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圣之機:孟子升格因素的多重考察
作者:曹巍巍
來源:《走進孔子雜志》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廿一日癸卯
耶穌2022年8月18日
孟子被尊為“亞圣”,是儒家思想重要的傳承者和發(fā)展者,在繼承、闡發(fā)、創(chuàng)新儒家思想方面,發(fā)揮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他的“浩然之氣”“大丈夫”精神,對中華民族氣節(jié)的塑造、精神稟賦的滋養(yǎng)更是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亞圣孟子畫像
孟子一生的成長、成才,乃至成圣,都離不開孟母的啟蒙教育,也離不開其思想本身蘊含的哲理智慧。孟子早年喪父,幼年讀書立志、學禮從文都深受其母影響,成年后家庭關系的和諧、仕途方向的抉擇,也頗受孟母教誨助力。可以說,孟母是孟子成圣路上的重要啟蒙者、奠基者和影響者。孟子“亞圣”地位的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他并沒有得到充分肯定。漢代以前,提倡的是“周孔之道”或者“孔顏之道”,“孔孟之道”的說法是宋以后的事情;《孟子》由子入經(jīng)以及孟子配享孔廟,也是宋朝的事情;孟子被冊封為亞圣公發(fā)生在元朝。所以從整體上看,孟子的歷史地位是在2000多年的不斷更迭中,才得以逐漸確立的。孟子的成長環(huán)境對其有何影響?其思想價值為何在漫長歷史歲月中逐漸得以彰顯?了解清楚其背后的內(nèi)容,對于認識孟子、了解孟子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早年母教助力成長成才
孟子的成長成才離不開孟母的諄諄教誨、循循善誘。孟母教子的故事,西漢韓嬰的《韓詩外傳》和劉向的《列女傳》有著較為詳細的記載。荀子的文章中也有關于“孟子惡敗而出妻”的記載。通過這些故事,不難發(fā)現(xiàn)家庭教化、熏陶對孟子的影響。
通過“三遷擇鄰”,孟母為孟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孟子從“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最終“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通過“斷織喻學”,孟母讓孟子明白不認真學習的危害,一句“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讓孟子醍醐灌頂,一句“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讓孟子認識到玩物喪志的危害;通過“買肉實言”,不自欺欺人、不欺騙他人,孟母為孟子樹立了誠信的榜樣。這是孟子幼年時的故事。孟子成年后的故事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阻子休妻”,一個是“釋子以憂”?!白枳有萜蕖钡墓适轮?,孟母指出了孟子自身的禮數(shù)不當,化解了孟子的休妻問題;“釋子以憂”的故事中,孟母讓孟子放下了擔心母親顛簸受累的包袱,而能去施展自己的抱負??梢哉f,從孟子幼年的外部學習氛圍營造,到內(nèi)在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從警醒明學立志,到卸下負擔包袱,孟母為孟子成才起到了良好的導向作用。
鄒城孟母三遷祠
二、繼往開來于儒學式微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第一個高峰期,與禮崩樂壞、戰(zhàn)亂征伐的時代背景相伴的是文化上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儒、墨是早期思想史上的顯學??鬃铀篮?,儒家一分為八。《韓非子·顯學》篇記載:
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
