕文公的交往早在滕文公為世子的時候,那時滕文公出訪楚國,往返路過宋國,兩次拜訪孟子,被孟子的學說深深打動(見5·1);執(zhí)政后,便立派人將孟子接到滕國(見5·2、5·3、5·4)。積極推行孟子倡導的仁政王道,把一個方圓不過五十里的滕小國,治理得有聲有色。楊海文教授在《孟子解讀·滕文公》中說:“滕文公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個諸侯,也是《孟子》里一個很重要的人物。但是,先秦其他作品都沒有記載滕文公這個人以及他的故事,只有《孟子》把滕文公的故事記載了下來。這個情況顯得很特別?!?o:p>
殷老師指出,孟子游說諸侯,前后二十余年,所遇只有滕文公一位知音。滕文公只存在《孟子》里,也只為孟子而存在。這確實顯得特別,特別成一種恰好、一種路標,讓我們今天在反駁認為孟子學說“迂遠而闊於事情”的時候,多了一個有力的實證。
孟子曾曰:“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保?·7)“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是道理的溫情,“小役大,弱役強”是力量的囂張??上?,孟子與滕文公沒有好運氣,他們生活在一個力量囂張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事齊乎?事楚乎?”(2·13)便成為難以平衡的取舍;“齊人將筑薛”(2·14)便成為難以化解的恐懼;“竭力以事大國,則不得免焉”(2·15)便成為難以避免的噩夢。這三章,白描了天下無道之下,小國圖存的無助——如此,不是讓我們更加盼望大國承擔起道義的責任嗎?這三章,白描了天下無道之下,小國圖存的無助——如此,不是讓我們更加盼望仁政王道這個孟子夢的實踐、實現(xiàn)嗎?
第二,面對無道的現(xiàn)實,面對滕文公無助的追問,孟子表面上給滕文公指出了兩條道路:一是卷鋪蓋走人;一是行仁政,加強戰(zhàn)備,爭取民心,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殷老師說,卷鋪蓋走人,向哪里走?孟子沒有說。沒有說其實就是說了:天下無道,哪一個諸侯不是齊、楚之君?哪一個諸侯不是虎狼之人。兩條路其實只是一條路!孟子反對在惡勢力面前的茍且,反對在外交上左右逢源的機巧,主張行仁政、誓與國家共存亡!孟子果然還是那么倔強。馮夢龍在《孟子指月》中說:
力不能兩事,欲擇一而事之,此只在齊、楚上較量,與本國全沒相干?!笆侵\非吾所能及”,言是乃僥幸茍免之策我卻不知;非謙詞。“民勿去”由平時固結(jié),民自不忍去。味“鑿”“筑”“效死”,有許多綢繆捍御意在,即次章所謂“強為善”也?!笆莿t可為”,正教他此處著力下手做。此亦非萬全之策,但自守之常道當如此耳。圣賢于事變之際論是非,不論成敗。
“于事變之際論是非,不論成敗”,正是孟子“倔強”的恰當解釋。
第三,由歷史回到今天,由滕國回到自身。殷老師說,你我常常不能像自己想象的那么優(yōu)秀,時刻被無助纏繞著。你我可能也做不到孟子那樣的“倔強”,但是,請不要茍且。為了不茍且,你我需要幫助,誰能幫助你我?孟子曰:“中也養(yǎng)不中,才也養(yǎng)不才。”(8·7)賢能的人可以幫助你我。尊賢敬能,不是情感的付出,而是正能量的收獲。在限行防疫、居家防疫逐漸成為常見的當下,請致敬那些時代的賢能之人——有時候也像你我一樣柔弱的堅定的逆行者。
最后,殷老師向我們分享了古人對這三章的高見:
關(guān)于2·13章,張栻在《南軒先生孟子說·卷第一》中說:“孟子謂‘是謀非吾所能及’,意以為與其望二國之矜已以求安,則不若思所以自強而立國。蓋在人者不可必,而在已者有可為?!?o:p>
關(guān)于2·14章,《日講四書解義》中說:“夫‘強為善’一言,非止為滕君目前之計,實有國家者經(jīng)久之謀。漢儒董仲舒曰:‘強勉學問則聞見博而智益明,強勉行道則德日起而大有功?!芍^得孟子之意矣?!?o:p>
關(guān)于2·15章,張岱在《四書遇·孟子梁惠王下》中說:“太王之遷,他無可考。誦《大雅·綿》,大抵物力強盛,非因狄而播遷也。孟子生平立言,不甚拘泥,或當時小有狄患乎?遷非為狄也。學者不可不知?!?o:p>
關(guān)于這三章,朱熹在《孟子集注·卷二·梁惠王章句下》引楊時語:“孟子所論,自世俗觀之,則可謂無謀矣。然理之可為者,不過如此,舍此則必為儀秦之為矣。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于智謀之末而不循天理之正者,非圣賢之道也?!?o:p>
羅澤南在《讀孟子札記》中說:“天下事有理有勢,勢有可為不可為,理則無時可以或失。戰(zhàn)國時,七國之勢皆有可為者,徒逞一時之私欲,而不循天理之正,仁義不施,德政無聞,亦終做事不成。雖以始皇之混一,亦不旋踵而即滅,此有其勢者,不可不以理也。滕介居強鄰,勢若累卵,即教發(fā)憤有為,一時亦難自立,此時亦只憑理之所當為者做去,施愛民之政,效守死之力,而其事之在人、在天者,聽之而已,此勢之不可為者,亦不可不循理也。事固有萬難求全者,必欲僥幸茍免,理既已失,事亦無濟。古今來辱國喪節(jié)者,率皆由此。孟子之言,豈遷論哉?”
