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安大簡”上新:或發(fā)現(xiàn)目前最早《論語》文本

        欄目:新聞快訊
        發(fā)布時間:2022-08-23 20:31:07
        標簽:《論語》文本、安大簡

        安大簡上新:或發(fā)現(xiàn)目前最早《論語》文本

        來源:“安徽日報”微信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七月廿二日甲辰

                  耶穌2022年8月19日

         

        據(jù)安徽日報報道,8月19日,安徽大學舉辦《安徽大學藏戰(zhàn)國竹簡(二)》新書發(fā)布會。“安大簡”第二輯包括《仲尼曰》和《曹沫之陳》兩篇重要文獻,其中《仲尼曰》可能是截至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論語》文本。

         

         

         

        《仲尼曰》可能摘抄自戰(zhàn)國時《論語》

         

        《仲尼曰》共有整簡13支,簡長43厘米、寬0.6厘米,兩道編繩。沒有篇題,不分章。簡文頂格書寫,首尾不留白。1-7號簡背面存有編號,特別有意思的是,有3支簡的背面有字跡,其中第12簡簡背抄有17字,與正文內(nèi)容無關(guān),很可能是習字所致。

         

         

         

        簡文所記孔子的言論共25條,見于今本《論語》者有8條,另有一些可與《禮記》《大戴禮記》《孔叢子》等傳世文獻對照,但文字不盡相同。因此,簡本《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論語》在戰(zhàn)國時的編定本,是截至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論語》文本。簡本的發(fā)現(xiàn),對于研究《論語》的成書、流傳、文本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孔子思想等問題都有著非同平常的意義和價值。

         

        簡本與今本文字存在差異,足見今本明顯是經(jīng)過后人潤色修飾過的。今本《論語·雍也》作:“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簡本作“仲尼曰:‘一簞食,一勺漿,人不勝其憂,己不勝其樂,吾不如回也?!迸c簡本相比,今本以“賢哉回也”開頭,并通過首尾呼應(yīng)的設(shè)計達到文氣貫通、強調(diào)主旨的表達效果。今本“一瓢飲”與簡本“一勺漿”所指是有所差異的,“瓢”比“勺”要簡陋,“飲”比“漿”更普通,再加上“在陃巷”,可謂是極盡式地描寫物質(zhì)生活之貧乏,反襯出顏回精神世界的富有。仔細品讀“回也不改其樂”與“己不勝其樂”,其意味大不相同:“不改變自己的快樂”重在堅守自己的精神家園,“不能承受別人的快樂”則是強調(diào)對別人價值觀的不認同。

         

         

         

        簡本所記的一些孔子言論在后代傳世文獻中被誤記為他人的言論。如《大戴禮記·曾子疾病》“夫華繁而實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說苑·敬慎》第九章“夫華多實少者,天也;言多行少者,人也”,都記作出自曾子之口。這句話也見于安大簡,明確是“仲尼曰”,只是前半句內(nèi)容與傳世文獻所記相反,作“華繁而實厚”。看樣子,后代不僅改了名言的出處,還改了名言的內(nèi)容。

         

        奪人眼球的是,簡文文末記有“仲尼之耑語”。“耑語”可能就讀作“論語”,如果此說成立的話,那么《論語》之名戰(zhàn)國時代就已經(jīng)有了,顛覆了《論語》之名始定于漢代的主流觀點。

         

        《曹沫之陳》與“上博簡”參照可復原完整文獻

         

        “安大簡”《曹沫之陳》記載魯莊公與曹沫的對話,內(nèi)容涉及當時的軍事、政治觀念,是一篇十分重要的兵學文獻。

         

        原有46支簡,實存44支,缺2支。簡長48.5厘米、寬0.6厘米,三道編繩。簡首尾留白,只有15號簡頂格書寫,很可能是因脫文而后補寫造成的。簡背有劃痕和文字,或存一字或存多字,多與正面簡文內(nèi)容相關(guān),可能是正面簡文某字的注釋也或是簡文主旨的概括。

         

         

         

        2004年公布的“上博簡”第四輯,也收錄有一篇《曹沫之陳》。根據(jù)“安大簡”的內(nèi)容正好可以解決“上博簡”相關(guān)簡文的編連問題,兩篇簡文相互參照可以復原出一篇完整文獻。

         

        “安大簡”《曹沫之陳》與“上博簡”是同一篇文獻的不同抄本,兩個抄本之間存在很多異文和用詞上的差異,為一些楚簡疑難字的釋讀提供重要參考線索。比如簡15的“角”可解決“上博簡”“?”的誤釋問題。

         

        特別有趣的是,“上博簡”的“天下丌志,者寡矣”,在“安大簡”中作“天下起之心,者侯寡矣”?!吧喜┖啞泵摗昂睢弊?,“志”字可能是應(yīng)作“之心”二字來用的,其下有可能是漏寫了“合文”符號。由此可見,脫文字、漏符號等在傳抄古書的過程中是很常見的現(xiàn)象。

         

        責任編輯:近復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