“孟氏之儒”說的正是孟子。孟子之時,儒學已然式微,正如《孟子·滕文公下》里面提到的“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學習儒學的人越來越少,而且當時諸侯面對戰(zhàn)亂紛爭的形勢,也不愿意接受儒家的王道、仁政思想,而是醉心于戰(zhàn)亂征伐?!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酚涊d:“天下方務于合從連衡,以攻伐為賢?!弊兎◤妵姆液秃峡v連橫的縱橫家受到當時諸侯的推崇。故而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弘揚儒學、復興儒學,是存在重重困難的。但孟子以他的實際行動,游說諸侯、宣傳儒道、辯論諸家,提升擴大儒學影響,讓儒學再次迸發(fā)活力。這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游說諸侯,宣傳儒學?!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份d:“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孟子的思想沒有被諸侯接受,齊宣王認為不能用,梁惠王認為不接地氣。但諸侯不采用不代表沒有價值,孟子恰恰是在這一次次的游說中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力,讓差不多同一時代的莊子發(fā)出“其在于《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搢紳先生,多能明之”的感嘆。孟子曾游歷齊、宋、薛、鄒、魯、滕、梁等國家,其見梁惠王時闡發(fā)的義利之辨、仁者無敵、仁政于民的思想肯定觸動了梁惠王的心扉,才能夠讓他應答“寡人愿安承教”;見齊宣王時宣傳的與民同樂、以民為本、選賢與能的思想肯定讓齊宣王認為很有道理,才會有“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yǎng)弟子以萬鐘”的挽留,才能有“吾惛,不能進于是矣。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的請求,甚至在齊國稷下學宮,齊國把著名的學者都封了上大夫,而對孟子則封了更高一級的卿位。所以孟子在游歷的過程中闡發(fā)宣傳了自己的思想,進一步將儒家思想傳播開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感召力和認同感。
《史記》書影
辯論諸家,提升影響。孟子的雄辯滔滔讓儒家思想在諸子百家中得以凸顯。孟子與農(nóng)家陳相辯論“君臣并耕”,彰顯“勞心勞力”的治國經(jīng)略;與墨者夷之辯論愛有無差等,彰顯儒家孝悌之道;與縱橫家景春辯論大丈夫,彰顯儒家以民為重、矢志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氣;與“兼治儒墨之道”的告子辯人性之善惡,彰顯“性善論”的合理性;與博學多才、滑稽多論的稷下先生淳于髡辯論“嫂嫂溺水”,彰顯了通權達變的靈活處事態(tài)度。在與當時所謂的“諸子百家”的辯論中,孟子讓儒家思想的影響力熠熠生輝。
承續(xù)文脈,創(chuàng)新儒學。孟子一生非常崇拜孔子,認為孔子是集大成者,可以跟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并列,所以他一生以“乃所愿,則學孔子”作為理想,以傳播弘揚儒家思想作為目標。一方面,孟子學習孔子,周游列國,宣傳儒學,經(jīng)世致用,以身行道、弘道。另一方面,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發(fā)展。孟子重點豐富發(fā)展了孔子的“仁”學思想。在人性修養(yǎng)方面,由仁到義,居仁由義,從性相近到性本善或者向善。孟子通過“性善論”,更加圓融地解釋了人性。孟子認為“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人性本來的善良如同水向下流那么自然,人沒有不善的,就如同水都往下流那樣。這實際上為當時生活在人心不古、禮崩樂壞混亂年代的世人,植入了向上、向善的理論力量。而且孟子進一步說: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
