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十二期講錄

        欄目:會議講座
        發(fā)布時間:2022-08-22 17:24:26
        標簽:《孟子》通講第十二期

        “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十二期講錄

        來源:“洙泗社”微信公眾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廿四日丙午

                  耶穌2022年8月21日

         

        2022年8月13日下午,由曲阜師范大學(xué)禮樂文化研究與推廣中心、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孟子研究院、喀什大學(xué)國學(xué)院聯(lián)合主辦,洙泗書院、孟子書院承辦的“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十二期舉行。本期由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孔子研究院研究員魏衍華擔任主講人,尼山世界儒學(xué)中心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員、禮樂文明中心副秘書長房偉擔任與談人,曲阜師范大學(xué)孔子文化研究院碩士研究生顏景琦擔任主持人?;顒又鲿鲈O(shè)在曲阜洙泗書院,孟子研究院、壽光市傳統(tǒng)文化辦公室設(shè)立線下分會場,同時約有50余位學(xué)友在線上參與了活動。

         

         

         

        主講人魏衍華老師

         

        開講伊始,魏老師首先對滕文公這個人物做了具體介紹。魏老師指出,滕文公在傳世文獻中的蹤跡僅見于《孟子》中的七章,而這七章勾勒出滕文公從一個“間于齊楚”的世子,到使小滕能“近者悅,遠者來”的君主,近十年的人生軌跡。可以說,滕文公的人生就是在戰(zhàn)國亂世中踐行孟子思想的一生!同樣,滕文公的存在也昭示了這樣一個道理:孟子“仁政”學(xué)說,乃至整個儒家的政治理論,絕非不適用于社會的高蹈空談,實則是人心乖離、道義喪亂的戰(zhàn)國之世容不下孟子和儒家施展自身的襟抱。所以魏老師引楊海文老師的話,盛贊滕文公為“中國文化的知音”,并希望有人能將滕文公的一生整理成文,演之成劇,光大這位知音于三千年后。

         

        5·1“滕文公為世子”章

         

        魏老師指出,此章極為關(guān)鍵,因為此章中出現(xiàn)了可以總結(jié)概括孟子一生思想學(xué)說的內(nèi)容——“道性善”和“言必稱堯舜”。

         

        “孟子道性善”,魏老師在這里聯(lián)系《中庸》之中所講的“天命之謂性”,將其解釋上天賦予的品性。“性善”,也即是說這一品性是至善的,在這種情況下,又有“性本善”“性向善”二說,魏老師認為孟子在這里所講應(yīng)是更偏向“性本善”。

         

        “言必稱堯舜”,魏老師指出孟子游說與戰(zhàn)國諸子大有不同,其中一點便是“言必稱堯舜”。儒家以“憲章文武,祖述堯舜”為己任,其實就是以這些古代明王做楷模,對世人進行正向引導(dǎo)??上?zhàn)國之世,人心乖離,未能深體此中意蘊。

         

        魏老師指出,孟子以堯舜為圣王,是王道的楷模,但若總是以堯舜要求世子,則世子可能會更加膽怯。于是孟子改變策略,連舉成覵、顏淵和公明儀等近世賢者的例子,一方面是論證其說的人性本善的確鑿性,論證其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以這些“去今未遠”之人鼓勵世子,助世子立志。

         

        魏老師強調(diào)滕國雖是小國,僅方圓五十里。但在孟子看來,只要世子能以堯、舜等圣王為榜樣,盡心盡力地按照“仁政”模式推行,滕國一樣可以成為王道之國,世子同樣可以成為商湯、文王那樣的圣王。而戰(zhàn)國之世,天下無道久已,早已是積重難返,治沉疴務(wù)必用猛藥。孟子所開的藥方就是,以堯舜文武為榜樣,“高山景行,庶幾不倦”,力行王道和仁政,為如此方可能從根本上救治社會。

         

        5·2“滕定公薨”章

         

        魏老師指出,這一章雖然文章較長,但是內(nèi)容并不復(fù)雜。本章主要講了滕定公薨逝之后,世子即位為滕文公,圍繞滕定公的喪儀應(yīng)如何舉辦,滕文公、孟子與滕國父老進行了一系列的論辯,通過這種論辯,最終滕文公采納了孟子建議,行“三年之喪”,并使滕國收到了“吊者大悅”的效果。

         