2.16“后喪逾前喪”章
殷老師首先對這三章的關(guān)鍵字詞進行了梳理。其中,特別對“嬖人”、“乘輿”、“不果”等字詞進行了詳細解釋:
“嬖人”,即受寵幸而地位卑下的人。趙岐注說:“愛幸小人也?!?o:p>
“乘輿”,乘,甲骨文寫作,下面是一棵樹,上面是一個人。人站在樹上。乘的本義就是人爬到樹上。《說文解字》說:“加其上曰乘。”引申為駕馭、乘坐的意思。再由駕馭乘坐進一步引申為馬車。表示馬車的時候,應(yīng)該讀作shèng。輿:甲骨文寫作
,從“車”,從“舁”,“舁”亦聲。本義是車箱,古代的車最初由人力擔抬,稱為“肩輿”,故從象四手的“舁”。由于車輿需要眾力才能抬起,故其后用來表示眾多之義?!安还?,即不成?!对~詮》云:“凡事與豫期相合者曰果,不合者曰不果?!?/span>
接著,殷老師圍繞本章主旨及重要問題做了闡發(fā)。
殷老師說,本章是一篇難得的妙文,對此姚永概在《孟子講義》里有很好的評述:
此章敘事,用字妙極,用筆妙極?!棒斊焦珜⒊觥币弧皩ⅰ弊?,“公曰諾”一“諾”字,寫出昏庸之君,其見賢也,難而又難,毫無決斷。其信讒也,易而又易,曾不猶疑。便將當日平公情狀,和盤托出。“臧倉”之上加“嬖人”二字,下加一“者”字,何等得神?!八站觥睌?shù)句,分明明知故問?!昂卧铡倍?,又故作驚詫,已將小人輕刻佻巧口吻,描得窮形盡相。雖樂正克亦有“何哉”一句,然合上下文誦之,便覺樂正克之“何哉”詞氣正大,而臧倉之“何哉”,意態(tài)尖酸,迥不侔矣。
姚先生繼續(xù)寫道:
再味孟子“行,或使之”數(shù)語,圣賢之胸襟闊大,氣象平和,又是一番境界,令人惡鄙臧倉之思,反為之渙然冰釋,筆墨至此,真天工也。
此處,殷老師說,對臧倉的“惡鄙之思”,不能“渙然冰釋”!這不僅為孟子,也為許許多多的德才兼?zhèn)涞娜恕F(xiàn)實中德才兼?zhèn)涞娜瞬荒芤徽沟虏拧⒓樾暗男∪藢页鸭樾暗氖虑楹纹涠嘁玻?o:p>
張栻在《南軒先生孟子說·卷第一》中說過:“原平公之始將見孟子,非見善之明也,特以樂正子之言,而起敬耳。使其見之果明,則信之必篤,何至因臧倉一言而遽止乎?”張居正也在《四書直解·孟子上》中說:“夫往見孟子者,乃平公一念好賢之心,只因臧倉阻之,遂以不果??梢娮嬚f易行,君心易惑,此明主任賢不可不專,聽言不可不審也。”
殷老師接著說,原來孟子不得與魯平公相見,癥結(jié)不在臧倉那里,真正的原因是魯平公“見善不明”“信賢不篤”!雖然如此,還是不能“渙然冰釋”對臧倉的“惡鄙之思”!不過對孟子的“不遇魯侯”,卻“渙然冰釋”了:“平公昏庸若此,縱使孟子見之,亦無行道之望也?!保ㄌ莆闹巍睹献哟罅x》)
最后,殷老師引陳來先生在《〈孟子〉七篇解讀·梁惠王》中的話作為總結(jié):
他(孟子)做這件事成不成,是放在一個大的歷史景觀里邊去把握。因為歷史上來看,每一件事成或不成,它的因素很多,這就是“天也”。所以,人有這樣一種認識,這個認識就變成一種胸懷,一種比較達觀的胸懷。
任何一件事情成與不成,不是人完全所能夠決定的,并沒有抹殺人的積極主動性。這就是我們要結(jié)合到前面那個2·14的時候所講的,要強為善,這并沒有排斥你強為善。我們說這件事不是人完全能掌握的,還有天的因素,但不是讓你躺倒不干,人還是要強為善。
▲
與談人宋立林老師
講讀結(jié)束后,宋立林老師就通講內(nèi)容進行了總結(jié)和補充。
宋老師首先強調(diào),在學習《孟子》時,通過對古人相關(guān)解讀資料的選取、參考和溫習,對于今天更深層理解經(jīng)典有著重要意義。此外,宋老師還談及了幾個問題:
首先,這幾章涉及了當時的戰(zhàn)爭,那么孟子如何去看待戰(zhàn)爭呢?孟子的戰(zhàn)爭觀在這里就有了非常清晰的體現(xiàn)。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儒家圣賢和諸侯國君之間在立場上的差異,“所如者不合”是必然的。正如宋儒、明儒所講,這都是需要在肯定儒家圣賢之道是“循天理之正”這一點上,去比較、去解讀的。
其次,這幾章還涉及燕王噲禪讓事件的歷史背景問題。宋老師說,在郭店竹簡中有一篇文獻《唐虞之道》,有一種觀點就認為,《唐虞之道》就是受到燕王噲禪讓事件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但是宋老師認為恰恰相反,應(yīng)該是先有了這樣一種理論、觀點,才有了像燕王噲的實踐。當然這種實踐在當時的背景之下,一定是一場鬧劇。同時,這也應(yīng)該引起我們對出土文獻與歷史事件之間關(guān)聯(lián)性的思考。