四端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需要每個人通過“求放心”來涵養(yǎng)德性,從而鑄就大丈夫的偉岸人格,滋養(yǎng)浩然之氣。再一方面,孟子較為系統(tǒng)地提出了一套治國方略。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實行仁政。“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君王要能實行仁政,注重民本,愛民、養(yǎng)民、教民、富民,就能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以此為基礎,孟子進而提出了社會治理的范式。孟子的創(chuàng)新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適應了當時時代的需求,擴大了儒學的影響,也彰顯了儒家思想的與時俱進性。孟子的思想最后雖然沒有得到君主的采用,但是他那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于承擔精神和重視百姓、愛護百姓的民本、仁政思想,如同亂世中的一股清流,讓利益紛爭的諸侯看到了儒家家國天下、仁者無敵的治國良方,同時也為后來儒家知識分子的希圣、希賢提供了新的進取方向。
三、滄海橫流,歷久彌新
孟子去世后,他的思想逐漸得到認可、推崇,這實際上經(jīng)歷了相當長的時間。我們可以將這段時間大體劃分為蟄伏期、上升期和形成期。
(一)孟子思想蟄伏期
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是孟子思想的蟄伏期,其思想地位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基本處于不著不察的地位。
秦朝時,孟子只是諸子當中的一家。東漢趙岐在給《孟子》作注時說:“孟子既沒之后,大道遂絀,逮至亡秦,焚滅經(jīng)術,坑戮儒生,孟子徒黨盡矣,其書號為諸子,故篇籍得不泯絕?!泵献铀篮?,儒家大道不顯。到了秦朝,秦始皇“焚書坑儒”,殘害儒生,毀滅諸子典籍,孟子的徒弟和擁護者幾乎沒有了,《孟子》因為篇籍屬于諸子才得以留存。此時,不僅是孟子,整個儒家學派的地位都岌岌可危。
西漢設置《孟子》傳記博士。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說:
漢興,除秦虐禁,開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廣游學之路,《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皆置博士。后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jīng)”而已。訖今諸經(jīng)通義,得引《孟子》以明事,謂之博文。
宋代孫奭在給趙岐的《孟子注》作疏時指出:
漢興,高皇未遑庠序之事,孝惠雖除挾書之律,然而公卿皆武力功臣,亦莫以為意。及孝文皇帝廣游學之路,天下眾書往往稍出,由是《論語》《孟子》《孝經(jīng)》《爾雅》皆置博士,當時乃有劉歆九種《孟子》,凡十一篇。
按照趙岐的記載,西漢孝文帝時,是設置過《孟子》傳記博士的,只是后來又取消了。按照孫奭疏文的記載,當時有九種注解,十一篇文本。此時孟子雖然受到了一定的官方關注,但影響甚微。早期設立傳記博士可能也只是因為“《周禮》未出時,漢儒言封建者,皆宗孟子。文帝時作《王制》亦采《孟子》為說”(章太炎:《國學演講錄·經(jīng)學略說》),亦即把《孟子》作為漢代禮治的參考。西漢末期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揚雄,高度贊許孟子,在《法言》中說道,“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而且經(jīng)?!案`自比于孟子”,認為孟子超出諸子之上,是孔子之后儒家的重要傳承者。
《孟子注疏》書影
東漢開始出現(xiàn)有關《孟子》注解的書籍。東漢古文經(jīng)學盛行,“我注六經(jīng)”是當時的重要學術思潮。此時,開始出現(xiàn)較多注解《孟子》的書籍,有程曾、鄭玄、高誘、劉熙、趙岐五家《孟子》注。其中以趙岐注流傳最廣,而且趙岐對孟子推崇備至,認為孟子的思想“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纴喪ブ蟛耪咭病保ㄚw岐:《孟子題辭》),認為孟子是亞圣的大才,這也是孟子首次被稱為亞圣。但此時《孟子》依然只是停留在“子”部。班固《漢書·藝文志》將《論語》《孝經(jīng)》歸入《六藝略》,附于“六經(jīng)”后,而將《孟子》置于《諸子略》“儒家類”??梢姶藭r《孟子》雖然受到了一定關注,但是地位影響一般。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大動亂時期,玄學思想、佛學思想逐漸興起,儒家思想受到?jīng)_擊而衰微。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孟子的歷史地位并沒有很大起色,但存有一些“孔孟并稱”的記錄。北魏《元昭墓志》載:“識總指途,并驅(qū)孔孟?!睎|晉咸康三年,國子祭酒袁瑰與太常馮懷,以孔孟并稱,上《請興國學疏》說:“孔子恂恂,道化洙泗;孟軻皇皇,誨誘無倦?!?o:p>