        所謂“三年之喪”,按照孟子的解釋,在基本流程上是“齊疏之服,饘粥之食”;在適用范圍上是“自天子達於庶人”;在使用年限上是“三代共之”。魏老師進一步解釋道,“齊”在這里念“zī”,是指衣下縫也,不緝曰斬衰,緝之曰齊衰;“疏”,是指粗布、粗麻布,這是講穿衣?!梆尅保睢皕hān”,指得是稠粥;“粥”指的就是稀粥,這是講吃飯。合起來所講,即是《禮記·喪服》所謂“疏衰裳齊”是也。

         

        針對孟子“三年之喪”的提議,滕國國內(nèi)出現(xiàn)了洶涌的政潮,滕國父兄百官提出的“吾宗國魯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作為反對“三年之喪”的堅實依據(jù)。魏老師在這里指出,這一記載也成為后世否認孔孟以“三年之喪”為“天下通喪”的最有力證據(jù)。魏老師進一步強調(diào),這里盡管孟子未能拿出堯、舜及三代明王皆行“三年之喪”的確鑿證據(jù),但是我們應(yīng)該相信孟子不會出無端之言,相信中華圣王的確是按照“三年之喪”安葬、祭祀自己的父母的。

         

        那么,那些的魯先君與滕先君卻又為何不行“三年之喪”呢?魏老師也給與了自己的回答:這里的先君,非是指魯、滕二國始封以來歷代先君,而僅指禮壞樂崩之后的數(shù)代國君。其原因則應(yīng)是平王東遷之后,周室衰微、世亂飄搖,不同于三代之太平盛世,國家動蕩不可一日無君,三年守喪不問政事也的確會帶來不少問題。所以平王東遷以后的歷代國君為情勢所迫而不得行“三年之喪”,而非“三年之喪”不通于天下。

         

        通過滕文公復(fù)行“三年之喪”于滕國,滕國“百官族人可謂曰知”“吊者大悅”。魏老師指出,滕國行三年之喪而吊者大悅的效果啟迪我們,孔子、孟子所堅守的“王道”并非“迂遠而闊于事情”,并非不能治理好天下國家,只是不被當時時代所接受而已。但其依然能從底層、從根部影響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

         

        5·3“滕文公問為國”章

         

        魏老師指出,此章以滕文公問“為國”起,以孟子講“井地”終。在這一章中,滕文公終于走進了一國之君的角色,從關(guān)心“事大國”“言堯舜”這些大原則,深入到了治國的具體細節(jié)。這既是滕文公自身成長軌跡的揭示,也是孟子對王道仁政進一步的細節(jié)展示。

         

        魏老師還強調(diào),本章主要談了兩件事:一是經(jīng)濟,二是教育,這與孔子的“庶富教”思想是相通的。孟子將實現(xiàn)這二者的重心落在了恢復(fù)井田制上。從中可以看出孟子治國應(yīng)是從最根本的“民事”做起,以解決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問題。孟子希望國君、為政者能做到使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憾”,否則就是“罔民”,就是戕害百姓,并引用陽虎的“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加以論證。魏老師指出這與我們今天說的“升官不發(fā)財,發(fā)財莫當官”是一脈相承的。

         

        稍后,孟子還細致比較了貢、助、徹這三種三代賦稅之法的利弊。魏老師點出,貢、助、徹三者從本質(zhì)上說皆為什一稅,但孟子在這里引用龍子的話論證三者之中,夏后貢法最虐,殷周助法當行,并認為惟有行助法才能使百姓的基本生活不因年景豐歉而發(fā)生劇烈變化,使百姓能安居樂業(yè)。另外,魏老師點出此處孟子引《詩》,為井田制是一種古制提供了文獻上的證據(jù),這也擊破了很多人認為井田制實乃孟子臆想之說。

         

        當然,“農(nóng)事”和“民道”是經(jīng)濟基礎(chǔ),另外還有實施教化,這和孔子“庶富教”思想是一致的。魏老師指出孟子在最后用《詩經(jīng)》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示例勸勉滕文公,如果滕文公能夠?qū)W習(xí)周文王,力行王道、仁政,那么作為舊邦小國的滕,也可能有自己的“滕雖舊邦,其命惟新”的一天,縱使滕國未必能像周一樣開八百年王者基業(yè),也足以擔當“王者師”的新命了。魏老師指出此章中孟子語言極具通透力和穿透力,無疑是一段非常難得的經(jīng)典文獻,是解讀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載體。

         

         

         

        與談人房偉老師

         

        通講結(jié)束后,房偉老師就通講內(nèi)容進行了補充和總結(jié)。

         

        房偉老師認為《滕文公上》的這三章可以看作一出三幕劇。第一幕是世子和孟子相識之緣起,戲眼在“性善”。第二幕是滕文公和孟子互信的開端,戲點在“三年之喪”。第三幕是滕文公和孟子同途的開始,高潮在“井田”。

