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99精品视频天天在看,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灯红酒绿,国产xxxxx在线观看,在线911精品亚洲

    <rp id="00a9v"></rp>
      <track id="00a9v"><dl id="00a9v"><delect id="00a9v"></delect></dl></track>
      1. 壬寅年祭孔大典祭文解讀:高山景行 大道不孤

        欄目:2022年度全球祭孔
        發(fā)布時間:2022-09-29 12:00:46
        標(biāo)簽:祭文解讀

        壬寅年祭孔大典祭文解讀:高山景行 大道不孤

        來源: 齊魯壹點

        時間:孔子二五七二年歲次壬寅九月初三日甲申

                  耶穌2022年9月28日

         

        2022年9月28日上午,在孔子誕辰2573年之際,壬寅年公祭孔子大典在曲阜孔廟隆重舉辦?!栋偌抑v壇》主講人、上海開放大學(xué)教授鮑鵬山撰寫的祭文,也在大典最后亮相。原文如下:

         

        維公元二〇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歲在壬寅,時屬仲秋,值至圣先師孔子誕辰2573年,華夏兒女、四海賓朋,敬拜于曲阜闕里孔子廟大成殿前,秉至誠敬仰之心,謹備蔬果鮮花,獻以禮樂佾舞,敬告夫子及諸圣哲、賢儒之靈。其辭曰:

         

        宇宙洪荒,華夏泱泱;盤古開天,爰及三皇。

        五帝肇基,夏禹更張;文武周公,纘緒商湯。

        甲骨鐘鼎,文明之光;詩書禮樂,王道蕩蕩。

        平王東遷,周室蒼惶;明王不作,諸侯恣狂。

        攻伐失序,倫理無章;禮壞樂崩,斯文將亡。

        圣王之道,何堪其殤;三代之統(tǒng),棲棲遑遑。

        東魯有人,出類拔萃;天生仲尼,長夜清光。

        志學(xué)不惑,知命從心;存亡繼絕,六經(jīng)闡揚。

        禮別樂和,寬裕溫良;春秋繼詩,竊議朝堂。

        布衣定制,天下咸往;諸侯卿相,平治垂裳。

        夫子大成,萬世慕仰;教化人倫,于斯立方。

        詩書不傳,庠序廢墜;杏壇設(shè)帳,學(xué)以大昌。

        修齊治平,立心立命;君子之儒,寬厚自強。

        志道據(jù)德,依仁游藝;從容中道,內(nèi)圣外王。

        有教無類,萬仞門墻;延及后世,文脈綿長。

        大哉孔子,道冠古今;偉哉圣人,德業(yè)發(fā)皇。

        郁郁文哉,禮樂華章;護佑華夏,瓜瓞無疆。

        迨及當(dāng)代,其命維新;允富允教,乃隆乃彰。

        匯通中西,百慮同歸;遠來近悅,迭用柔剛。

        天下一家,四海咸輝;命運與共,協(xié)和萬邦!

        伏惟尚饗!

         


        解析:作為歷史文化學(xué)者的鮑鵬山先生,擅長對歷史的講述,筆觸之中帶有獨特的厚重感。他從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起筆,向大家呈現(xiàn)了輝煌燦爛的上古時代。從周平王遷都開始,宮室衰微,王道不興,野心勃勃的諸侯趁機作亂。在制度禮儀受到嚴重威脅之時,孔子在魯國誕生了。他如同長夜里一道清明的光亮,照徹天空??鬃右宰约旱那趭^、德行感化著世界,修訂書籍典章,倡導(dǎo)禮樂教化,成為眾人仰慕追隨的圣人。

         

        同時,孔子還致力于教育,在杏壇傳授儒家文化,讓東方文明趨于昌盛。士子們懷著修齊治平的決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追求寬厚自強的高尚品格和內(nèi)圣外王的超然境界。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之下,無數(shù)讀書人成為了儒家思想的追隨者和傳承者,也延續(xù)著中華文脈,直到今天和未來。而在當(dāng)下,應(yīng)該對孔子思想及傳統(tǒng)文化予以創(chuàng)新和發(fā)揚,為人類共同命運和共同價值做出更多貢獻。

         

        全文多處用典,不僅僅有孔子“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引述,還援引了荀子、張載等儒學(xué)大家的名言警句。內(nèi)涵豐富,文氣沛然,充滿了感召力。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yīng)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責(zé)任編輯:近復(fù)

         

        微信公眾號

        儒家網(wǎng)

        青春儒學(xué)

        民間儒行