(二)孟子歷史地位的升格期
從唐朝開始,孟子的地位逐漸得到提升,歷經(jīng)宋元,逐漸確立了其亞圣地位。
從唐朝建立到平定安史之亂,孟子的地位沒有得到關注和認可。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爭論國子學當祭“周孔”還是“孔顏”,沒有提及孟子。唐太宗增加左丘明等22位儒者從祀孔廟,也沒有提及孟子。唐玄宗封顏淵為亞圣公和兗國公,封“孔門十哲”和“七十子”為侯、伯時,也只字未提孟子。當時《孟子》與《老》《莊》并列,未列入科舉的明經(jīng)范疇。中唐時期,韓愈成為孟子升格運動的重要倡導者。韓愈提出了儒家“道統(tǒng)”說:
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韓昌黎集》卷一一《原道》)
他認為儒家學問之道,有一個傳承的脈絡,孔子傳給了孟子,孟子死后,沒能傳下去?!翱鬃又?jīng)],尊圣人者,孟氏而已……孟氏醇乎醇者也?!保ā俄n昌黎集》卷一一《讀荀》)孟子是最得到孔子思想真?zhèn)鞯摹mn愈認為孟子有兩個功勞:一是“獨孟軻氏之傳得其宗”,二是有“衛(wèi)道”之功,辟楊、墨之說,讓儒家的仁義、貴王賤霸思想,弘揚、普及開來。故而韓愈認為孟子“功不在禹下”。唐末文學家皮日休,非常認同韓愈的說法,曾上書請命:“去《莊》《列》之書,以《孟子》為主,有能精通其義者,其科選視明經(jīng)?!保ā镀ぷ游乃挕肪砭拧墩垺疵献印禐閷W科書》)但即便二人奔走疾呼,在當時也沒有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
宋朝時期,孟子得到官方的高度認可和推崇。隨著慶歷新政的實行,學壇上興起了一股批判的社會思潮。排斥佛道“異端”,否定漢唐經(jīng)學,成為這個時期的主流。孟子的歷史地位隨著這股復興儒學的大潮而不斷上升。范仲淹和歐陽修作為慶歷新政的主導者,非常推崇孟子。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來自孟子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思想。歐陽修認為“孔子之后,惟孟軻最知道”(《歐陽文忠全集》卷六六《與張秀才第二書》),其在政治上認可孟子,對提升孟子的地位有一定的推動作用。當時思想界具有較大影響的“宋初三先生”中,孫復和石介更是極力推崇孟子。孫復認為:
楊、墨暴行,孟子不作,則天下之民禽獸矣。(《孫明復小集·兗州鄒縣建孟廟記》)
石介認為:
孔子既沒,微言遂絕,楊、墨之徒,榛塞正路,孟子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辟楊、墨;說齊宣、梁惠王七國之君,以行仁義。(《徂徠集》卷一四《與士建中秀才書》)
孫、石二人從學術思想上進一步肯定了孟子的地位和作用,開啟了當時“尊孟”的學術思潮。慶歷新政以后,理學興起,其中張載的“關學”、二程的“洛學”、王安石的“新學”都具有很大影響力,而且都從學術思想上肯定、尊崇孟子。程頤有“孔子沒,傳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傳,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河南程氏遺書》卷二五)之言,張載有“古之學者便立天理,孔孟而后,其心不傳,如荀、揚皆不能知”(《經(jīng)學理窟·義理》)之論,王安石有“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蒼旻。光明所照曜,萬物成冬春”(《王文公文集》卷三八《揚雄三首》)之贊。孟子的歷史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除了思想上的認可,王安石還充分利用其政治影響力,在官方給予孟子更高的地位:熙寧四年(1071),《孟子》開始進入科舉考試;元豐六年(1083),孟子被冊封為鄒國公;元豐七年(1084),孟子開始配享孔廟;宣和年間,《孟子》首次被刻石,成為實際的“十三經(jīng)”之一。