         

        5·1章,世子與孟子相識,這個“識”不是知道名字那種相識,而是相互認識到對方本質(zhì)那種相識。這其中,“性善”是很重要的一點,雖然此章孟子只講了兩次性善,但通過“性善”,世子了解到了孟子人皆堯舜的志向,孟子也打消了世子心中的疑慮,二人真正認識到了對方的想法。房偉老師提到孟子“道性善”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大事因緣”,關(guān)于這一事件,房偉老師推薦大家去閱讀梁濤老師《孟子“道性善”的內(nèi)在理路及其思想意義》一文。

         

        5·2章,在滕文公和孟子互相知曉對方之后,面對滕定公的喪儀,年輕的文公選擇相信孟子,接納了孟子提出的“三年之喪”,最后也證明了文公沒有錯信孟子,滕國復(fù)行“三年之喪”不僅給文公帶來了“吊者大悅”的政治聲望,同樣也給滕文公接下來按孟子之言治國打開了局面。房偉老師在這里強調(diào),文公行“三年之喪”獲得的不僅是政治上的收益,同時也是倫理風(fēng)俗的一次淳化。對孔孟乃至整個儒家來說,國家和社會的治理是基于倫理之上的,他們主張一種倫理本位的政治實踐。孟子讓文公行“三年之喪”的背后就是這種儒家王道思想在運作。

         

        5·3章,有了行“三年之喪”成功的前提,文公也就獲得了行王道仁政的信心和威望,所以,文公向孟子問為國??梢哉f,隨著這一問,文公和孟子一起站在了仁政王道的大路之上。房偉老師認為,“民事不可緩”“有恒產(chǎn)者有恒心”是孟子向滕文公描繪的王道藍圖中最核心的兩條原則,而孟子將落實這兩條原則的基礎(chǔ)放在了井田制的推行之上。關(guān)于井田制,是中國經(jīng)濟史上一大公案,至今難以做出令大家信服的解釋。在這里,房偉老師推薦金景芳先生的《論井田制度》一書,希望能對大家理解這個問題給予新的啟發(fā)。

         

        最后,房偉老師總結(jié)了這出“三幕劇”。房偉老師強調(diào),我們在閱讀這三章的時候,不僅要關(guān)注其中所蘊含著的“孟子思想”“孟子王道思想”“儒家政治倫理”這些大義的闡發(fā)。我們也要看到孟子在與滕文公“相識—互信—同路”這個交往過程中,他和滕文公間亦師亦友的情誼,這種情誼也是孟子作為儒家的重要表征,是“儒行”的一部分。

         

         

         

        主持人顏景琦

         

        隨后,在主持人顏景琦的組織下,現(xiàn)場與線上的聽眾就自己的感悟和問題積極發(fā)言討論。

         

        首先,此章中關(guān)于“井田制”的內(nèi)容,激發(fā)了線上線下同道的交流,大家就“井田制的實質(zhì)”“井田制是否必然失敗”“孟子井田制是否具有理想因素”等一系列圍繞這一問題的討論,魏衍華老師、房偉老師和顏景琦也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魏衍華老師認為井田制和什一稅可以說是當時生產(chǎn)力條件下維持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最好方式,但是由于統(tǒng)治者日趨膨脹的私欲,井田制不得不被社會所淘汰。而這種淘汰也使井田制作為一種社會理想,成為后世儒家在無數(shù)脫離孟子仁政模型的具體實際中判斷仁政與否的一個標準。

         

        房偉老師認為我們在討論井田制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到井田制這一土地經(jīng)濟制度演變的過程,更要將這一制度置于一個“長時段”中,去考察這種制度形成和失敗前后的思想動因,以及井田制本身代表的“先公后私”經(jīng)濟思想的發(fā)展脈絡(luò)。這樣的考察,要比單純思考井田制的成敗更具歷史意義。

         

        顏景琦在這里向我們介紹了日本江戶時代儒學(xué)者關(guān)于井田制的討論,盡管中日之間“山川異域”,但借由井田制以期制民恒產(chǎn)的儒者之心可謂“風(fēng)月同天”。

         

        隨后,在主持人的組織下,線上線下的同道圍繞“周公豈欺我哉”“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等文本章句的理解和“滕文公行仁政是否具有功利性”等經(jīng)義問題進行了互動討論,魏衍華老師、房偉老師分別作了精妙的回答,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

         

        活動最后,大家對魏老師講解、房老師與談、線上線下同道思考報以熱烈掌聲,“慢廬·慢讀之《孟子》通講”第十二講活動圓滿結(jié)束。

         

        責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