最后,宋老師還談到了遇與不遇的問題。宋老師說,這是孔孟儒家共有的問題,也是每個個體都會遇到的人生之問。如何看待這一問題?涉及了儒家“窮達以時”的窮達觀。宋老師指出,由此看來,這幾章不僅可以做政治上的解讀,也可以反過來引申到為人處世之上,因為道理都是相通的。讀了《孟子》之后,如何去看待一個人所遭遇的困厄和無助,會給我們很多有益的啟迪??酌隙荚谥v“我”的問題,“操之在我”,這是儒家非常重要的觀點。對于命,儒家強調(diào)一方面要擔負起天賦的使命,學了道、明了道,自然要去弘道,但是道行與不行,不是“我”所能左右的,是聽天由命的事情。這對于今天我們來看待歷史和自己的遭遇都有重要啟示。
與談環(huán)節(jié)結(jié)束后,線上線下的學友對有關(guān)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特別是圍繞“后喪逾前喪”的相關(guān)話題,大家展開了熱烈討論。
針對這一問題,殷老師做了進一步補充。
殷老師指出,2·16“后喪逾前喪”章涉及一個公案:孟子幾歲喪父?通常的說法是孟子三四歲時喪父。這個說法有一個比較模糊的證據(jù),即東漢趙岐《孟子題辭》:“孟子生有淑質(zhì),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辟韱?,自然是一個大約的說法。有人提出,孟子父親的去世,應(yīng)在孟子成年以后。認同這個說法的人也不少,主要的理由就在本章:“何哉,君所謂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與?”他們認為,既然父親去世的時候孟子已經(jīng)是士的身份了,年齡怎么可能是三四歲呢?這里面或許有誤解。
殷老師指出,喪葬之禮與祭祀之禮是有區(qū)別的。有什么區(qū)別呢?“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保ā吨杏埂罚﹩试嶂Y與祭祀之禮的區(qū)別是:喪葬之禮對應(yīng)的是死者的爵位;祭祀之禮對應(yīng)的是嫡子的爵位。如此,本章“前以士,后以大夫”的“士”是孟子父親去世時候的爵位,而不是孟子喪葬父親時候自己的爵位。據(jù)本章“前以士,后以大夫”而推定“孟子父親的去世,應(yīng)在孟子成年以后”是不成立的。當然“前以士,后以大夫”也不能作為“孟子三四歲時喪父”的佐證。
接著,殷老師又提出另一個問題:孟母去世的時候應(yīng)該使用什么禮呢?殷老師說,自己曾經(jīng)就此問題請教過山東大學杜澤遜教授。杜教授回復(fù)說:
先秦禮分吉、兇、賓、軍、嘉五類。葬禮即喪禮,屬于“兇禮”。祭祀則屬于“吉禮”。兇禮舉行的規(guī)格依照死者爵位進行,而祭禮的規(guī)格則依照死者嫡子的爵位進行。父親的身份是士,則其子無論是士還是大夫,其父喪葬規(guī)格只能按照士的標準進行。至于兒子母親,則要看母親的地位。如果母親是正妻,即“夫人”,那么喪葬規(guī)格與父親等同,享受士的待遇。如果母親只是妾,則喪葬待遇要低于士。當然以上兩種情況是禮制的原理。根據(jù)《春秋》等文獻的記載,還有兩種實際存在的情況,一個是如果國君對當事人母親有特別的冊命,提高了母親的地位,則按照國君冊命的地位實行葬禮。再一個是即便不得到國君的冊命,兒子有時也會擅自提高母親的地位,私自提高母親的葬禮規(guī)格,即是所謂“母憑子貴”。
殷老師接著說,由上面的討論,也引起我們對喪禮、祭禮的關(guān)注,對喪禮、祭禮的關(guān)注又不能不引起我們對古代禮的教化作用的思考:喪禮舉行的規(guī)格依照死者的爵位進行——一個人身后蓋棺的“定論”,靠己不靠人;祭禮的規(guī)格則依照死者嫡子的爵位進行——一個人祭祀父親的規(guī)格,靠己不靠父。我們今天好講個人的獨立,子是子父是父,人倫關(guān)系淡漠;古代的禮(當然不是全部的禮),讓父子相聯(lián),進德不息。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保?1·16)殷老師指出,孟子的“天爵”“人爵”之辨,不是把“天爵”與“人爵”簡單地對立起來。