自此,孟子得到了學術上和政治上的高度認可、推崇。南宋時期,孟子歷史地位繼續(xù)提升。此時學術思潮,以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為主,而二者也都非常認可推崇孟子。朱熹年幼時讀《孟子》,見到“圣人與我同類”就有“喜不可言”之感,其一生致力于《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將此“四書”推薦為當時的科舉教材。在其《四書章句集注》中,朱熹更是引韓愈和二程的評價作為《孟子序說》的內(nèi)容。陸九淵自稱其學“因讀《孟子》而自得之”(《陸九淵集》卷三五《語錄下》),他的思想與孟子的關系比朱熹更近,心學大師王陽明就直接指出:“陸氏之學,孟氏之學也?!保ā蛾柮魅珪肪砥摺断笊轿募颉罚┧稳鍖γ献拥目隙ê屯瞥鐬槊献幼吭降臍v史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孟子歷史地位的形成期
相對于宋朝從學術思想上肯定孟子“有功于圣人”,從官方政治上對孟子予以褒獎,元明清時期則從政治上真正確立了孟子的圣人地位。
元文宗至順元年(1330),孟子獲封鄒國亞圣公,這是孟子第一次被官方封為“亞圣”,自趙岐作《孟子注》感嘆孟子有“亞圣”之大才的1000多年后,孟子的圣人地位終于得到官方肯定。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孟子由“鄒國亞圣公”直接被尊為“亞圣”。
清代沿襲明制,仍尊稱孟子為“亞圣”,科舉考試采用八股文,取包括《孟子》在內(nèi)的“四書”及“五經(jīng)”命題,謂之制義??滴跏辏?677),康熙親撰《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其中提到《孟子》一書,始于義利之辨,終于道統(tǒng)繼承,將“四書”作為千古帝王之樞要。乾隆元年(1736),清政府頒行“十三經(jīng)”至各省府州縣,又頒布《欽定四書》于官學,俾生員學習。乾隆十三年(1748),乾隆御制《亞圣贊》,立碑建亭于孟廟,盛贊孟子“卓哉亞圣,功在天地”。
四、孟子歷史地位變化的原因
整體來看,孟子的歷史地位在后世二千多年的時間里,是不斷上升的。從“迂遠而闊于事情”到不著不察、只是禮治的參考,從承續(xù)道統(tǒng),尊圣人的“醇乎醇者”到“有功于圣門,有補于后學”,再到“卓哉亞圣,功在天地”,孟子的思想歷久而彌新,不斷得到世人的挖掘、肯定、推崇。其變化的過程,與各時代的政治社會環(huán)境密不可分,與其本身所承載的思想價值內(nèi)涵更多有關聯(lián)。
(一)政治社會環(huán)境對孟子歷史地位的影響
秦朝以法建國,以法治國。其“焚書坑儒”的政策,使包括孟子其人在內(nèi)的儒家思想都沒能得以彰顯。漢初,民生凋敝、百廢待興,“黃老”之學的休養(yǎng)生息之策得到當時君主的認可。其后,董仲舒倡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今文經(jīng)學成為主流,《孟子》不在經(jīng)列,不得彰顯。魏晉時期,社會動蕩、民生凋敝,承續(xù)漢朝經(jīng)學的士族后裔,醉心玄學。道家思想蔚為時尚、風靡一時,沖擊挑戰(zhàn)儒家思想。隋唐時期,三教并行,一尊未定,儒學主要是經(jīng)學,《孟子》不在其列。而且此時的思想政治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果說逐漸登上政治舞臺的道教與儒家思想,由于相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其沖突還可以調(diào)和的話,那么由國外傳入、迅速發(fā)展起來的佛教思想,與本土道教和儒家思想就對立明顯。從兩漢到隋唐,儒學一直以經(jīng)學為主,其倫理綱常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其人文關懷、倫理指向、理性精神為士人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導向。但自董仲舒以來,其依靠的“天人感應”舊形態(tài)的理論模式和以章句、訓詁為表現(xiàn)形式的學術風氣,使儒學陷入窠臼,缺乏生氣。面對佛教思辨的繁復巧密,儒家思想在宇宙論、心性論方面暴露出不足,導致出現(xiàn)“儒門淡薄,收拾不住,皆歸釋氏耳”的尷尬境地。儒學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需要一場重塑,不論是內(nèi)部理論架構,還是外部章句、訓詁治學思想上,都要重新調(diào)整,進一步豐富完善,煥發(fā)思想活力,才能應對佛、道兩家的挑戰(zhàn)。
(二)《孟子》思想內(nèi)涵對其歷史地位的影響
唐宋之際,孟子歷史地位的提升與儒學的自我完善有著必然的聯(lián)系。面對佛、道競爭,儒學要尋找源頭活水,以彌補自身的理論缺陷。《孟子》中的思想,恰恰迎合了當時政治的需求、社會的需要乃至時代的發(fā)展。具體內(nèi)容有:
直抵人心的“心性論”。心、性問題的討論,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中,是既抽象又現(xiàn)實的問題。隋唐之際,佛、道思想的興盛就是通過心、性等方面的立論,系統(tǒng)地詮釋人的超越性以及其與當下現(xiàn)實的聯(lián)系,從而獲得世人的支持與認可?!睹献印分嘘P于心、性有關問題的討論,很好地彌補了儒學在超越性方面的不足。孟子以性善為根基立論,建構出“盡心、知性、知天”“存心、養(yǎng)性、事天”的心性修養(yǎng)工夫,既為士人找到了內(nèi)心向上、向善的依托,植入了向上、向善的力量,同時也描繪了個體主體性超越的一面——通過個人心性修養(yǎng),就能“知天、事天”。宋代心學大師陸九淵說:“孟子十字打開,更無隱遁。”如果說孔子還停留在“天道遠,人道邇”,對于人心、天命闡發(fā)比較模糊的階段的話,那么孟子則是進一步居仁由義、下學上達,較為清楚地描繪了成圣、成賢的道路。
先義后利的“義利觀”。義與利的選擇問題,關系一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導向。隋唐之際,佛、道思想的擴散,客觀上消弭了當時民眾的社會責任感。儒家的仁義道德需要更有力度的宣傳和弘揚。《孟子》中有許多關于“義”的精彩描述:有“舍生取義”的大仁大義,有“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的堅守、執(zhí)著,有“集義而生”的浩然之氣,有“大丈夫”人格下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對義的描述,傳遞出一種積極有為、積極承擔的價值取向,成為唐宋之際提振社會風氣,喚醒士族階層勇?lián)懒x的重要依托。
行王道、重民本的社會觀?!睹献印分袑抑卫矸妒降闹T多提及,迎合了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也成為唐宋之際韓愈、范仲淹、王安石等人大力推崇孟子的重要原因?!睹献印分械摹懊駷橘F,社稷次之”“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的民本思想,以及崇仁尚禮,追求百姓安居樂業(yè)、國家長治久安,保民而王的王道政治思想,都為時人提供了許多有益的參考借鑒。
“以意逆志”的解《詩》說和“盡信《書》,不如無《書》”的讀書觀。唐人延續(xù)漢代經(jīng)學的治學路徑,致使儒學更多停留在章句、訓詁的考究和比對上,內(nèi)容上卻缺乏生氣和活力。佛、道的思想沖擊,客觀上倒逼著宋代儒家更加關注文本內(nèi)容與當下實際的彼此結合。注重義理闡發(fā),成為宋明理學重要的學術特色,而這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孟子讀書論的影響。孟子認為,理解《詩》不能脫離語境、斷章取義,而要顧及作者對詩的心志,去理解作者表達的含義,“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而且孟子認為《尚書》中的內(nèi)容不能全信,要有懷疑精神。這也為唐宋儒學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方向,將其從辭句、訓詁中解放出來,使之關注義理發(fā)微,從而促進了儒學的新演變與新發(fā)展。
整體來看,孟子之所以被尊為亞圣,與他承續(xù)儒脈,傾盡畢生精力弘揚、宣傳儒學,是分不開的;與他迎合時代,居仁由義、發(fā)微性善,創(chuàng)新儒學,是分不開的;與他提倡浩然正氣、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是分不開的。即便受外部環(huán)境影響,孟子也曾暗淡消沉、折戟沉沙、抑郁不得志,但滄海橫流,時光終不能掩蓋孟子歷久彌新的精神文化價值。
責任編輯:近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