他欣賞“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的態(tài)度,鄙視“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的作為?!靶蘧簟钡穆飞?,原是可能“天”“人”合一的——當然要明白,“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體現(xiàn)了天爵高于人爵的價值原則;人爵只有少數(shù)人可以獲得到,而天爵則是人人都具有的;天爵保證了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價值與尊嚴,都有實現(xiàn)其價值與尊嚴的可能,從而確立起人生的信念與方向。
殷老師補充完畢后,曲阜師范大學的劉昭博士也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后喪逾前喪”的問題可以結(jié)合4.7章一起來看。4.7章中孟子與弟子充虞討論棺槨用度,其中孟子更多談?wù)摰牟皇嵌Y,而是情,強調(diào)要“盡于人心”。就像《論語·陽貨》中孔子和宰我談到三年之喪時,宰我不盡三年之喪覺得于心可安,但孔子認為不盡三年之喪的話,于心是不可安的。孟子在這里的情況是,他自己有能力和財力去用厚葬其母,雖然可能不合當時禮法,但是只有這樣做了,于心才是可安的。所以,這里強調(diào)的,不是禮的辨析,而是情的表達,這種情可做兩個層面的理解:第一層是為母盡孝之情;第二層是實情之情,即當時有這個條件的實際情況。
殷老師聽后表示,可能會有此種情況,特別是孟子父親如果去世很早,孟子母親通過有良好的教育使孟子最終成人成才,由此帶來的孟子與其母親之間深深的情感,導致孟子做出“后喪逾前喪”“棺槨衣衾之美”就十分情有可原了。這需要我們作同情的理解。殷老師也指出,4·7章不從世俗之禮的規(guī)定上談問題,而是直指人心,需要我們用心去體味。其中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地方。特別是在當下,所謂主張人權(quán)、主張“每一個人都是自由的人”的觀念,對我們的家庭帶來了巨大沖擊。比如,現(xiàn)在有許多親人之間因為房子、因為錢財就跑到法院打官司。試問法律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嗎?顯然是不能的。社會的治理,不能簡單地用政和刑的辦法去管理,還需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鬃釉谥v德與禮、政與刑的時候,也不是將二者簡單對立的,治理社會這兩個方向缺一不可。雖然法律是對人的保護,但是僅僅靠法律是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的,一定要回到人心,特別是要回到由血緣親情生發(fā)出來的、推及出來的人與人之間的人情上,只有深刻體會到這些,才能更加深刻把握儒家要義,更好繼承和弘揚儒家思想。
宋老師也表示贊同,他說,今天的時代當然要講法、講權(quán)利,但是僅僅有人權(quán)而沒人情,人的生命本身也是不完整的。只保護物質(zhì)上的權(quán)利,沒有人情的呵護,人生的幸福便無從談起。所以既要維護人權(quán),也要呵護人情,而儒家在這一方面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活動最后,大家對殷老師的講解、宋老師的與談報以熱烈掌聲,“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六講活動圓滿結(jié)束。
▲
孟子研究院現(xiàn)場聽眾
▲
洙泗書院現(xiàn)場聽眾
▲
鄒城鄰圣明德學會現(xiàn)場聽眾
▲
壽光市傳統(tǒng)文化辦公室現(xiàn)場聽眾
責任編輯:近復(fù)
【下一篇】“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八期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